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我国的非遗有哪些 我国非遗名单

我国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 、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

我国的非遗有哪些 我国非遗名单我国的非遗有哪些 我国非遗名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昆曲、古琴艺术、中国篆刻、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云锦织造、桑蚕丝织、青瓷烧制、宣纸制作、粤剧、活字印刷、中医针灸、京剧、皮影戏、木偶戏、中国珠算。

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刘三姐歌谣、八达岭长城传说、王昭君传说、陕北民歌、赵氏孤儿传说、庄子传说、黑暗传、水鼓舞等。

截至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备受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正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和共同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藉此翘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贯穿着一条抵御时间消蚀力、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昆曲、古琴艺术、端午节、中国篆刻、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宣纸制作技艺、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珠算、粤剧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

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39个。

1、昆曲

入选时间:2001年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

2、古琴艺术

入选时间:2003年

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入选时间:2005年

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4、蒙古族长调民歌

入选时间:2005年

凝聚蒙古族人民智慧结晶的音乐艺术形式。

5、中国篆刻

入选时间:2009年

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

6、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开创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

7、中国书法

入选时间:2009年

持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

8、中国剪纸

入选时间:2009年

表达了广大民众的审美情趣。

9、中国传统木营造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

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

11、端午节

入选时间:2009年

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12、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入选时间:2009年

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

13、《格萨尔》史诗

入选时间:2009年

关于藏族古代民族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

14、侗族大歌

入选时间:2009年

传递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

15、甘肃花儿

入选时间:2009年

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特殊价值。

16、新疆《玛纳斯》史诗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三大史诗之一。

17、妈祖信俗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

18、蒙古族呼麦

入选时间:2009年

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

19、福建南音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20、热贡艺术

入选时间:2009年

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

21、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

22、藏戏

入选时间:2009年

反映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23、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

24、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

25、西安鼓乐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

26、粤剧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

27、羌年

入选时间:2009年

羌族人民借以表达对所有生灵、祖国和祖先的尊重和崇拜。

28、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29、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入选:2009年

集纺、染、织、绣于一体。

30、麦西热普

入选时间:2010年

是古代维吾尔先民祭祀、祈福、庆典活动的遗存和发展。

31、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入选时间:2010年

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

32、中国活字印刷术

入选时间:2010年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3、中医针灸

入选时间:2010年

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

34、京剧

入选时间:2010年

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

35、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

入选时间:2011年

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无乐器伴奏。

36、皮影戏

入选时间:2011年

皮质或纸质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

37、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

入选时间:2012年

自公元10世纪开始就在闽南地区广泛传播。

38、珠算

入选时间:2013年

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39、二十四节气

入选时间:2016年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以上就是最新中国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名族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不可推脱的责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这几大类。

民间文学:苗族古歌、布洛陀、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刻道、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满族说部、河西宝卷、耿村民间故事、伍家沟民间故事、下堡坪民间故事、走马镇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等。

传统音乐:蒙古族呼麦、河曲民歌、左权开花调、蒙古族长调歌、巢湖民歌等。

传统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井陉拉花、龙舞、狮舞等。

传统戏剧:昆曲、潮剧、弋阳腔、青阳腔、高腔、河北梆子等。

传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首彩陶烧制技艺、石湾陶塑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慢轮制陶技艺、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等。

曲艺: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福州评话、山东大鼓、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绍兴莲花落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维吾尔族达瓦孜、抖空竹、宁德霍童线狮、线狮等。

传统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桃花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等。

传统医药: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养生、藏医药等。

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白蛇传传说、苏州评弹、凤阳花鼓等。

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蛇传传说是白蛇白娘子的故事,白蛇传又名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

白蛇传传说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既反映了人们对婚姻自由和爱情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人们对人性解放的追求。白蛇传传说中,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集中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精神。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于苏州,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

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不衰。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

凤阳花鼓,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突出,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写的很详细 希望能帮到您~~~

1.昆曲

时间:2001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古琴

时间:2003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3.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时间:2005年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 其以 “十二木卡姆” 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4、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2、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3、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4、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

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7、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9、《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10、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11、花儿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12、《玛纳斯》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13、妈祖信俗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14、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15、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一、.口头传统和表述;

二、表演艺术:1、 昆曲 2、中国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4、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

