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生活在线阅读免费)

本文目录一览:

心理学与生活的关系

要说近期最火的莫过于“地摊经济”,总理一句话:“保留地摊经济,给底层民众一点温暖!”瞬间燃起了人们心中的“奇思妙想”。

周围的小伙伴们乐开花,表示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纷纷张罗起自己的小买卖。以你的专业适合摆摊卖什么呢?

说到心理学,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摆摊方式便是算命、占卜。曾几何时,心理学在大众眼中成为了一门玄学,三言两语便能知晓今生福祸,破解其中奥秘,获得转运秘籍。

你甚至可以很轻松地惹心理学人生气,只要问对方“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其实无论是星座运势还是看手相算八卦,真正影响人们的往往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01、什么是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指的是“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它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有着较强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效应。

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暗示。这种影响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和信心,有时又会使人感到郁闷不安。

悲观的人在每一个机会中都看到某种忧患;而乐观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能看到一个机会。

有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叫做“墨菲定律”(Murphy’s Law),里面指出“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你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

02、超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人获得成功,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往往会使人进入困境中。

1995年6月29日下午,韩国汉城突然发出一阵震天动地的轰鸣声,三丰百货大厦瞬间倒塌,近千人被埋入瓦石之下。然而在这场无法逃避的浩劫中,有27人在超越了“死亡极限”后还生,在人类灾难史上创造了“汉城奇迹”。尤其是最后一名生还者,在废墟中埋了16天,奇迹般地生还了。

医护人员好奇地问:“你是靠吃什么来维持生存的?”她的回答竟然是“没有吃过一点东西,没有喝过一滴水。”这让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难以置信。

她说:“我有一个超乎寻常的信念:我绝不能死,我还年轻,我热爱生命,我深知我的父母、家人、亲戚、朋友都渴望我能活。我不断地想象他们如何祈盼我活下去。此外,我也相信我绝不会死,因为我深信营救人员一定在千方百计竭尽全力挖掘寻找。”

正是这样的积极心理暗示让她战胜了命运,创造了奇迹,产生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力量。

一位工人下班后,被锁在冷库里,第二天被人发现时已经冻死了,而令人惊奇的是,那天根本就没有通电,冷库里只是常温!

究竟是什么害死了这名工人?是他不断的自我心理暗示:“完了,这里零下几十摄氏度,我肯定要被冻死了!”于是望着被关死的铁门,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讲的同样是心理暗示的影响。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60年代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的期望,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有明显提高。

这种期望效应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是更聪明的,会让他们用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挑战。

心理学与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心理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其实心理学的各个学科都直接关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变态心理学教会我们如何区分各种心理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自己是否达到某种心理疾病的标准并且可以自我进行调节,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呵呵。如果说联系最紧密的或许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情感问题,人的喜怒哀乐、爱情、人际之间的关系。它可以作为我们生活的指引。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爱情的种类,怎么样去寻找自己理想的爱情,并且指导未来的婚姻生活。

生活中的心理学无处不在。物欲横飞的世界里,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生活,更好的生存,人们必须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试。心理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要更多的了解心理学,学习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

当前,心理健康受到特别的重视。心理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心理问题长期积累,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绝对不容忽视。尽管在当今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有了足够的保障。在全民健身口号的带领下,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好,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心理上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老年人不断延长的寿命背后是逐渐凸显的寿命问题。因此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专门的探讨。

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心理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在研究这一类的课题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他们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详细的讲解。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如何惊醒有效的治疗,走出心理误区,继续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老年人尽快从心理疾病中康复过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安度晚年。

《心理学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它是的原本一些年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转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浅显易懂。方便更好的运用书中所讲到的一些东西同现实世界生活相结合。更好的去关注老年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是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实现将抗的人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2

一提到心理学,我的第一反应是神秘难懂,然后是接着想到心理咨询师这种职业,甚至有会闪现“变态”这样贬义的词汇,总之就是觉得深奥但又很好奇。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后我发觉,原来心理学也可以这么幽默有趣且生活化,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和接受。我想就其中的“恋爱心理学”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从我们出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亲人的疼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美好感情。而对于爱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爱情的成分有三种:激情、亲密和承诺。事实证明,激情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减少,而亲密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但在学生时期的校园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把友情误认为爱情。有些同学不能真正区分爱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同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烦恼。

