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声东击西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声东击西是几计

声东击西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声东击西属于三十六计中胜战计的第六计。声东击西的意思是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即在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在书中的文言文原句是:“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声东击西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声东击西是几计声东击西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声东击西是几计


作品出处

《声东击西》选自《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成语寓意

声东击西在战术上的关键在转移目标,讲的是出奇制胜,以假象迷惑对手,造成对方的错觉,伪装攻击的真实目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忽东忽西,即打即离。

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示之以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形似不然而必然;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这是用兵打仗中常用的一种作战谋略。其主要思想是让对手顺情而推理,我却因势而用计,出其不意地夺取胜利。

三国三十六计:声东击西

三国三十六计:胜战第六计 声东击西

总决: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大意为:当敌人出现信息判断不明,局势失去控制的乱象时,灵活运用时东时西,似攻非攻,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示之以不攻,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误判断,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此计的要点仍然是掌握主动,制造假象,让敌人判断失误,我方才能乘机取胜。

声东击西之计通常由两部分组成,是佯攻,第二是偷袭。佯攻有时候也可以不攻,而仅仅以虚张声势或者假情报诱敌,已达到扰乱敌人视线,掩盖我方真正军事目标的效果。

经典战例: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西域小国共同对抗匈奴。但是大漠西缘的莎车国,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于是班超出兵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班超于是决定采取声东击西之计,解决莎车问题。

他首先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准备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却半路埋伏,等龟兹大军已过,便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突然兵临城下,莎车王猝不及防,只得请降。龟兹王追了一夜,未见班超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只得悻悻然返回龟兹。

此战班超采取了混淆视听,给敌人留下撤退的印象,然后出奇兵一举拿下了祸首莎车,瓦解了反汉军的斗志,声东击西之计运用得非常成功。

三国战例:

、张飞智取瓦口关

刘备取汉中,张飞一路追赶张郃到了瓦口关,如惊弓之鸟的张郃坚守不出,给张飞进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郁闷的张飞一天在外面瞎逛,碰到一群翻山越岭的老。飞曰:“这条路取瓦口关远近若何?”曰:“从梓潼山小路,却是瓦口关背后。”飞大喜,带入寨中,与了酒食;分付魏延:“引兵扣关攻打,我亲自引轻骑出梓潼山攻关后。”便令引路,选轻骑五百,从小路而进。却说张郃为救军不到,心中正闷。人报魏延在关下攻打。张郃披挂上马,却待下山,忽报:“关后四五路火起,不知何处兵来。”郃自领兵来迎。旗开处,早见张飞。郃大惊,急往小路而走。见《三国演义》第七十回。

粗中有细的张飞这一回又玩了一把阴的。上一回从小路偷偷溜过是为了引严颜出战,并活捉了严颜。这一回却是真的绕道了张郃的背后。可惜,这一次没有捉住张郃,否则张飞就太牛了。这一战,张飞偷袭是真,魏延佯攻是假,魏延的佯攻只不过迟滞了张郃做出准确判断的时间。

三国当中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诸葛亮暗取陈仓的故事,首先他要求魏延、姜维大张旗鼓的准备进攻陈仓,并且要求三天内出兵,这些都是制造假象,借以迷惑陈仓的郝昭。实际上他的取城部队,当夜就潜入了陈仓一鼓作气拿下了陈仓城。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声东击西之计。除此之外,也有不成功的声东击西之计。

第二、司马懿错失阴平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声东击西,已经派人前去攻取武都、阴平,便想将计就计,派人去堵诸葛亮的后路。司马懿对郭淮孙礼说:“吾自人与孔明交战。汝二人急从小路去救二郡,却掩在蜀兵之后,彼必自乱矣。” 事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

二人受计,引兵五千,从陇西小路来救武都、阴平,就袭蜀兵之后。郭淮于路谓孙礼曰:“仲达比孔明如何?”礼曰:“孔明胜仲达多矣。”淮曰:“孔明虽胜,此一计足显仲达有过人之智。蜀兵如正攻两郡,我等从后抄到,彼岂不自乱乎?”正言间,忽哨马来报:“阴平已被王平打破了,武都已被姜维打破了。前离蜀兵不远。”礼曰:“蜀兵既已打破了城池,如何陈兵于外?必有诈也。不如速退。”郭淮从之。方传令教军退时,忽然一声炮响,山背后闪出一枝军马来,旗上大书:“汉丞相诸葛亮”,一辆四轮车,孔明端坐于上;左有关兴,右有张苞。孙、郭二人见之,大惊。孔明大笑曰:“郭淮、孙礼休走!司马懿之计,安能瞒得过吾?他每日令人在前交战,却教汝等袭吾军后。武都、阴平吾已取了。汝二人不早来降,欲驱兵与吾决战耶?”

这一战,双方都用了声东击西之计,面上的主战场都在祁山,但是实际上双方的主要目的都不在祁山。当然了,到底是诸葛亮棋高一着,司马懿完全被牵着鼻子走。声东击西的要点就是掌握主动,一旦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里,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是《三十六计》中套胜战计的第六计。

原文: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声东击西”就是神出鬼没,忽东忽西,迷惑对手,或者制造假象,让对方不好准备,或让对方做错误的准备。因为任何时候,一旦对方有了准备就比较难对付了。这与《孙子兵法》中“攻其不备”的道理是一样的。

它的要点在于:东边要狠狠地造势,西边要暗暗地布置。但关键的是主攻方造势的“声东”是否能让防御方完全相信,使其减弱“西面”的防御,甚至完全放弃对“西面”的防范,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声东击西这一计谋如果运用不好,被对方发现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则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当年的周瑜就曾想用“声东击西”的办法夺回荆州,却被诸葛亮识破,结果闹出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留传千古的笑话,弄得周瑜也狼狈不堪,下不来台。因此,如何运用“声东击西”之计,也大有学问。

“声东击西”之计,出自杜佑(735~812年)所着《通典》第153卷《兵六》一章:“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历代兵法对此计均十分重视。《百战奇谋》说:“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

《历代名将事略》指出:“欲东而形似西,欲西而形似东,欲进而形似退,欲退而形似进。”

在抗日中。因为我军与日军的武装力量相悬殊,不能采取正面交锋。他们就采用游击战,将日本人打得晕头转向,弄不准我们主力部队在哪。游击战就是典型的“声东击西”的战术。

解放中,运用“声东击西”战术的例子也有很多。如解放天津的战斗中。刘亚楼指挥的东北野战军佯装从北部发起总攻,守将陈长捷得知消息后,将重兵布防在北部,想给东北野战军迎头痛击。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东北野战军主攻的方向是东西两部,等他意识到,再调兵遣将,为时已晚。结果可想而知。

如,警方在侦查重大案件时,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会故意发布或泄露与侦办方向相反的情报,以松懈嫌疑犯的警觉,这也是运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

实际上,“声东击西”概括为一个字就是“炸”。《三国演义》中,许攸笑道:“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曹亦笑道:“岂不闻兵不厌诈?”

何止兵不厌诈,生活中,处处有炸,有许许多多的两面人,绵里藏针、大智若愚、阳奉阴违、前倨后恭、口蜜腹剑、左右逢源......这些人不都是在玩“声东击西”的伎俩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