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隆裕太后对太监宫女好吗_隆裕太后是好是坏

溥仪在书里公开了遣散太监的缘由,并不是同情他们,而是睡不着觉

隆裕太后对太监宫女好吗_隆裕太后是好是坏隆裕太后对太监宫女好吗_隆裕太后是好是坏


2019-09-08 09:10

从隆裕太后代替什么都不懂的溥仪签下退位诏书之后,大清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溥仪依然保留了在皇宫里生活的权力,所以即便是已经从皇位上被推下来,但是他在宫里的生活还是相当滋润的,该受到的教育也一样不少,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他已经不是皇帝了,但是即便是他的老师,在传授他知识的时候,也依然将皇家的威严给他树立了起来,所以导致他在皇宫里依旧是老大的姿态。

所以,就算他都已经只是个每年领钱的小可怜了,但是他还是被宫墙保护得很好,没有感受到外面世界的艰辛,对待身边的下人也是只当做奴隶的随意使唤,再加上年纪小,所以常常会“虐待”身边的宫女太监,其实在他的意识里可能只是好玩,恶作剧,但是其实已经对这些下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他会明着说赏赐东西给太监吃,但是食物里面却掺杂着铁砂,诸如此类的事情,他一直都乐此不疲。

后来他渐渐长大,对于自己的身份开始有了认知,知道自己其实就是一个空架子,而这些愿意跟在自己身边的人都只是为了生活,毕竟他每年领到的钱还是相当可观的。随后他意识到财政对自己的重要性,他刚刚准备清点自己的库房时,就发生了一起火灾,不少账簿和古董都被毁,他知道,这其实就是为了掩盖之前被偷走的东西,也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力可能会逐渐被架空。

后来太监群里发生了一件事情,因为两人之前的过节,其中一个用石灰撒到另一人脸上,还用刀刺伤了他,溥仪知道之后心里就开始打鼓了,因为基本上所有的太监都被他戏弄过,他们对自己的怨恨可能也不小,从那之后他开始睡不着觉,床头还会准备一根棍子,就怕被太监袭击。之后,他还去偷听了太监的悄悄话,知道他们确实怨恨他,虽然他仍然认为自己的身份,打骂他们都是应该的,但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他还是不能允许这些潜在的危险再待在自己身边,于是他决定将这些太监全部遣散。

对于他的这一举动,不少百姓都认为他是同情太监宫女,就连后来的专家也都是这么认为的,是在他写的那本回忆录当中,才将这一事情的原因全部交代出来,想必没人能想到,他遣散太监,竟然是担心自己被报复

因为博仪小时候就在宫里长大,而且他身边的宫女太监对他都不是很好,这给他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他觉得如果有那些太监的存在,就会威胁到他的身家性命。

很多人都以为溥仪潜山太监是因为同情他们,然而并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溥仪担心受到太监的报复,所以才会遣散这些太监,溥仪平时对太监并不好。

主要是因为当时民国政府断了给溥仪的供奉,所以他没有钱了,自然养不了太多的太监。太监也总是偷故宫里的东西出去卖,实为家贼,所以就遣散了这些太监。

即便是他的老师,在传授他知识的时候,也依然将皇家的威严给他树立了起来,所以导致他在皇宫里依旧是老大的姿态,后来却在他的书里发现 ,原来溥仪遣散太监的理由是因为他担心受到太监的报复。

溥仪可以支配的银子少了,养不起那么多的太监了,并且很多的太监从宫中偷东西往外卖。

一是当时开销紧张,二是太监太贪了,已经腐朽了,三是他当时接触了些西方教育,对太监本来就有看法而已

因为宫里总丢东西 那些太监拿的东西太多了

是因为他的开销紧张了。没有那么多钱。去氧这些太监。

请说说隆裕太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她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人物吧!