二、把爱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蜜,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起,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略了学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大学时期,学生还是得以学习为主。如果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起的机率就会更大,未来也会更有保障。

三、跟风式的恋爱。有些同学看到周围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己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随便找个人满足自己寂寞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面子。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因为没有投入自己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恋情。有些人会因为对方出色的外貌或者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因为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别恋的可能性极大。相比较之下,我认为校园恋情都比较单纯,希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

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原因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有原因的爱。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爱情一直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梁思成曾经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一直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炽热的爱相比,我更欣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默默温存一生的爱。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最后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正因为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顾。

爱情除了年少时的激情、爱慕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婚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为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欢在沙漠那样朴素简陋但却温馨美好的生活,恰如他们的爱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爱情无关,只不过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直忍耐你的人。”我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在很多事情中爱和包容是关键。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关键时刻却很少能做到。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从古至今这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多懂点心理学,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相处变得更简单。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3

用了很长的时间终于通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更加钦佩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两位先生,他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很多的心理学实验,让我再一次走进心理学深奥的世界。

一、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

我们从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最后走到死亡的终点,我们学习数理化,学习生存的技能,然后挣钱养家、享受生活等等,这些都是靠我们作为生物化个人和社会化的个人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行动实现的,但是我们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行动吗?

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科学,可以帮助我们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我们的行为行动。学习数理化之前,先学心理学,我们需要了解自己。

二、我应该早知道的知识:

1、早早期关怀

心理学的发展开始关注早早期婴儿的健康成长,科学证明婴儿期的孩子如果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抚爱,他的大脑的发育会更发达,他的身体的各种机能会更健全,长大后也会更自信和有力量(小白鼠实验);

2、吃辣椒

两个朋友同时一起吃辣椒,一个人高兴的畅快淋漓,一个痛苦的呲牙咧嘴,我们常常会笑话那个不能吃辣椒的人,但是当你知道了这可能是因为他的痛觉神经强于他的味蕾神经,你还会笑话他吗?

3、错觉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知觉让我们的感觉更加有序的辨别事物,但是当时社会的发展,各路神仙大侠在利用我们知觉上的错觉,即虚拟环境给我们营造一个全新世界,我们的知觉在欺骗我们!

4、为什么我醒了,梦记不住

我们常常听家人朋友说,我怎么就不能有个好的睡眠,一觉睡到天亮!其实人类的睡眠有自己的节奏,一般一个周期是100分钟,在整夜睡眠中,我们会经历4~6次这种100分钟的周期,每个递进的周期里,你在深睡NREM的时间都会减少,而在REM睡眠(眼动期)的时间会增加。在最后一个周期里,你也许会花1个小时在REM睡眠上,而我们的梦一般也出现在REM中。这就是我们平常感觉总在做梦而又什么都记不得的原因。

三、心理学各个流派对我们的帮助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精神分析的鼻祖开创了人类对心理学领域的卓越认识,虽然心理学在诞生初期有点唯心的色彩,但是没有人可以忽略心理动力学对心理学领域的贡献。

继心理动力学派之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等流派从开始关注人的性能本和死本能等原始本能,逐渐发展到关注环境、主观能力、我们的行动和我们头脑的认知,现在的神经心理学更是利用对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和我们的脑功能密切相关,焦虑、抑郁、失眠、甚至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等可能都是脑神经的问题。

四、在学习心理学的道路上

在我看来,心理学个大流派从不同的侧面以递进的方式理解和认识我们人类自己,并帮助我们生活的更好!

