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赵威后问齐使_赵威后问齐使翻译

赵威后问齐使赏析

这篇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有所批判。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轻”一说,田于方、颜_也有“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使者不悦”,他诘问赵威后“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说。

赵威后问齐使_赵威后问齐使翻译赵威后问齐使_赵威后问齐使翻译


接下来威后问道:“帮助君王抚养百姓的至贤至德的钟离子为什么没有被任用,没有成就功业呢?帮助君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的叶阳子为什么也得不到重用呢?带动百姓奉行孝道的婴儿子为什么得不到封号呢?”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有德之人,故以“无恙乎”热情发问。弦外之音即是对齐王昏庸无道的指责。与对贤士孝女的关爱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不贤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无益于国的於陵子的愤恨,她问道:“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对比和连续发问表现了赵威后豪爽坦率的个性。

全文围定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使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引而不发,凭空制造出峭拔、险绝的独特气势。文章开头便以“今年的收成还好吗7百姓还好吗?齐王还好吗”三个问句,“斗问三语,如空陨石”(金圣叹语),剑拔弩张,形成尖峭的文势,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当齐使对赵威后的问话表示不满时,赵威后并末一如常态以一般陈述句作解释。而是寓答案于反问句中。进一步助长壁立千仞的奇绝之势。赵威后的“进而问之”,复将文章向深处推进一层。对于齐国三位贤才与有德之士,威后以三“无恙耶”发问,体现了她对士人的作用、价值的清醒认识。对于於陵子仲,威后一直以“尚存乎”相询,明显表现出对“率民出于无用”的隐士的深恶痛绝。文章就在这种率直而尖锐的追问中戛然而止。文势却在循环往复的发问中蓄得十足,驻足不住,直冲出篇外。足令人回味!

综观全文,虽以问构篇,却又显得常中有变。一是问句有一般问句与反问句的变化,二是句式编排上有排比问句与零散问句的变化。排比问句的运用,增加了文章波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气势。文章在这类整齐的句式中回环相生,气韵又在前后几组问句中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整齐之中,又穿插以参差错落的零散问句,点染以灵动变幻的一般陈述句;同时排比句式本身又不拘一格,时出变异句式。这些使得文章整齐与参差交错,力量与韵致并生,为文增色不少。

赵威后问齐使翻译及注释

《赵威后问齐使》出自《战国策·齐策》,本文通过赵威后的连续七问,都是围绕一个“民”字,表现了这位女政治家治国应该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进步思想。

赵威后问齐使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赵威后问齐使翻译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没有忧患吧?百姓还没有忧患吧?(你们的)大王还没有忧患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他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救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赵威后问齐使注释

发:启封。

岁亦无恙耶:收成还好吧?岁,收成。亦,语助词,无义。无恙,无忧,犹言“平安无事”。

说:通“悦”。

苟:假如。故有:一说“故有问”。

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工业。

恤:抚恤。独,老而无子。

息:繁育。

彻:通“撤”,除去。环:指耳环、臂环一类的饰物。瑱:一种玉制的耳饰。

索:求。

赵威后问齐使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通假字:

使者不悦:通“悦”高兴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通“胡”哪里,难道

振困穷:通“赈”救济

撤其环瑱:通“撤”撤除

胡为至今不朝也:同“何为”为什么

有粮者亦食:通“饲”:拿食物给人吃

词类活用:

此二士弗业,一女不上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使动用法:

何以至今不业也:使...成就工业,用作动词,这里指重用

特殊句式:

苟无岁,何以有民 (宾语前置)

苟无民,何以有君(宾语前置)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判断句)

何以至今不业也(宾语前置)

胡为至今不朝也(宾语前置)

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宾语前置)

何以至今不杀乎(宾语前置)

佚名《赵威后问齐使》原文及翻译赏析

赵威后问齐使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于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赵威后问齐使翻译及注释

