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什么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什么文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德国思想家卡尔·于1845年春创作的一篇文章,早发表于1888年。 该文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区别;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什么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什么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什么文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是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这篇笔记表明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为创立新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笔记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者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实践作用的主要缺点,阐明了主义的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说明“全部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还批判了旧唯物主义者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从而把对人的认识至于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介绍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早发表于1888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2、《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3、《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文是什么?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七: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形式的。

八: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或化了的人类。

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提纲十一条的内容

费尔巴哈提纲十一条的内容如下: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後,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形式的。

八: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或化了的人类。

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如下:

依的说法,《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文件。这一理论指认中,“萌芽”一词是关键词,它在界定:《提纲》是整个科学世界观的真正“起源”和初始发生,但不是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才是新建构的具体实施过程)。

《提纲》毕竟是提纲。并且,从这里再现的文本间构成的特殊语境看来,传统研究中那种对《提纲》条的过于偏爱的意向性解读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条,被诠释的太多。其语义似乎是普遍认同的:实践与主体性。可这一诠释是可质疑的。这是由于,《提纲》中被抽象理解和从语境中割裂出来的条,并不是哲学新视界的本质所在!

因为如前所述,个用感性的实践活动来同时消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局限性的人并不是,而是赫斯。如果仅仅以条中的主体性实践来确证主义哲学新视界,主义哲学就变成了赫斯主义(“实践人道主义”)了。

并且,这种被抽象理解的实践完全可以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抽象劳动来替换,就如南斯拉夫“实践派”和一些“实践人道主义”者所已经做过的那样。显然,抽象的非历史的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并不就直接等于主义哲学!

所以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在几个月之后写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极重要的话,他们批评格律恩抄袭“赫斯的明显的错误”,什么错误?

也就是以为:“只要把费尔巴哈和实践联系起来,把他的学说运用到生活中去,就可以对现存进行全面的批判了”(《全集》第3卷,第580页)。那时才直接说,赫斯的东西“带有非常模糊的和神秘主义的性质”。

还有一个重要的文本证据:1845年1月20 日写信给说:“说到施蒂纳的书,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以前给你写信的时候,还受到对该书直接印象的很大影响,而我把它放在一边,经多多地思考以后,我也发现了你所发现的问题。

赫斯(他还在这里,两星期前我在波恩同他谈过一次)动摇一阵之后,也同你的结论一致了。”(《全集》第27卷,第16页)发现了什么问题?赫斯动摇什么?按照我们这里的解读,这正好是在上述“第二个思想探索”中解决的问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原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形式的。

八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或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主要的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以上文字来自原文

这句话首先承认了一点。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对一个事物只是直观的反映出来,就如同照镜子一样,只是单纯的一个物体下来,对这个物体不带情感的加工。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费尔巴哈忽略了一点,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交叉的一个活动,主体和客体有相互的影响,主体有客体化,客体有主体化的过程。主体会把自己的活动,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去审视客体,客体会用自己展示的程度去影响着主体对客体的审美,人去反映客体的时候,人并不是没有感情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在看到某件事物的时候必然会对其进行加工,加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主体性体现的过程,人在认知活动中是有主体性的,人在看某一件事物的时候是加进了人的主体性活动。

在不同的人面前放了一个榴莲,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映,喜欢的人很开心,不喜欢的人也许会下意识的捂鼻子,因为榴莲臭。任何一个个体看待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那是因为人是有主体性的,不会只是单纯的认为那仅是一个东西。即使不对它有好恶判断,但是一个榴莲放在面前,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苹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也体现出来了。所说的“人的感性的活动”指的是主体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即实践。人与外部客观世界不只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之间还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我们不仅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人的认识对象对象同时又是实践对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世界。旧唯物主义抛弃了实践,把人的认识仅仅看成消极、理性的直观,缺少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原文

原文: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ā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形式的。

八全部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的直观。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或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选自《选集》第1卷第54─57页,北京,出版社,1995月6月第2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