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杜甫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杜甫的诗,被人称为“诗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杜甫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动荡、黑暗、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矛盾和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下面是 为大家带来的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文学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摘 要: 通过对古诗的特点以及学习意义的描述,体现小学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对古诗教学方式进行一些相应的探讨。希望能为老师们,特别是为小学老师们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古诗教学小学语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一、古诗的特点及意义

(一)古诗的特点

古诗一般分为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描写具体事件、人物为主的,如《蚕妇》、《小儿垂钓》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它又可以分为写景和写意两大类,但不少古诗既写景又写意,如《梅花》、《山行》等,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意境美,是故事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有意义的场景,或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形美,是指形式美与形象美。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古诗,对仗工整,显示了形象美。

(二)学习古诗的意义

首先,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其第二个作用即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益的契机。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再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另外,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的思想结晶。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古诗学习不论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他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领悟古诗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方法

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1、运用情境教学法,学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2、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

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

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

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学生细心咀嚼、品味。

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3、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前后古诗课文的联系。二是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古诗让学生学习。三是适当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读写结合,一举两得。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画画,真正走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根据以上的古诗教学要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三、小学古诗教学的几个误区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其出发点可能是很好的,可也要注意方法,不可急于求成,造成以下几个误区:

1、倾盆大雨式的题解:有些老师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信口开河式的问答:古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可有些老师在古诗教学中滥用问答法,一问一答之中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

3、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串讲是古诗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过课前要注意启发学生预习,在串讲过程中一定要学生思考不能填鸭式、注入式。

4、文学鉴赏式的分析:小学古诗不排除分析,但要注意深入浅出,注意一个“度”,不能把握这个度而侃侃而谈,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因为小学无法理解的这么深奥,也不能了解,毕竟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

5、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古诗的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但是教师在此要忠实而流畅的直译,尽量保持诗的原意和结构,如此才能恰到好处。

6、花样翻新式的表演:虽然一定的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但是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和追求新奇,而把古诗搞得不伦不类,表面上很很热闹,可实质上破坏古诗的原意,白白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热情。

因此很显然,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尽管小学生在这一阶段正是知识的旺盛期,但也不能一味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塞,以为越多越好。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进行古诗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如此才能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黄冠明《教小学生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尝试》《教育评论》20xx年第2期p.68-69

(3)于秀兰、沈益亮《古诗教学“六字决”》《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p.33

(4)余许秀《古诗教学诌议》《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p.34

(5)关怀林《古诗教学“六步法”》《江西教育》20xx年第6期p.33-34

(6)夏五成《开拓古诗欣赏教学的广阔道路》《江西教育》20xx年第6期p.35-36

(7)洪厚火《扩补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江西教育》20xx年第6期p.37

(8)向晓红《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湖南教育》1997年第5期p.26-28

(9)戴启铃《入境明理悟神--借助“想象”教学古诗》《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p.32-33

(10)曹云芳《吟诵入境、迁移表象、激活联想--古诗文审美教学三题》《河南教育》1995年第1期p17-18

(11)章 娣《谈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宁夏教育》第7-8期p37-38

(12)余志君《怎样确定古诗思想教育的渗透点》《江西教育》1995年第11期p34

(13)刘怡祥《小学古诗教学一得》《教育评论》20xx年第5期p81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