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杨式太极拳42式演示_杨式太极拳42式教学版口令

42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

太极拳 42式有众多的拳份,其运动特点深受大家喜爱,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42式太极拳分解教学。欢迎阅读!

杨式太极拳42式演示_杨式太极拳42式教学版口令杨式太极拳42式演示_杨式太极拳42式教学版口令


简述42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第一阶段,意气训练

太极拳讲究的是用意识来支配身体,使上下肢动作完美的结合,在太极拳的学习当中要分清太极拳的两个方面,一是骨为轻为阳为意属君,二是肌肉为拙为阴为气属臣。

太极拳意向上升,气向下沉,就需要先严格掌握骨节舒展中正向上领,肌肉松软沉坠向下落的同步运动习惯。一举动,轻灵柔和而且内劲传递通畅。科学把握太极拳意气要领,认真演练。

就能达到传统太极拳骨骼舒展肌肉放松运动状态下,集中精神而柔和宁静,动中有静,身心同步锻炼的良好效果。其次,科学理解和掌握传统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一要领。

“用意不用力”为指导思想,来培养周身皮肤的感知外力能力,就能科学提高周身顺遂协调下的对外力的反映和转化能力。还要通过训练,正确掌握“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要领。

“用意不用力”要领的训练 方法 分为:首先通过太极拳套路演练,把握和调整周身皮肤轻灵状态,做到动态时肌肉放松,关节灵活,韧带增强,脏腑顺势运动,遵循举动轻灵,精神内敛不散漫的原则。

从而高效率的提升神经对外力的感知能力;然后通过“稍节领劲,中节顺随,根节催动”的太极拳要领的严格训练,有意识的增强运动时身体上下相随协调能力,通过延续运动量.

巩固周身完整灵活性;更进一步训练手眼身法步的灵敏变换,达到提高太极拳运动遇到外力时,灵活的周身反映能力和对外力的转化能力。

“意气相济”和“用意不用力”两方面结合训练,使练习者可以科学的掌握和了解太极拳“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的要领与练习方法。

第二阶段,放松训练

太极拳放松的要求,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正确了解和掌握。

通过四肢舒拔运动,使肩跨关节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舒展。增强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在肩跨关节松开的基础上,通过8字转肘,8字转膝和舒腰抽脊的太极拳运动特点.

使身体达到放松轻灵的状态,正确训练太极拳身法所赋予的“松的开,连的起”的放松内涵。

放松两阶段

其一,松身体五脏六腑

通过腹腔的和顺运动,使腹部内脏得到有效的锻炼,改善和增强肋骨骨膜的柔韧性和保护腹腔的能力。

随着太极拳运动中呼吸深长的掌握,科学训练胸腔的肺活量,锁骨中正,肋骨舒展开合。使身体五脏六腑放松开合的有序运动,得以科学训练。从而达到太极拳腰间、胸中运化的要求,使身体五脏六腑得到有益的放松锻炼。

其二,松意念

通过太极拳运动顺应和随的意识培养,逐渐改变遇到外力来则顶,遇到外力去则丢的错误顶抗丢瘪运动状态,训练在意识和肢体放松状态下,顺应外力而应接的意念放松能力,顺接外力合一体的意念放松能力,顺合外力内外和的意念放松能力,顺连灵活沾粘随的的意念放松状态。从而在涵养身心,训练和掌握太极拳功夫的同时,更起到锻炼身心,延年益寿的作用。

第三阶段,呼吸训练

科学掌握太极拳呼吸规律正确训练至为重要,太极拳运动对呼吸的要求是自然深长匀静。

“呼吸的真义是忘却呼吸”。正确科学的掌握太极拳呼吸规律,可以更加有效增强体质,改善脏腑器官的功能。杨澄甫先生郑曼青曾专著太极拳体会,对太极拳呼吸的方法有专门论述“积气者,即积之于丹田。

