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厦门17年台风 一七年厦门台风

尼伯特 Tropical Storm Nepartak

厦门17年台风 一七年厦门台风厦门17年台风 一七年厦门台风


史上最长台风空窗期

生日:2016年7月3日

出生地:太平洋

由于各个机构对台风的估测不同,特别是对生成时刻争议很多,也有机构认为“难产”台风还有1959年的1号台风,那年,台风生于7月8日。

虽然算不上最晚生成,但自2015年12月17日,第27号台风“茉莉”消失后,西北太平洋上就再没有出现过台风。到2016年7月3日,“台风空窗期”正好满200天,成为史上最长。之前的记录是1998年的199天、1973年的198天和1982年的197天。

泰培TIP

史上最强台风(史上环流最广阔台风)

生日:1979年10月3日

出生地:北太平洋西部

泰培在10月12日发展到强度最强,中心附近风速达80米/秒,最低气压870hPa,同时,其环流宽度达到2174千米,足以遮蔽半个美国,成为全球有确切记录以来史上影响范围最大、强度最大的“双料王”。

虽然后来“泰培”是在强度减弱以后才登陆日本的,但仍旧给当年的日本带来了大范围洪灾,并导致110人死亡,风王的力量不容小觑。

“泰培”的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80米/秒。可以想象,80米/秒的风速——当时的测风仪早就被吹坏了。中心在10月12日23时“泰培”海平面最低气压为870hPa,比正常海平面气压值低了14%,创下气象史上的最低海平面气压纪录。

“泰培”极强的强度和过于巨大的环流使传统的流场预报方式失效,它完全切断了副热带高压的背景流场,让副高无法对其做出有效引导。也就是说,热带气旋在和副热带高压的直接较量中获得了胜利,这比它超低的中心气压更令人称奇。

浣熊NEOGURI

建国后登陆我国一年中最早的热带气旋

出生:2008年4月13日

出生地:菲律宾棉兰老岛以东

相比7月份才到来的1号台风,4月就登陆我国的“浣熊”当属早产儿。它于2008年4月13日在菲律宾棉兰老岛以东形成,进入中国南海后迅速增强,16日由日本气象厅升格为台风,18日强度达到其巅峰并转向北移动。“浣熊”登陆前迅速减弱,于4月18日在海南登陆(时速30米/秒),19日在广东登陆(时速17米/秒),后迅速消亡。

2008年的台风为何会如此早就登陆我国呢?那年新年伊始,国南方遭受罕见冰冻灾害,此次冰灾的罪魁祸首便是“拉尼娜”,这是与“厄尔尼诺”相反的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在“拉尼娜”发生的年份,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生成位置比正常年要偏西,更有利于靠近影响并登陆我国,同时也更易出现早台风。

火神AGNI

史上形成纬度最低热带气旋

生日:2004年11月28日

出生地:印度洋北纬0.7°

了解台风的人们都知道一个常识,台风不能在赤道附近形成,那里只有对流云。然而“附近”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却难有定论。极端的观点是,这世上赤道和两极是台风的绝对禁地,一旦踏入便功力尽失,灰飞烟灭。

台风是否真有如此本事?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它从来没有停止向赤道挑战。2001年台风画眉(VAMEI)在北纬1.4°形成,是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第一个吹袭新加坡的热带气旋,并成为太平洋上最接近赤道形成的热带气旋纪录保持者。

2004年诞生在印度洋上的旋风火神(AGNI),比画眉创造让经典理论更感到惊颤的纪录——距离赤道最近的热带气旋北纬0.7°。

根据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年鉴中的介绍,该系统在阿拉伯海南端接近赤道的海域逐渐发展,并加强为一个热带气旋,它一生中最低的时刻为0.7°N,其间两度达到1级旋风强度,最后罕见地登陆索马里,并消散在海上。

波拉BHOLA

史上死亡人数最多台风

生日:1970年11月初

出生地:印度洋南部

这是有记录以来最致命的热带气旋,并为近代最致命的自然灾害之一。波拉在1970年11月12日袭击了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和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由于风暴潮淹没了低洼恒河三角洲的岛屿,使得多达50万人在风暴中失去了生命。

波拉是1970年北印度洋气旋季节生成的第6个热带气旋,强度相当于一个强大的3级飓风。波拉11月8日在中央孟加拉湾形成并逐步加强北上,到达顶峰的风速为185千米/小时。11月12日登陆东巴基斯坦海岸当晚,在受灾最严重的Tazumuddin Upazila地区,超过45%的人口在风暴中丧生。

