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上面一个此字下面一个言字念什么 上面一个此底下一个言念什么字

此下面一个言念什么

訾,读 zī ,意思是:

上面一个此字下面一个言字念什么 上面一个此底下一个言念什么字上面一个此字下面一个言字念什么 上面一个此底下一个言念什么字


钱财:訾算。

估量,限度:“訾粟而税”。

希求:“不訾重器”。

古同“咨”,嗟叹声。

古同“恣”,恣纵,狂放。

姓訾。

“此”下面加个“言”念什么?

“此”下面加个“言”是“訾”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zī ]和[ zǐ ]。

一、[ zī ]

释义:姓。

二、[ zǐ ]

1、释义:说别人的坏话,诋毁。

2、组词:

訾议:议论、指责别人的缺点;

訾笑:指诋毁和讥笑;

怨訾:怨恨嗟叹;

訾厉:患病;

訾怨:厌恨。

3、造句:

他是个正直的人,没有任何可訾议的缺点;

这个声明中有一点是有訾议的;

我们不要轻易地訾笑别人;

遇到困难不能怨訾,而是要想办法解决;

一个心存訾怨的人是干不成大事业的。

此下面一个言念什么

訾,读 zī。

作动词表示衡量、希求。通“恣”表示放纵。

作名词通“赀”,表示钱财。

訾的另一个读音 zǐ。非议、厌恶。

此下面一个言是“訾”字,两个读音:

[zī]:1.同“赀”2.姓。

[zǐ]:说人坏话。

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念什么

訾zī zǐ

- 英文翻译

訾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訾 zī

部首笔画

部首:言 部外笔画:6 总笔画:13

五笔86:HXYF 五笔98:HXYF 仓颉:YPYMR

笔顺编号:2121354111251 四角号码:2260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A3E

基本字义

1.钱财:算.

2.估量,限度:粟而税”.

3.希求:“不~重器”.

4.古同“咨”,嗟叹声.

5.古同“恣”,恣纵,狂放.

6.姓.

详细字义

〈动〉

1.衡量;计量 [measure]

息耗减损通于不訾.——《淮南子·原道》

訾功丈而知人数.——《吕氏春秋·知度》.注:“相也.”

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国语·齐语》

2.又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3.考虑;希求 [consider;seek for]

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韩非子》

不訾重器,毋訾衣服成器.——《礼记·少仪》

4.又如:訾问(考虑、过问)

5.放纵 [indulge]

离纵而跂訾者也.——《荀子·非十二子》

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

〈名〉

1.通“赀”.钱财 [property]

家訾累数巨万矣.——《史记》

以訾为骑郎.——《史记·张释之传》

以訾助边.——《盐铁论·击之》

2.又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指买官的钱;用钱来计算);訾产(资产,财产)

3.古地名 [Zi,an ancient place name].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夏,四月,乙酉,单子取 訾.——《左传》

4.疾病 [illness]

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管子·入国》

5.又如:訾厉(疾病,灾害)

6.缺点 [defect]

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礼记·檀弓下》

7.又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8.姓.如:訾陬(复姓)

9.另见 zǐ

訾 zǐ

详细字义

〈动〉

1.(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2.同本义 [caluminate;slander]

訾,訾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说文》

四制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礼记·丧服》.注:“口毁曰訾.”

不訾小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公子沓訾之.——《吕氏春秋·审应》.注:“毁也.”

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泛论》

诋訾今古.——《战国策·魏策》

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淮南子·汜论训》

3.又如:訾美(毁誉);訾怨(诽谤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讥评,非议);訾短(非议,诋毁)

4.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detest]

訾食者不肥体.——《管子》

5.又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6.指责 [blame]

夫名盛则责望备,实不副则訾咎深.——《新唐书》

7.又如:訾戈(痛骂弋猎的人);訾咎(指责非难);訾屈(责骂)

8.另见 zī

常用词组

1.訾议 zǐyì

[discuss the failings of others;give a unfavourable criticism] 议论、指责人的缺点

无可訾议

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得姓始祖:祭伯.关于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这个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祭国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证,当时的祭国也就是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换言之,我国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是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时期的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根据我国许多姓氏的得姓途径判断,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单姓的訾氏的缘故.而訾氏家族多年来,又主要以山东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訾氏后人奉祭伯为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三、历史名人

訾 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祏请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结果范宣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给和大夫的田,两人重归于好.

訾 顺:西汉人,成帝时,抓捕到谋反的尉氏人樊并而立功,因功被封为楼虚侯.