她自身没有当皇后的条件,只因为她是慈禧的侄女儿,才能当上中宫皇后。但慈禧对她亦不是特别宠爱,只是将她当成监视光绪的一枚棋子而已。

光绪与她亦如同陌路。平日见面也是冷冷清清的。你不宠我,我也不在乎你。只有在太后面前,才会装成和好夫妻的样子。

光绪在临终前,隆裕奉慈禧之命去瀛台看光绪,光绪命令她退下,她却充耳不闻。光绪气得将她推倒地上,更拔掉她头上的发饰摔到地上,可见这对夫妻的关系恶劣到什么地步了。

就算在妃嫔福晋面前,她也没有什么威信可言。因为她的姑姑慈禧的光环和权力实在太强了,相形之下,这样一位平凡又无实权的皇后,根本不能在妃嫔面前有什么咸信。有的,只是狐假慈禧的虎威而已。

隆裕也不是什么脾气好的人。可能在慈禧和光绪那儿总得摆出一脸和顺的样子,回到自己寝宫里后便会乱发脾气。但她还是个可怜的女子,既得不到姑姑兼婆婆的疼爱,亦得不到丈夫的宠爱,更别说是妃嫔下人们的爱戴了。在宫里连一个可以说心底话的心腹都没有,只能寂寞凄清地过日子,心里的苦闷幽怨是可想而知的。

后世称隆裕为女中尧舜,她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说到清王朝的掘墓人隆裕太后,就不能不想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经留下的“不可娶叶赫拉那氏”的遗言。

据《满文老档》记载,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各部时,与叶赫部结下了深仇大恨,以致叶赫部的首领在临死时,曾立下毒誓说,叶赫部哪怕最后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报仇雪恨。

自那以后,虽然叶赫拉那氏家族还享受尊贵的身份,但该家族的女子因为这么一个梗,因此就算被选入后宫,也往往位份很低,比如叶赫那拉·慈禧,当初就只被封为兰贵人。

一是她运气好,咸丰皇帝那么多嫔妃,唯她一个生了儿子载淳。

二是咸丰怠政,给了她批阅奏折,接触政务的机会。

三是她很有政治手段,知道如何利用王亲贵族和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来得到最大利益。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的亲侄女,她的父亲桂祥是个烂泥上不了墙的人,除了找慈禧要救济,别的也不会,因此早就受慈禧嫌弃。

但是在光绪帝选皇后的时候,慈禧却依然想到了她这个侄女静芬。

慈禧所有的决定都是为了巩固权力,选静芬为皇后也是为了继续能垂帘听政。

静芬不是美人。

在美国传教士赫德兰所著的《权谋档案,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就对静芬作出了评价:“皇后一点儿都不漂亮,她稍微有些驼背,极端的瘦,长脸,脸色发黄,牙齿很多都烂了。”

不光其貌不扬,静芬的性格也很沉闷。她老实柔弱,不爱说话,杵在那里,像一块木头,因此后宫里的人在背后都喊她“大木头”。

包办婚姻中的男女,往往能把婚姻继续下去,首先得取对方的颜值,再看才华和性格等。

显然,年轻的光绪皇帝也不能免俗,这样一来,隆裕从被抬进紫禁城,就成了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后。

她每天守着规矩,给慈禧请安,但由于她没能成为慈禧想要的“左膀右臂”,因此慈禧对她也不冷不热。

后宫里,珍妃最得宠,又出手最阔绰,太监宫女们都爱讨好珍妃,以求能得到更多的赏钱。

住在钟粹宫的静芬虽然有大把的时间,但她显然没有慈禧的聪明好学。再说,政事也轮不到她来打听。读书画画,那是瑾妃的爱好。大多时候,她就是拿嗑瓜子来消磨时光。

静芬觉得,她不过是刻着“皇后”二字的大木头。她安于现状,尽管光绪帝对她视若无睹,但她也明白,因为慈禧的缘故,光绪对她无奈何。

1908年,静芬转眼已经在宫里生活了10个年头。

尽管这10年里大清王朝发生了许多大事,但对于居在深宫之中的静芬而言,仿佛都是非常遥远的事。

然而,历史并不打算让身为皇后的静芬一直像个局外人一样存在着。

这一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双双去世,两人死亡间隔不足24小时,这不由让坊间生出许多猜测。

