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行测答案及解析 行测真题100套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求答案并解释

选择D

行测答案及解析 行测真题100套行测答案及解析 行测真题100套


A.原来克山病病区的土壤、水质在几十年中发生了较大变化 他因介入,说明克山病是土壤、水质的原因(非营养缺乏引起),切断了营养缺乏和克山病之间的联系

B.1978前农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但克山病仅在个别地方出现 否定论据1,直接说明克山病和生活水平低无关。

C.一些生活水平高的地区,也出现过克山病病例 否定论据2,生活水平高也会造成克山病。

D.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无法治愈克山病 无关选项,题目中讨论的是克山病的致病原因,而非如何治病。没有否定论据、没有否定论点,没有试图切断论点论据之间的联系,不能质疑。

原文论证方式是对比,即1生活水平低、营养缺乏、生活困难导致了山东省克山病的流行。 2生活好转、营养合理克山病人愈少。 3推出营养缺乏导致克山病。

我觉得答案是D。因为患病跟治病是两码事,就像冬天衣服穿少了感冒了,你再通过多穿衣服也无法治愈感冒。

2021公行测逻辑填空模拟题及答案解析

【 #公务员# 导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与公务员职业密切相关的、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为了便于大家及时巩固所学,下文是 无 为您详细整理的2021公行测逻辑填空模拟题及答案解析,有需要的考生不妨多多参考一下我们为您分享的内容。

1、研究发现,睡眠存在障碍与很多疾病有着难以________的联系。有时候通过改善睡眠状态,可连带对另一种疾病的治疗起到________的功效。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A.区分、釜底抽薪

B.割裂、一石二鸟

C.确认、投石问路

D.分割、正本清源

2、办分校是近年来冒出来的新生事物,这项举措受到各方意见的________:“连锁”是否________,是否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________。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A.质疑、有名无实、背道而驰

B.质询、名实不符、不谋而合

C.质疑、名存实亡、分道扬镳

D.质询、名不副实、南辕北辙

3、文化的本性在于创造,其使命与一切墨守成规、刻板一致、千篇一律是不相容的,创造必然导致多样性。在文化领域,只有______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的活力,而同质性、统一性必然窒息文化生命。

填入画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A.别出心裁

B.独树一帜

C.推陈出新

D.不拘一格

4、雾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治理雾霾也不是_____的,而是要打持久找,久久为功。

填入画横线部分恰当的一项是:

A.信手拈来

B.一蹴而就

C.立竿见影

D.轻而易举

【参与解析】

1、【答案】B。解析:很多同学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如果单独只是关注第二空,会感觉答案有些纠结,不能确定选哪个。其实如果我们去结合一下空前的内容,很容易发现“通过改善睡眠状态,可连带对另一种疾病的治疗”这句话,既然是同时治疗改善了两个方面,那么我们就应该选择与之想呼应的词汇,对比四个选项,我们不难选择出正确答案为“一石二鸟”。

2、【答案】A。解析:第一空,冒号后面的内容表达的是关于办分校这个事情各方的态度,觉得不符合义务教育,是一种怀疑的态度,辨析第一空的“质询”和“质疑”,“询”意为询问,侧重问,“疑”意为怀疑,侧重对事情有疑问,不完全赞同,此处是对办分校表示有疑问,不完全赞同,“质询”不符合,排除B、D。再由第三空,强调办分校和义务教育方向不一样,“背道而驰”意为彼此方向目标完全相反,符合;“分道扬镳”意为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侧重彼此目标、志趣不一样,不符合。故本题选A。

3、【答案】D。解析:在这道题目中,四个选项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它们的意思:A.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B.独特新奇,自成一家;C.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D.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很多同学会选择C选项,原因就在于没有分析清楚语境的含义,没有找准呼应点,那我们来看一下这道题目,第一句话告诉我们文化要进行创造,不能千篇一律,而创造又会导致多样性的结果,那么第二句是在告诉我们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怎样做才会让文化丰富多彩而不是令其窒息,所以,空的呼应点应该是同质性、统一性,又因为有对照词,只有...而...所以考查的是反对关系,空的意思应该与呼应点相反,空是丰富多样的,本质不同的,有异性的意思。所以,答案应该是D项。

4、【答案】D。解析:我们来看一下这道题,多数同学会选择D项,因为觉得雾霾成因复杂,又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所以,治理起来肯定不容易,但是我们分析语境发现,第一句话介绍雾霾的形成背景,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治理雾霾是第二句话论述的内容,明显的标志词:不是...而是...所以空的呼应点是打持久战,久久为功,所以,空的意思应该是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完成治理工作,答案应该是表示一下子就成功的B项。

