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包含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的词条

本文目录一览:

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谁 关于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1、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赵括。这个故事出自于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虽然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经验,不懂得灵活变通,只会纸上谈兵。

2、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因以少胜多,打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爱谈论军事,一般人都说不过他。因此赵括很骄傲,认为自己很厉害。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在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此时赵奢已经去世,主要是廉颇负责指挥全军。秦国就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果然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结果赵括只会按兵书上的条文来作战,导致四十多万的赵军全被歼灭,他自己也死于秦军的弓箭手下。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一位名叫赵括的名将。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的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常被用来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现实生活中,也不泛这类人的存在。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赵军在长平顽强抗敌,那时大将军赵奢已经去世,由廉颇负责指挥全军。长平之战,秦赵两军相持而不战近半年,因为秦军远离本土,弹尽粮绝,眼看就快要不击自溃了,于是派人回朝向秦王禀报军情。

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照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赵括的历史评价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司马迁《史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徐钧:“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

纸上谈兵的主要人物是谁?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名将赵括。赵括自幼饱读诗书,但从未上过战场,不懂变通,在战场上改守为攻,激进应战,后被困于长平,数十万赵军大败。纸上谈兵是用来形容空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人。

纸上谈兵的主要历史人物

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扩展资料:

”纸上谈兵”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