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诗词】忆秦娥的诗词——《秦楼月》

忆秦娥的诗词忆秦娥的诗词是什么

忆秦娥的诗词有:《忆秦娥昨日尝赋忆秦娥一首,以介石齐前木》《忆秦娥昨日尝赋忆秦娥一首,以介石齐前木》。

【诗词】忆秦娥的诗词——《秦楼月》【诗词】忆秦娥的诗词——《秦楼月》


忆秦娥的诗词有:《秦楼月/忆秦娥》《秦楼月/忆秦娥》。结构是:忆(左右结构)秦(上下结构)娥(左右结构)。注音是:一_ㄑ一ㄣ_ㄜ_。拼音是:yìqíné。

忆秦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词牌名。曲牌名。亦名《秦楼月》。属商调,南、北曲均有。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作小令。句法与词同,亦或后阙有异。

二、引证解释

⒈词牌名。唐李白词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又名《秦楼月》、《双荷叶》、《蓬莱阁》、《碧云深》、《花深深》等。双调,有三十七字、三十八字、四十字、四十一字、四十六字,分平韵、仄韵两体。参阅《词谱》卷五。⒉曲牌名。亦名《秦楼月》。属商调,南、北曲均有。南曲用作引子,北曲用作小令。句法与词同,亦或后阙有异。

三、网络解释

忆秦娥忆秦娥,词牌名。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仄韵格为定格,多用入声韵,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一叠韵。世传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制此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碧云深”“双荷叶”等。代表作品除《忆秦娥·箫声咽》外,还有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与贺铸《忆秦娥·映朦胧》等。

关于忆秦娥的诗句

忆秦娥不须更赋忆秦娥赋《忆秦娥》见属

关于忆秦娥的成语

月殿嫦娥娥皇女英楚馆秦楼皓齿娥眉谢馆秦楼月里嫦娥

关于忆秦娥的词语

三户亡秦行思坐忆月里嫦娥忆昔抚今忆苦思甜记忆犹新皓齿娥眉谢馆秦楼月殿嫦娥秦鬟妆镜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忆秦娥的详细信息

《忆秦娥·李白》原文与赏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崔令钦《教坊记·曲名表》记载开元、天宝间教坊所奏乐曲,有《菩萨蛮》而无《忆秦娥》之名。现传敦煌歌辞中,也不见有《忆秦娥》调。在五代和北宋前期,曾用《忆秦娥》一调作词的,可以找出有冯延巳、张先、欧阳修三家。但他们三人所作的《忆秦娥》,与所传李白此词,在句法声律上彼此迥异。如冯延巳《忆秦娥》: “风淅浙,夜雨连云黑。滴滴,窗外芭蕉灯下客。除非魂梦到乡国,免被关山隔。忆忆,一句枕前争忘得。”张先《忆秦娥》: “参竹,吹断相思曲。情不足,西北有楼穷远目。忆苕溪,寒影透清玉。秋雁南飞速。菰草绿,应下溪头沙上宿。”从冯延巳、张先、欧阳修所作来看,他们三人似乎都不知道在他们之前已有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早以这首《忆秦娥》归于李白的,是北宋后期的李之仪。他的《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五有一首《忆秦娥》词,自注: “用太白韵。”大约就在这时,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忆秦娥》也得以传世。毛滂的《东堂词》中,并以《忆秦娥》与《秦楼月》判为二调,其《忆秦娥》仍依冯延巳体,《秦楼月》方用当时初传的李白词体。南宋初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记载了传为李白的这首《忆秦娥》的全文。此后作《忆秦娥》者,就拟用此体,而冯延巳、张先等诸体尽废。学术界对于传为李白的这首词,同前面一首《菩萨蛮》一样,仍在继续考证求索。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结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曰: “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这种“气象”,我们曾在盛唐诗人那里看到过。不过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的不同。“盛唐气象”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这首词则还带有一种悲凉之气,所以胡应麟说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唐王朝衰败的气运。假如这首词确为李白所作,有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写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阕由个人的忧愁写起,下阕过渡到历史的忧愁。

