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袁隆平给母亲写的一封信(写给妈妈感动到哭的信)

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信:家庭教育中妈妈有多重要?

#西南大学袁隆平雕像前摆满鲜花##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袁隆平给母亲写的一封信(写给妈妈感动到哭的信)袁隆平给母亲写的一封信(写给妈妈感动到哭的信)


2010年,湖南卫视为袁隆平院士举办了“为了大地的丰收”专场文艺晚会。

晚会上,袁院士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字里行间,说不尽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

文中提到母亲是给他影响最深刻的人。母亲给摇篮中的他讲尼采的故事,给他进行英语启蒙,并时刻鼓励他,这才帮助他成为一个有学识、有胆识,即使在磨难中依然不忘拯救万民于苦难之中的大科学家。

大科学家袁隆平爷爷都说母亲给他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人,那我们这些做母亲的——家庭教育中的主力军,又怎能舍弃自己的主角光环呢?

既然母亲这么重要,我们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加优秀呢?

30年儿科经验的Har r y博士认为,爸爸妈妈必须多一点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孩子需要和父母待在一起。只有跟父母在一起时,孩子才能从父母身上学习各种生活技能,进而形成更为牢固的亲子关系。

那么如何高质量陪伴呢?放下手机、放下工作,专心致志地陪孩子 游戏 、运动、阅读、体验和感受。

古人云“白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语道破读书要多,要趁早的道理。

母亲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陪伴者,如果能够意识到阅读的力量和知识的重要性,愿意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希望孩子能够爱读书、爱学习的话,妈妈就会主动参与到 育儿 活动中来。

她们会从陪读开始,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认字、读诗词歌赋、念中外名著。

直到有一天,孩子主动读书学习,知识渊博且能将知识转化为能量,帮助自己及家人,甚至造福人类。

大家还记得“孟母三迁”的故事吗?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帮助拍照片选择良好的环境 教育孩子 ,多次迁居的故事。

这故事里体现出孟母的执着。这份执着源于她对孩子的爱与期待。也正是因为她的执着与坚定,才有了影响中国世世代代的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孟子。

才华卓越、雄心壮志的孟子,曾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虽表面重金酬谢孟子,却对他的政治主张不理不睬。

心存高远的孟子,想放弃在齐国的发展,而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又非常牵挂年事已高的母亲。

为了宽慰儿子 孟母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有了母亲的孟母的鼓励,孟子放下心中的疑虑,周游于各国,最终他获得了各国人民的推崇,而其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以顺利推行。

由此看来,母亲的执着与鼓励确实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助力剂。

如果说,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缘分,那么家庭教育就是孩子走多远、走多久的基础。

袁隆平生前10件小事:在街边店理发18年,穿35元衣服,朴素一生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

噩耗传来,举国哀悼。袁隆平在退休后依旧奔赴在田间地头,把一生都奉献给水稻事业。

回顾袁隆平先生的一生,除了那些卓越贡献外,还有许多你不知道的小事。

1、去世前的最后两句话

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由此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被送往湖南湘雅医院接受紧急治疗。

离世前,他仍旧挂念着田间的水稻,在弥留之际留下了在人世间的最后两句话:一是问实验田里的稻子,二句是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2、由林巧稚接生

1930年,一对袁姓夫妇在北京协和医院产下贵子,因为暂时没想好取什么名字,便直接在出生证明上登记为“袁小孩”。

这位袁小孩就是袁隆平,而亲手接生他的正是林巧稚。每一个由林巧稚接生的孩子,出生证明上都会写着“Qiaozhi Lin’s baby”。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她为现代妇产科学所做的贡献极大降低了中国母婴的死亡率,自己却一生未婚,没有孩子。

曾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让百姓“衣食无忧”的两位伟人,就这么神奇的相遇了。

3、给母亲写的一封信

年轻时候的袁隆平有过许多梦想,想做飞行员也想成为游泳运动员,但总因为各种意外错过。

后来袁隆平在大学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儿时的梦想:学农。这件事却遭到了父母的反对,母亲觉得学农太辛苦了,但袁隆平还是义无反顾坚持梦想。

毕业后,母亲跟着袁隆平从大城市来到田野乡村。最后因为工作,袁隆平还遗憾错过了与母亲的最后一面。

为此,袁隆平写了一封家书《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以此纪念母亲,其中一句“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引人泪目。

4、为歌曲《我有一个梦》作词

袁隆平把给母亲的家书改编成歌词《我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妈妈我来看您了,你看这晚霞洒满小山村,妈妈我陪您说说话,这种子是您亲手种下,在我心里发芽。”

正如歌词里所写的一样,袁隆平写的不仅是他毕生的心愿,也是他对母亲的心灵告白。

5、获得国家勋章第二天就下田考察

2019年,袁隆平荣获“共和国勋章”,因为心中一直牵挂着那些禾苗,在领奖后的第二天,就主动返回到湖南家中下田考察。

当记者问他现在最关心的事是什么的时候,袁隆平毫不犹豫地回答“杂交水稻”。

6、婉拒记者采访,和小朋友合影

90岁的袁隆平在出席某活动的时候,因为长时间站着作报告,导致身体不适,助理便委婉拒绝了记者们的采访。

但等他得知有刚刚献花的小朋友们在外面等待合影的时候,袁隆平强撑起身体,站起来和这群小朋友们合影。

明明功勋无量却毫无架子,这才是真正值得青年人追求的偶像。

7、讨厌出门兴师动众

作为全国知名人物,袁隆平每次出行的时候,总避免不了被许多人跟随,书记县长也都跟着出来。

谈到此事袁隆平总是一脸无奈,吐槽戴上口罩眼镜都阻止不了,连人都不自由了。

而现在的不少明星们,每次出行总是兴师动众,拍个戏都要封路砍树,谁才是真正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目了然。

