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荀子说人性本恶怎么理解 荀子人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对吗?

对的,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非善,这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荀子说人性本恶怎么理解 荀子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怎么理解 荀子人性本善


荀子之所以主张人性本恶,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人性本是善的,那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何在,也就是说人无需开展教育,就可以自行遵纪守法,规范行为,社会的秩序也就会良好、有序。然而事实却与此相反,人有好坏之分,社会秩序也需要不断去维护才得以有序。因此,人性本恶是荀子人性论的核心思想。

荀子画像:

《性恶篇》中,荀子通过采用问答式行文的方式,并以人的物质欲求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首先对其主张的人之性恶的理论进行了论证,对孟子所主张的性善之论予以批判,进而引出通过实施何种手段或方式才能使人性本恶的属性得以改善。他指出,为了使人性之恶的本性得以改善,要注重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培养。

有贤之士作为国君治国的难能人才,可以帮助国君制定行为标准,并作出表率,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规范;德行高尚之人作为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优能之人,对引领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贤能之士与德行高尚之人可谓是改善人性恶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在改善人性本恶上,荀子还特别强调政治的重要作用,他提出政治对于改善人性本恶,使人趋善,可谓是精华。因此,荀子认为改善人性恶,最本质的方法即是利用道德和政治的手段去改善。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你怎么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性是恶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装出来的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恶

所以会说这样的话

这可比楼上粘贴的简单理解多了

“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拓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而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你怎么理解?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他反对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论,提出了与之对立的“性恶”论。首先,他界定了“善”、“恶”的含义。他认为所谓的“善”就是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所谓的“恶”就是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统治秩序。他认为这种“善”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知道封建道德,从而遵守它。相反,人从来就是好利、自私、嫉妒的,人的本性是“恶”的。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都是人为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性是恶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装出来的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恶

所以会说这样的话

这可比楼上粘贴的简单理解多了

这句话实是荀子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即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荀子的“性恶论”。前半句“人之性恶”是其定调,后半句“其善者伪也”主要是从反面入手加强对人性本恶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荀子此番言论,是对人的原始状态的评判。正因人性本恶,才更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导人向善。所以荀子有以礼化民的思想,其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都是人为的。

这世界没好人,好人都是虚伪的.

这世界没好人,好人都是虚伪的. ....这话我不同意...回答者:星星雨xxy 他说的还好些.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可以从性恶变成性善,这全靠后天的努力,靠教育、学习、实践和礼义法制的约束。正是因为人们后天的努力,后天的积累有所不同,这才出现了圣贤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才有了贫富贵贱等级之分。圣人、贤人正是“人之所积而致矣”。人们所以不能都成为圣人贤人,则是由于人们所积累不同:积耕耨便成为农夫,积斫削便成为工匠,积贩卖便成为商贾,只有积礼义才能成为君子和圣人、贤人。

因为荀子认为,那些经过教化的人往往都心地善良,而那些凶恶的人往往没有经过教化。

因为荀子就是这么认为的。它与孔子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这非常的正常。

因为每一个人他都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而且在人性这一方面,人们很容易变成邪恶的。

主要是他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对于人性的理解不同,反正人性很复杂,善与恶都是存在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