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的意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后一句怎么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的意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后一句怎么接春花秋月何时了了的意思 春花秋月何时了后一句怎么接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通:阑)

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蒋雅云)

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什么意思,有啥寓意呢

这句词是南唐后主李煜著名词篇《虞美人》中的第一句,是在其亡国后囚禁在宋朝汴梁时写的。对于李煜来说,在其还是南唐皇帝的时候,生活应该是舒适惬意的,而现在却成了阶下囚,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不禁让其感叹:这过去美好的时光,让人怀念的时光(春花秋月)什么时候(何时)才能忘记,从我脑海里抹去(了)。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原来故国生活的无限怀念,但是知道已经回不到过去后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

对人生已经绝望,厌倦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 栏 通: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翻译及注释

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了:了结,完结。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像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创作背景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 北宋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二

蒋雅云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像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像: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像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像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 五代 之词,有句而无篇。 南宋 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蒋雅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四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 *** ,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像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教学时间:1课时

一、 导: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二、 背景及作者介绍1、 清代 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 唐诗 过后是 宋词 。好诗在 唐代 已被诗人们写尽了, 宋代 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 宋词 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2、李煜,是 五代 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 宋朝 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3、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读1、学习诗词,先从诵读开始。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评析谁朗读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诵读)2、他们读得怎么样?应该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在声调曲折有致3、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A、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B、 把握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4、再来试试读读。(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像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5、听录音。小声跟读5、一起背诵,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

三、析1、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板书「愁」)A、往事之叹;B、亡国之恨;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经支离破碎。对往事的怀念,命运越来越差。C、离家之痛3、这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像。那么,问问大家,4、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现愁情吗?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像的感情写得很形象。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A、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真是「物是人非」——思国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月」的意象的沉淀意义。(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小结:可谓比喻含泪,对比生情。我看除了对比、比喻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5、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四、评1、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著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2、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等。窃以为他们或不够「鲜活」,或不够「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后主词。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3、后人总结说,这首词的风格凄丽。李煜的词缘何显得如此凄丽?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点滴。如果以亡国为分界线,对照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 唐诗 的伟大词家?这也让我想起了《吊屈原赋》里的经典诗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李煜后期词,多折射出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远。 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 *** 者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像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像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往事知多少?」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像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赏析三

田德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像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 宋代 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 *** 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 *** 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像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 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诗词作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诗词作者:【五代】 李煜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婉约】、【思念】、【感叹】、【哲理】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意思: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

【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 通:阑)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作者简介】: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出自 南唐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春夏秋冬,日复一日,我思念我的故国,我思念我的家乡,我思念我的亲人,这种日子何时才能结束?

春花秋月”意思是: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 泛指春秋美景。

最简单的解释:没完没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是什么意思

我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应该是比较悲情的,带有感叹和感伤,无奈何的心境吧。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是李后主著名的词“虞美人”,前句春花秋月比喻人生的美好,暗示自己过去幸福的生活,往事知多少的意思是,过去发生了许多快乐的事情。后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转入悲凉的气氛之中。

用这句当开头当然可以,现在的孩子懂得用古诗词入文是好事啊

那些美好的事物什么时候结束,有的多少往事还需回忆

春花秋月,指美好事物,

往事,指当皇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