翻译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于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注释 1、齐王:战国时齐王建,齐襄王之子。赵威后:战国时赵惠文王妻。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立,因年幼由威后执政。2、发:启封。3、岁亦无恙耶:年成还好吧?岁,年成。亦,语助词,无义。无恙,无忧,犹言「平安无事」。4、说:通「悦」。5、奉使使威后: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6、苟:假如。7、处士:有才能、有道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钟离子:齐国处士。钟离,复姓。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8、食(si):拿食物给人吃。9、衣(yi):拿衣服给人穿。10、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工业。11、叶(she)阳子:齐国处士,叶阳,复姓。12、鳏(guān):老而无妻。13、恤:抚恤。独,老而无子。14、振:通「赈」,救济。15、息:繁育。16:、北宫之女婴儿子:北宫氏的女子婴儿子。北宫,复姓。婴儿子是人名。17、彻:通「撤」,除去。环:指耳环、臂环一类的饰物。瑱:一种玉制的耳饰。18、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这些都是带领百姓行孝的行为。19、不朝:不使她上朝。古时夫人受封而有封号者为「命妇」,命妇即可入朝。此句意即,为什么至今不封婴儿子为命妇,使她得以上朝见君呢?20、子万名:以万名为子女,犹言「为民父母」。21、于(wū)陵子仲:齐国的隐士。于陵:齐邑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长山县西南。22、索:求。

赵威后问齐使赏析

这篇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有所批判。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轻」一说,田于方、颜斶也有「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使者不悦」,他诘问赵威后「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说。

接下来威后问道:「帮助君王抚养百姓的至贤至德的钟离子为什么没有被任用,没有成就功业呢?帮助君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的叶阳子为什么也得不到重用呢?带动百姓奉行孝道的婴儿子为什么得不到封号呢?」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有德之人,故以「无恙乎」热情发问。弦外之音即是对齐王昏庸无道的指责。与对贤士孝女的关爱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不贤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无益于国的于陵子的愤恨,她问道:「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对比和连续发问表现了赵威后豪爽坦率的个性。

全文围定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使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引而不发,凭空制造出峭拔、险绝的独特气势。文章开头便以「今年的收成还好吗7百姓还好吗?齐王还好吗」三个问句,「斗问三语,如空陨石」(金圣叹语),剑拔弩张,形成尖峭的文势,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当齐使对赵威后的问话表示不满时,赵威后并末一如常态以一般陈述句作解释。而是寓答案于反问句中。进一步助长壁立千仞的奇绝之势。赵威后的「进而问之」,复将文章向深处推进一层。对于齐国三位贤才与有德之士,威后以三「无恙耶」发问,体现了她对士人的作用、价值的清醒认识。对于于陵子仲,威后一直以「尚存乎」相询,明显表现出对「率民出于无用」的隐士的深恶痛绝。文章就在这种率直而尖锐的追问中戛然而止。文势却在循环往复的发问中蓄得十足,驻足不住,直冲出篇外。足令人回味!

综观全文,虽以问构篇,却又显得常中有变。一是问句有一般问句与反问句的变化,二是句式编排上有排比问句与零散问句的变化。排比问句的运用,增加了文章波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气势。文章在这类整齐的句式中回环相生,气韵又在前后几组问句中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整齐之中,又穿插以参差错落的零散问句,点染以灵动变幻的一般陈述句;同时排比句式本身又不拘一格,时出变异句式。这些使得文章整齐与参差交错,力量与韵致并生,为文增色不少。

赵威后问齐使创作背景

赵威后是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之母。公元前266年.惠文王卒,孝成王立,其年幼,故赵威后执政。赵威后清正廉明、洞悉政治民情、明察愚贤是非,是一位优秀的女政治家。这篇文章就是记叙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通过双方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赞扬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赵威后问齐使鉴赏

文章记叙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

文章之奇,在于通篇只是记言。既无一句人物外貌、举止、行为、心态之类的描写,也无任何环境烘托或细节刻画,只紧扣题目中一个「问」字 ,主要写赵威后的七次提问,就鲜明而传神地勾画出一位洞悉别国政治民情、明察贤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义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写七问又非一气连问,而是笔法富于变化顿挫。开始会见齐使,尚未拆开齐王来信,就连珠炮似的连发三问:「年成还不错吧?百姓也平安无事吧?齐王也还健康宁泰吧?」活画出她的坦率爽直,不拘常规的气度以及她对问题的关切。

赵威后首先关心的是年成和百姓,而不先问候齐王健康,以致使者不高兴:认为这是先问卑贱者而后问尊贵者,所问失序;而且自己是奉齐王之命来问候赵威后的,那么赵威后也理当先问候齐王。但赵威后却反驳他说:「假如没有好的年成,靠什么来养育人民呢?假如没有人民,又怎么能有国君呢?哪有舍弃根本而问末节的呢?」两个假设反问,以前句结论为后句前提,逐步推理,正确而又简明地论证了「岁」、「民」、「君」三者的主次本末关系。这种鲜明的民本思想,上承孔子「载舟覆舟」、孟子「民贵君轻」之说,下开郦食其「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之论,体现出赵威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开明态度。