丹田者,气海也,在脐下一寸三分,其能喻之谓海,则其有容量可知矣,有载力可知矣,其大且深则亦可以知之矣。是无他,气若能归海,日积月累而弗辍,三年有成,则必大有可观者矣。然则,此不过夺天地之气,若万牛之一毛,而有于我而已。

其积之之方,将从何着手,而可使然也?曰:学太极拳之运动,其积气之法,运气之方,则可以溢乎筋络,达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皮毛,是为专气致柔矣”。

太极拳练习时,首先要培养深长舒缓的腹式呼吸习惯,严格避免呼吸的急促和紧张。随着练习时日的增加,逐渐转变为逆腹式呼吸习惯,以增加腹腔压力的锻炼,使腹腔得到充分的运动,改善和增强身体新陈代谢,为强健的身体基本保障。

由于逆腹式呼吸习惯的训练,更增强了练习者对太极拳“以腰为主宰,以腰为轴”,“命门开合,呼吸往来气贴背”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进行静态下的舒缓匀长呼吸的训练,来提升太极拳练习者心静,体松,气固,神凝的身心修养。

呼吸往来,归于丹田,吸气要求舒缓,均匀,轻松,深长,连绵不断;呼气要求身心安详,通畅,如秋雁落于白沙,轻灵舒适。

通过对太极拳练习者静态呼吸的训练,更加深对太极拳自然呼吸,深长匀静的要领把握,正确掌握专气致柔的太极拳技术。正确科学的掌握太极拳呼吸规律后,练习者在太极拳运动状态下,皮肤的灵敏感知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较好地做到了以腰腹为中心,“溢乎筋络,达乎骨髓,充乎膜膈,形乎皮毛”,专气致柔的要求,从而,科学地取得内外兼修,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延年益寿的太极拳锻炼效果。

练太极拳42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动作姿势要正确

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阎中正。

虽然太极拳的招式动作是外在的但是如果动作不正确,那么必然会影响动作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

技术动作要规范

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从而使身法自如。

但很多练习者在练习中,上下、左右脱节,如转体动作,上体转而下肢不转,使膝关节扭曲力过大,造成膝关节运动损伤;或者动作不连贯,造成不应有的停顿,使腿部肌肉持续紧张。

运动量不宜过大

多数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大都在40~60分钟之间,还有25%的人超过60分钟,其间休息时间过少。这样的运动量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来说是不合适的,可考虑压缩练习时间或延长间隔时间。

专业人士指导

在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打太极拳时出现了腿部肌肉和关节损伤。因此,练太极拳时有专业人士指导,或按运动处方练习,腿部已有损伤的中老年人不宜练习太极拳。

关键的注意事项

1、务必全过程保持松静自然,姿势端正。

2、适当速度练习学会动作后,当放慢,松静和缓中感觉动作过程内在的感觉,体会用意不用力。

3、学会感觉“内听”,缓慢练习中多想象用意识精细指挥是逐个关节次第微小运动形成动作。

4、动作熟悉后,结合呼吸丹田内转,每一动由丹田意识转起,意念一转,浑身一动全动,浑然有机。

42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相关 文章 :

