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战国分界线时间

春秋与战国的分界时间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战国分界线时间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战国分界线时间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公元前476年,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什么事件?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后经孔子整理修订,《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不过,与春秋结束时间不同,其和战国的分界点是战国前身的出现。在《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及战国的起始时间,不外乎下列几种说法:

1.按传统的以某个帝王(天子)即位的时间作为朝代或时代的开始,即周元王元年,这是主流观点.而这是公历哪一年? 郭沫若认为,依据《史记》是公元前475年,大部分教科书也依照这种观点. 翦伯赞认为,依据《左传》是公元前476年,《辞海》也支持这种观点. 有一年的差别是因为《史记》与《左传》对周元王的老父亲周敬王的在位时间记载不一致.《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敬王在位42年,而《左传》 是43年.俄专门查了一下《史记》与《左传》原文.这段历史,《史记-周本纪》记载如下:“敬王元年,晋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泽.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十六年,子朝之徒复作乱,敬王奔于晋.十七年,晋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 四十二年,敬王崩”.而《左传》是编年体的,每年发生的大事记录比《史记》详尽多了,除敬王在位时间外,“孔子卒”的年代二者记载也不一致.俄的观点,就敬王在位时间而言,《左传》似比《史记》更可信.

2.以战国七雄得到官方承认的时间开始,即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承认韩赵魏成为诸侯国.《资治通鉴》纪事始于此年,这是范文澜《中国通史》的观点;

3.以春秋结束标志战国.孔子版《春秋》纪事终结于前481年(鲁哀公14年),左丘明版《左传》纪事终结于前468年(鲁哀公27年). 吕祖谦《大事记》支持前者,林春溥《战国纪年》力挺后者.

上述说法各有道理,采信哪种可凭个人喜好.不过,若是应对考试,还是谨遵教科书为妙.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春秋末年,晋国实权被韩赵魏三家夺取,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同时,齐国实权被田氏夺取,前391年,田氏代齐,位列周室

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 又说周天子改元,公元前475或476年(教科书写)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齐代姜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赵、魏、韩三家分晋和齐国田氏代姜!

三家分晋 和 田氏代齐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什么

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1)。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时代是称霸战争,就是我打赢了你,你就向我诚服;战国时代是兼并战争,就是我打赢你,你的地盘就归我。或者也可以说,从土地私有、土地兼并开始,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开始,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为春秋之后为战国

晋国分裂为韩国、赵国、魏国这个事件。

韩赵魏三家分晋

公元前475年

1.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2.春秋 完稿

3.商鞅变法

4.铁犁牛耕、土地私有

史学界一般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标志,或者可以从生产力上的变化来分析

春秋战国分界线是什么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界线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春秋战国时代是由封建制向郡县制过渡的时代,是先进的封建生产关系战胜落后的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时代,在学术上是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各种艺术蓬勃发展,有声有色。春秋战国持续了几百年,各诸侯国独立发展,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

李学勤先生概括为几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在相互兼并战争中相互融合。秦统一后,共同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春秋战国之交,欧洲的希腊文化也正进入发展的盛期,中西两大文化体系遥遥相对。

两相比较,希腊以技艺高超的雕刻闻名于世,为后世留下无数的艺术珍品,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参考资料来源:

春秋起源与天子东迁,终于三家分晋

春秋是宗法分封制解体的第一步,诸侯服从天子变为诸侯不服天子,体现是诸侯争霸,霸主是对周天子的一种威胁,因为号召诸侯讨伐蛮夷是天子的义务,义务带来权力,变成了强国可以通过会盟号召其他国家。

霸道,是春秋时期主题,何为霸道,霸主是霸道成功的象征,那么齐国,楚国,秦国,晋国为何能够稳居五霸?

世间大多数人逃不过名利二字,同样春秋时代国家的霸权也是有因名声而霸与因实力而霸,我将分析这四个国家的称霸理由。

齐桓公称霸,齐国靠会盟称霸,在周天子东迁之后,影响力大减的周天子不光压制不住自己手下的诸侯,面对四方的蛮夷的无力,在中国的四方面临着权力真空。

这时齐桓公内改革,外会盟,改革不谈,会盟将齐国守护东方的责任由周天子授予变为了自我授予,同样齐国对鲁国的优势也因此而来,鲁国是监督齐国的,他的权力是来源与周天子。

而会盟提高了齐国在东方的影响力,改善了其他国家对齐国的看法,减少了鲁国(周天子)在齐国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让齐国成为东方综合国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楚庄王称霸,攻打其他国家是需要理由的,而楚国最出名的一句话:“我蛮夷也”,楚国的战略必然是北上,当时的生产力不可能向南方发展。

周天子影响力下降带来的是楚国的崛起,同时中原国家终于明白了自己南方的邻居不是一个善茬,但是可惜的是楚国遇上了晋国。

当楚国的军队出现问题的时候,小弟的背刺就是常态,实际上楚国的问题还不止是北上战略被阻,自己的东方崛起了一个攻打到自己首都的小霸主,自己只能放弃自己的北上战略了,中原,我会回来的。

晋文公称霸,实际上晋国的实力强大,但是晋国没有南下的想法,一个在各个国家游历的君主,必然和一个他的前任不一样。同样三晋大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潮的发源地,诸侯不鸟天子,跟着晋文公的人都成为后面的大夫或者士,这是对宗法制的破坏。

同样这样的大夫与士对诸侯的忠诚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后代与国君之间的联系就……忠诚并优秀的士大夫奠定了晋国的霸权,但是国君的后代如何控制并压制这帮优秀的大夫?