这首词不象《菩萨蛮》那样由客观景物的渲染过渡到人物内在感受的描摹。它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似乎还沉浸在梦境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冰冷的残月陪伴着她。唉,多少个这样的月夜,使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于是,下面转入对“灞陵伤别”的回忆。《雍录》载:“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柳色绿了,一年复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呜咽的箫声,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这实际上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词的上阕纠缠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中,下阕似乎比拟手法已不能满足感情的表达了,词人撇开先前的主体,直接把自身融入画面之中,出现了较大的跌宕。换头处突兀地以“乐游原上清秋节”起。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节,主人公却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茫茫自咏诗”(杜甫《乐游园歌》)。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已融入了对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对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俱杳,繁华、、纵欲……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和如血的残阳。作者是在凭吊秦皇汉武吗?不,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织着对古与今、盛与衰、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偷安,但有了“乐游原上清秋节”一句就足够了,它自然使人想到天宝后期唐明皇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的情景。当时有谁能从中看到潜在的危机呢?秦代、汉代过去了,这里剩下悠悠古道和汉家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是遗迹,也是实景。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必然联系到唐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一种悲壮感,填塞在人们的心头。这是对历史反思的结果,个人的忧愁已被取代,或只作为陪衬。是啊,在这种历史的忧愁中,个人的忧愁又能算得上什么呢?

予尝秋日饯客咸阳宝钗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词者,一坐凄然而罢。(〔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

由伤别寄情吊古,风神淡宕,更多慷慨沉雄。(《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

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 (刘熙载《艺概》卷四)

音调凄断。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读《黍离》之诗。后世名作虽多,无出此右者。(陈廷焯《云韶集》评)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忆秦娥原文_翻译及赏析

天如洗。金波冷浸冰壶里。冰壶里。一年得似,此宵能几。等闲莫把阑干倚。马蹄去便三千里。三千里。几重云岫,几重烟水。——宋代·万俟咏《忆秦娥》 忆秦娥 天如洗。金波冷浸冰壶里。冰壶里。一年得似,此宵能几。

等闲莫把阑干倚。马蹄去便三千里。三千里。几重云岫,几重烟水。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哲宗元佑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据王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补任下州文学。善工音律,能自度新声。词学柳永,存词27首。 万俟咏

一宵风雨送春归。绿暗红稀。画楼尽日凭阑意,与谁同捻花枝。门外蔷薇开也,枝头梅子酸时。玉人应是数归期。翠敛愁眉。塞鸿不到双鱼远,恨楼前、流水难西。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宋代·田中行《风入松》

风入松

一宵风雨送春归。绿暗红稀。画楼尽日凭阑意,与谁同捻花枝。门外蔷薇开也,枝头梅子酸时。

玉人应是数归期。翠敛愁眉。塞鸿不到双鱼远,恨楼前、流水难西。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薰风微动,方樱桃弄色,萱草成窠。翠帏敞轻罗。试冰簟初展,几尺湘波。疏帘广厦,寄潇洒、一枕南柯。引多少、梦中归绪,洞庭雨棹烟蓑。惊回处,闲昼永,但时时,燕雏莺友相过。正绿影婆娑。况庭有幽花,池有新荷。青梅煮酒,幸随分、赢得高歌。功名事、到头终在,岁华忍负清和。——宋代·王安礼《潇湘忆故人慢》

潇湘忆故人慢

薰风微动,方樱桃弄色,萱草成窠。翠帏敞轻罗。试冰簟初展,几尺湘波。疏帘广厦,寄潇洒、一枕南柯。引多少、梦中归绪,洞庭雨棹烟蓑。

惊回处,闲昼永,但时时,燕雏莺友相过。正绿影婆娑。况庭有幽花,池有新荷。青梅煮酒,幸随分、赢得高歌。功名事、到头终在,岁华忍负清和。疏英乍蕾余寒浅。蹋枝小鹊娇犹颤。谩炷水沈香。帘波不是湘。清愁支酒力。畏听江城笛。恁忍说华年。垂垂欲暮天。——宋代·琴操《菩萨蛮》

菩萨蛮

疏英乍蕾余寒浅。蹋枝小鹊娇犹颤。谩炷水沈香。帘波不是湘。

清愁支酒力。畏听江城笛。恁忍说华年。垂垂欲暮天。

补全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剧箫声咽秦娥梦什么秦楼月

补全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剧箫声咽秦娥梦什么秦楼月:断

原文:《忆秦娥·箫声咽》作者: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翻译: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忆秦娥》全诗是什么?