2、安徽宣纸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第七,珠算,二十四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

一、.口头传统和表述;

二、表演艺术:1、 昆曲 2、中国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4、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

2、安徽宣纸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一、.口头传统和表述;

二、表演艺术:1、 昆曲 2、中国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4、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

2、安徽宣纸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有奖励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写回答

高粉答主

6183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1、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2、全聚德

全聚德,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经几代创业拼搏获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中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3、苏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为江苏省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苏绣起源于苏州,是四大名绣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4、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2008年及2011年入选第二批及第三批扩展项目。5、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登陆这个网站,太多了,国家级的、地方级的,反正我国有四级联名制度,现在非遗上千种。 推荐看世界级的,比较有代表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 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滩头年画的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二十余种。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二、江永女书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

三、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四、西安古乐

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等,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乐谱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谱(工尺谱系列)。

五、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参考资料:

1、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老北京人称为“驴皮影戏”。原名“皮影戏”或“灯笼戏”,是用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剪刻图案,用来装饰生活或配合其他民间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我国,剪纸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是各种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古琴:古琴是最古老、最纯正的传统乐器。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古代,它被称为“秦”,还有其他的名字,如“四通”和“姚琴”。伏羲、神农、舜的传说虽不可信,但其历史相当悠久。2008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摘要】

1、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而兴起,其间不断发展创新,一直流传至今。它以手口方式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

现喀什市古则尔社区下属的阔子其亚尔比西居民区是世世代代从事土陶作业的地方。这里的土壤为粘土,是制陶的重要原料。土陶制作者即利用这种粘土制陶,不经任何加工,不添加配料,以水和泥制成器皿状,再涂以不同颜色,烧成光泽美观的生活用品。

英吉沙县也是维吾尔族制陶的重要地区,长期以来其制品远销南疆各地。其产品造型精美、古朴,具有典型的维吾尔风格。英吉沙的土陶分为素陶和琉璃陶两类,都以黄泥制坯,素陶是直接烧制的,琉璃陶则成坯施釉后再烧。因釉料有铝、黑铁渣、石英石、红土等不同成分,故烧成后有深绿、浅绿、棕色、白色、土黄、土红、奶黄等颜色。

2、扬州评话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

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守交印》“声泪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编说《清风闸》,塑造了以皮五辣子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影响深广。

3、西施传说

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 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

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

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江口水灯”)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

4、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

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5、梨园戏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它分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个流派,每个流派各有号称“十八棚头”的保留剧目,保存了《朱文》、《刘文龙》、《蔡伯喈》、《王魁》等25种南戏剧目。梨园戏至今仍存在于舞台之上,并基本保留了原生态的戏剧样式。

参考资料:

1、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莆仙戏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据统计,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市民间传统美术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

它采用刻绘结合的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人物生动,色彩典雅。

2006年5月20日,杨柳青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国传统医药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规律的一种医学知识。中医生命与疾病知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疾病与证候、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治法、五运六气等内容。

2006年5月20日,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编号Ⅸ-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第七,珠算,二十四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一、.口头传统和表述;

二、表演艺术:1、 昆曲 2、中国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4、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铁画,也称铁花,安徽芜湖特产,为中国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

2、安徽宣纸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No.10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No.9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剪纸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No.8 古琴艺术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2008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No.7 珠算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2013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No.6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在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2016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No.5 中国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No.4 中国书法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No.3 京剧

京剧,被视为中国国粹,是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2010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No.2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2010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No.1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008,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注: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四项也于2008年一并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昆曲 2001,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 古琴艺术 2003,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4 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注:与蒙古联合申报)

5 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

6 南音

7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8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9 侗族大歌

10 粤剧

11 格萨(斯)尔

12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13 热贡艺术

14 藏戏

15 玛纳斯

16 花儿

17 西安鼓乐

18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19 中国书法

20 中国篆刻

21 中国剪纸

22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23 端午节

24 妈祖信俗

25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26 呼麦

27 羌年 2008,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8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9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30 京剧 2010,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1 中医针灸

32 麦西热甫 2010,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3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34 中国活字印刷术

35 中国皮影戏 2011,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6赫哲族伊玛堪 2011,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7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2012,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38 珠算 2013,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很多,这里列举部分:昆曲 铁画 皮影戏 福船 针灸 京剧 珠算 二十四节气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