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乞巧节的传承文化_乞巧节的传承文化内涵

乞巧节有什么寓意 乞巧节的寓意

1、乞巧节又叫七夕,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在农耕中,家庭不但是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而且是构成的细胞,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的稳定和发展。弘扬牛郎织女故事传说倡导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坚贞爱情的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乞巧节的传承文化_乞巧节的传承文化内涵乞巧节的传承文化_乞巧节的传承文化内涵


2、谈到中华民族的婚爱观,就提起宋人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话,既是对中华民族婚爱观的一个概括,又对它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他不是单纯地对牛女悲剧的同情,而是以一个新的视角,讴歌真挚、纯洁、坚贞的爱情。在责任心的驱使下,虽远隔万里,长期分离,却还能够保持婚姻的稳定性、长久性,不仅在的封建,即使在现在这都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这里责任与爱情达到了统一。从另一个视角看,这也是导致封建中妇女婚爱悲剧的重要原因。

3、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

4、文化精神就是在历史上起了推动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大多数所接受领会,又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个失去精神支撑的人如同一具,一个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于该民族的消失。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乞巧活动的开展就是激励人们追求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自强不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创新,代代传承,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进步。人是生产力的要素,故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发展的要素,乞巧活动恰恰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开展的。

七夕的民俗文化历史

导语:乞巧节,即七夕节,是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一篇讲述七夕民俗文化历史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在节俗文化中,七夕是一个非常独特且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节日,它不仅产生的历史非常古老,而且在传承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相互交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突出自己的时代特征的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汉民族农耕文化传统和对性别文化的认同和确认。在南北朝之后,七夕由农耕和祭祀型节日,逐渐演化为以女性为主角,以乞巧等为主题的乞巧节或女儿节,成为历史上的女性节日。

在汉民族众多的节日中,七夕独具异彩,其中尤以妇女乞巧为盛,故又有乞巧节或女儿节之称。从其源起、传承、变异和衰落的整体演变轨迹中,我们可以发现七夕的递变历经了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从初功利性强烈的节日类型,如时季性、农事性、祈丰祭星的事项异化分离,逐渐转变为娱乐性突出的节日类型,尤其是牛郎织女神话给它带来了凄美的节日效应,这是其他节日所少有的。今天,只要我们历史地、客观地考察七夕节俗的源起、发展、嬗变和衰落的真实的传承路线,就可反观渗透其中的深层的古老的文化意蕴和传统因袭的观念意识。七夕,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积淀着汉民族深沉的精神内核。

牛郎织女节日神话传说的产生,有着深广的根源和基础,渗透了关于男耕女织的理想观念。牛郎织女是农耕的典型代表人物,而织女的心灵手巧又符合经典农业文化对妇女自身的要求,它与封建对妇女的规范相一致,深为人们所接受,牛郎织女的神话因而成了七夕节俗里的传统象征符号。

牛郎织女神话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初的织女、牵牛只是两个星座的名称,后来演化为主宰农作物的星神。《史记·天官书》“织女,天女之孙也。”星神也有人间一样的血缘关系。至汉末古诗《迢迢牵牛星》终于进一步人格化、人情化,产生了两星相恋的爱情故事,善良的人们不满于结局的凄凉,编织了喜鹊搭桥的情节,《岁华纪丽》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髦,因以梁渡织女故也。”可见经代代传承,牛郎织女的神话渐渐完整成熟,从而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牛郎织女的神话积淀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对妇女心灵手巧特殊地位认同的观念。首先,牛郎织女正是男耕女织的农业的代表人物,在道德上初步体现了对自由恋爱、破除等级门户束缚的向往,同时也深刻揭露了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礼教约束。天河的不可逾越,正是礼俗势力顽固性的体现。而终的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与其说是人们善良美好意愿的表达,不如说体现了这种善良美好的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凉的失落感。

自始至终,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带给人们的是既喜又悲的心理感受,既有今夕团聚的欢快,又有相聚不易散则易的惆怅、失落。这种甜蜜的忧伤气氛充溢着七夕节,人们既能感受到难得一聚的惊喜,又能体验到人生缺多圆少的永恒的悲凉,从中顿悟生命中许多哲理的悲剧性的亘古之谜。由于这种既喜又悲心理体验的强烈性,从而产生了为永恒团聚而祈求的美好愿望。