心理动力学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能一针见血地发现心理问题的病灶在哪儿和问题的严重程度,发现问题已经让病体好了许多,但是淌血的伤口不可能自己痊愈,其他流派认知、行为流派等等就是上等的好药,能在已经剔除腐肉的伤口上用药、缝合并疗愈伤口以期待痊愈。

我们从哪儿来,我们为什么是现在的自己,心理动力学从出生及原声家庭的角度告诉我们是谁?但是人区别与动物的进化历程告诉我们,人类有非常大的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和进步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华生的经典条件刺激理论,让两个本无关系的客体产生联系以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喜欢学习和玩游戏激励);我们可以在认知方面用积极的框架思维方式代替消极的思维方式(对于病人,生存思维对题维持思维);我们可以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用积极的预言指导我们的生活。

相信自己,相信人类,我们在求知的路上一直勇往直前!用进废退!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4

隋岩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通俗易懂,里面穿插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经典的电影解读,更加深了读者对心理学的理解。心理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我们在生活中有正面的情绪,比如开心,愉悦,乐观,欣赏等;也有负面情绪,比如焦虑,紧张,愤怒,悲伤等。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也有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情绪,而人的心理成长和所处的环境有比较大的关系。

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拖延症,寒暑假作业,不到最后一刻,不去做;入了职场,很多工作也是到了deadline才不得不匆匆忙忙地去完成它。还有每天早上顶着疲惫醒来,都告诉自己,今晚必须要早睡,然后每天晚上又重复着刷手机到半夜三更。拖延症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活。生活中有少许负面情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发生或将来发生的事情。

生活中,除了独处,我们还会和很多人产生交集,亲人,朋友,陌生人等。我们在打交道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有的人热情,而有的人冷漠,有的人宽容,而有的人计较。节奏合拍的人,相处起来很和谐,气场不合的人就有可能弄得尴尬收场。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概就是相处之道吧。

学习和了解心理学,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让我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5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来潮,需要究原因、有计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6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

首先,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

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阅读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以心理学的视角看待问题。学习和生活的节奏比较快,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在所难免,对于我这样一个有着弱小的心理的人很苦恼。心理学让我建立一个强大的心理,我以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困难,很多事情得以迎刃而解。这本书教会了我思考,带给了我生活的新篇章。

虽然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但我已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读完之后,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7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书本的第十二章讲的是动机,动机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这个词语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趋向于”。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会趋向于某些刺激而远离某些刺激,这是由它们的喜好和厌恶觉得的。动机理论不仅解释了每个物种包括人类的一般性的“运动”模式,而且也解释了每个物种中各个个体的喜好和行为。我们通过考虑用动机去解释和预测物种和个体行为的不同方式来对动机进行分析。

心理学家之所以采用动机这一概念,有几个基本目的,结合书中作者的详细讲解,我认为这些目的阐述了动机概念的作用从而让人们意识到动机的重要性,也让更多的人去研究探索动机。基本目的有以下三点:

1、把生物学和行为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体内有复杂的内部机制来调节身体的机能从而帮助自己生存。有机体的行为不是凭空偶然发生的,导致其出现,是有特定原因的,可能是生理方面的,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因此,当有机体特别是人类出现某些不寻常的行为时,。不能只发表观点而不去探索解释,了解其缘由。另一方面,将人的行为与生物学联系起来,有助于将人真正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正视人的七情六欲,科学而人性化的解释人的行为,有助于突破传统旧道德的束缚,探索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2、解释行为多样性。当情境恒定(如相同的能力、技能、经验和机会)时,心理学家就会用动机这一—概念来解释人们操作的差异。有了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解释后,会帮助行为人本身了解自己,不至于一直处于迷惘恐惧的状态,也能让人们更加宽容的对待同类,对待自然。多样化的世界才是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未来世界的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3、从公开的行动来推断内心的状态。人们总是用可能发生的原因来解释某种行为为什么如此发生,这种规则同样适用于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很多微妙的信息都是通过细小的行为来传递的,比如眼神、微笑、小动作等等。如果能很好的“察言观色”并及时对其作出反应,这将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医生也非常需要很好的掌握这—技巧,同理,在案件侦查、商业谈判等活动中,这种“读心术”有很大的价值。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心理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心理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书中作者对于心理各个方面知识的阐述十分详细而生动。这本书就像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而且它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忙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2)

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范畴,它们通常是依次发生的: 形成想法(发现)然后去检验它(验证) 。 发现的背景 是研究的开始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识,人们形成一个新的观点或者对于某种现象形成不同于以往的的思考方法。