《忆秦娥·箫声咽》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译文: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

忆秦娥词牌名古诗词有哪些 忆秦娥词牌名的古诗词

1、明朝方以智的《忆秦娥 花似雪》。花似雪,东风夜扫苏堤月。苏堤月,香销南国,几回圆缺?钱塘江山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谁攀折,西陵渡口,古今离别。

这是一首离别思人之作。上阕写风扫苏堤,香销南国,月有圆缺。下阕写钱塘潮歇,江柳无人攀折,都是离别、思念和感伤之景,历史沧桑和离愁别绪弥漫在字里行间。尾句“西陵渡口,古今离别”为精彩,深化主题,增添诗意,抒发无限感慨。

2、宋朝孙道绚的《忆秦娥 季温老友归樵阳人来闲书因以为寄》

秋寂寞,秋风夜雨伤离索。伤离索,老怀无奈,泪珠零落。故人一去无期约,尺书忽寄西飞鹤。西飞鹤,故人何在,水村山郭。

这是作者收到老友书信后,在秋夜思念故友,抒发老来寂寞无奈情怀的一首词作。秋风秋雨寂寞夜,老来孤苦无奈之际,作者忽然收到老友的书信,略感安慰。但只有书信而见不到老友,对老友的思念愈深,可见两人的友谊之深、之真。尾句“水村山郭”以景代情,情谊更浓。

此词用语清丽,感情真挚,既有环境的渲染,又有胸臆的袒露,将对故友的思念和自己的寂寞无奈抒发得淋漓尽致。

3、北宋李之仪的《忆秦娥 用太白韵》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抒发思乡之情。此词上阕写景,有清溪、霜风、山月,还有在山月下随风飘动的流云,用流云寓意人的漂泊流浪,形象贴切。下阕触景生情,在“帆来帆去”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连绵不绝。

这首词在词史上还有个特殊含义,即在北宋时人们普遍认为史上对作者争议颇大的《忆秦娥 箫声咽》词,是李白的作品。

4、北宋贺铸的《忆秦娥 晓朦胧》

晓朦胧,前溪百鸟啼匆匆。啼匆匆,凌波人去,拜月楼空。去年今日东门东,鲜妆辉映桃花红。桃花红,吹开吹落,一任东风。贺铸这首词化用了唐朝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意境,即“去 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词上阕写景,透露出伤感之情,下阕以景结情,深化了这种伤感。全词用语流动、清丽、哀婉,愁情萦绕,满是遗憾之情。

5、宋朝李清照的《忆秦娥 咏桐》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抒发作者登阁眺望时的孤寂之情。此词语调凄凉,感情凝重,心与物融,情与景合,情景交融。满词全是哀婉沉郁色调,读来满是凄凉、沉重之感。

6、南宋刘克庄的《忆秦娥 梅谢了》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这是一首忧国忧民之作。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仓促发动北伐,以失败告终。和议之后,南宋朝廷昏庸的和投降派大臣立刻就把恢复中原的大业置之脑后,安心享乐。南宋像刘克庄等许多清醒的爱国志士们报国无门,只能日日为的前途担忧,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而作。

此词想象力丰富,用语凄苦,情景交融,以高飞鸿雁眼中“炊烟少”、“冷烟衰草”等凄凉景色,抒发山河残败、衰亡的悲愤,字里行间满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不满和强烈谴责。

7、《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一首写于年代的豪放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

此词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达出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时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伟人气魄自是不凡。

8、唐朝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是早的一首《忆秦娥》,也是“忆秦娥”这一词牌的“得名作”,与李白的另一首词《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关于此词的作者是不是李白历来一直存在争议,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按照普遍的观点,此词作者只能是李白。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用语悲壮,气魄雄伟,动人心魄,伤今怀古,情景交融,寄托深远,历来备受好评。

《忆秦娥》翻译和赏析

李白《忆秦娥》原文·翻译·赏析

【原作】

忆秦娥——[唐]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

【注释】

忆秦娥:词牌名,此处又作词的题目。

箫声咽:据《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风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咽,呜咽的悲声。

秦娥:此处泛指秦地美貌女子。秦,秦地,春秋时期秦国的疆域。娥,扬雄《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

梦断:梦醒。

灞(bà)陵:又作“霸陵”,汉武帝刘恒之陵墓,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代东出函谷关,必经此地,故送行的人常在此折杨柳赠别。

乐游原;一作“乐游园”,在今西安市南,汉唐两代京城的仕女多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到此游玩。

