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文言知识整理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注释

齐桓公伐楚,齐桓公伐楚的翻译和解释

齐桓公伐楚,古今字 异体字 通假字 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文言知识整理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注释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文言知识整理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注释


【古今字】

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大—太) 2.王祭不共(共—供)

二、词汇

【古今异义词】

1.师进,次于陉。(次,临时驻扎)

2.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往,到……去)3.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4.西至于河。(河,黄河。特指)

【古今同形异构词语】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以,介词,凭,为,作为,动词)

【句式】

[一]判断句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二]宾语前置句

1.寡人是征

2.寡人是问

3.岂不榖是为。

4.先君之好是继。

[三]双宾语句

赐我先君履。

[四]习惯句式

无以缩酒。(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

楚子使与师。(使,名词用如动词,意为派遣使者)

【重要虚词】

1.贡之不入。(之,放在主谓结构中的结构助词,其作用是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

2.寡君之罪也。(之,放在定中结构的结构助词)3.君其问诸水滨。(其,表委婉的语气词。诸,“之于”的合音字)。

4.岂不榖是为?(岂,表反问的语气副词,可译为“难道”)

5.无所用之。(所,特指代词,与“用之”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一起作动词“无”的宾语)

此文摘自《百度文库》感谢原作者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讲的是: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齐桓公在打败蔡国之后,又联合诸侯国军队大举进犯楚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齐军中质问齐桓公为何要侵犯楚国,随后又派屈完到齐军中进行交涉,双方先后展开了两次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最终达成妥协,订立盟约。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出处:《左传》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使:使者。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派使者”。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虞:料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ào)康公:召公爽(sh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夹辅:辅佐。

(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大隶:地名,在今河北隆卢。

(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

(12)共:同“供”,供给。

(13)缩酒:渗滤酒渣。

(14)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是征:即“征是”。倒装句,责问这件事情。

(15)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

(16)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楚国地名。

(17)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

(18)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9)陈:同“阵”,摆开阵势。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20)惠:惠临。徼(jiǎo):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1)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22)众:指诸侯的军队,

(23)绥:安抚。

(24)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

(25)盟:订立盟约。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齐桓公伐楚

(僖公四年)

【题解】

文中最值得称道的非楚国的屈完莫属,面对咄咄逼人的霸主,军容强大的联军阵势,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屈服退让,反而以其理直气壮的词锋,阻止了齐桓公的侵略野心。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国大败,然后他们又去攻打楚国。

【原文】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2]。’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3],王祭不共[4],无以缩酒[5],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6],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注释】

[1]风马牛不相及:比喻齐国和楚国距离遥远,互不相干。

[2]夹辅:左右辅助。

[3]包茅:包扎捆束好的菁茅。菁茅是一种带刺的草,用来滤酒。

[4]共:通“供”。

[5]缩酒:滤酒去掉渣滓。

[6]不复:不回。

【译文】

楚成王派遣使臣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 *** 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会进入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扎捆束好的菁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原文】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7]。师退,次于召陵[8]。

【注释】

[7]楚子:楚成王。

[8]次:驻扎。

【译文】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诸侯军的驻地去交涉,诸侯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原文】

齐侯陈诸侯之师[9],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10]?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11],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12],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注释】

[9]陈:摆开,陈列。

[10]不谷:不善。谦词。

[11]徼(yāo)福:求福。社稷:指国家、土地。

[12]绥:安抚。

【译文】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列开队伍摆出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的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没什么问题吧?”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不惜降低身份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有什么样的城会攻不下呢?”屈完回答说:“假如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假如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尽管您的兵马人多势众,但恐怕也没什么用处!”

【原文】

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评析】

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时候,南方的楚国也正在大肆侵吞汉水流域的小国,势力一度扩展到现在的河南南部,最终不可避免地跟齐国发生了摩擦。

这次齐国出兵的矛头直指楚国,表面上看是讨伐楚国的附庸蔡国,其实更深层一层的原因是想威慑正在崛起的楚国。不过显然齐楚双方都有所顾忌,所以并未直接开战,而是各自互相让步之后签订盟约了事。

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名留青史,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只凭强力来获得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怎样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俯首称臣的精神。

内在的智慧,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表达出来,没出一兵一卒,纯粹以智慧的力量使敌手在心理上先行崩溃,从而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即使是抛开利益之争一类的背景,单是那些巧妙的外交辞令本身,也足以让人赞赏和惊叹不已:一来一往,针锋相对,表面显得礼让、温和、谦恭,言辞又让人听起来比较舒服,而内在的凛然正气,却透过温和的表面使敌手无心恋战。可以说,屈完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左传·僖公四年》