心理学理论是试图揭示大脑、心理、欣慰和环境的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理论(theory) 是一个组织起来的概念集合,可以用来解释一种现象或一系列现象。大多数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一般的核心,即 决定论(determinism) 的假设。这一假设认为,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结果,或者说是由其所决定的。当一个理论被提出的时候,人们通常希望它既能解释已有的事实,也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假设。

假设(hypothesis) 是对原因和结果关系的试探性的、可检验的阐述。一般而言,假设总是被描述为“如果……那么……”的形式,主要指特定的结果是从特定的条件中得来的,而研究就是用来验证“如果”和“那么”之间的联系。

发现的背景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研究的参与者必须具备特别的态度和价值观。科学要求对任何结论持有开放的、批评的和怀疑的态度,直到它已经被独立的调查者所接受。科学理论需要经受严格的考验,在理论被认为是可靠之前,它的结果必须能够被其他的研究者重复。

科学实践的基础是尊重那些通过控制的观察和仔细的测量而获得的事实。发表论文,既是对这一领域内知识累积增加的需要,也是允许其他研究者重复这些发现的需要。

发现的背景是研究者在研究阶段,运用观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识,来形成新的想法和理论。心理学的理论力图理解大脑、心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决定论关系。

验证的背景 是把证据拿来验证假设的研究阶段。而科学的方法使成功称为可能, 科学的方法 是通过将错误降低到最小,提出可靠的归纳等方法来收集和解释证据的一般的程序集合。心理学被认为是一门在某种程度上遵循科学方法所建立的规则的科学。

用于科学研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主观性必须被降低到最小,而程序的保障措施可以用来增加客观性。

当不同的人观察相同的事件时,他们并不总是“看到”相同的事物,即存在观察者偏见。 观察者偏见(observer bias) 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即人们以前进行观察的经验会影响到对现在看到的事物的解释。为了使观察者误差降到最小,研究者依赖于标准化和操作性定义。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意味着在数据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标准化意味着以同样的方式来问问题,结果确保在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的被试间和研究者间的可比性。

对概念含义进行标准化的策略称为操作化。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是以测量它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在一个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 变量(variable) 是一些在量和质上变化的因素。在实验中,其值相对于情境中的其他变量而言独立自由变化的刺激条件被称为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其值是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变动的结果的变量被称为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

通常人们能够对同一个结果提出很多原因,而为了克服这种因果关系中的模棱两可,研究者运用实验法。所谓实验法即操作一个自变量来观察其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其目的在于,明确一种强烈的因果关系,即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有影响。

当检验一个假设时,常常需要对自变量的变化为何可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影响因变量而做出解释。而为了使假设得到最强有力的支持,必须对所有可能存在的备选解释非常敏感,因为可以导致同样结果的解释越多,所做的初始假设可能性就越弱。

当一些并不是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境中的因素确实影响了被试的行为,并对数据的解释增加了混乱的时候,称这些因素为 混淆变量 。当一些被研究的行为效果正在原因被混淆的时候,实验者对数据的解释就会冒风险。有两种常见的混淆,分别为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s)和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当研究者或观察者向被试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导出期望的反应时,非有意的 期望效应 就发生了,真正诱发所观察到反应的是实验者的预期,而不是自变量。

当没有任何一种实验操作时,参加实验的被试也改变了他们的行为,这是, 安慰剂效应 便发生了。这一概念来源于医学中的一种现象:当病人接受了化学上无效的药物或无针对性的治疗后,其身体康复了。安慰剂效应应指的是由于个体对于治疗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导致的健康的增强。

在心理学的研究情境中,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时, 安慰剂效应 便发生了。 实验者必须要考虑到被试会仅仅因为意识到他们在被观察或被测验而改变行为。 例如,被试可能会对选择他们来参加这项研究感到很特别,因此所做的跟平常的时候有所不同。这种效应会危机实验的效果。

好的研究设计应该能够预期到可能出现的混淆并且采取策略消除他们,研究策略被称为 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是指一些力图使所有变量和条件(除了那些与被验证的假设相关的)保持恒定的方法。被试所经历的唯一不同应该是那些由自变量的不同条件。

