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 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讲解视频

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 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讲解视频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 金匮要略原文及译文讲解视频


上工治未病,是为何义?师曰;夫治未病者,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而实脾者,是为治未病也;不只治肝,知肝传脾,实脾者,即为治未病,是脾未病而早医也。五行生克,肝木克脾土,见肝之病,“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实”脾者,即为治未病也。土旺四季,其时脾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只知治肝,不知实脾,是以肝病未已,脾病复起。五行生克,余脏准此类推。

上工治未病,不是说没有病,是治将传之经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实脾者,即为治未病之义,而肝者,是已病。从脾论为脾未病,从肝论是肝已病,肝病则人是已经病,不是没病,也不是没病就治。见肝之病当知传脾,此是五行生克之定理。治肝者,是为治病,而实脾者,是为治未病也,是脾未病而早医。中工不知相传,更不知治未病之理,只知治肝,肝病未愈,脾病复起。

重点;不要以为治未病,是没病就治,此治未病若真的解读为没有病,那真是遗笑万年,没病就治,中医岂不是更能浑水摸鱼。伤寒六经,见厥阴之病,太阴必病,此也为一定之理。已成厥阴,太阴必伤,厥阴之败,必从太阴而败。肝病木贼,脾必见虚,治必实之,是为治未病。肝木贼脾土,此病多典型

"上工不治己病治未病"出自哪篇经典著作?

1、“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2、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重在预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 “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金匮要略》条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揭示诸病当预防于早,勿等病成再治。清代新安医家程云来说:“治未病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也。“上工”又称“大医”、“良工”,是指良医。上工即“见色知病,按脉知病,问病知处”的高明医生。张隐庵说:“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所谓“参合而行之”,是指脏腑阴阳、色脉气血、皮肤经脉内外相应,能参合而行之。即周详诊察,精细判断,能洞悉色脉、皮肤、异气、顺逆、生克制约的。这样认真负责的医生,治疗效果高。所谓“上工十全九”即是。所谓“治未病”,多数注释“未病”为“无病”。然则无病之人,即常人,有何治之必要。可见此“未病”与平常健康之人“无病”有别。即有患病的因素存在,或将病未病。高明的“上工”,能够预见和分析出“将病”的各方面因素,从而防其病作。故而“治未病”中“未病”二字,应理解为“病将作”,或“将病”方为确切。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之传变。如见肝之病,应该认识到肝病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当先调补脾。这就是治其未病。其目的在于使脾正气充实,不受侵袭。如脾本气旺盛即不必实脾。这说明任何治病方法,必须灵活运用,不能一成不变。反过来说,见肝之病,不知道实脾,惟治其肝,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自然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上工治未病”原文治法的举例。治病在于迅速、及时。要做到“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指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能知道病邪之所在,及时进行治疗,就不致使病情发展到沉重或危险的境地。亦即《素问·四时调神论》所说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肝病传脾的机理,宜与《难经·十二难》、《七十七难》、《八十一难》全面合参。临床上以此理论为指导时,一般要按照五行生克的关系,又须分清虚实。举个例子:我诊治一位凌姓病人,女,32岁,主诉平素常有四肢乏倦,饮食少而不知味,溏薄,甚则次数多,腹泻。近日因事思虑,不遂于心,时感头痛、目眩、心悸、失眠、烦闷,脉沉而弦,舌苔淡薄白。诊为肝阴不足,肝阳上扰,水不涵木,火动痰升,则头痛目眩诸症出现。结合其平素脾阳不足,肢倦便溏纳少诸象,认为宜滋肝阴并理脾阳,不使肝病而引起脾虚痼疾复作。乃用熟地黄、白芍、枸杞子、茯苓、酸枣仁、牡蛎、淮小麦、红枣,复配以理中汤,即同时加参、炮姜、炙甘草。病人服3剂,睡眠安,头痛目眩愈,自感精神佳爽,正常,饮食知味矣。这个病案,也可说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一个实例。这一例子并不是专指一种病或一脏而言,而是说明应该以“治未病”这一整体观和预防思想来全面看待各种疾病。满意请采纳

“上工治未脖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另外在《灵枢·逆顺》也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2、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重在预防

金匮要略序,邓珍版的,谁能马上帮我翻译下。

金要略方论序言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共有十六卷,但现在世上只流传着ㄍ伤赛论》十卷,杂病没有在书中见到,或者只在其他医家的方书中记载《伤实杂病论》治疗杂病的一二个方子。翰林学子王洙在翰院中,发现了已经被虫蛀了竹简《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是伤寒的诊治方法,中卷是杂病的诊治方法,下卷是上卷和中卷用到的方剂,以及妇科病的诊治方法。于是他抄录下来,并在文士之间传抄,流传范围并不广泛。当他们将书中所载的病证与患者的病证一致的方剂治病时,效果很好。然而这本书中有的方证记载了证候、症状却有治疗方剂,有的方证有治疗方剂却没有记载证候、症状,临床用于治病救人还不完善。召集有学识的大臣校订医书,我孙奇先参与校订了《伤寒论》,接着又校订了《金匮玉函经》。现在又来校订这本书,仍然将每首方剂列在相应证候下的格式,便于在紧急情况时使用。又搜集了散在于各家医书中的医方,附在各篇的末尾,用来扩充仲景的治疗方法。因为书中引用《伤寒论》的条文大多比较简略,所以只取从杂病开始,到饮食为止的部分,总共二十五篇,除去重复的内容,一共有二百六十二首方剂,编成上、中、下三卷,依然叫《金匮方论》。我孙奇曾读过从《魏志 华佗传》其记载:“华佗拿出一卷书说:这本书可以用来治病救人。”然而我在看过他治病的医案,觉得治病的方法大多都很奇怪,不符合先贤圣人经典的论述。我认为能够来治病救人的书应当是仲景的著作。多么伟大啊!炎帝、神农时的智慧,传承到我们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敬贺皇上继承大统,抚养教育,颁布发行方书,救济疾苦,使祥和之气充盈满溢,这样天下万物都能和乐安详。