1. 24简化太极拳分解教学吴阿敏

2. 练习42式太极拳的动作要求

3. 陈式太极拳74式老架一路分解教学

4. 42式太极剑教学

5.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

6. 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

太极拳42式教学视频

相关阅读—风格特点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强度和运动量。

作为竞赛套路,动作规格十分规范。运动中手法、步法清晰、准确;身法表现动作(即身体带动四肢协调运动)非常明确;过渡动作路线清楚,方向、高低固定;眼神与上肢的配合顺遂,手到、眼到、身法到,动作完整合一。定势时手型、步型、动作姿势的高低、大小、角度方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基调,选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动作,吴式太极拳细腻的手法变化,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手法及灵活的步法变化,是一套综合性的太极拳练习套路。在动作编排上,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基础动作,又加入了一些复杂的难度动作,如掩手肱捶、分腿、蹬腿等;既有劲力沉稳、充实的动作,又有轻柔、活泼、连贯性强的动作;有平衡、有转身、有独立的高势,有较低的仆步下势。而且在技术编排上,难度动作均采用左右势对称的形式。整个套路左右对称、上下相应,动静结合,轻重衬托,技术表现全面、综合。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在动作的选择及组合变化上很有特点。如第二段中的玉女穿梭,上肢动作吸取了吴式太极拳动作中圆托细腻多变的手法,是平圆转换;下肢动作吸取了孙式太极拳动作中的上步跟步的灵活步法。

后达至舒展大方的弓步架推掌定势,动作选择、组合得很巧妙。再如,在一个高姿、潇洒的平衡腿法后,紧接一个扎实、沉稳的马步,同时配以劲力沉实、抖放的掩手肱捶,然后以柔缓、圆滑的过渡,相接以沉着稳健的野马分鬃动作。这些组合既突出了太极拳连贯、细腻、协调、灵活、轻柔活泼的技术风格,又体现了太极拳潇洒、奔放、劲力沉实的健美特色,演练中给人以美的愉悦。

学练42式太极拳,从总体上把握其风格特点有益于个别动作的学习,以上这些特点希望学练者能悉心体会,在演练中把握住该套路的实质,以便把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四十二式太极拳带口令是什么?

四十二式太极拳以及口令: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撇身捶。

8、捋挤势。

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15、玉女穿梭。

16、右左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19、云手。

20、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势。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扩展资料:

1,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强度和运动量。

2,作为竞赛套路,动作规格十分规范。运动中手法、步法清晰、准确;身法表现动作(即身体带动四肢协调运动)非常明确;过渡动作路线清楚,方向、高低固定;

3,眼神与上肢的配合顺遂,手到、眼到、身法到,动作完整合一。定势时手型、步型、动作姿势的高低、大小、角度方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42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

关于42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

导语: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强度和运动量。以下是我整理42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以供参考。

招式动作

第一段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撇身捶

8、捋挤势 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第二段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42式太极拳

15、玉女穿梭 # 16、左右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第三段

19、云手 20、 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势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第四段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风格特点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强度和运动量。 作为竞赛套路,动作规格十分规范。运动中手法、步法清晰、准确;身法表现动作(即身体带动四肢协调运动)非常明确;过渡动作路线清楚,方向、高低固定;眼神与上肢的配合顺遂,手到、眼到、身法到,动作完整合一。定势时手型、步型、动作姿势的高低、大小、角度方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基调,选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动作,吴式太极拳细腻的手法变化,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手法及灵活的步法变化,是一套综合性的太极拳练习套路。在动作编排上,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基础动作,又加入了一些复杂的.难度动作,如掩手肱捶、分腿、蹬腿等;既有劲力沉稳、充实的动作,又有轻柔、活泼、连贯性强的动作;有平衡、有转身、有独立的高势,有较低的仆步下势。而且在技术编排上,难度动作均采用左右势对称的形式。整个套路左右对称、上下相应,动静结合,轻重衬托,技术表现全面、综合。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在动作的选择及组合变化上很有特点。如第二段中的玉女穿梭,上肢动作吸取了吴式太极拳动作中圆托细腻多变的手法,是平圆转换;下肢动作吸取了孙式太极拳动作中的上步跟步的灵活步法,后达至舒展大方的弓步架推掌定势,动作选择、组合得很巧妙。再如,在一个高姿、潇洒的平衡腿法后,紧接一个扎实、沉稳的马步,同时配以劲力沉实、抖放的掩手肱捶,然后以柔缓、圆滑的过渡,相接以沉着稳健的野马分鬃动作。这些组合既突出了太极拳连贯、细腻、协调、灵活、轻柔活泼的技术风格,又体现了太极拳潇洒、奔放、劲力沉实的健美特色,演练中给人以美的愉悦。

学练42式太极拳,从总体上把握其风格特点有益于个别动作的学习,以上这些特点希望学练者能悉心体会,在演练中把握住该套路的实质,以便把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

四十二太极拳分解教学

四十二太极拳分解教学

四十二式太极拳吸收了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动作,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动作外形严格规范,气势舒展大方,劲力刚柔相济,速度匀速有变,形成了综合性的`特点。下面我整理了四十二太极拳分解教学,供大家参考!

