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明朝十三顺序 明朝十三帝顺序

1、朱元璋,在位时间:1368-1398,明朝开国。

明朝十三顺序 明朝十三帝顺序明朝十三顺序 明朝十三帝顺序


明朝十三顺序 明朝十三帝顺序


2、朱允炆,在位时间:1399-1402,明朝的第二个。

3、朱棣,在位时间:1403-1424,明朝的第三个。

4、朱高炽,在位时间:1425,明朝的第四个。

5、朱瞻基,在位时间:1426-1435,明朝的第五个。

6、朱祁镇,在位时间:1436-1449,明朝的第六个。

7、朱祁钰,在位时间:1450-1457,明朝的第七个。

8、朱祁镇,在位时间:1457-1464。1449年御驾亲征,攻打蒙古瓦剌部,兵败被俘。1457年,策动夺门之变,废景帝朱祁钰,复位称帝,是为明朝的第八个。

9、朱见深,在位时间:1465-1487,明朝的第九个。

10、朱祐樘,在位时间:1488-1505,明朝的第十个。

11、朱厚燳,在位时间:1506-1521,明朝的第十一个。

12、朱厚熜,在位时间:1522-1566,明朝的第十二个。

13、朱载垕,在位时间:1567-1572,明朝的第十三个。

14、朱翊钧,在位时间:1573-1620,明朝的第十四个。

15、朱常洛,在位时间:1620,明朝的第十五个。

16、朱由校,在位时间:1621-1627,明朝的第十六个。

17、朱由检,在位时间:1628-1644,明朝的第十七个。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陵墓的总称,这十三个陵墓是:十三陵首陵-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庆陵、慕宗德陵、一个-崇祯思陵。

除十三个陵墓外,“明十三陵”陵区还有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明十三陵分别是: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朝开国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朱祁钰被害,英宗不承认他是,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扩展资料

中华成立后,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2017年3月21日下午,北京市文物局成立专项督查组,对十三陵的安全隐患问题展开彻查。 2017年4月29日,从昌平区十三陵镇获悉,思陵石五供烛台失窃事件发生后,本月起至9月底,十三陵将开展为期半年的文物安全大检查行动。相关负责人还介绍,十三陵将引进光波振动防盗掘系统、红外脉冲报警、电子巡更系统等8种先进安防技防管理手段,更新老旧监控设备。

十三陵特区承担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经营职能,在文物安全保护领域责任重大。2018年10月,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十三陵特区启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剥离旅游经营职能,组建世界遗产管理中心和文物安全管理中心,退出旅游商店和经营场所等,集中力量提升文化遗产的安全保护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

明十三陵是明朝13位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明十三陵的陪葬墓共有8座,其中7座妃子(太子)墓,1座太监墓。分别是:

东井、西井:一说是明成祖十六妃殉葬墓,一说是明成祖昭献贵妃王氏和昭顺贤妃喻氏的陪葬墓,期待考古发掘的考证。

万娘坟:即“万贵妃墓”,葬明宪宗皇贵妃万氏。

悼陵:即“世宗三妃墓”,俗称大宫。葬明世宗的皇贵妃沈氏、文贵妃、卢靖妃。

世宗贤妃墓:即“世宗六妃、二太子墓”或“四妃、二太子墓”。葬明世宗的郑贤妃、皇贵妃阎氏、皇贵妃王氏、周贵妃、杨荣妃、马贞妃、哀冲太子、庄敬太子。

郑贵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郑氏。

神宗四妃墓:葬明神宗的皇贵妃李氏(即李敬妃)、李顺妃、周端妃、刘昭妃(即宣懿太妃)。

王承恩墓:葬明思宗崇祯的心腹太监王承恩。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 。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多的墓葬群。 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朱祁钰被害,英宗不承认他是,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①;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宝地。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见图 )。这种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国专家的赞赏,如英国史家李约瑟说:皇陵在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伟大的例子。他评价十三陵是“的杰作”。他的体验是“在门楼上可以欣赏到整个山谷的景色,在有机的平面上沉思其庄严的景象,其间所有的建筑,都和风景融汇在一起,一种的智慧由建筑师和建筑者的技巧很好地表达出来。”英国城市规划家爱德蒙 培根也高度评价了明十三陵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建筑上宏伟的关于‘动’的例子就是明代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它们的气势是多么壮丽,整个山谷之内的体积都利用来作为纪念去的君王。”他们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从而高度赞赏我国古代劳动的聪明才智。 十三陵从建成到现在已有四、五百年了,是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而且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新成立后,和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 游局确定为“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多的墓葬群。”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明十三陵 是明朝 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明朝开国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朱祁钰被害,英宗不承认他是,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的陵墓建筑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天寿山南麓,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占地面积达到四十平方公里。包括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这十三位及陵墓。