同为姬姓诸侯国,中原各国是喜欢蛮夷的楚国还是同宗的晋国?再说蛮夷对诸国有宣战借口,同样意味着诸国对蛮夷也有宣战借口,晋国的霸权依靠优秀的士大夫与姬姓国家的亲密关系。

秦国的霸权是有问题的,但是他确定了秦国的地位西方的老大,同时秦国的发展也被晋国阻挡了,实际上秦穆公的霸业是秦国的起点,有多少国家在春秋时期消失了。

另外让秦国的成就获得其他国家的承认,这很重要,承认成果,以后别人打你要找理由啊。实际上霸道是对国家所处区域的控制,无论是用会盟拉小弟还是不断的攻打。

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加,晋楚在中原地区的战争是属于王道的,在同时期的各个地区的主要国家都已经完成了对其所属地区的控制,西北的秦国,东南的吴越,南方的楚国,中部的晋国,东方的齐国,这些国家将会面临的是更加血腥,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

但是值得高兴的是他们活了下来,没有成为这些国家的垫脚石,什么是乱世,强者强,弱者亡,每一个国家都不想自己过早的灭亡,人想长生不老,国家想要千秋万代。

战国开启的标志是大夫不忠于诸侯,而春秋的标志是诸侯不忠于天子,宗法制的毁灭是源于这个时期,对平民的激励,将士与大夫的来源从世袭变为拥有的军功平民。

宗法制是一种由上到下的制度,而战国的改革是由下到上的制度,同样随着世袭制度的结束,每一任国君不只有上一任的老贵族,还有忠于自己的军功平民,外国来的破落贵族。

这场变革被称为变法,每一个国家的变法程度的不同是内因,而对于王道纵横的理解则是外因。

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战国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为战国始年等。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公元前453年。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界线是在公元前453年。公元前453年的时候,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了晋国作为标志。春秋时期的时间主要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而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国家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秦统一了六国。春秋战国时间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而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的一个各国混战时期。

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战国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为战国始年等。

我支持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因为有孔子编《春秋》而有春秋只说。

公元前476年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元王年(《史记》是公元前476年)为止(但周元王元年存在不同说法,《左传·哀公十九年》认为是公元前475年),因这一时期与鲁国编年史《春秋》记载的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共二百四十二年历史较接近,为了方便起见,一般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因此有战国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划分

正统的说法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其他说法支持者也不少。

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是哪一年,为什么用这一年?

公元前475年,因为这一年周天子承认了韩、赵、魏三家的诸侯地位。

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春秋战国的话,它们的分界线的话我记得应该就是那种楚河汉街。

这个没有,具体的,比如春秋五霸,这个都是没有了

春秋战国时候是个皇后,万代年代,但是候各国小国家非常多呀,战国骑行,春秋五霸等都有个对等的

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正好那时候我们真的是不太了解,只是能够在地图上做一个相关的这个了解才能够知道。

春秋战国分界线,春秋战国分界线,通过读历史你就知道春国战国春秋战国的分界线

春秋战国房间就把这个月出货,看起来空间酒吧的东西很简单的呀。

一般史学家认定,春秋战国以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即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分水岭的标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分界线,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我还真看到过,只不过看他年纪年头太多了,忘记了

春秋战国是以什么为分界点的?

475年换了一个周天子重新改元

史记就把这一年作为春秋时代的终结了

三家分晋是另外一种划分春秋战国的说法

资治通鉴是那么分的

---------------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及战国的起始时间,不外乎下列几种说法:

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这是主流观点;

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纪事始于此年;

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纪事终结于鲁哀公14年(前481年),《左传》纪事终结于周贞王元年(前468年)。

上述说法可归为三类:

第一类,按传统的以某个帝王(天子)即位的时间作为朝代或时代的开始,关于周元王的前一个王周敬王在位时间,由于左传和史记有出入,故出现两种说法。

第二类,按战国七雄实际形成的时间开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瓜分晋国,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成为诸侯国。

第三类,以春秋来标志战国,也就是说春秋时代结束后,战国时代就开始了。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定义春秋时代的问题,有人认为孔子《春秋》绝笔的鲁哀公14年(前481年)为春秋战国的分界,又有人认为应以左氏春秋的纪事终结年(前468年)作为战国的开始。

而我认为,上述说法,除第二类外,都是以孔子及其作品的年代作为参考来划分春秋战国时代的,而且第二类时代的划分虽然在孔子之后几十年,但也与孔子有一定的关系,正因为孔子死后缺少有影响的史家对“非礼”之事进行文诛笔伐,才使得诸侯国之间非正义的兼并与瓜分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这就说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对时代的影响作用。与其用孔子的作品来划分春秋战国时代,不如以孔子本人来标志那个时代,也就是说,孔子的死(公元前479年),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虽然与公元前481年只差两年,但意义不尽相同,这样更加突出了孔子划时代的作用。

公元前475年,是郭沫若所持的观点,故大部分教科书依照这种观点;

公元前476年,是翦伯赞所持的观点,《辞海》也支持这种观点;

公元前403年,是范文澜《中国通史》的观点;

公元前481年,是吕祖谦《大事记》的观点;

公元前468年,是林春溥《战国纪年》的观点.

----------

争论性问题, 看从不同角度来分析的!~

也没有绝对的 对 与 错!~

476至403中三家分晋 ,但三家并不是诸侯, 前403年三家正式成为诸侯, 所以春秋战国没有固定的分界年, 而是有一段过度时期。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周列王册立韩赵魏三国,晋朝不复。。。自此进入战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