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朱敦儒《相见欢》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

《相见欢》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朱敦儒《相见欢》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朱敦儒《相见欢》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

全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扩展资料:

《相见欢》是北宋时期朱敦儒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相见欢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东风吹尽江梅。橘花开。旧日吴王宫殿、长青苔。今古事。英雄泪。老相催。长恨夕阳西去、晚潮回。——宋代·朱敦儒《相见欢》 相见欢 东风吹尽江梅。橘花开。旧日吴王宫殿、长青苔。

今古事。英雄泪。老相催。长恨夕阳西去、晚潮回。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朱敦儒

痴云压地风尘卷。雪共春寒浅。山城寒夜不烧灯。时见竹篱茅舍、两三星。九衢风里香尘拥。十载鳌山梦。如今独自倚冰檐。落尽短檠红灺、不成眠。——宋代·周紫芝《虞美人》

虞美人

痴云压地风尘卷。雪共春寒浅。山城寒夜不烧灯。时见竹篱茅舍、两三星。

九衢风里香尘拥。十载鳌山梦。如今独自倚冰檐。落尽短檠红灺、不成眠。荷背翻黄,蕉心滴翠,雨洗庭院无尘。断云缺处,矫首望冰轮。迤逦天垂四幕,星杓淡、河汉横银。笙歌散,风帘自上,寒水满楼明。刘郎方得计,钗摇绣户,枕并华裀。笑狂客无眠,坐听钟鲸。明月中秋一梦,临鸳甃、三绕殷勤。清光里,持杯对影,风月两兼并。——宋代·李弥逊《满庭芳(中秋次刘梦弼韵)》

满庭芳(中秋次刘梦弼韵)

荷背翻黄,蕉心滴翠,雨洗庭院无尘。断云缺处,矫首望冰轮。迤逦天垂四幕,星杓淡、河汉横银。笙歌散,风帘自上,寒水满楼明。

刘郎方得计,钗摇绣户,枕并华裀。笑狂客无眠,坐听钟鲸。明月中秋一梦,临鸳甃、三绕殷勤。清光里,持杯对影,风月两兼并。水光山影浮空碧。柳丝摇曳春无力。柳岸系行舟。吹箫忆旧游。旧游堪更忆。望断迷南北。千古恨悠悠。长江空自流。——宋代·蔡伸《菩萨蛮(广陵盛事)》

菩萨蛮(广陵盛事)

水光山影浮空碧。柳丝摇曳春无力。柳岸系行舟。吹箫忆旧游。

旧游堪更忆。望断迷南北。千古恨悠悠。长江空自流。

朱敦儒《相见欢》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朱敦儒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祖籍河南洛阳。少有文名,绍兴五年(1135)经举荐获进士出身,担任秘书省正字。本是主战派,后阿附秦桧,受任鸿胪寺少卿,时人非之。朱敦儒诗词皆长,尤工词。多写隐逸生活,词风旷达洒脱。南渡后也写过一些关注国事的作品,境界苍凉。著有《樵歌》。

相见欢

【原文】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 ① 散,几时收?试倩 ② 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

①簪缨:古代达官贵人的头饰,这里代指贵族。

②倩:请、烦劳。

【译文】

登上金陵城上的西楼,倚着楼上的栏杆,眺望茫茫大地深秋的景色。斜阳欲坠,大地一片寂寥,长江的水静静地向东流去。

金人南侵,中原一片战乱,贵族、官员都溃散而逃。什么时候才能把中原失地收回来呢?请悲凉的秋风把我忧国忧民的眼泪通过扬州送到金人占领的地区去吧!

【鉴赏】

这首词是词人南渡后登上金陵城西楼,凭高眺远时所作,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怀。全词境界雄浑,蕴藉深沉,代表了当时所有爱国者的心声。

上片写景。词人运笔精巧,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而又杂有苍凉、凄清的秋景图。“西楼”、“清秋”、“夕阳”、“大江”,这样的景象极易让人联想到故国、家乡、人生、希望。再加以形象传神的动词,自然就产生了浓郁的感 彩。“倚”字,突出词人的忧伤和惆怅;“垂”字,写夕阳,减其壮丽而添其悲凉;“流”字,明写大江之奔流,其实更是写时间和时代的奔流。这几句情景交融,蕴藉深沉。

下片抒写亡国之痛和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词人面对萧疏之景,很容易想到“中原乱,簪缨散”,进而想到“几时收”。这三句环环相扣,一气贯穿,一方面表达了词人收复山河的心愿,另一方面也是对昏庸朝廷的斥责。后一句,赋风以人的情感,手法高妙,是词人殷殷爱国之心的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语言简练,蕴藉深沉,想象新奇,境界雄浑,让人读之热血沸腾、回味无穷。

【宋词地图】

金陵:今江苏南京。

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及山东省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扬州:位于江苏中部,是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

相见欢朱敦儒翻译及原文如下:

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作品赏析: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

苏轼作为新词风的开拓者,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完整的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他的诗里),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

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

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风神相似。

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表达什么?原文及赏析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赏析】

金兵的入侵,击碎了朱敦儒醉插梅花的洛阳春梦,他和众多富贵人家一样,仓皇南逃,来到了一片陌生的江南。

终于渡过了长江,来到了古城金陵,暂时安全了些。于是他选择暂时停下脚步,登上江边的城楼,再眺望一下对岸的故乡。此刻正是深秋,肃杀的天气预示着的危机仍将继续,江边的夕阳,恰如坠落的北宋,殷红色的不是江水,而是中原军民正在流淌着的鲜血。

故乡在哪里,已被硝烟弥漫得看不见了,似乎也已经再没法回去。像自己这样的富贵人家子弟,面对汹汹侵略者,并无胆量与之搏杀,只能抱头鼠窜,毫无尊严可言。

既然如此,也就只能一任无助而软弱的清泪流淌,再多看看几眼中原,很快就得走下城楼,继续悲风中的逃难。被抛在身后的,是温暖的家园,是迷离的梦想,是自在的青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