清秋节:即重阳节。

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

音尘绝:指车马行进时的声音和带起的烟尘。此指断绝音信。

西风:指秋风。

汉家宫阙:汉朝的陵墓。阙,陵墓前的楼观。

【古诗今译】

缠绵悠长、如泣如诉、悲凉哀婉的箫声在春夜响起,惊醒了睡梦中的秦娥,举头凝望楼上,只有那轮皎洁的明月。望着楼上的明月,她想起了桥头年年依旧青青的柳色,想起了当年在桥头上深情的依依惜别。

在冷落凄凉的重阳时节,登上乐游原,遥望咸阳古道,依然不见夫君的音信和踪影。呈现眼前的,只有那秋风夕阳之下的汉家陵墓和宫阙。

【赏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隋末流徙到西域,出生于唐代安西都护府巴尔湖南的碎叶(前哈萨克境内巴尔湖南)。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用诗歌反映现实,歌颂锦绣河山,成就很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长安女子,自从亲人离家以后,她就寝食难安。从春到秋,年复一年,亲人一直杳无音信。词人借箫声、明月、柳色、乐游原、汉家陵阙等悲凉的景色,写出了“秦娥”的离别之苦。作品怀古伤今,引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全篇悲而不伤,体现了诗人的深刻认识与宽广胸怀。

上阙:春天的夜晚,女主人公惊醒于箫声,因望明月而思远方的夫君,见柳色而忆惜别之情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咽”,呜咽。“秦娥”,古代把美女称做“娥”。这里写的是一个居住在唐代京城长安的女子。长安古时属秦国的属地,所以用 “秦娥”称呼她的名字,用“秦楼”称呼她住的住处。春天的夜晚,在“秦楼”上,“秦娥”正在做着与离家在外求取功名的夫君相聚的甜梦,一阵低沉哀婉的箫声,把她惊醒了。她睁开眼睛,还是孤身一人,只有时断时续的充满幽怨的如泣如诉的竹箫声,与那如雪的月光从窗外飘洒而来,使她愈加觉得孤单凄苦。然而,这样的月夜岂止是今天这一个夜晚!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里的“秦楼月”的重复不仅仅是简单的格律需要,也起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它将读者带入了一种特定的情景,使你在朗读之中,仿佛置身于回环绵长、充满呜咽和幽怨的竹箫声中,融融的柳色里,依依惜别的“灞陵”桥头,仿佛听见今夜“秦娥”正在箫声里哀怨、叹息,仿佛看见了昔日“秦娥”在桥头柳荫下依依惜别的、催人泪下的、令人伤感的情景。“秦娥”宁望着楼上明月,想起当年在“灞陵” 的送别,时值杨柳依依的浓情春季,而今柳色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已经记不清过了几许春秋,可还不见夫君归来,其心中愁苦可想而知了。

本阙词语简约,艺术概括力高,表现力强,在水-乳-交融的情景描写中巧妙地表现了伤别这一主题。

下阕:秋天的傍晚,女主人公登临乐游原,感时睹物而怀古伤今。进一步深入主题。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关于“乐游原”一词,在前面的赏析中已经提到过,又叫“乐游园”,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坐落在古长安东南郊,是唐代的一处游览之地;因其地势高,又是登高望远的好去处。“清秋节”,亦即重阳节,也是当时人们秋高气爽之时登高的节日。“咸阳古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是秦时的京城。早在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音尘”,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这里当指消息,音信。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秦娥”趁重阳节出游的机会,登高远望,希望在“咸阳古道”上看到夫君能够归来。然而,她的希望还是落空了,不见夫君的踪影,也不见有书信传回。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宫阙。”“秦娥”不但不见夫君的踪影,连一丝音信也没有,呈现在眼前的只有那“西风”之中、“残照”之下的“汉家宫阙”,足见其无可奈何之状,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这一句里,诗人就“音尘绝”再次使用了重复手法,强有力地渲染了“秦娥”此时极度失望的心情。

逍遥风在他的网络文章《对李白<忆秦娥>词的解读》中说:“……这是站在一个女子的角度来描写她内心活动的作品。因为词牌是《忆秦娥》,在本词中,秦娥是主角,一切都是围绕她描写(的),其他只能是辅助。如果说这首词的伟大之处,(那)就在于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场景来对比一个深闺女子的内心情感世界。闺怨词自古不少见,但多以哀惋为主调,所以我说能在闺怨词中写出宏大气魄,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李白之伟大,于此可窥一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