但宫里顾不上民间的猜测。帝后几乎同时去世,这已经让宫里乱成了一锅粥,特别是久不受人关注的静芬,突然就得出来主持大局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慈禧在光绪皇帝病重的时候,为了能继续垂帘听政,她把醇贤亲王奕譞不足3岁的孙子溥仪过继给了无子的同治皇帝,同时肩承光绪皇帝之祧。

在慈禧的遗诏中,溥仪继承大统,静芬则被封为皇太后。由于溥仪年幼,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则出任摄政王,与静芬同掌军政大权。

慈禧去世后,静芬被尊为隆裕太后,她负责养护溥仪,同时也有处理政事的权力。

但隆裕太后对政治丝毫没有兴趣,再加上载沣也并不想与她分权,所以自知能力有限的隆裕干脆把政务都交给载沣处理,而她则安心抚育溥仪。

只是可惜,此时的大清王朝早已是千疮百孔,官员的横征暴敛更加深了大家对王朝的仇恨。

革命的小火苗因而得到了燎原,各地的起义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复杂的社会大变局中,别说隆裕太后了,就连摄政王载沣也毫无应对之法,只得退位让贤给被他以“足疾”为由,开了缺的袁世凯。

辛亥革命后,各地纷纷独立,人们要求清王朝退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被隆裕太后视为救世英雄的袁世凯,尽管一再表示他一定不辱国之重任,但暗中却和革命党眉来眼去,得到了“谁能请清帝退位,谁就做大总统”的承诺。

打仗,也许袁世凯不算厉害,但欺负久于深宫的隆裕倒是很有手段。

他各种威逼利诱,又指示手下在宫外不时放几声响炮,震得宫墙也瑟瑟发抖。

在这种情况下,隆裕太后除了抱着溥仪抹眼泪,也早已没了别的办法。眼看着大势已去,隆裕太后长叹:“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这话,无疑已经确定她要听从袁世凯“和平退位”的建议了。

1912年2月,隆裕太后在和新政府谈妥《优待皇帝条件》后,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

隆裕太后的行为博得了革命党人和全国民众的称赞,黄兴和孙中山等人亦赞她为“女中尧舜”。

但是,皇室中的顽固派却对隆裕太后指责颇多,骂她弄丢了祖宗基业。

甚至有人想到“不可娶叶赫拉那氏”的祖命,捶胸顿足,大哭着说,此乃天命啊!

背负“亡国”罪名的隆裕太后,抑郁终日,很快便死在了次年。

隆裕太后去世了,新政府当然要做出姿态来,毕竟如果不是隆裕太后同意退位,只怕“南北统一,五族共和”的局面也不会仅在3个月内就实现。

因此,已经登上总统大位的袁世凯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文武百官穿孝27日,并于3月19日在太和殿召开国民哀悼大会”。

在出殡那天,自发为隆裕太后送行的人很多,而把她比作“女中尧舜”的评价更是让她的形象超过了慈禧。

郁郁而终的隆裕太后,为何死后赢得国人的同情与尊重?

相信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一段历史,隆裕太后能获得国人的同情和尊重,有很大的原因是她在促成清帝逊位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当时其实局势已定,隆裕太后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和儿子的结局会是什么样,所以这个时候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来退出这场政治斗争,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她这样想,也这样做了,即使她是一个太后,但是在当时的话语权还是比较重的,虽然孤儿寡母,但是大家在面子上的功夫还是要做的,其实当时清帝还有着别的选择,然而一旦走上了那条道路,他们两个人的结局就会像蝼蚁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捏死,像一片叶子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风吹走。隆裕太后选择了劝说,劝说清帝逊位。

这样他们两个不仅可以保住自己的名声,而且还能获得后人的尊重,因为大家都知道是他们结束了这个混乱而又动荡的王朝,可能会有一些清朝的元老们责骂他们,但是这完全不足为惧,他们还会获得很大的尊重,生活也会再让出皇位后有保障。