春,齐侯 (齐桓公,齐属侯爵,所以称齐候) 以 (率领) 诸侯之师 (各诸侯国的军队,有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 侵蔡 (蔡国嫁了蔡姬,又亲楚,齐侵蔡是为伐楚做准备) ,蔡溃,遂伐楚。楚子使 (派遣使者) 与 (介词,跟,和) 师 (齐国为首的诸侯军队) 言曰:“君处 (居住) 北海 (北方) ,寡人处南海,唯是 (即使) 风马牛不相及也 (孔颖达《疏》引服虔曰:“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说:风,放逸、走失。谓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风,谓兽类雌雄相诱) 。不虞 (不料,没想到) 君之涉 (侵入的委婉说法,进入) 吾地也,何故?”管仲 (名夷吾,字仲,曾辅政于齐桓公) 对曰:“昔召康公 (shào周文王庶子姬奭,封于召,成王时太保,谥号为“康”) 命我先君 (已故的君主) 太公 (太公吕望,俗称姜太公,姜尚,齐始封祖) 曰:‘五侯九伯 (泛指各国诸侯,五侯,指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指九州的长官) ,女 (同汝) 实征 (讨伐) 之,以夹辅 (辅佐) 周室。’赐我先君履 (所践踏之地,可以征伐的范围)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黄河) ,南至于穆陵 (山东穆陵关) ,北至于无棣 (在今山东境内) 。尔 (你,你们) 贡 (供给) 包茅 (包扎捆束好的菁茅。菁茅是一种带刺的草,古人用来滤酒) 不入 (进贡) ,王祭不共 (同供,供给) ,无以缩酒 (祭祀时,将酒浇在束立的菁茅上,表示神在饮酒,也用它滤掉酒渣) ,寡人是征 (责问,问罪) ;昭王 (周昭王,周成王之孙。周昭王曾南征楚国,渡汉水时,当地人用胶粘的船给他乘坐。船到中流散架,昭王及臣属都被淹死,事已隔三百五十多年) 南征而不复 (回) ,寡人是问 (责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 (反语,岂敢) 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 (之于) 水滨。”师进,次 (军队临时驻扎) 于陉 (xíng山名,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 。夏,楚子使屈完 (楚大夫) 如 (去,往,到) 师。师退,次于召陵 (楚地,在今河南郾城县东) 。齐侯陈 (zhèn军队作战时的战斗队列,列阵) 诸侯之师,与屈完乘 (同坐一辆兵车) 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 (不善,诸侯谦辞) 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 (表谦敬的副词,无义) 徼 (yāo求,求取) 福于敝邑 (谦称自己的国家) 之社稷,辱 (屈辱,表客气,敬语) 收 (接纳,收容) 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 (指诸侯的军队) 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 (安抚) 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 (武力) ,楚国方城 (方城山,在今河南叶县) 以为城 (城墙) ,汉水以为池 (护城河) ,虽众,无所用之 (没有用它的地方) !”屈完及 (与) 诸侯盟 (订立盟约)。

感悟:

文章中四个人物,不同表现。

齐国管仲,不愧是辅佐齐桓公称霸的最强大脑。齐国侵蔡,是因为蔡穆候让蔡姬改嫁,而蔡姬是齐桓公的夫人,齐桓公还没有完全断绝与蔡姬的夫妻关系,那么作为一个君主灭掉一个蔡国也算正常,因为要找回面子啊。伐楚,本来就是没有道理的。然而管仲却深谙历史,指出齐国是受召康公批准的,有征伐各国诸侯的权利。楚国没有进贡特产,使得周王祭祀的时候没有用于滤酒的包茅,而且当初周昭王在讨伐楚国的时候死在了汉水,所以齐国要替君主讨伐楚国。因为没有进贡所以就讨伐你,未免显得有些小题大做,而且还把几百年前的事情拿出来说,把昭王的死归结于楚国的头上,也显得牵强附会。

楚国使者面对管仲的巧舌,表现得不卑不亢。他代表楚王问询管仲,委婉的表达出齐楚两地相距甚远,齐国带领军队跑到楚国的境内是什么原因呢。听完管仲的理由,使者理直气壮地进行反驳,坦率的承认楚国没有进贡包茅是自己的过失,错在楚国,但是楚昭王的死赖在自己头上那肯定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楚国肯定也不会承认这个错,因为显得太无稽。

齐桓公显然是不管楚国怎么想的,于是把军队进逼,相持好几个月。直到楚国派屈完来进行谈判,才后退少许。齐桓公能做到春秋五霸之首,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他将诸侯的军队列阵摆开,让屈完和自己一起同乘一辆兵车来进行观看,就是要以武力震慑屈完,从而达到使楚国屈服的目的。嘴巴上又说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是前代君主的友好关系的继承,楚国也可以和齐国建立友好的关系啊,把自己的侵入说得冠冕堂皇,把自己的野心撇得一干二净。蛮横霸道,软硬兼施,尽显霸主形象。

屈完作为楚王的代表,面对齐桓公的霸道,表现得不卑不亢,也不受武力所胁。他沉着冷静,绝不让步妥协,提出君王要以德服人,如果想要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征伐楚国,楚国占据有利地形未必就不能够与诸侯军争锋。据理力争,丝毫不落国家的面子,且换来与诸侯订立盟约的结果,形象鲜明,为人称道。

这篇文章的辞采各具特色,人物对话表现人物形象具体生动,跃然纸上,使得剧情层层推进,是值得学习的典范。

齐桓公伐楚原文翻译注释

齐桓公伐楚原文翻译注释如下: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日:“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日(6):‘五候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经。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日“:“君若以德绥诸候,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翻译: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工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注释:

(1)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ào)康公:召公爽(shi),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溢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赏析:

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

这样,即使我们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让我们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

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总之,阅读欣赏此文,不像是读史,倒像是看一场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外交斗争话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