约翰 Hurricane John

史上最长命热带气旋

生日:1994年8月11日

出生地:东北太平洋

它是有记录以来,维持时间最长,移动路径第二长的热带气旋。“约翰”生成时正值强厄尔尼诺时期,东北太平洋较正常偏高的海平面温度帮助它增强至飓风等级中的最高等级——五级。

“约翰”自生成到消散,路径总长达到13000千米(相当于温州到杭州来回22趟),从东太平洋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西太平洋,再向东折返中太平洋,维持时间共31日。

因为“约翰”曾经进入西北太平洋,它也被称作“台风”。虽然“约翰”维持时间长达1个月,超过了1992年飓风蒂娜的24天,打破了由1899年飓风圣西里亚克保持的28天的纪录。

威马逊 Typhoon Rammasun

登陆中国大陆最强台风

生日:2014年7月10日

出生地:西北太平洋海面

桑美以超强台风的姿态于8月10号登陆温州,登陆时中心最低气压920 hPa,风速60米/秒。由于预警及时,浙江、福建两省灾前转移了上百万人,其中浙江省转移99万人,特别是温州市转移超过50万人,转移人数为历年之最。

这还不算最厉害,超强台风威马逊(Typhoon Rammasun)被作为2014年太平洋台风季第九个被命名的风暴。超强台风威马逊(72m/s)登陆中国后,打破了2006年台风桑美(60m/s)的记录,成为建国以来登陆中国最强台风。

威马逊两度出现临岸急剧增强的情况,分别在穿越菲律宾中部及中国海南岛前出现,造成海南、广东、广西的59个县市区、742.3万人、468.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65.5亿元,并导致南宁发生海变,城市内部被淹,损毁严重。

由于威马逊给中国华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根据台风命名法中退役规则,威马逊被除名,替代名Bualoi,其意为泰式鲜奶。

广东:热带气旋登陆中国次数最多的省份

要说中国被台风光顾最多的省份,很多人大概都会想到台湾、福建、浙江,因为每次有台风靠近,这几个省份的预警都十分积极,新闻出现的频率高。可是经过统计,问鼎的省份居然是广东。

一份风迷制作的建国以来至2016年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的所有热带气旋统计表上面显示,排名前三甲的分别为广东、海南、台湾,浙江居第5位。

像福建地处东南,正对着西太平洋,若不是有个台湾岛在门口把守,时时阻挠台风西进,福建这第一把交椅是稳坐的。

台湾中部多高山,台风若是靠近台湾往往会被其地形影响拽进中央山脉的怀抱,一顿狂殴打到脱形,这是地形对气流的引导作用。所以经过台湾山脉的台风大多元气大伤,基本没什么力气再去福建捣乱了。

17级台风到底是一种什么体验?

从来没设想过自然灾害如此近距离,发生在自己的城市。9月15日莫兰蒂正面登陆厦门,报了好多个平安,想着应该把这些记录下来。经历会让人改变, 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行为。

一座城,有变化了。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没有把台风预警当回事,心里想着应该就是和之前的很多台风一样,大风大雨。

台风来的前几天,刚好出差,也错过了新闻和朋友圈里的热度传播。

9月14号早上回到公司上班,一上午也没有太多同事提起台风。也难怪,厦门就是一个台风城市,一个台风季,大大小小会有好几个台风经过。只听说过1999年的一场台风非常惨烈。

早上仍然有太阳,天上还飘着黑云和白云。

11点多,天色更加暗沉,风有点大了,卷着枯黄的叶子和嫩绿的叶子开始呼啸起来。住在岛外的同事开始担心等下风太大会封桥,商量着请半天年假提早回家。

吃过午饭,我刷了一下朋友圈,经历过2014海口台风的同学一直在发文提醒大家备水备粮。当年确实在朋友圈里围观了他抗台风的前前后后,停水停电超过一周,遍地碎片。

1、2分钟内,我决定回家,当时完全不知道这太正确了。把公司发的蛋黄豆沙饼连同电脑都塞进包里。

回家的路上,云层很厚,堆堆叠叠,天色很暗。

风大,可是没有大到不能承受。市区里风感好像5~6级的样子。心里默念着小学地理的口诀: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难。路上已经开始堵车。应对台风,中小学停课半天,一些灵活的公司也休假半天,双向车道都满满的,大家都在回家的路上。

估计了一下家里的水,在楼下超市买了几瓶1.5升的矿泉水,抓了几个盒装的泡面。回家检查冰箱,水果、蔬菜充足。冷藏里还有饺子、面条、烧麦、肉。一切都足够扛过2、3天。

