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古今单位换算表_古代的单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怎样排列?

排列分别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用符号表示为km、m、dm、cm、mm、μm、nm。 1千米 =1000米

古今单位换算表_古代的单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古今单位换算表_古代的单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只是直尺上1cm 中间有几个小格

我们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好了!

常用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列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dao,符号分别为:km、shum、dm、cm、mm、μm、nm等。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扩展资料:

换算关系:

中国单位

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换算关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英制单位

以英国和美国为主的少数欧美国家使用英制单位,因此他们使用的长度单位也就与众不同,主要有英里、码、英尺、英寸。

英里(mile):1英里=1760码=5280英尺=1.609344公里;

码(yard,yd) :1码=3英尺=0.9144米;

英寻(f,fath,Fa) :1英寻=2码=1.8288米;

浪(furlong) :1浪=220码=201.17米;

英尺(foot,ft,复数为feet) :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

英寸(inch,in) :1英寸=2.54厘米。

问题一:古代计量单位石是什么? 5分 1、“石”是古代的容量单位。

2、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3、与现在的单位的换算,1石=150斤 1斤=500克。

问题二: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都有哪些 古代长度单位的古今换算:

1 里 = 15 引 = 150 丈

1 引 = 10 丈

丈 = 2 步 = 10 尺

1 步 = 5 尺

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1 尺 = 10 寸

1 寸 = 10 分

1 分 = 10 厘

1 厘 = 10 毫

1 毫 = 10 丝

1 丝 = 10 忽

换成现今单位:

2 里 = 1 公里(古代的「里」和「市里」长度不同)

3 丈 = 10 米

3 尺 = 1 米

3 寸 = 10 厘米

问题三: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怎麽来的? 古代的长度单位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长度单位的由来

本来我国采用市制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用丈、尺、寸,重量单位用斤、两、钱,面积单位用亩等,这些单位在1990年已废除。现在法定计量单位和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便于国际交流。

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

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寸”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海谢茵进行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2074督亚士(法国古尺).米尺采用十进制,长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1875年,17个国家的代表在法国签署了<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公用尺,并用铂金做成长1020毫米,宽和高各为20毫米的X型标准尺,

在尺的中间面的两端各刻三条线,在0摄氏度时,其中两条线的距离恰好为1米.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在变化,因此米尺也不够准确;另外,国际米

尺原型在刻画上也存在着缺陷,影响了米尺的准确性.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大会上,决议废除1889年以来所沿用的国际米......>>

问题四:司在古代是什么计量单位 盎司”是英制计量单位,作为重量单位时也称为英两。 常衡盎司:重量单位。整体缩写为oz.av。 1盎司=28.350克

问题五:古代计量单位都有什么 比如 锱铢 石 之类的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1、战国:

1)齐:1钟 = 10釜, 1釜 = 4区,1区 = 4豆, 1豆 = 4升

2)秦:1斛 = 10斗, 1斗 = 10升

3)楚:1筲 =5升

4)三晋:1斛 = 10斗, 1斗 = 10升

2、秦:1斛 = 10斗, 1斗 = 10升

统一换算(毫升):1斛 =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

3、汉: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1合 = 2龠, 1龠 = 5撮, 1撮 = 4圭

统一换算(毫升):1斛 =20000, 1斗 = 2000, 1升 = 200,1合 = 20, 1龠 = 10, 1撮 = 2, 1圭 = 0.5

4、三国两晋: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 204.5,1合 = 20.45

5、南北朝: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斛 =30000, 1斗 = 3000, 1升 = 300,1合 = 30

6、隋: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

开皇: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1合 = 60

大业: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1合 = 20

7、唐: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

大:1斛 = 60000, 1斗 =6000, 1升 =600,1合 = 60

小:1斛 =20000, 1斗 =2000, 1升 =200,1合 = 20

8、宋: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石 = 67000,1斛 =33500, 1斗 = 6700, 1升 = 670,1合 = 67

9、元: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石 = 95000,1斛 = 47500, 1斗 = 9500, 1升 = 950,1合 = 95