訾 亘:金朝山东博州人.寡默少言,禀赋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阳真人,始入全真教,赐号“亘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师丘长春,后又从刘长生学道.訾亘终年修行,勤而不懈,刘师尽传道法,赐道号“守真子”,因避圣讳,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间(1196-1200年)抵钧台,白日乞食街市,夜则归河龛,隐迹于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时逢大雪,人多馁死,而訾亘十日未饮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后,乡间人士,俱往学道.贞佑四年(1216年)元兵侵关陕,破京师,官民散乱惊失,而訾亘料事平安,乡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间奉诏入京,庭对称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会,深得称誉.府掾遂舍家园三十余亩,创立玄真道院,令訾亘为主持.不数年,道众涌至,授徒数百人.金哀宗临幸蔡州,诏殿上,亘对答称旨,备受奖赏.天兴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岁.

訾汝道:元朝德州齐河人.少时以孝闻名,后来与弟弟分家时,将良田美宅都让给了弟弟,他的家乡闹荒时,曾广为借贷济人,并把借券全部焚毁,乡里人都感念他的善举.

此加个言念什么

是訾字,读音为: zī zǐ

部首:言

笔画:13

五笔:HXYF

释义:

訾 [zī]

1.衡量;计量。

2.考虑;希求。

3.放纵。

4.通“赀”。钱财。

5.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6.疾病。

7.缺点。

8.姓。

訾 [zǐ]

1.(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2.同本义,又如:訾美(毁誉);訾怨(诽谤怨恨);訾病(提出他人缺失而加以讥评,非议);訾短(非议,诋毁)。

3.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

4.指责。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訾相[zī xiāng]

衡量省视。

2.窃訾[qiè zī]

亦作“窃赀”。占有别人的资财。

3.訾责[zī zé]

评议责备。

4.瑕訾[xiá zī]

因其有细小缺点而加以指摘、诋毁。

5.訾排[zī pái]

排斥。

6.侔訾[móu zī]

资财相等。

7.訾省[zī shěng]

谓计算、察核财物。

8.訾计[zī jì]

估量计算。

9.訾程[zī chéng]

准则;规程。

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组成訾字,该字是个多音字念zī或者zǐ。

訾字的含义:

1、訾 [zī]

(1)作为动词时

衡量;计量,如:訾粟(度量粟米);訾计(估量计算);訾相(衡量省视);訾省(计算、察核财物)。

考虑;希求,如:訾问(考虑、过问)。

(2)作为名词时

通“赀”。钱财,如:訾用(资产财用);訾算(钱财数目);訾产(资产,财产)。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疾病,如:訾厉(疾病,灾害)。

缺点,如:訾缺(过错与缺失)。

姓,如:訾陬(复姓)。

2、訾 [zǐ]

用作动词,形声,从言,此声。本义:毁谤,非议。

厌恶,如:訾食(厌食);訾怨(厌恨)。

指责,如:訾戈(痛骂弋猎的人);訾咎(指责非难);訾屈(责骂)。

扩展资料

常用词语辨析

訾议、訾责、訾笑

1、訾议

【拼音】[zǐ yì]。

【含义】亦作“訿议”,非议。议论、指责人的缺点。

【出处】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瞽师不知白黑而善闻言(音),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

盲乐师不知道黑白而易于听闻别人说的话,遵从儒学的人不懂治理国家而容易非议。

【例句】弄清楚来龙去脉,不訾议他人。

2、訾责

【拼音】 [ zī zé ]。

【含义】评议责备。

【出处】宋·欧阳修《新唐书·王重荣诸葛爽等传赞》:“馀皆庸奴下材,无所訾责云。”

剩下的都是见识浅陋的人,没有可以评议责备的了。

【例句】小明调皮捣蛋,总收到老师的訾责。

3、訾笑

【拼音】[ zī xiào ]。

【含义】诋毁和讥笑。

【出处】蒋光慈 《短裤党》六:“ 李普璋还是安安稳稳地坐着,帝国主义者将要在旁边訾笑。”

李普璋还是安安稳稳地坐着,帝国主义者将要在旁边诋毁和讥笑他。

【例句】我们不应当随便訾笑他人。

参考资料来源:

訾[zī] [zǐ]

[字义]:

[zī] 1.钱财:~算。2.估量,限度:“~粟而税”。3.希求:“不~重器”。4.古同“咨”,嗟叹声。5.古同“恣”,恣纵,狂放。6.姓。

[词组]:

1.訾议 [zǐyì]

没有这样组合的字,

形近的字是:

谈[tán]

部首:讠

五笔:YOOY

笔画:10

繁体:谈

[解释]1.说,对话。 2.言论,听说的话。 3.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