开始接水:接了一大桶水用来冲马桶,一脸盆水洗手。烧了两大壶开水,一壶烧开分别装在几个保温杯里。高压锅内胆一锅,大、小汤锅各一锅煮饭煮汤用。洗菜盆还接了一盆。

一下午安然度过,没有雨,风有点儿变大。有点懊恼是不是浪费了半天年假。

晚餐煮饭洗碗一切照常,还计划了15号台风过后和朋友约见面。

烧好洗澡水,可是没有洗头!出差时就有感冒症状,旅途奔波再加上一顿没吃两口菜就喝起来的接风宴,人已全线发软。长头发洗起来有时麻烦,想着算了。

台风天,不到十点就睡了。

01:40,半夜,被风惊醒。窗户离卧室的床一米左右,风轰隆隆的,像极了北方的白毛风,卷着大雪摔在门和窗上的感觉。

翻了几个身,很想再次入睡。晕乎乎中,好像感觉房子在晃动,类似地震的感觉。一激灵,清醒了。确实是在晃,赶紧爬起来。

抓起手机,同城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已经开始实时播报,叫大家不要再睡了,注意关注门窗。

转移到客厅的沙发上,楼持续晃,把能关的的电源、排插都断电。叮叮咚咚,叮叮咚咚的声音,屋子里好像有风铃在响,不知所以。开灯,然后发现是吊灯互相碰撞,摆动的幅度超过半个直角,已经掉下好多小小的玻璃碎片在餐桌上。赶快拿毛巾、衣服包起来。

从小视频里截了个图,楼在晃,吊灯在跳舞。

台风越来越大,从窗帘掀起一角窥视外面,黑乎乎的,远处大楼上的几个大字灯影也在晃,分不清是自己家晃还是对面晃。灯影也打着哆嗦,因为电力不稳,快速灭一下旋即又亮起。风好像就在眼前一样,细微的门缝里都挤进来大力士一样的风,赶快用地垫把门缝处都盖好。

小时候总在课本和书上看到用“怒吼”来形容风,对一个孩子来讲真是难以理解。二十年后,才亲身感受了一下。风夹带着雨,一会呼呼呼,一会哐哐哐,里面混杂着广告牌、铁皮震动的声音,偶尔是掀起什么物件又砸到地面的一声闷响。

楼道里也充满着狂风在空间里回旋带出的声响。

会害怕,心里忐忑。

风雨一阵又一阵,卧室和阳台的玻璃窗都在晃动。把窗帘紧紧的拉好,朋友圈里已经有人在抗台风扫水了,还有同学家从空调孔和空调里进水。

默默地祈祷自己家里可不要进水,心里忍不住发毛。忍不住又掀开窗帘一角往外看,路上居然有两部行驶中的车,难道是警车!从车灯移动的速度来看,车子移动得非常慢。

楼道里有邻居说话的声音,趴在猫眼上看是老夫妇带着孙子要下楼。赶快开门叫住他们,这时候坐电梯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停电。

台风正紧,大楼晃动的时候,只想着一切快点过去,平安就好。工作、生活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烦恼和琐事的重要级几乎为零,此刻完全不在脑袋里。

四点多的样子,全城一起等天亮,等风走,我太困了,睡过去了。

六点醒来,风雨都小很多,家里四处都安好,有水有电。发微信报了平安再次睡下。

八点多醒来,有电停水断网电视也没有信号,手机信号不稳定,4G时有时无,勉强刷了几次朋友圈,整个城市一半的树木都倒下了,很多房子的玻璃和阳台不见了,无数的车被树和杂物压了。

探头往窗外看去,楼下有七扭八歪的车,行道树倒了好多课,看不清是什么的杂物四处横着。路上的人倒是很镇定。

楼里邻居们交流着水电,好多没洗脸刷牙的样子。有的提着桶去楼下接水。

3部电梯两部运行中,一部电梯里一个保安大叔镇守,大叔坐在塑料四脚板凳上,显然也是一夜没休息好,和邻居们聊着台风、水电,提醒大家不要外出,台风之后的危险比台风还大。