一、起势

1.并脚站立:身体保持自然直立,两脚并拢;两手轻贴大腿侧,头颈端正,胸腹舒松,精神集中,呼吸自然,眼视前方.

2.左脚开立:左脚向左轻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朝前;两手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3.屈膝按掌:上体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下按,落于腹前,掌膝相对(图7-3-3)。

学练要点:重心放在两腿之间。两臂下按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屈膝要松腰、松跨,臀部不可凸出,两臂要沉肩垂肘,手指自然微屈。

二、右揽雀尾

1.丁步抱球:重心左移,身体右转,右脚外撇;右臂屈抬,手心向下,左手翻转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上,两手相对如抱球状;重心右移,左脚收回右脚内侧;眼视右手

2.弓步棚臂:上体左转,左脚上步,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前棚,与肩同高,手心向内,右手下按,落于胯旁,手心向下,两臂微屈;眼视左臂。

3.丁步抱球:上体微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左手翻下右手翻上,两手成抱球;眼视左掌。

4.弓步搠臂:上体右转,右脚向右迈出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右臂前搠与肩同高,左臂下按,落于左胯旁;眼视右臂。

5.两掌前伸:右掌前伸,掌心向下,左掌同时翻转前送。

6.后坐下捋:重心后移;两掌向下后捋至腹前

7.转体搭手:右臂屈肘横于胸前,掌心向内,左臂搭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

8.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手同时向前挤出,两臂撑圆;眼视前方。

9.扣脚旋掌:重心左移,上体右转,右脚上翘;右臂屈肘平划弧至右肩前,左手随右腕划弧。

10.丁步按掌:右脚内扣落地,上体微右转,重心右移,左脚收回,脚尖着地成丁步;右掌向右立掌按出,掌心向外,左掌附于右腕内侧;眼视右掌

学练要点:棚、捋、挤式要做出杨式的特点,舒展大方;云手要做出吴式的特点,圆活细腻;下按中的跟步要表现出孙式的轻灵。棚出时,两臂前后均保持弧形,搠出、松腰、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下捋时,上体不可前倾,臀部不要凸出,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左脚全脚掌着地。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弓腿相一致。

三、左单鞭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迈一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变勾,左掌经面前翻转向前推出,掌心向前;眼视左掌

学练要点:左手向外翻掌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上下肢动作要协调一致。单鞭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两肩下沉,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

四、提手

1.扣脚摆掌:重心右移,上体右转,左脚内扣;左掌向右平摆划弧(图7-3-15)。

2.虚步合提:重心左移;右勾变掌,两手微提,上体右转,右脚提转,脚跟着地,脚尖上翘,成右虚步;两手相合,左掌合于右肘内侧;眼视右掌

学练要点:收右脚与上肢合抱要协调一致。虚步时,右脚跟着地,两臂微屈,沉肩垂肘,身体保持正直,要缩胯收臀,用腰带动来回摆掌。

五、白鹤亮翅

1.转身抱球:上体左转,右脚稍后撤,脚尖内扣;两手向左下方划弧,同时插抱,左上右下

2.转腰带掌:重心后移,上体右转;两手合转

3.虚步分掌:上体左转,左脚稍内收,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掌上提,左掌下按,两臂成弧形;眼视前方

学练要点:虚步时,上体保持正直,缩胯收臀。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右手至于右额前,掌心向内,左掌按于左胯旁,掌心向下。

