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张掖的由来及典故 张掖的由来及典故简单描写

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什么意思?

这是个比喻的说法,张国臂掖,直译意思就是张开的臂膀,也就是扩大汉朝的疆土,以此顺利通达西域。

张掖的由来及典故 张掖的由来及典故简单描写张掖的由来及典故 张掖的由来及典故简单描写


这句话也正是今天张掖市市名的由来。表明张掖地理位置之重要。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之掖(腋)”之意。

一、张掖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依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西汉时设张掖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历史上又称甘州。北朝西魏改为甘州。隋恢复郡制。唐初设州。元置甘州路。明设甘州卫。清为甘州府。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张掖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辖甘州区、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区五县,65个乡镇(街道),128万人,有38个民族,其中分布在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是全国的少数民族。

张掖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镇远楼、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之中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胜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此后,汉朝频繁的派出使节出使西方,汉武帝时期远的汉使到了犁轩(今埃及亚利山大港),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从丝绸之路上传来的丝绸。西汉末年,丝绸之路一度断绝,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首都洛阳。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的丝绸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这条长约7000公里的漫漫长路是经过三百多年几代人的努力而形成,历代多有维护及延用。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南依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西汉时设张掖郡,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历史上又称甘州。北朝西魏改为甘州。隋恢复郡制。唐初设州。元置甘州路。明设甘州卫。清为甘州府。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张掖市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辖甘州区、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区五县,65个乡镇(街道),128万人,有38个民族,其中分布在祁连山北麓的裕固族是全国的少数民族。

张掖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镇远楼、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之中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胜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这是个比喻的说法,张国臂掖,字面意思是张开(汉朝)的臂膀,也就是扩大汉朝的疆土,以此使商旅顺利通达西域。

张掖市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表明张掖地理位置之重要.而"张国臂掖"源自: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之掖(腋)”之意

简述张掖的历史

九州时期 张掖 属雍州。

汉代(前206-220年)以前 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西周时期 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春秋战国时 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

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秦汉之际 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

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西汉时期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

此后,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

“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

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安居乐业。

《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 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 归之不绝。”

两晋南北朝时期 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

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

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唐时期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

河西的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

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

诗人陈子昂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

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诗篇。

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

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

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北宋时期 天圣六年(1028年),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

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寺院-大佛寺。

元时期 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

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

城内建甘肃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

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时期 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

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

从内地大量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河西、军事和经济中心。

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

明 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

清时期 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

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

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

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

清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

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

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1927年 设张掖县。

1985年5月 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2002年3月1日 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

市 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

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

区 驻县府街。

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张掖名字的由来 关于张掖名字的介绍

1、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邻武威地区和金昌市,西连酒泉地区,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地区下辖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五县及张掖市,总面积4.1万平公里,总人口117万。张掖市,为历史文化名城,张骞、班超、法显、唐玄奘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开了“万国博览会”。

2、马可.波罗曾醉心于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张掖有黑河水灌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物产丰饶,以乌江米为,古称“金张掖”,后改名甘州,有“不望祁连山上雪,错将甘州当江南”之佳句。

3、张掖属温带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气温7℃。市域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其中城市常住人口10万。

4、张掖旅游资源丰富,以大佛寺、木塔寺和镇远楼为,邻县有肃南马蹄寺、山丹军马场、新河驿等景点。张掖有312国道和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境,交通便利,旅游接待能力初具规模。

张掖有什么典故

张掖,别称甘州,西汉时设置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是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 张掖历史悠久, 张掖地图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水草丰美,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的美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在市境内黑水国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等文物证明,早在上古时代,人类就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

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的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之中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胜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张掖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和历朝诸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锁钥"之称。市内汉明长城、历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罗棋布。大禹导弱水入合黎,老子骑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骏西巡会见西王母的传说,张骞、班超、法显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开了"万国博览会",唐玄奘经张掖去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旅居张掖一年等历史传说和记载,使这块土地更加神奇。创建于魏晋时期的马蹄寺、金塔寺,保存着文物价值极高的雕塑、壁画

“断匈奴之臂,张之掖”这句话的出处?

史记,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汉武帝刘彻说的。因为大月氏和匈奴是世仇,汉要和匈奴对抗,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所以他想联合大月氏,共同击败匈奴,从而控制西域,当时西域是匈奴的属国,匈奴因此获得不少财政收入,因此,汉武帝要把西域夺到自己这边来,以“断匈奴之臂,张之掖”,他把西域形容为匈奴的胳膊,把它折断,把的胳膊舒展开来,掖者,腋窝也。史称张骞凿空西域,其目的和结果即为此。

汉武帝时候的事. 早该是在<史记> 上写的.

张掖名字的由来是怎么样的?

张掖名字的由来: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张掖。

张掖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张掖,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张掖素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的美誉,既有“半城芦苇”的自然美景,也有“半城塔影”的历史风貌。

拥有2个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市。张掖地质公园被美国《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

位置境域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地处东经97°20′~102°12′,北纬37°28′~39°57′。东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关、酒泉,南与青海省接壤,北和内蒙古毗邻,东西跨度4°52′,长210~465公里,南北跨度2°29′,宽30~148公里,总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8.67%。

以上内容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