10、明: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

11、清:1石 = 2斛,1斛 = 5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统一换算(毫升):1石 = 100000,1斛 = 50000, 1斗 =10000, 1升 = 1000,1合 = 100

问题六:古时候的钱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

问题七:古代计量单位与现在的区别(例如升) 中国的计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氏族社会末期。

据古书记载,黄帝创立了度、量、衡、里、数五个量。

舜出巡协调各部落氏族的日月和四时季节,统一音律和度量衡。

夏禹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

传世的商代古尺,尺长15.8cm,分十个寸格。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后,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同时制发了成套的权衡和容器标准器,发到各地,

把商鞅在战国时代秦国实施了100余年的度量衡单位制推行到全国。

秦朝统一的度量衡制沿用了2000多年,

形成了中国古代计量单位制独特的体系。

1米=3尺,10米=3丈。

古1斤=今1今=古16两=今10两。

今1两_相当于_古1.5锊。

古1仞相当于今天的七尺或八尺。

10升=1斗,10斗=1石

钟釜。

一刀圭。

重量:

1市担=100市斤=50公斤=5000公担

1市斤=10市两=100市钱=1000市厘=10000市毫=100000市丝

长度:

1市里=500米

1市引=33.333……米

1市引=10市丈=100市尺=1000市寸=10000市分=100000市厘=1000000市毫

面积:

1市顷=100市亩

1市亩=6 000平方市尺=666.67平方米

1市顷=6.666666670000001公顷=0.0666666667平方公里

1市亩=6.666667公亩=0.00066666669999……平方公里

1市分==0.0000666667平方公里

1平方市尺=1.111e-7平方公里

体积:

1立方市丈=1000立方市尺=1000000立方市寸=37立方米

问题八:中国古代重量计量单位有哪些 两,斤之类的。

中国从古至今还用过哪些除了克.千克和吨的重量单位?

战国时期:

楚:1斤 = 16两,1两 = 24铢

赵:1石 = 120斤,1斤 = 16两,1两 = 24铢

魏:1镒 = 10釿,1釿 = 20两

秦:1石 = 4钧,1钧 = 30斤,1斤 = 16两,1两 = 24铢

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1石 = 4钧,1钧 = 30斤,1斤 = 16两,1两 = 24铢

唐:1石 = 4钧,1钧 = 30斤,1斤 = 16两,1两 = 10钱,1钱 = 10分

宋元明清:1石 = 120斤,1斤 = 16两,1两 = 10钱,1钱 = 10分

清康熙到民国:1斤 = 16两 = 160钱 = 1600分 = 1,6000釐 = 16,0000毫 = 596.816克

市制:1斤 = 16两 = 160钱 = 1600分 = 1,6000釐 = 16,0000毫 = 160,0000丝 = 500克。

注意,同样的计量单位,换算到克,不同朝代往往是不同的。

例如:石,有 30000,30360,29760, 26400,79320,75960,70800克

例如:斤有 596.816, 590,633, 661,330,440,220,253,250,500克

钧、圭、铢、斤、两、镒、釿、石、钱、分、毫、釐、丝、克、千克、吨。

商代:约16.95cm、周代:约19.91cm、秦:23.1cm、汉代:21.35~23.75cm、三国:24.2cm、隋朝:29.6cm、唐朝:30.7cm、宋元时期:27.68cm、明清时期:31.1cm。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周代的一尺是现在的19.91厘米。到战国时,一尺是现在的22.12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

扩展资料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毫、厘、分,等。

单位换算:

1丈=10尺=100寸=100分=1000厘;

1丈≈3.33米≈33.3分米≈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0000000厘米;

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

2里=1公里(1000米)。

自人类有始就出现了,原始人布指为寸,布掌为尺,舒肘为丈,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直至今天的现代计量技术的出现,古代度制演变反映着历史的变迁。

夏:1尺 = 10寸(1尺=24.9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1尺=31.1厘米)

周: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

秦: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

新莽;后汉 :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三国: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

西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

东晋: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十六国: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

南北朝: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

隋: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

扩展资料:

古代计量单位有

一、长度

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其中,一仞等于八尺。

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二、容积(体积)

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

例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

参考资料来源:

各个时期不一样,具体如下: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19.9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各朝代各有不同: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现在,三尺为一米

满意请采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现近代 3尺≈1米(m) 1尺≈33.3333厘米(cm)

1厘米

古今度量衡的换算,古代一顷土地是多少?