六、搂膝拗步

1.转体划弧:上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向下划弧至头前下落。

2.收脚托掌:上体右转,右手向后划弧至右前方,左手向右划弧至右肋旁;左脚收回。

3.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上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手搂膝,右手推出;眼视右掌

4.撇脚转体:重心右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右手随之向左划弧,摆至左肋旁,左手向左上划弧,举至左前方

5.收脚托掌:同前收脚托掌,惟左右相反

6.弓步搂推:同前弓步搂推,惟左右相反

学练要点:搂膝、推手与左腿上步屈膝弓步要协调一致。弓步时,两脚横间距离约30厘米。推掌时,须沉肩垂肘、坐腕舒掌,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以腰带动两臂运转。

七、撇身捶

1.转身分掌:重心后移,右脚外撇,上体右转;左手前伸,右手向后

2.收脚挂拳:左脚收回;左手握拳,落于腹前,右手向前划弧,附于左臂内侧

3.弓步撇拳:上体微左转,左脚上步,脚跟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拳经面前撇打,拳心斜向上,右手附于左臂内侧;眼视左拳

学练要点:收脚与上肢划弧要协调配合,弓腿撇拳要随腰转动,上下一致。

八、捋挤势

1.扣脚变掌:重心稍后移,左脚尖内扣,上体右转;左拳变掌,右掌向右划一平弧,收于左臂内侧

2.转体抹掌: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掌平抹划弧穿出,掌心向下,左掌落于右肘内下,掌心向上

3.收脚捋掌:两掌后捋,右掌至腹前,左掌至胯旁,右脚收回

4.上步搭手:右脚向右前方上步,脚跟着地;同时两臂交叉,收于胸前,掌心相对

5.弓步前挤:重心前移,成右弓步;两臂挤出,右掌心向内,左掌贴于右腕内侧,掌心向外;眼视右掌

6.扣脚开掌:重心后移,右脚尖内扣,上体左转;右掌翻转向上,左掌划一小弧从右前臂上穿出

7.转体抹掌:同前转体抹掌,惟左右相反

8.收脚捋掌:同前收脚捋掌,惟左右相反

9.上步搭手:同前上步搭手,惟左右相反

10.弓步前挤:同前弓步前挤,惟左右相反

学练要点:两掌划弧要随腰转动。两臂后捋要走弧形。弓步和前挤要协调一致,两臂撑圆。弓步时上体保持正直,松腰收臀。

九、进步搬拦捶

1.后坐分掌:重心后移,左脚外撇,上体左转;左掌向下划弧,右掌前伸

2.收脚按掌:重心前移,右脚收回;右手变拳向下划弧收于腹前,拳心向下;左掌划弧收于体前,掌心向下

3.上步搬拳:右脚上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右拳经左臂内侧翻转搬出,左掌下按右胯旁

4.转身拦掌:重心前移,上体右转;左脚向前上一步,脚跟落地,右拳向右划弧收至腰间,左掌向左向前划弧至体前

5.弓步打捶: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右拳打出,左掌收于右臂内侧;眼视右拳

学练要点:右臂搬拳和左脚上步要协调配合。左臂拦时,上体保持正直。右拳向前打出时,右肩随拳略向前引,沉肩垂肘,右臂微屈。

十、如封似闭

1.穿手翻掌:左掌从右前臂下穿出,掌心向上,右拳随之变掌,掌心也转向上

2.后坐收掌:上体后坐,重心后移,左脚尖上翘;两臂后引,两掌收至腹前

3.跟步按推:重心前移,右脚上半步成右丁步,脚尖点地,两脚相距约10厘米;两手前按,与肩同宽,掌心向前;眼视两掌

学练要点:身体后坐时须松腰、松胯,不要后仰凸臀。两臂随身回收时,肩肘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两手推出和上步要协调一致,上步、跟步要表现孙式的轻灵。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