通过保证实验助手和被试都不知道(双盲)哪一名被试进行了哪一项处理来消除偏见。这一技术被称为 双盲控制(double-blind control) 。在很多研究设计中,知道实验假设的人是不能被安排来收集被试的数据的。

为了解释安慰剂效应,研究者通常引入一个不进行任何处理的实验条件,我们称为 安慰剂控制 。安慰剂控制属于控制的一般范畴,以使研究者确保他们自己正在进行恰当的比较。控制情况下的数据为评估实验效应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线。

被试间设计 ,被试被随机的分配到实验条件(接受一个或多个实验处理)和控制条件(不接受实验处理)下,来接受不同的程序。随机的安排是研究者力图消除潜在被试中和个体差异有关的混淆变量的主要步骤之一。

为了使样本估计总体,这个样本则必须是总体的一个 代表性样本 。

被试内设计 ,用每一个被试作为他自己的参照。例如,开始进行实验处理前被试的行为可以与处理后的行为作比较,在 A-B-A设计 中,被试首先经历基线情境(A),然后进行实验处理(B),最后再回到基线(B)。

当力图决定两个变量、特质或属性关联到什么程度时,心理学家使用 相关法(correlational methods) 进行研究。为了确定存在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精确程度,需引入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r)的统计量。 这个值在+1.0到-1.0之间变化,其中+1.0表示完全的正相关,-1.0表示完全的负相关,而0.0表示根本没有相关。一个非常接近于零的相关意味着两个测量分数之间存在很弱的联系,或是根本不存在联系;当相关分数越来越大,直至接近于最大值+1.0的时候,根据一个变量的信息来预测另一个变量将变得越来越精确。

高的相关只是表明这两列数据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建立了联系,相关并不意味着一个事件可以导致另一个事件的发生, 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相关可能反映一部分因果关系,也可能根本就不反应因果关系。 相关可能只是一种伪装成因果的巧合。当我们应用从实验方法中得出的研究结果时,我们必须对这样的相关结果保持高度警惕。

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验证。为此,心理学家依赖科学的方法。研究者对数据的收集使用标准化程序,用操作性定义来界定概念,以此来克服察者偏见。实验的方法允许研究者宣称其发现的因果关系。研究者必须谨慎的选择解释,包括期望效应和安慰剂效应。为了确保结论的准确性,研究者常使用双盲控制、安慰剂控制等程序。对于被试间设计,随机分配原则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方法,它使控制组被试和实验组被试相匹配。被试内设计包括A-B-A设计,被试作为自己的控制组。研究者使用相关研究方法测量两变量的相关程度。相关研究的主要局限是它不能得出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可用于检验现实世界的一些主张,如阈下录音磁带效应。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使这些看不到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能够被看到,使内部事件过程外化,是个人经历公开化。

心理测量的目标是产生可信和有效的发现。

信度 指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结果具有可信性指在相似的测验条件下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一种可信的测量手段在重复使用时(所测量的内容不变)将产生可比较的分数。

效度 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精确地测量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一个有效的实验意味着研究者能把研究结果概括到更大的范围。

对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经验的数据研究要依靠 自我报告法 。它指用口头报告(写或说)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

自我报告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或调查包括一系列问题。访谈是交互式的。

自我报告法也有其局限性:适用范围与信度。

行为测量 是研究外显行为和可观察、可记录的反应的方法。

观察则是一种研究人们做什么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可有计划、准确和系统的进行观察。观察或者集中在行为的过程或者集中在行为的结果。

在自然观察中,不改变或干扰自然环境,研究者能观察到一些自然情况下发生的行为。

许多研究结合使用自我报告法和行为观察法。一些研究计划并不使用大样本被试,而只是用 个案研究 的方法对个体进行各种测量。 有时对某对象特殊个体进行透彻分析有助于理解该对象的普遍特性。

尊重人和动物的基本权利是所有研究者的基本义务。

美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关于研究者道德标准的详细指导方针,主要有四个方面:知情同意、风险/收益的评估、故意欺骗和时候解释。