以下四问,又以「乃进而问之曰」一句过渡领起,其间,赵威后拆书展现的过程、使者对后四句的问答,都省略了,因为他们与刻画赵威后这一主旨无直接关系。剪裁之高妙和语言之精练均于此可见一斑。在以下四问中,从内容上看:钟离子、叶阳子皆贤德处士,但前者是帮助齐王养育百姓的人,后者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蕃衍的人,「养其民」,是就民之处常者而言;「息其民」是就民之处变者而言,故有细别。而北宫氏则是一位带领百姓奉行孝敬父母的孝女典型,与前二人又自有别。但因这三人都属于封建社会有德的贤者,故皆以「无恙耶」热情询问,而以「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三句小结,作一顿挫。然后再问于陵子仲,因他是个不忠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而对国家没有用处的人,故所问用「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作结,与前三人形成鲜明对照。这四问代表了正反两类四种典型,虽各有侧重,但都属于「民」的范围,故是篇首「民亦无恙乎」这一问的具体化和进一步,而又与「苟无民 何以有君」的思想首尾呼应。可见通篇所问皆以问民为主,显示出她重视民心向背的政治远见。 因为年成好坏在古代非人力所能左右,故前面问后,无须再加申述;而人民的治乱却是可以靠人为的力量左右的,故是关键,须「进而问之」;至于国君,人民治理好了,国君自然「无恙」,故下文只间接与 国君行「王法」相关。

这是后四问何以单与前三问中「民亦无恙耶」一问发生逻辑结构联系的关键,也是从结构上理解全文主旨的关键所在。再从对这四个人「其为人也」的评述中,刻画出赵威后对齐国政治民情的了如指掌,洞察入微;从对这四人「何以至今不业」、「胡为至今不朝」、「何为至今不杀」的不同询问感叹中,又可见赵威后对贤愚是非明察秋毫的眼光和赏罚分明的态度。从语言章法上看,虽然对四人都是用先询问、继评述、再叹问的形式,但句法却各自不同,错综变化:问钟离子时,是用「有粮者亦食」等四个五言句作正反排比铺叙;问叶阳子时,是用「哀鳏寡」等四个三言句作并列铺排;问北宫女时,则用「撤其环瑱」等三个四言句构成因果倒装变句来评述;问于陵子仲时,又用「上」、「中」、「下」三个两短一长的「不」字句构成连续否定的排比。而且,又分别用「何以……不业也」、「胡为……不朝也」、「何为……不杀乎」等不同虚词组成的感叹性反问句,表达出不同的感 *** 彩。这就使连写七问,有错综变化之妙,无呆板枯燥之感。《古文观止》评曰:「通篇以民为主,直问到底;而文法各变,全于用虚字处著神。问固奇,而心亦热,末一问,胆识尤过人。」的确颇中肯綮。

诗词作品: 赵威后问齐使 诗词作者:【 先秦 】 佚名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对话】、【忧国忧民】

赵威后问齐使原文及翻译注释

《赵威后问齐使》出自《战国策·齐策》,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了齐王治国政策弊端,虽然简单但却很有道理。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白话译文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注释

1、齐王:战国时齐王建,齐襄王之子。赵威后:战国时赵惠文王妻。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立,因年幼由威后执政。

2、发:启封。

3、岁亦无恙耶:年成还好吧?岁,年成。亦,语助词,无义。无恙,无忧,犹言“平安无事”。

4、说:通“悦”。

5、奉使使威后: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

6、苟:假如。

7、处士:有才能、有道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钟离子:齐国处士。钟离,复姓。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8、食(sì):拿食物给人吃。

9、衣(yì):拿衣服给人穿。

10、不业:不使他做官以成就功业。业,使动用法。

11、叶(shè)阳子:齐国处士,叶阳,复姓。

12、鳏(guān):老而无妻。

13、恤:抚恤。独,老而无子。

14、振:通“赈”,救济。

15、息:繁育。

16:、北宫之女婴儿子:北宫氏的女子婴儿子。北宫,复姓。婴儿子是人名。

17、彻:通“撤”,除去。环:指耳环、臂环一类的饰物。瑱:一种玉制的耳饰。

18、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这些都是带领百姓行孝的行为。

19、不朝:不使她上朝。古时夫人受封而有封号者为“命妇”,命妇即可入朝。此句意即,为什么至今不封婴儿子为命妇,使她得以上朝见君呢?