国考行测判断推理历年试题与答案解析

【 真题 1 】 去年,某镇把甲、乙、丙三个大学生村官分别分配到和丰村,团结村,杨梅村。人们开始并不知道他们当中究竟 谁分配 到哪个村工作,只是作了如下三种猜测:

① 甲分配 到和丰村工作, 乙分配 到团结村工作;

② 甲分配 到团结村工作, 丙分配 到和丰村工作;

③ 甲分配 到杨梅村工作, 乙分配 到和丰村工作。

后来证实,三种猜测都是只猜中了一半。

由此可以推出:

A. 甲分配 到和丰村工作, 乙分配 到团结村工作, 丙分配 到杨梅村工作

B. 甲分配 到团结村工作, 乙分配 到和丰村工作, 丙分配 到杨梅村工作

C. 甲分配 到杨梅村工作, 乙分配 到和丰村工作, 丙分配 到团结村工作

D. 甲分配 到杨梅村工作, 乙分配 到团结村工作, 丙分配 到和丰村工作

【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题 干有效 信息真假不确定, 选项匹配充分,且 限定条件为“三种猜测都是只猜中了一半” 。可用三种方法进行解答。

方法 一 :拆分法。

题 干有效 信息真假不确定, 从限定条件中找突破口 。 限定条件为“三种猜测都是只猜中了一半”, 可 用拆分法。观察发现 ② 的前半句“ 甲分配到团结村工作 ”中“甲”和“团结村”被 ① 拆成两个半句,即“ 甲 ” 分配到和丰村工作, 乙分配 到 “ 团结村 ” 工作 。若 ② 的前半句“ 甲分配到团结村工作 ”为真,则 ① 的两个半句均为假,不符合限定条件,故 ② 的前半句“ 甲分配到团结村工作 ”为假,因此 ② 的后半句“ 丙分配到和丰村工作 ”为真。只有D选项符合。

因此,选择 D选项。

方法二:代入法。

题 干有效 信息真假不确定, 选项匹配充分,可用代入法。 假设某选项为真,判断题干中的每句话是否都符合一半对一半错, 若符合,则该项为正确选项。

代入

后, 题干条件① 两个半句全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代入后,题干条件①两个半句全

错 ,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代入后,题干条件①两个半句全

错 ,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代入后,题干3个条件均为一半对一半错,符合。

因此,选择 D选项。

方法三:假设法。

题 干有效 信息真假不确定, 且“ 三种猜测都是只猜中了一半” ,可进行假设。

假设 条件① 前半句“ 甲分配到和丰村工作 ”猜对,则 ② 前半句“ 甲分配到团结村工作 ”和 ③ 前半句“ 甲分配到杨梅村工作 ”均猜错,根据要求“ 三种猜测都是只猜中了一半” ,则 ② 后半句“ 丙分配到和丰村工作 ”和 ③ 后半句“ 乙分配到和丰村工作 ”均猜对,出现逻辑矛盾,故初假设的条件 ① 前半句“ 甲分配到和丰村工作 ”猜错, ① 后半句“ 乙分配到团结村工作 ”猜对 。根据要求继续推理, ② “ 甲分配到团结村工作 ”猜错 , “ 丙分配到和丰村工作 ”猜对, ③ “ 甲分配到杨梅村工作 ”猜对 , “ 乙分配到和丰村工作 ”猜错。只有D符合要求。

因此,选择 D选项。

【 来源 】 2018年0324广州公《行测》真题第68题

【小结】分析推理题在国考中难易程度异较大,考生需掌握分析推理常用的推理方法,并根据题目特征优先选取自己擅长且效率较高的方法。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试题及答案?

逻辑判断题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的难度较大,需要考生考前训练好逻辑判断的能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试题,供考生参考练习。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试题:

1.哺乳动物是不会灭绝的,华南虎是哺乳动物,所以华南虎是不会灭绝的。

对于这个推理,以下哪一项为真?

A.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违反了排中律

B.这个推理是错误的,因为它违反了同一律

C.这个推理是正确的,因为它的前提是正确的

D.不能确定这个推理正确与否

2.娴熟的技术或者足够的时间超过一个月是完成一件工艺品的必要条件。小周只花了25天就完成了一件工艺品,说明小周掌握娴熟的技术。

以下 项推理方式和题干类似。

A.一件产品要在市场上销售得好,质量上乘和足够的宣传广告缺一不可。有一款电扇,专家鉴定都说质量上乘,但销售不佳,说明它的宣传广告还不足

B.工资不高又不善理财,家庭经济必然拮据。小赵工资不高,但每月经济均显宽裕,说明小赵善于理财

C.或者今年业绩超常,或者满30年公司工龄,均可获今年的特殊津贴。黄先生得到了今年的特殊津贴,但他只在公司供职10年,说明黄先生今年业绩超常

D.一个罪犯实施犯罪,必须既有作案动机,又有作案时间。在某案中李先生有作案动机,但无作案时间,说明李先生不是该案的作案者

3.一项调查发现,拥有平板电脑人数多的班级,也是计算机成绩的班级。因此可得出结论:利用平板电脑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成绩。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能加强上述结论?