心理测量必须得出可信的和有效的发现。自我报告法通过问卷和访谈得以实施。心理学家依据兴趣使用行为测量法如直接观察或自然情境观察。人类研究中的重要道德问题包括获得赞同、研究风险和收益的评估、故意欺骗以及必要的任务报告。研究者必须检查非人类的动物研究的道德重要性。

避免把相关关系推论为因果关系。

要去关键术语和概念有操作定义,并对其含义达成一致意见。

你很容易在寻求辩解时发现确定的证据,但在寻找确定的证据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反驳某一理论、假设或信仰。

总是对已提出的明显解释寻求其他的可能解释,特别是那些有利于提案人的解释。

认识到个人偏见能歪曲对现实的理解。

怀疑对复杂问题给出的简单答案,怀疑对复杂现象和难题给出的单一理由和对策。

质疑任何关于治疗、参与或产品效果的声明,办法是找到比较结果的基础:比较什么?

称为思想开明而又好怀疑的人:认识到大多数结论都具有尝试性和不确定性;寻找新的证据来减少不确定性,同时使自己能不断变革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向权威挑战,那些权威通常用个人的观点代替证据,而且又不接受建设性的批评。

在研究的发现阶段,观察、信念、信息以及一般的知识导致研究者用一种新的方式思考某一现象。研究者由此形成待检验的理论和假设。

验证是在某种确定的程度上检验、证明或反驳观点的阶段。

研究者为了检验他们的观点,使用科学的方法和一整套减少误差的收集和解释证据的程序。

研究者依据标准程序和使用操作定义,他们强烈反对观察者的偏见。

实验研究方法决定待检验的假设所确定的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研究者去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

相关研究方法确定了两个变量是否相关以及有多大程度的相关。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研究者努力提出可信和有效的测量方法。

心理测量包括自我报告法和行为测量法。

人类和动物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尊重人和动物被试的基本权利是所有研究者的义务。

成为明智的研究消费者包括了解如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以及指导如何评估研究者提出的观点。

心理学与生活有多少个版本

心理学与生活有19个版本。《心理学与生活》(英语:PsychologyandLife)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利昂·鲁赫(FloydL.Ruch)撰写的一部心理学教科书著作。此书首版于1937年,后历经19次改版,菲利普·津巴多、理查德·格里格先后加入改版。最新版本是由理查德·格里格撰写的第20版,中文版最新版本是2014年11月出版的第19版。

心理学与生活有关嘛?

心理学与生活质量关系的浅析

生活质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提出的,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明显提高,生活质量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现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概念有明确规定,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这一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的研究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只有心理健康,人们才能对外界做出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自

己的身心潜能。

现代心理学证明:心理健康的人,较能充分发挥其心理的潜在能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成绩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工作效率也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这是因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奉献精神,能耐受挫折和逆境,能够在困境中战胜困难。拥有健康的心理,人的创造力和潜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财富,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心理健康是成才立业之本。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生理健康,真正提高生活质量。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一个人只有生理健康了才能谈心理健康,而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保障和维持生理健康。最简单的原因是长期的情绪不良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严重下降造成容易生病。临床上也有相应的例子证明,已经证明,

感冒、

肝炎甚至癌症等疾病都与人的心理因素关系极大。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导致健康的行为,才能使生命发出绚丽的光彩。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们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协作,实现更大的价值。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过的是群体生活,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必

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人们并不是独立的个体,

需要与人交往,需要与人合作,任何孤立的个体是不能生存的。一个人的心理越健康,他的人际关系越协调也越和谐,与此同时他自身的个性也

在这种和谐、

协调的人际关系中日趋完善和成熟。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集体中受欢迎的人的个性品质,恰恰与心理健康的标准相一致,而集体中受人排斥的、嫌弃的个性品质也恰恰与心理健康的标准相悖。因此,心理健康的程度对人际关系有直接影响,从而对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是拥有高质量、高品质生活的前提。

只有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战胜困难和挫折,取得人生的辉煌。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有的人被他打败,有的人坚强巧妙的战胜了他,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才是一个成功者。一个人的命运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是许多欲成大事的人非常关心的一个人生课题。如果我们能够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汲取新经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并坚强的战胜困难和挫折,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有收获。健康的心理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实现更好的人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