古代1顷为50市亩,1市亩为60平方丈,为1/15公顷,约667平方米。所以1顷为现在的3.33公顷多,33333平方米。

现代1顷(公顷)为100公亩,即1万平米。

古代的度量衡和现在的有一定的差别,秦朝时一亩只有今天的零点九九左右,隋朝时只有今天的七成左右,唐代时也才有今天的零点八七,清朝的时候要稍微多一些,达到了今天的九成左右。

一公顷的面积是十五亩,公顷是一个国际上的单位,一公顷等于一万平方米,一亩土地大概是667平方米, 用一万除以一亩667就能得到了的一公顷大概是十五亩土地。

扩展资料

在我国规定的土地面积单位有三个:平方千米(k㎡)、公顷(h㎡)、平方米(㎡)。在古代,人们把行走两步称之为“一双步”,距离大约为5尺左右。我们都知道,每1尺大约就是1/3米,以前老人们常说的“长十六,宽十五”,换算成双步的长度,正好就是一亩地。

其实“亩”这个计量单位早在30年前就已经被定为将要淘汰的说法了,只不过中国农村地域广大,很多人用的习惯了至今仍在流传使用。随着国家的计量单位逐渐与国际上接轨,以后用到“公顷、平方米、平方千米”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

亩和平方米换算方法:

1、平方米换为亩:平方米换为亩的计算口诀为“加半左移三”,如200平方米的计算方法是先用200加200的一半,即200+100=300,再把小数点左移3位,即得出200平方米的亩数为0.3。

2、亩换为平方米:亩换平方米计算口诀为“除以三加倍右移三”,如要计算30亩的计算方法是30÷3=10,10加倍后为20,然后再将小数点右移3位,即得出平方米数为20000。

参考资料来源:

古代1顷为50市亩,1市亩为60平方丈,为1/15公顷,约667平方米。所以1顷为现在的3.33公顷多,33333平方米。

现代1顷(公顷)为100公亩,即1万平米。

古代由于公制量具误差和其他一些原因,各朝代对于亩的大小定义有所差别。

秦代:一亩合现在0.991市亩

隋代:一亩合现在0.7187市亩

唐代:一亩合现在0.871市亩

清代:一亩合现在0.9216市亩

由此可见秦朝统一度量衡的作用还是很大的,量具精准,单位统一,其面积与现在相比误差在0.1%以内。

扩展资料

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历代政权的兴亡治乱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衰替。唐代均田,故有贞观、开元之治;明初裁抑豪强地主,因而国富民殷。

反之,如土地集中于巨富官绅,农民失所流离,则生产力遭到破坏,莫不酿成大规模农民起义。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土地是他们进行生产的命脉。农民要求获得土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是他们阶级意识形态的主要反映。

宋代钟相等人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明代李自成以“均田免粮”号召农民起义;降至清咸丰初,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制度化,从而发展到了最高峰。平均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想,有着它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历史作用和利弊。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它是落后的、倒退的和反动的。但是,在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打破封建大地产对农民的桎梏中,它不仅是一面鲜明的旗帜,而且是进步的和革命的,因为它起着推动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的历史作用。此制度是太平天国的一个基本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权利。

参考资料来源:

古代的度量衡系统与现代不同,无法进行精确的换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度量衡系统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无法准确回答古代一顷土地相当于多少现代单位面积的问题。

一小亩地是60平方丈,666.7平方米;一大亩地是90平方丈,1000平方米。

10亩为一垧,10垧为一顷。一大垧也叫一公顷。

一顷地就是100亩地。小顷66666.7平方米。大顷100000平方米。

一顷地等于15亩。1公顷=15亩=10000平方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