A.拥有平板电脑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非常高

B.喜欢使用平板电脑的学生都是学习主动性较强的

C.平板电脑的效能不断提高,其提高计算机水平的作用也会更加显著

D.拥有平板电脑人数多班级的学生更多地用平板电脑来学习计算机

4.科学家的平均收入与他们作出的贡献比起来是太低了,杰出的科学家的收入不应该和普通的名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大饭店经理相比,应该和他们之中的杰出者相比。除了以下哪项,其余各项都可能是上述议论所表达的意思 。

A.杰出的科学家的收入并不比普通的名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和大饭店经理低

B.有的科学家的收入和他们作出的贡献比起来不算太低

C.杰出的名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大饭店经理的收入一般地要高于杰出的科学家

D.杰出的科学家的收入一般地还不如普通的名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和大饭店经理

5.某单位需要派出下乡扶贫人员1至2人,经过宣传,众人纷纷报名,经过一番考虑,后将扶贫人选集中在小王和小张两人身上,大家对终的挑选结果作了如下猜测:

1小王会被挑选上;2如果小王被挑选上,那么小张就不会被挑选上;3只有小王被挑选上,小张才会被挑选上;4小王和小张都会被挑选上。事后得知这四句猜测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据此,可以推断 。

A.两人都会被挑选上

B.两人都不会被挑选上

C.小王会被挑选上,而小张不会

D.小张会被挑选上,而小王不会

公务员行测逻辑判断试题答案:

1.答案: B

解析:

2.答案: B

解析:

3.答案: D

解析:

“拥有平板电脑人数多”和“计算机成绩”在上述班级中是两个同时并存的现象。这两个现象同时并存不足以说明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不足以说明利用平板电脑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成绩。若D项为真,说明上述两个现象存在因果关系,而A、B、C三项都不足以加强上述结论。故本题选D。

4.答案: D

解析:

第一步:抓住题干物件及其关系

由题可知,第一句“科学家的平均收入与他们作出的贡献比起来是太低了”中“平均收入”不代表全部,说明有些科学家>和他们作出的贡献比起来不算太低。第二句“>杰出的科学家的收入不应该和普通的名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大饭店经理相比”说明>杰出的科学家的收入和普通的名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大饭店经理相当或稍高。而第三句“>应该和他们之中的杰出者相比>”说明>杰出的科学家的收入低于>名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大饭店经理中>杰出者。

>第二步:判断整体关系

>根据第一步可知,>杰出的科学家的收入应介于>普通的名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大饭店经理与>普通的名演员、歌星、体育明星、大饭店经理>之中的杰出者之间,且不如>他们之中的杰出者>。

>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

>根据第一步分析可知,A符合第二句分析,B符合第一句分析,C符合第三句分析。D明显与A矛盾,不符合第二句分析,故正确答案为D。

5.答案: D

行测数字推理题 附答案解析

1.-4,0,8,24,( )

A.62 B.56 C.42 D.38

2.4,4,6,12,( )

A.30 B.24 C.20 D.18

3.13,3,36,-27,( )

A.135 B.100 C.55 D.-3

4.2,5,10,17,( )

A.26 B.30 C.38 D.44

5.2,3,5,7,12,15,(),()

A.26,31 B.17,21 C.27,31 D16,21

附参及解析

1.B[解析]二级数列中的后等比数列。表面上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是我们做之后就发现其中的规律了。

因此答案为24+16×2=56,故应选B.

2.A[解析]二级数列中的比后等数列。关系比较隐蔽,因为其中的等关系出现了小数。

因此答案为12×(2+0.5)=12×2.5=30,故应选A.

3.A[解析]移动+等比关系。这个数列关系比较隐蔽,数列起伏不定,而且出现负值,我们就应该猜到其中可能含有移动关系。

13×3-3=39-3=36

3×3-36=9-36=-27

因此答案为36×3-(-27)=135,故应选A.

4.A[解析]平方数列变式。我们发现特征数字17,17=16+1=42+1

2=12+1

5=22+1

10=32+1

17=42+1

因此答案为52+1=26,故应选A.

5.C[解析]长数列。对付长数列的方法一般就是分组。我们将其两两分组。

将原数列分组为(2,3),(5,7),(12,15),结果发现它们之间两两的分别为1,2,3,则接下来两个数字之一定是4;

又因为2+3=5,5+7=12,说明这个数列还存在一个移动和关系,因此接下来的第一个数字是12+15=27,第二个数字是27+4=31,故应选C.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