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大公报的宗旨_大公报宗旨是什么意思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什么?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大公报的宗旨_大公报宗旨是什么意思大公报的宗旨_大公报宗旨是什么意思


郑连根 苏葵

谈近代史,不能不谈《大公报》;说起《大公报》,不能不谈它的“四不方针”。

《大公报》是英敛之在1902年创办的,报名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之意,以“开风气,牖民智”为宗旨,创刊之初即以直言敢谏而著称,由此开创了民营报刊自由主义的先河。

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接手《大公报》后,将《大公报》带到了辉煌的时期,报业史上将《大公报》的这个阶段称为“吴胡张时期”。1926年9月1日,“吴胡张”的“新记”《大公报》创刊,张季鸾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本社同仁之志趣》的文章,提出了“不、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张季鸾对“四不方针”的解释是:“曰不: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曰不卖: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方面入股投资,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智识及感情,而断不以金钱所左右。曰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它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曰不盲:夫随声附和,是为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限于盲。”《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其时已经跟现代的专业理论十分接近了。《大公报》之所以日后取得那么辉煌的成就,是跟它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密不可分的。

《大公报》四不方针的历史意义

"不、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大公报》曾以“四不方针”著称于世,即所谓的“不、不卖、不私、不盲”,也就是不同伐异拉帮结派、不以言论作交易、不以公谋私而力做公共舆论的喉舌、不盲从和跟风。在派斗争剧烈的二十世纪前半期,要坚持这样一种自由主义立场无疑会陷溺在左右为难的困境中,会指责《大公报》对是“小骂大帮忙”,而更是动用武力对该报的从业者进行弹压和,并认为《大公报》是左翼舆论的刊物。因此,《大公报》是在历史的夹缝中求生存,是戴着双重的镣铐在为现代鼓与呼。

大公报的历史含义

大公报是迄今发行时间长的中文报纸,也是49年以前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大公报》是近代历史上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创刊于1902年,初在天津发行,以后,辗转在上海、汉口、、桂林、重庆等地出版。1949年之后,《大公报》在港澳工委的下,在继续出版发行。与《商报》、《文汇报》构成左派(中资背景)报纸的阵地。 《大公报》是一间民间报纸,在历次事件中都有明显的观点和态度。它的政论闻名报界,其社论是研究近代发展的重要史料。一百多年来,《大公报》以“坚持宣传正义声音”为宗旨,以立论中肯、翔实为特色,在上建立了良好声誉。

大公报有什么特点

《大公报》创办于1902年,由满族人英华创办。早期的《大公报》的倾向是改良保皇,君主立宪。大公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02——1916)由英华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第二阶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第四阶段(1949——今)成为一张在下的纸。目前《大公报》的版仍在出版,它已经成为我国出版时间长的中文日报。

《大公报》三字是谁题的?

百度和都这么说--

早期

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属清末保皇)。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是“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反对袁世凯著称,成为华北地区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

但是都没说清,但是创办人可能性不小

张季鸾时期《大公报》提出的“四不方针”具体时间是什么?

1926年9月1日,张季鸾在新记《大公报》复刊第一天便以记者的名义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宣布“不、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决心办一张言论独立、不依靠任何财阀、任何政的独立报纸,以“文人论政”的方式,为这张民营报纸开出一条新路,实际上就是“言论独立,不盲从,不受任何方面收买,不以个人谋私”。《大公报》以“论政而不参政,经营而不营利,以言论报国,代民众讲话”为办报宗旨,奠定了它在界的权威地位。大公报四不方针体现了大公报的自由主义精神,媒体人要坚持自由主义理念,保持客观,公正的独立立场。

如何评价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不、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

。“不,不卖,不私,不盲,”这一所谓四不方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公报》之终的办报宗旨。之所以说是终的办报宗旨,是因为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不是很自由主义的,那时的大公报,也称不上是新型报纸。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手老大公报,创办新记大公报,从那时候起,大公报开始创造和秉承了自由主义之精神。《大公报》的主办者三人,似有双重性。既承继了汉、明士子的遗绪,本身又是留洋学生。身上的旧传统与近代的新思想兼而有之,应说是“半新半旧”、“既新也旧”的人物。他们实是半个“帝王师”加半个新报人,所办的报纸,也是一种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过渡性“公共物品”。既像近代,又带条陈奏折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