太子右赞善大臣高保衡

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

尚书司封郎中兼任秘阁校理臣林亿

等人呈献给皇上

半娄贝蔹芨攻乌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半娄贝蔹芨攻乌”为“十八反歌”中的一句口诀,歌诀早见于金代医家张从正所著的《儒门事亲》中,元代医家李东垣所撰《珍珠囊补遗性赋》中也载有这首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释义:

《本草纲目》明确记载的十八种相反的材,即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

扩展资料:

对于中的配伍,自古流传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说,此两说源于《神农本草经》,《本经》在所附诸制使篇中,对中的玉、石、草、木、兽、虫、鱼、果、菜、米分别上、中、下三部详尽阐述了其相使、相反、相杀、相畏、相恶等原则。

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即源于此。《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24种。

历代关于配伍的认识和发展不尽相同。直至金元时期,才正式将相反概括为“十八反”,十八反列述了三组相反,并编成歌诀流传。

参考资料来源:

这句话来源于中十八反歌诀,指的是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一般情况下都禁止配合使用。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本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不一样。

相恶配伍可使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但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配伍关系,并非。

而“相反为害,深于相恶性”,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物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目前医界共同认可的配伍,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歌”早见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扩展资料:

“十八反”中的反能否同用,历代医家众说纷纭。

一些医家认为反同用会增强毒性、损害机体,因而强调反不可同用。

除《神农本草经》提出“勿用相恶、相反者”外,《本草经集注》也谓:“相反则彼我交仇,必不宜合。”孙思邈则谓:“草石相反,使人迷乱,力甚刀剑。”等等,均强调了反不可同用。

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也有不少文献反同用如贝母与乌头同用引起中毒的例证。正是“半娄贝蔹芨攻乌”的实证。

因此,《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

参考资料:

这是中十八反歌诀上的话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本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不一样。相恶配伍可使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但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配伍关系,并非。而“相反为害,深于相恶性”,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物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目前医界共同认可的配伍,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的“涕泪”是什么意思?

1 “涕泪”是:指因喜极而泪下。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文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 译文及注释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的“涕泪”是什么意思?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涕泪是指什么?老师告诉我这里的涕泪是指泪流不止的样子,可我总觉得不对,既然是样子又怎么能湿透衣裳呢?这里的涕泪,涕是不是鼻涕的意思呢?泪应该是泪水的意思,那么涕泪以否应该解释为鼻涕和泪水呢?这句话解释就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鼻涕和泪水湿透了衣裳。 哪个对呢?请高人指点迷津。

展开

我来答

啄B木W鸟

LV.14 2016-07-19

泪流不止当然倒湿透衣裳,涕是动词,涕泪即流泪的意思.

涕tì

(1) ㄊㄧˋ

(2) 眼泪:痛哭流~。感激~零。~泣。

(3) 鼻子里分泌的液体:鼻~。~泪(鼻涕和眼泪)。

(4) 郑码:VUYZ,U:6D95,GBK:CCE9

(5) 笔画数:10,部首:氵,笔顺编号:4414351523

涕tì

〈名〉

(1) (形声。从水,弟声。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两字就同义并用了。本义:眼泪)

(2) 同本义 [tears]

涕,泣也。——《说文》。段注:“泣也二字当作目液也三字。转写之误也。毛传皆云:“自目出曰涕。”

悲愁垂涕。——《列子·汤问》

涕流离而从横。——司马相如《长门赋》

涕零如雨。——《诗·小雅·小明》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汪然出涕。——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涕泪满衣裳。——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德威流涕。——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3) 又如:涕泗(眼泪和鼻涕);痛哭流涕

(4) 鼻涕 [snivel]

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王褒《僮约》

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皆枯。——《晋书·王褒传》

(5) 又如:涕唾(鼻涕和唾液);涕泪(鼻涕和眼泪。亦专指眼泪)

(6) 痰 [phlegm]

肺中寒,吐浊涕。——《金匮要略》

词性变化

--------------------------------------------------------------------------------

涕tì

〈动〉

(1) 流泪;哭泣 [shed tears]

涕,涕流貌。——《说文》

不敢唾涕。——《礼记·内则》

父母唾涕不见。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陈高《念奴娇》

(2) 又如:涕欷(流泪叹息);涕(泪流不止的样子);涕涕(涕泪俱下;哭泣);涕血(泣血);涕泗滂沱(沲)(涕泪如雨);涕涟(泪流不断的样子)

这里的涕泪是指泪流不止的样子

高兴时涌出的眼泪。

泪流不止的意思,这是老师告诉我们的。

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鼻涕和泪水湿透了衣裳

泪水泪流不止,十分感动,体现爱国之情

流泪的意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