楼下的超市仍然有矿泉水,没有涨价。

上午风平息,天有点阴。去亲戚家围观和慰问,阳台的玻璃窗一整面被飞沙走石打碎了。

下午电视恢复信号,新闻里已经在播闽南地区的受灾信息,无线网络开始恢复,时有时无。

一个下午几次大阵雨。

同学朋友们在微信里更新着各片区的水、电和生活情况。朋友圈里刷屏,被积水完全淹没的街道,掀翻的屋顶,卧趴的树。

我顶着三天没洗的大油头。

晚上9点左右,来水。网络、手机信号稳定起来。又给盆、桶补了些水。

这时候我又开始想些杂七杂八,脑子里还在计划假期结束后,工作里那些事要优先处理。

天放晴了,碧空万里,台风好像没来过一样。每个经历过的人心里都想说:鬼知道昨天我们经历了什么。

很多片区还没有恢复供水供电,大家上传着家里与众不同的中秋宴。三菜一汤不够,泡面来凑。一顿泡面,一顿月饼,到处找地方蹭充电,蹭饭吃,求收留。苦中作乐的幽默感冲淡了台风带来的生活不便。

台风后的整理和重建一直进行着,温暖又贴心。人们举着蜡烛,喝着矿泉水,吃着泡面,继续着闽南地区的中秋传统活动-博饼,抛着骰子,求着状元好彩头。

一场台风,一次无常,哀叹抱怨本是寻常,可是,坦然却让我们充满能量。

月亮也知好像晓大家的心愿,16号的晚上出来见了。因为薄薄的云层遮挡,不是很透亮,却也了却人们的心事一桩。

这个中秋假期被台风一扫而过,终究还是月圆了。一点小事也让人心满意足。

台风过去,太阳升起,上班生活,好像是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的一天。却还是有一点不同,从此有了吹牛皮的谈资,我们可是经历过2016年9月15日17级莫兰蒂台风的厦门市民。

亲历一场17级的大台风,心里总是怪怪的。好多熟悉的街道,因为少了行道树有点陌生。原来从来没注意过的树,如今倒下一多半,临街的路边堆满杂物,忍不住有点悲伤。

平常的日子里,我们更多关注的总是小我,小家,对草木万物众生鲜有关注。失去让人慈悲。

劫后的生活,恢复如常。以后,我想,大家会更加在意安全,异常天气会提前早早做好准备。也会更加珍惜此刻的一切,眼前的一花一木,因为也许明天,我们熟悉的事物,就都看不到了。

重建工作里,很多暖心的片段在朋友圈里流传,心也柔软,充盈着感动。

失去了那么多,发觉平常其实拥有太多。

1917年9月12日的台风。

说起天灾,厦门最常见的就是台风,而记忆中最可怕的是1999年10月8日-9日的第14号台风,风力达到15级。

但是在地方史料记载,最具破坏力的当属1917年9月12日的台风。

当时全国发行的著名报纸《申报》曾连续五次对其进行了报道。

9月15日《申报》发出了简短的新闻通讯:“1917年9月12日,台风肆虐厦门”。

26日,《申报》进行了题为《厦门风灾之所闻》的报道:“……沿海一带被灾情状惨目伤心,此诚数十年未有之奇灾也。

此次飓风先无朕(征)兆,海关亦未表示风旗以作警告,故海边大山船只者皆不及提防暴风骤起,海上船只逃避不及,均遭极大损失……合厦门鼓浪屿两岸所损坏者,约计五六百只,……因不及逃避死于非命者数以百计,真是一场奇灾。

”前后报道,合计有3000多字。

此事引起当时福建省 *** 的高度重视,时任福建督军李厚基为厦门金门惨遭飓风之灾特发专电给北洋 *** 国务院等各部门,请予拨款赈灾。

(整理自厦门日报)

而在新西兰《先驱报》1917年9月17日的报纸中看到关于厦门这场台风的报道,虽然不长但也颇为翔实:“上周,台风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突袭厦门造成当地600余人死亡。

港湾附近的渔船85%被摧毁,未报道有外国人失踪。

已经无法与市区取得联系,恐怕那里破坏惨重之极。

厦门岛上一渔村报道200多艘渔船仅有16艘幸免于难。

日本AMAKUSA号,2356吨,被冲上对面鼓浪屿的岩石上,是否能挽救难以预测。

在前面的德国KEONG WAI号,重达1777吨,也无望地被刮到了鼓浪屿岩石上。”

鲶鱼台风会影响厦门吗

17号台风“鲇鱼”对厦门肯定会有影响的,但多大影响目前还不好预测!