20、子万名:以万民为子,犹言“为民父母”。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21、於(wū)陵子仲:齐国的隐士。於陵:齐邑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长山县西南。

22、索:求。

赵威后问齐使文言文翻译,赵威后问齐使文言文翻译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用,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释

(1)使:让,派。使(音事)者:奉使命的人。问:聘问,当时诸侯之间的一种礼节。

(2)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发,启封。

(3)岁:年成,收成。

(4)恙:忧患。

(5)说:通“悦”开心。

(6)不然: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7)苟:如果。

(8)故:通“顾”,反而之意;通“胡”,哪有,难道

(9)本:根本的,重要的。

(10)末:末节,次要的。

(11)处士:未作官或不作官的士人。钟离:复姓。

(12)食(sì):拿食物给人吃,作动词

(13)衣(yì):给人衣服穿,作动词。

(14)业: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用作动词

(15)叶(shè)阳子:齐国的处士。叶阳为复姓。

(16)哀鳏寡:怜悯鳏夫寡妇。

(17)恤:抚恤。

(18)振;通“赈”,救济。

(19)北宫:复姓。婴儿子,是其名。

(20)彻:通“撤”。环(tiàn):耳环和戴在耳垂上的玉。

(21)朝:谓使之为命妇而朝见君主。

(22)王(wàng):统治。子万民:以万民为子,意谓为民父母。

(23)於陵子仲:於(wu乌)陵,地名;子仲,人名。

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国书,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没有忧患吧?百姓还没有忧患吧?(你们的)大王还没有忧患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收成、百姓的状况,怎能把低贱者放在前头,而把尊贵者放在后边呢?”赵威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哪里有丢开树根不问而去问树梢的呢?”

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

《赵威后问齐使》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赵威后问齐使》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简介

《赵威后问齐使》出自《战国策·齐策》,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了齐王治国政策弊端,虽然简单但却很有道理。本文通过赵威后的连续七问,都是围绕一个“民”字,表现了这位女政治家治国应该以民为本的思想,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进步思想。

作品原文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1。书未发2,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3?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4,曰:“臣奉使使威后5,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6,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7,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8,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9,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10?叶阳子无恙乎11?是其为人,哀鳏寡12,恤孤独13,振14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15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16?彻其环瑱17,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18,胡为至今不朝也19?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20?於陵子仲尚存乎21?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22。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词语注释

1、齐王:战国时齐王建,齐襄王之子。赵威后:战国时赵惠文王妻。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立,因年幼由威后执政。

2、发:启封。

3、岁亦无恙耶:年成还好吧?岁,年成。亦,语助词,无义。无恙,无忧,犹言“平安无事”。

4、说:通“悦”。

5、奉使使威后: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

6、苟:假如。

7、处士:有才能、有道德而隐居不仕的人。钟离子:齐国处士。钟离,复姓。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8、食(sì):拿食物给人吃。

9、衣(yì):拿衣服给人穿。

10、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工业。

11、叶(shè)阳子:齐国处士,叶阳,复姓。

12、鳏(guān):老而无妻。

13、恤:抚恤。独,老而无子。

14、振:通“赈”,救济。

15、息:繁育。

16:、北宫之女婴儿子:北宫氏的女子婴儿子。北宫,复姓。婴儿子是人名。

17、彻:通“撤”,除去。环:指耳环、臂环一类的饰物。瑱:一种玉制的耳饰。

18、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这些都是带领百姓行孝的行为。

19、不朝:不使她上朝。古时夫人受封而有封号者为“命妇”,命妇即可入朝。此句意即,为什么至今不封婴儿子为命妇,使她得以上朝见君呢?

20、子万名:以万名为子女,犹言“为民父母”。

21、於(wū)陵子仲:齐国的隐士。於陵:齐邑名,故城在今山东省长山县西南。

22、索:求。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白话译文

齐国国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使者不高兴,说:“下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来,现在您不问齐王,反而先问年成和百姓,岂不是把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说:“不是这样。假如没有收成,哪里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哪里有国君?因而有所问,能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

威后进而又问他说:“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有粮食的人给吃,没粮食的人也给吃;有衣服的人给穿,没有衣服的人也给穿。这是帮助国君抚养老百姓的人呀,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叶阳子平安无事吗?这个人做人呀,怜悯那些无妻无夫的人,顾念抚恤那些无父无子的人,救济那些困苦贫穷的人,补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国君养育百姓的人,为什么到今天不让他在位成就功业?北宫氏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吗?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到老不嫁,来奉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尽孝心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让她上朝呢?这两个处士没有成就功业,一个孝女也不上朝,靠什么来统治齐国,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个子仲还在吗?这个人做人呀,对上不向国君称臣,对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愿同诸侯交往,这是带领百姓无所作为的人,为什么到今天还不杀掉呢?