我觉得这就是隆裕太后能获得国人的尊重最大的一个原因了,尽管她一生非常的波折,完全没有享受到做太后的快乐和欣慰,然而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能留下故事也是很值得的事情。她在合适的时机做出了合适的选择,所以时代回馈给了她同样的尊重。

因为隆裕太后的退位,使得中国和平的结束了封建王朝。但是,刚开始隆裕太后退位的时候,很多人都是不理解的,哪些宗室的王公大臣们都觉得她是一个罪人,而且在他的心里,她也是很自责的,毕竟在他的手里葬送了王朝,所以后面她就抑郁成疾,但是当隆裕太后死后,国人都是表示很谅解隆裕太后的,因为在当时交出国权,就是为了保住我们的中国,不让我们的的国家变成一个残桓断壁的国家。

而且隆裕的一生也是非常的苦的,隆裕和光绪成亲二十年,光绪都没有正眼瞧过她,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得是多么的痛苦,但是嫁入皇室,就得忍受这样的孤苦。但其实光绪对隆裕的残忍不止这一点,当时光绪被囚禁在瀛台的时候,脾气很暴躁,所以后面隆裕去看他的时候,光绪每次都大发脾气,甚至对隆裕拳打脚踢,这是个人都忍受不了吧。

但是隆裕一直忍受着这样的痛苦,而且在隆裕退位之后,他的自责感更加的强烈了,因为隆裕觉得是自己断送了王朝,更何况那么多人都在讥讽隆裕,所以退位后的隆裕身体一日比一日差,最后积郁成疾。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因为隆裕的和平退位,所以没有一个人死伤,而且就是退位之后,才迎来了民国时代。

所以后人对于隆裕也是非常的尊重的,如果隆裕没有和平退位,那么估计会引发一场战争,而且我们也不会那么快进入民国时代,所以他得到尊重是应该的。

隆裕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和平)终结者,这就奠定了她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地位。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社会评价

《大公报》:既非依附于帝王,亦未尝有垂帘之政绩,而独以让德高怀,召亿兆人之讴恩,曾不以国体之变迁,而稍驰其爱敬者,伊古以来,实惟前清隆裕太后。

《中国日报》: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亚细亚日报》: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孙中山: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黄兴: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

黎元洪: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阎锡山: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吴景濂: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佥谓美利坚之独立,受战祸者或七八年;法兰西之革命,演惨剧者将数十载,虽伸民气,实苦生灵。前清隆裕皇太后,默审潮流,深鉴大势,见机独早,宸断无疑。诏书一下,化干戈为坛坫,合五族为一家,大道为公,纷争立解。盖宁可以敝屣天下,断不忍涂炭生民,所谓能以私让国。

各国公使:隆裕太后英武明断主共和,下诏赞成。致使糜乱之局由此大定,民国秩序得以保全。一切商场、金融均受无形之保护,中外同声感恩!外人之生命财产尤赖隆裕之力得以安全。

赫德兰: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信修明:因为她性质仁懦,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后只率二妃在太后面前奉侍。太后对他们虽无特别管束,但礼仪之缚人,有较平民更为严重。每日在太后面前,提心吊胆,只有与太监为伍。

因为她在世的时候是真的为了老百姓做了很多实在事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到尊重。

因为隆裕太后生前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得民心的善事,也得到了很多大臣的支持和爱戴,所以在她死后,得到很多国人的尊重

隆裕太后首先想到的皇族利益,然后才是其他,这点毋庸置疑,她并不具时代先进性思想,人也并不大度,因此就是死后夺得了德国人的尊重和同情.

她在世的时候人们没来得及去同情他,而且她统治期间,还是干了很多好事的,所以人们才会尊重同情她。

裕隆太后最大的贡献,是心里清楚满清已经腐朽垂暮的时候,果断退位。

郁郁而终的隆裕太后,死后却赢得国人的同情与尊重。

因为包办婚姻和权力的斗争。因为她当初嫁给光绪只是为了弥补慈禧不能享受皇族待遇的遗憾罢了,和光绪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感情,并且每天还要生活在母子权力的斗争之中,最后抑郁而终。

因为她竟然跟侍卫偷情,使得皇帝的颜面散落一地,深深地触动了统治者的底线,所以会被活活逼死

隆裕太后的身份尊贵,为什么她一生的经历都是悲哀的?