1.明长陵:明朝第三位成祖文朱棣。

2.明定陵:明代第十三位神宗显朱翊钧。

3.明昭陵:明朝第十二代穆宗庄朱载垕。

4.明永陵:明朝第十一代世宗肃朱厚熜。

明朝的十六位中,除了开国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被复辟的英宗赶下皇位的代宗朱祁钰(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以外,共十三位,都是葬在北京十三陵这里的。

朱元璋 朱允文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祁钰) 朱见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载垕 朱翊钧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检

明朝十六位中,没有埋葬在“明十三陵”的三位明朝帝王,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明代宗朱祁钰,而他们未葬于此处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一个被丢在了南京,一

朝的排列顺序如下:

1、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

2、明惠帝朱允炆

洪武二十五年其父朱标病,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继位为帝。

3、明成祖朱棣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

4、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5、明宣宗朱瞻基

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6、明英宗朱祁镇

明宣宗朱瞻基长子,年仅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

7、明代宗朱祁钰

明宣宗(宣德帝)次子,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朱见深)才两岁,在孙太后的受意下郕王继承了皇位。

8、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英明宽仁,在位初年恢复了朱祁钰的尊号,于谦的冤屈,任用贤明的大臣商辂等治国理政,可以说有君王的风度。

9、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言路大开,努力扭转朝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

10、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暴戾,怪诞,是少见的无道昏君。

11、明世宗朱厚熜

朱厚熜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

12、明穆宗朱载垕

本来他可以安安心心的当他的王爷,但命运总是变幻莫测的,他的两位长兄先后早,他成为储君。终即位为。

13、明神宗朱翊钧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在神宗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14、明光宗朱常洛

在明代历史中,光宗朱常洛可算是一位不幸的。他39岁的生命历程中,前20年是不受宠爱的皇子,后19年过的是战战兢兢的皇太子生活。

15、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在位期间,客氏与魏忠贤专权,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的东林人。

16、明思宗朱由检

崇祯朱由检是一位年少有为一生致力于整顿的好,大力铲除阉,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

扩展资料:

1381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亲理政务,但是力不从心,故设立四辅官来辅佐政事,但这项制度效能不彰,1382年七月被废。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皆为正五品。

朱棣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

内阁只为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

明仁宗增置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明初,内阁无实权。

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的的决策机构。

参考资料:

明朝帝王世系:

明德祖朱百六:汉族,元代人,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仲八之子,朱四九之父,朱初一的祖父,朱世珍的曾祖,朱元璋追赠德祖。

明懿祖朱四九:汉族,元朝泗州盱眙人,朱初一的父亲,朱世珍的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的曾祖父,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他被尊为。

明熙祖朱初一:汉族,宋朝末年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后迁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他是朱世珍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父。朱元璋称帝之后,追封朱初一为明熙祖。

明仁祖朱世珍:本名朱五四,妻子陈氏。句容(今江苏句容)人,父亲朱初一迁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朱世珍又迁居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母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世珍、陈氏、朱兴隆先后。

明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

明兴宗朱标: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个儿子,母亲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生母为李淑妃,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异母兄。

明惠宗朱允炆:明朝第二位,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永乐等。

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任、第八任,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明代宗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明宪宗朱见深:明朝第八位,明英宗朱祁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明武宗朱厚照: 明朝第十位,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明睿宗朱祐杬:明宪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明孝宗异母弟。母亲是邵宸妃,妻为蒋氏。初谥“献”,世宗追谥: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庙号睿宗。

明世宗朱厚熜: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明穆宗朱载垕:明朝第十二位,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后继位。少年因其母缘故而不得父皇宠爱,因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

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长的。

明光宗朱常洛: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明朝第十四位,年号泰昌,因在位仅一个月,故又被称为“一月天子”。

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明毅宗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一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明悼朱慈烺:明思宗长子、母庄烈愍皇后周氏。崇祯二年(1629年)出生,崇祯三年封为皇太子。

明恭宗朱常洵: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母亲郑贵妃,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父。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正月初五,祖籍南直隶凤阳府,万历二十九年封福王。

明安宗朱由崧:明朝第十七位,南明首位君主。明末清初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人物。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号弘光,后世称为弘光帝。

明绍宗朱聿键:南明第二位君主,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孙,祖父是唐端王朱硕熿,父为唐端王之子朱器墭,母宣皇后毛氏

明文宗朱聿鐭:明朝第十九位,南明第三位,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南明绍宗朱聿键之弟。

明礼宗朱常瀛:明神宗第七子,明光宗异母弟,母孝敬李太皇太后。明朝宗室、藩王。封衡州(今衡阳),于天启七年九月廿六就藩。

明昭宗朱由榔:南明一位。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1646年至1662年在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

扩展资料:

1、太子朱标原谥号“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后为其尊上之庙号、谥号、陵号(均已不可考)。靖难之役后各项尊号被成祖一应废除,复称“懿文太子”,并对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诋毁。后,明安宗、清高宗先后为懿文太子,追复其尊号。