作品背景

赵威后是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之母。公元前266年.惠文王卒,孝成王立,其年幼,故赵威后执政。赵威后清正廉明、洞悉政治民情、明察愚贤是非,是一位优秀的女政治家。这篇文章就是记叙赵威后接见齐国使者的一次谈话,通过双方的问答,委婉的批评了齐国政治失当,赞扬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作品鉴赏

这篇文章表现了赵威后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有所批判。战国以前,民本思想已逐渐掘起。一些思想家、政治家都已意识到人民的作用,提出了诸如“民,神之主也”,“上思利民,忠也”等主张。这种思潮在战国时继续发展。孟子有“民贵君轻”一说,田于方、颜斶也有“士贵王不贵”的思想。赵威后提出“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思想,是与历史上这一民本思潮相一致的。齐王使者问候赵威后,信函还没有拆开,威后就连续发问:“年成还好吧?百姓安乐吧?齐王安康吧?”她把收成放在第一位,因为“仓禀食而知礼节”,“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接着,她问到百姓,而把国君齐王放在末位,这明显地反映出了她的民本位思想。收成好自然百姓安乐,百姓安乐自然国君无恙,逐步推理,简明而正确,却使“使者不悦”,他诘问赵威后“先贱后尊”,威后的回答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驳得使者无话可说。

接下来威后问道:“帮助君王抚养百姓的至贤至德的钟离子为什么没有被任用,没有成就功业呢?帮助君王使百姓得到生息繁衍的叶阳子为什么也得不到重用呢?带动百姓奉行孝道的婴儿子为什么得不到封号呢?”这三位贤士孝女是帮助齐王治理国家的有德之人,故以“无恙乎”热情发问。弦外之音即是对齐王昏庸无道的指责。与对贤士孝女的关爱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不贤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无益于国的於陵子的愤恨,她问道:“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对比和连续发问表现了赵威后豪爽坦率的个性。

全文围定一个“民”字,以赵威后对齐使的问话一贯到底,却问而不答、问而无答、问而不必答,充分提升了文势,引而不发,凭空制造出峭拔、险绝的独特气势。文章开头便以“今年的收成还好吗7百姓还好吗?齐王还好吗”三个问句,“斗问三语,如空陨石”(金圣叹语),剑拔弩张,形成尖峭的文势,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当齐使对赵威后的问话表示不满时,赵威后并末一如常态以一般陈述句作解释。而是寓答案于反问句中。进一步助长壁立千仞的奇绝之势。赵威后的“进而问之”,复将文章向深处推进一层。对于齐国三位贤才与有德之士,威后以三“无恙耶”发问,体现了她对士人的作用、价值的清醒认识。对于於陵子仲,威后一直以“尚存乎”相询,明显表现出对“率民出于无用”的隐士的深恶痛绝。文章就在这种率直而尖锐的追问中戛然而止。文势却在循环往复的发问中蓄得十足,驻足不住,直冲出篇外。足令人回味!

综观全文,虽以问构篇,却又显得常中有变。一是问句有一般问句与反问句的变化,二是句式编排上有排比问句与零散问句的变化。排比问句的运用,增加了文章波澜壮阔、排山倒海的气势。文章在这类整齐的句式中回环相生,气韵又在前后几组问句中层层推进,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整齐之中,又穿插以参差错落的零散问句,点染以灵动变幻的一般陈述句;同时排比句式本身又不拘一格,时出变异句式。这些使得文章整齐与参差交错,力量与韵致并生,为文增色不少。

文集介绍

《战国策》是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武帝时,刘向进行了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取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突出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观主要艺术特色是叙事生动形象,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说理论辨精辟犀利,善用比喻、夸张、寓言。

《赵威后问齐使》的翻译

齐建派遣使者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书信,赵威后问使者:“今年收成还可以吧?百姓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有点不开心,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状况却打听年成、百姓的状况,这有点先卑后尊吧?”赵威后回答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年成,百姓凭什么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称尊?岂有舍本问末的道理?” 她接着又问:“齐有隐士钟离子,还好吧?他主张有粮食的人让他们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的给他们衣服,没有衣服的也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叶阳子还好吧?他主张怜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为何至今还不加以任用?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去耳环玉饰,至今不嫁,一心奉养双亲,用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奖?於陵的子仲这个人还活在世上吗?他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引导百姓朝无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齐王为什么至今还不处死他呢?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见,齐王怎能治理齐国、抚恤万民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