因为她性质仁懦,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每日在太后面前,提心吊胆,只有与太监为伍 。

出生在豪门,并选为皇后,但是因为长相丑陋,皇帝并不喜欢她,基本上一生都在守活寡,一个人非常孤单

虽然身份是非常珍贵的,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实权,所以一生的经历都比较悲哀。

#「活得通透」主题创作大赛#

一、不幸婚姻

隆裕太后名叫叶赫那拉·静芬,她出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她的姑姑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尽管出身高贵,她却无法摆脱棋子的命运。长大后静芬一直未嫁人,而她的姐姐和妹妹早就出嫁了,原因就是慈禧太后早就发话了,静芬不要嫁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慈禧太后的安排下,21岁的静芬与18岁的光绪帝举行结婚大典,静芬成为母仪天下的隆裕皇后。

然而静芬并不幸福,因为她是慈禧安排在光绪帝身边的眼线,加上她长得不漂亮,因此她从未得到光绪帝的欢心。

二、无欲无求却被推向政治舞台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先后去世。慈禧在病逝前已经安排好后事,她选定醇亲王载沣3岁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继承同治,兼祧光绪。隆裕将作为太后与摄政王载沣一起辅政。

大权在握的隆裕太后没有慈禧那样的野心,她并未过多干预朝政,摄政王载沣成为大清的实际掌权者。

平庸的载沣没有能力驾驭清末混乱的局势。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载沣派陆军大臣萌昌带领北洋新军前往镇压起义,但是萌昌根本指挥不动北洋军。

11月,载沣被迫起用政敌袁世凯为内阁总理。重掌北洋军的袁世凯趁机向清政府施压,要求解除以载沣为首的皇家内阁,将军政大权交给自己。12月6日,对局势毫无办法的载沣辞去摄政王的职位,无欲无求的隆裕太后被推到前台,成为大清的最高统治者。

三、袁世凯逼宫三部曲

大清的烂摊子岂是隆裕太后一介女流能够收拾的,她把希望寄托在大清“忠臣”袁世凯身上,她对袁世凯有求必应。

老奸巨猾的袁世凯看到清政府大势已去,不愿再为它卖命,他决定利用清政府和南方革命党的矛盾,夺取天下。

当时冯国璋带领北洋军进攻武汉,已经顺利拿下汉口和汉阳两镇,武昌也唾手可得。袁世凯却命令冯国璋按兵不动,但是愣头青冯国璋不能领会袁世凯的意图,他准备继续进攻,拿下武昌。袁世凯急忙临阵换将,派段祺瑞取代冯国璋,指挥北洋军。段祺瑞上任后,坚决执行袁世凯按兵不动的命令。

袁世凯派人与南方革命政府秘密接触,双方达成共识,只要清帝退位,就由袁世凯担任大总统一职。

于是袁世凯开始上演他的逼宫大戏。

1912年1月,袁世凯授意段祺瑞等46位北洋将领联名先后两次上书朝廷,要求宣统帝接受“优待条件”退位。

此时,隆裕太后身边可以信赖的人,只有太监小德张。袁世凯用300万两银子收买了小德张。小德张故意向隆裕太后夸大革命军的势力。

此外,另一位实权人物庆亲王奕劻早就被袁世凯收买,他也不断吓唬隆裕太后,说革命党势大,应该让宣统帝退位保平安。

袁世凯还促使北京外国公使联合上书,要求清帝退位。

当时,良弼、溥伟、铁良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良弼是首领,宗社党强烈反对与革命军议和,这是袁世凯逼宫的一大障碍。