2016年第17号台风“鲇鱼”于9月23日上午8时在西北太平洋生成,随后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逐渐向台湾以东洋面靠近,26日上午已加强为强台风级,预计27日中午前后登陆台湾台东到花莲一带沿海(风力15~16级),随后移入台湾海峡,逐渐向闽粤沿海靠近,并将于28日凌晨至上午在福建惠安到广东汕头一带沿海再次登陆(风力11~12级)。受其影响,9月26日至30日,台湾、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将有强风雨。

听天有命感觉,在天灾面前人们费多大力气也是白闹,感觉救灾很吃力,闹个天灾只需刮风,想要活下来必须出200%的力气。

非常脆弱,因为这种情况面前,人们总是束手无策,只能看着这样的破坏,无能为力,一次次的对人类社会进行着摧残。

在天灾面前,每个人都是脆弱的,我们无法预知天灾的到来,更无法预知它带来的危害。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天灾天意这种事情人类是不能改变的也是不能掌控的,唯一最后的方法就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减少天灾的发生。

2017年9月会有几个台风

2017年9月份共有4个台风。

2017年第16号台风“玛娃”于9月1日凌晨在南海北部海面上生成,3日晚上9时30分在汕尾市陆丰甲西镇沿海地区登陆。

2017年第17号台风“古超”于9月6日上午在巴士海峡海面上生成,6日晚上减弱为热带低压,7日晚上在台湾海峡内进一步减弱。

2017年第18号台风“泰利”于9月9日晚上8时在菲律宾马尼拉偏东方向的洋面上生成,17日上午10时30分在日本鹿儿岛县南九州市沿海登陆。

2017年第19号台风“杜苏芮”于9月12日下午在吕宋岛南部陆地生成,15日中午12时30分在越南北部沿海登陆。

2017年21号台风/第21号台风叫什么名

2017年21号台风最新消息路径图

第21号台风叫什么名

天气网讯

根据2017年21号台风最新消息路径图分析,随着太平洋台风季的有一期活跃期的到来,今年的台风又将迎来一次高潮。随着台风接二连三的生成,洋面上的台风将会让我们应接不暇,别说是双风共舞了,近期将会出现三风四风共舞也不一定。台风的出现重来都是非常随机的。那么,在未来生成的台风中,第21号台风叫什么名呢?现在我们来了解关于21号台风的最新消息。

2017年21号台风最新消息路径图

第21号台风叫什么名

21号台风

台风

热带风暴兰恩(英语:Tropical

Storm

Lan,国际编号:1721),为2017年太平洋台风季第21被命名的风暴。“兰恩”一名是首次使用,是2012年台风韦森特的替补名称,名字由美国提供,名字意义即风暴。

台风兰恩的命名

一般在西北太平洋产生的热带风暴是由日本气象厅(日本东京台风中心)命名,国际编号为17XX,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把在该地区的热带低气压的编号以W字母作结。

凡进入或产生于菲律宾风暴责任范围以内的热带低气压,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英文缩写:PAGASA)都会为它们订立一个菲律宾名称,作当地警报用途;此外,由于中港澳(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采用同一翻译名,而台湾之翻译名字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个风暴可能会有2个不同的中文名字,及有时候会有两个不同的英文名称(国际名字及菲律宾名字)。

2012年8月的台风韦森特由于名称与东北太平洋的飓风命名表产生同名冲突,故在2013年的台风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决定将韦森特除名,以后不再使用,替补名称在翌年确定为“兰恩”,这是十分少见的因为台风名称本身因素而被除名的一个案例。

2017太平洋台风季

2017太平洋台风季的情况:

2017年1-2月,由于处于严冬季节,不适宜热带气旋的发展,但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势力总体偏弱,加之菲律宾以东洋面海温显著偏高,垂直风切变较小,最终还是有两个热带低压发展,为菲律宾南部地区带来了强降雨;三月,副热带高压重返东南亚地区,垂直风切变重新加大,西北太平洋出现了空台现象;四月上中旬,条件逐渐转好,低纬海洋湿润程度大幅增加,副热带高压暂时退出了热带洋面的舞台,但由于垂直风切变依旧较大,较大程度地压制着热带气旋的发展,故远洋低纬地区产生了一个热带扰动,尽管数值预报都支持它会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及以上,但最终它的对流时而整合时而散架而未能成为2017年的首个台风;四月下旬,随着垂直风切变进一步减小,西北太平洋出现了年内首个热带风暴——台风梅花。它是一个强度孱弱的热带气旋,并且远离陆地,未造成任何损失;五月,南海西南季风大爆发,但同时副热带高压强度达到顶峰,尽管出现了多个台风胚胎,但最终都夭折,导致五月没有热带风暴出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