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廉耻顾炎武原文 廉耻顾炎武原文第一段

顾炎武《廉耻》中“行已有耻”中 行 的意思

答案:“行已有耻”中 行 的意思是“行动”,

廉耻顾炎武原文 廉耻顾炎武原文第一段廉耻顾炎武原文 廉耻顾炎武原文第一段


即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动。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请采纳,谢谢支持!

一个个知耻的人又怎么廉,知耻而后勇。正因知耻而在处事上会先考虑该与不该行或不行能否得到认可或为人而不耻。因此耻是关键。

顾炎武曾说过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顾炎武的名句汇总如下

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 《精卫·万事有不平》

3、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保天下者,匹夫之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

4、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

5、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 《顾炎武诗选》

6、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顾炎武

7、士大夫之,是谓国耻。 ——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8、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顾炎武 《与友人书》

9、文须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 《日知录》

10、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顾炎武

1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

12、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顾炎武

13、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 《精卫》

14、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 《日知录》

15、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顾炎武

16、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顾炎武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18、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顾炎武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廉 耻顾炎武 ① ⑴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小题1:国运兴衰(2分)

小题1:内容上指出“四维”的重要性;结构上引出议论话题(引出下文对“廉”“耻”关系和有羞耻心的重要性的论述)。(2分)

小题1:D

小题1: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1分)

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1分),

也使语言精练有味(1分)。

或:二者都用比喻论证来说理(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1分)

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1分),

也使语言精练有味(1分)。

小题1:略

小题1: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要注意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1:原文是“能无愧哉!”是反问。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可以赞同或反对或补充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3分)

顾炎武的名句翻译

顾炎武的名言警句大全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

顾炎武提出:"自一身以至于天下,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

顾炎武原文是这样的“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摘自《亭林文集》中的《与友人论学书》).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分别出自《论语》的《颜渊》和《子路》,都是孔子在回答问题时提出的主张.顾炎武谈到孔圣人的“为学之道”时,把这两句作为重要的提了出来.“博学于文”是讲广泛的学习文话知识,“行己有耻”是讲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一身以至天下,皆学之事”是顾先生嫌孔圣人的“文”字的涵盖范围还不够大,特意强调一哈学“文”不仅仅限于个人修身的知识,还包括家国大事的知识;不仅仅限于文化知识,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实践经验的“事”.这个是顾炎武的“博学于文”的为学宗旨,与孔圣人的“博学于文”是不一样的.所以解释“自一身以至天下,皆学之事”就应该是“从自身到家国天下(的文化知识及实践经验),都是应该学习(实践)的”.

有不少今天的人说顾炎武的为学之道对孔子的为学之道是一个“进步”.于是谈到顾炎武多半要讲到他的为学之道,讲到他的为学之道,又多半要讲他的“博学于文”,所以你才会看到这么一句话哦.不过你看到的这句是有了偏的一句.“博学于文”写成了“博学为文”,一字之,出好远呢.“博学于文”在这句话里是用典,那个“文”字是指孔子的所谓“文”(涵盖较大,要学点孔学才好理解).而“博学为文”没啥典,字面上如果解释通了的话,那个“文”字顶多也是文章类的意思了.抄公误人呀!他抄错一字,不知害了多少学子哦.

求翻译“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著生于也。故士大夫之,是谓国耻。”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aradoxical jianshazui ritual made righteousness, its original born of literati. So brazen also are true, shameless."

字面意思自己理解总的就是说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