袁世凯将良弼反对议和的消息透露给革命党人汪精卫,1912年1月26日,良弼遭到革命党人刺杀,两天后不治身亡。朝廷里主战派的气焰遭到重大打击。

当所有唱黑脸的角色登场完毕后,袁世凯这个唱白脸的主角粉墨登场,他亲自会见隆裕太后,先用威逼,再用利诱的方式逼隆裕太后妥协。

接着袁世凯话锋一转:“如果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号,享受岁费。”

接着袁世凯不断磕头,哭得撕心裂肺,说自己无能,不能保护大清。

隆裕太后本来就无法驾驭如此混乱的局面,她被袁世凯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表演蒙蔽,认为袁世凯是大清的忠臣。

隆裕太后决定将大清的命运托付给袁世凯:“国家大事,既付相托,卿当勉为其难,即万一无术挽回,吾决不稍加责备。即使皇上长大,有我在,亦不能怨汝。”

四、清帝退位

1912年2月,隆裕太后召开最后一次御前会议,隆裕太后说:“我何尝要共和,都是奕劻和袁世凯说,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枪炮,没军饷,万不能打仗。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

应该说溥伟的话非常有道理,不过隆裕太后哪里是老狐狸袁世凯的对手,她被袁世凯的各种手段吓唬到了。

隆裕太后抱着溥仪放声大哭:“悔不随先帝早走,免遭这般惨局。再不同意共和,不同意逊位,恐日后我大清宗室皇族,荡然无存。”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发布清帝退位诏书,《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也一同公布。

宣统帝退位后可以得到以下优待条件:保持大清皇帝的尊号、享受中华民国对待外国君主的待遇、中华民国每年拨400万两作为皇室费用、皇帝仍可居住在紫禁城并且有太监宫女使唤。

2月15日,袁世凯如愿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也当场表示: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

尽管受到国人的景仰,隆裕太后却过得郁郁寡欢,以至于积郁成疾。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年仅46岁。

五、隆裕太后是千秋之罪首还是不世之功臣?

隆裕太后被誉为女中尧舜,她真的配得上这个称号吗?

尽管共和是人心所向,满清的灭亡是大势所趋。但是到辛亥革命时,清政府的局势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因为枪杆子出政权,当时革命党的军事实力还很弱小,满清在军事实力上有压倒性优势。

满清灭亡时在全国的兵力有八旗军13万、绿营军46万和新式陆军18万。八旗军和绿营军战斗力不强,真正有战斗力的是新式陆军,清政府掌握约3万新式陆军,袁世凯的北洋军当时的兵力为7万多人。

北洋军是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在清朝灭亡后十几年,北洋军阀能够一直掌控国内大权,就是因为他们的军事实力最强。

革命党直到1924年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后,才有逐鹿天下的实力。辛亥革命时革命党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推翻满清。

因此,如果隆裕太后如果能够采纳溥伟的建议,采用强硬措施,将袁世凯逮捕入狱(此时不能杀袁世凯,否则北洋军有兵变的可能)。然后任命冯国璋统领北洋军进攻革命军,清政府是有打赢这场战争的希望的。

冯国璋当时对满清忠心耿耿,他在拿下汉阳和汉口两镇后,拒绝袁世凯按兵不动的要求。冯国璋绕过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索要400万两银子作为军饷,他表示可以消灭革命党(这绝不是吹牛皮,以当时北洋军的实力,完全碾压革命党)。

当时隆裕太后有上中下三策可行,上策是重用冯国璋,让他统领北洋军攻打革命军;中策是逃往东北,满清是在东北起家,当时东北三省总督赵尔巽忠于满清,满清可以像北元那样割据一方;下策是投降,其结局溥伟早已预测到,一旦交出大权,将来用什么去保证优待条件。

隆裕太后偏偏选择了下策,她让清帝退位,和平地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中华民族和广大百姓,隆裕太后功不可没。

但是对于满清,隆裕太后是不折不扣的罪人,她将大清两百多年的基业轻易拱手相让。

民国二年(1913年),隆裕太后过生日那天,很多满清宗室王公大臣都没来祝贺,也是他们表达的无声抗议。

为隆裕太后盖棺定论,她是满清千秋之罪首,却是中华民族的不世之功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