2、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否定建文帝的正统性,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预定改次年为永乐元年,对其大加诋毁。

建文帝的姑父,宁国公主之夫,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为其发丧,谥号“孝愍”,庙号“神宗”,但未被永乐帝采纳。之后明朝历代都拒绝追复建文帝的帝号。后,明神宗恢复“建文”年号。安宗为其,上庙号、谥号。清高宗再为其改谥。

3、朱棣原庙号是“太宗”,以后世宗改为“成祖”,原庙号不再使用。

4、景泰七年,太上皇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为帝,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后谥号“戾”。后,宪宗追复其谥号并改其王陵为皇陵,安宗追复庙号并改谥,清朝后多用宪宗所定谥号。

5、明睿宗为世宗生父,本为兴王,谥号“献”。世宗即位后,通过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成功为生父争得尊号,为其尊上庙号、谥号,改其王陵为皇陵。

6、清朝对明思宗多不称庙号,只称谥号。

7、甲申之变后,皇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所获,封为宋王,李自成兵败后吴三桂奉其还京,请求清摄政王多尔衮立其为明朝,年号“义兴”,不允,携慈烺逃走,后无记载,或曰于陕西。安宗为其上谥号,监国鲁王朱以海更追谥其为。另有说法,南都太子案中被处的“假太子”其实正是朱慈烺本人,但多数史书不认同这种说法。

参考资料:

主要有16位,但是在明末的时候有6位。 1.明太祖朱元璋 2.明惠帝朱允炆 3.明成祖朱棣 4.明仁宗朱高炽 5.宣宗朱瞻基 6.明英宗朱祁镇 7.明代宗朱祁钰 8.明宪宗朱见深 9.明孝宗朱佑樘 10.明武宗朱厚照 11.明世宗朱厚骢 12.明穆宗朱载后 13.明神宗朱翊钧 14.明光宗朱常洛 15.明熹宗朱由校 16.明思宗朱由检 明末: 安宗简,朱由崧,年号,弘光(1644—1645)。神宗显(万历)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崇祯之堂弟。 潞王,朱常淓,监国(1645.6—1645.7)。神宗显(万历)之弟。 绍宗襄,朱聿键,年号,隆武(1645—1646)。唐王朱桱八世孙,崇祯族叔祖。 鲁王,朱以海,监国(1645—1653)。鲁王朱檀九世孙,崇祯族叔。 唐王,朱聿粤,年号,绍武(1646)。朱聿键之弟。 永历,朱由榔,年号,永历(1646—1661)。桂王之子,崇祯堂兄。

明朝历代顺序为:朱元璋(太祖)、朱允炆(惠帝)、朱棣(成祖)、朱高炽(仁宗)、朱瞻基(宣宗)、朱祁镇(英宗)、朱祁钰(代宗)、朱祁镇(英宗复辟)、朱见深(宪宗)、朱祐樘(孝宗)、朱厚照(武宗)、朱厚熜(世宗)、朱载垕(穆宗)、朱翊钧(神宗)、朱常洛(光宗)、朱由校(熹宗)、朱由检(思宗)。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至明思宗朱由检,共16位。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是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朝十六位:明太祖(洪武)、明惠宗(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是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君主制王朝。

1、明太祖 朱元璋 号洪武(在位时间1368-1398)

2、明惠宗 朱允炆 号建文(在位时间1398-1402)朱元璋滴孙子父亲为太子朱标,太子朱标早逝。

3、明成祖 朱棣 号永乐(在位时间1402-14240)朱元璋第四子,朱允炆亲叔叔。

4、明仁宗 朱高炽 号洪熙(在位时间1424-1425)朱棣长子。

5、明宣宗 朱瞻基 号宣德(在位时间1425-1435)朱高炽长子。

6、明英宗 朱祁镇 号正统/天顺(在位时间1435—1449/1457-1464)朱瞻基长子。

7、明代宗 朱祁钰 号景泰(在位时间1449-1457)朱瞻基次子。

8、明宪宗 朱见深 号成化(在位时间1464-1487)朱祁子。

9、明孝宗 朱佑樘 号弘治(在位时间1487-1505)朱见深第三子。

10、明武宗 朱厚照 号正德(在位时间1505-1521)朱佑樘长子。

11、明世宗 朱厚熜 号嘉靖(在位时间1521-1566)朱厚照堂弟。

12、明穆宗 朱载坖 号隆庆(在位时间1566-1572)朱厚熜第三子。

13、明神宗 朱翊钧 号万历(在位时间1572-1620)朱载坖第三子。

14、明光宗 朱常洛 号泰昌(在位时间1620,29天)朱翊钧长子。

15、明熹宗 朱由校 号天启(在位时间1620-1627)朱常洛长子。

16、明思宗 朱由检 号崇祯(在位时间1627-1644)朱常洛第五子,朱由校异母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