七夕乞巧事象的产生,有着两条传承线路的发展轨迹,其一,七夕节原先的时季性的农事祈丰行为进一步发展,由祈星求丰逐渐衍化为乞求智巧;其二,由于牛郎织女神话的深入人心,节日传说中的织女形象令广大妇女又怜惜又敬慕。这种对织女的既敬又怜的情感,转化为对织女心灵手巧的仰慕,于是,由牛郎织女节日传说的一再促进,七夕节终于衍变出乞巧的事象,并经历代相承,成为七夕特定的主题,使得七夕的文化意蕴发生了一次嬗变,终而成为乞巧节、妇女节或女儿节。

乞巧事象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根源。在长期的男权主义封建里,妇女应该心灵手巧的观念,既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男人的意愿,又是妇女们自身的'美德规范之一,所以,乞巧的活动在封建里极其流行,盛况空前。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杨贵妃每年到七月七日夜都在清华宫设宴,这个时候宫女一律手捧瓜果酒馔站在院子里,向牵牛星织女星求巧,同时,每个人各自去捉蜘蛛关在小盒子里,到天亮的时候打开盒盖观察蜘蛛网的稀密程度,把它作为是否得巧的征候:蜘蛛网密的得巧多,稀的得巧少。民间群起效仿,成为习俗。当时皇宫中用锦缎结成高达百尺,上面可以站数十人的楼殿,上面陈列瓜果酒菜,设立坐具来祭祀牵牛、织女二星。嫔妃们各自拿九孔针、五色线对着月亮穿针,穿过了就是得巧的征候。而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别出心裁,每到七夕求巧,一定命令百工用红白丝绸竖起月宫天河的形状,等晚上求巧结束了,才把它收起来。至宋时,富贵人家大多在庭院中扎起彩楼,叫做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菜、笔砚、针线,或者儿童写的诗,女郎呈上她们的巧手制作,点上香祭拜,称之为乞巧。妇女对着月亮穿针,或者捉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观察盒子里的蜘蛛网,如果蛛网圆正,就说她得巧了。明清时一如往时,可见乞巧在历史上曾经风靡一时。

乞巧的具体细节,如果加以仔细考察,还有许多繁琐细致的讲究之处,如如何判定已乞得巧?《荆楚岁时记》:“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也有的捉来小蜘蛛放于盒内,次日清旦观看织网之况,蛛丝越密得巧越多。“对月穿针”是另一种扣人心弦的方法,所穿的针用金银铜铁特制而成,有五孔、七孔和九孔针,能将线飞速穿过去的为得巧。正如唐朝诗人祖咏《七夕》所写:“对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试看。”还有的地区则端一盆水,放在太阳或月亮之下,投针在水中,看针浮水面时盆底的影子。如《帝京景物略》所载:“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这些乞巧里的细微的节俗规范,说明乞巧事象不但在历史上流传久远,而且流传地区也极广。

乞巧是我国妇女心灵手巧的写照,也是妇女们在长期压抑的之下,要求提高自身价值的变异形式,而这种乞巧的变异形式,却依然走不出妇女自我束缚的怪圈。随着的进步和妇女对自身价值的再认识,心灵手巧不再是妇女的美德标准,当妇女们自我个性意识觉醒时,乞巧的事象也就渐渐淡化,以至在现代生活中,七夕的乞巧成为名存实亡的遗迹,如清末余杭女子陈炜卿在《七夕诗》里写的:“梧桐金井露华秋,瓜果聊以节物酬。却语庭中小儿女,人间何事可干求?”代表女性的某种觉醒和对乞巧的冷淡态度。这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七夕乞巧事象的逐渐衰亡,七夕作为妇女的节日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而成为过迹了。七夕节发展到今日,人们除了只是想起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外,它初曾有的文化意义终于全部失却,于是,七夕节也就变得几乎与平日无异。

七夕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它的产生、发展以及渐衰的传承演变有着多种因素。七夕,从初始的时季性的原委和农事为本的祭祀仪式的选择,以及这种星辰崇拜的世俗化、人情化,到产生关于牛郎织女的优美凄凉的神话,并转化为乞巧乞智求祈女性各种人生美好愿望,它们都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历史的必然。

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价值

乞巧风俗,是中华民族“七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掘、抢救、保护乞巧风俗,其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追寻、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对西秦文化的探究有重要价值;

乞巧节的来源是什么?

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祭拜就可以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情人节”。

七月初七的文化内涵

七夕节即将到来,提起七夕,很多人时间便想到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认为七夕就是的情人节。在我国的其他地方,对于七月初七,也有着其他的说法。

七夕节在很多地方主要是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传统节日中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为重视的日子。所谓乞巧,就是女子于七夕节向织女星祈祷,以求得女红方面的天赋。

七月初七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国务院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情人节。西和乞巧节已经传承了1800多年,是全国范围内保存为完整,历史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2008年乞巧节被增补为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2007年,七夕贡案更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非遗项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