8、曾在路边小店理发长达18年

从2003年开始,袁隆平就在一家很小的路边理发店理发,为了不耽误店家做生意,每次还特地挑选没有人的时候去。

出席大型活动之前,袁隆平也是在这家理发店打理。有时候他还会自己挑发型,和店主打趣自己又变得年轻了。

袁隆平私下生活非常简朴,据店主介绍,好几次去剪头发,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没有超过50元钱,一次是48元还有一次只有35元。

9、给妻子送礼因为太贵放弃

袁隆平的孙女曾在某纪录片里谈到爷爷奶奶过往的趣事。有一次一家人在香港旅游的时候,袁隆平想给妻子送一块手表,不小心进了一家很贵的手表店。

在得知价格后,袁隆平最后放弃了这块手表,剥了一张山楂片安慰妻子。

10、全能才子

在大众印象中,袁隆平一心扑在了研究水稻上,每天都在工作。其实私底下的他也有着自己的小爱好。

和许多人一样,他怕长胖,不爱吃肥肉,喜欢游泳拉小提琴打排球,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猫奴”,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猫花花陪伴在身旁。

他讨厌麻烦不喜欢改论文,调侃带学生要死脑细胞,所以不带博士生,但每次有人向他请教问题得时候,他还是会一一解答。

结语

这10件小事勾勒出了袁隆平的一生:为了追寻梦想不怕辛苦劳累;工作再忙再累却依旧顾家;一生功勋显著却生活节俭朴素;地位卓越却平易近人毫无架子;为了百姓无私奉献退休后还在辛勤劳动......

有网友这样感叹:“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其实和伴随我们的日月星辰没什么区别,平时你总不大会时常想起他们,你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他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你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会清晰地看到这个天体陨落的注脚。”

袁隆平院士一生低调做人无私奉献,他的离去是这个时代巨大的损失,他才是我们所有人值得学习的榜样,也是大家最值得追的那颗“星”。

袁隆平的《妈妈,稻子熟了》读后感 谢谢。。

著名科学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全世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也知道他会跳舞,会拉小提琴,却不知道他的文采竟然也是如此的不寻常。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催人泪下的美文。天下怀念母亲的文章多矣,而袁氏之作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最柔软的一面,还让我们知道了,这位科学巨人是站在谁的肩上,才成长得如此的伟岸。天下伟大的母亲们啊,我们该怎样歌颂你们,才能淋漓地倾诉衷肠呢!

正像袁隆平院士所讲的“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品鉴一】借回忆叙往事。文章以“还记得吗”将思绪拉到了刚毕业时分到安江,妈妈也陪同来到安江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慈母的一片深情;接着,又以“没有想到的是”引起,哭诉自己没能见上妈妈最后一面的痛苦;最后以一连串的“无法想象”讲述了妈妈对自己的教育和引导。

【品鉴二】借稻子寓真情。“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开篇便把妈妈与稻子联系在一起。杂交水稻是袁隆平的事业,妈妈自始至终都支持着儿子的事业,在妈妈临终的时候,儿子也因为工作事务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心中充满了自责与悔恨。结尾更是把妈妈的形象置于稻子之中,以稻子的成熟告慰妈妈的在天之灵,此情此景令人动容。 

摘自网络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信: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来源:湘江评论

亲爱的妈妈: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生活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还记得吗?1953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会拉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组织者,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时间,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遨游的胆识?

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噼啪作响,水田在夕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儿:平

摘自《梦圆大地:袁隆平传》

“工匠”永恒,国士无双

张英

在这个夏初时节,那位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老人走了,享年91岁。从此春种秋收均与怀念有关。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有过饥饿年代记忆的人不会忘记,当 历史 的时针指向1976年:这一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稻秆上粗壮饱满的谷粒宣告了这一水稻培育模式的巨大成功,也让袁隆平这个名字从此刻在了人类 科技 史的丰碑上。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在数十年的艰辛研究中,袁隆平为了追求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世人能看到他的荣誉,也能感受到他的工匠精神,但成就这份工匠精神背后的付出却是人们想象不到的——八、九十岁高龄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爬田埂、蹚泥水,风里来、雨里去。以稻秆为笔,以稻穗为字,在岗位上倾注心血,在大地上写下华章,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

工匠精神是什么?精业是基石、奉献是目的,抛去功利色彩,毕生追求极致。工匠精神是职业认同,也是价值传承,做一件事不难,做好一件事很难,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尤其难,因为它意味着你必须数十年如一日地忍受寂寞,忍受失败,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辛。2019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袁隆平、屠呦呦等36人入选。仰望这些“国之英者,世之楷模”,岗位不尽相同,工匠精神却如出一辙——立大德于 社会 、扬大义于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为民分忧,为国奉献,成就大“我”,这都是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执事敬,事思敬。世界人口已突破70亿大关的眼下,依然有人在饥饿线上挣扎,袁隆平不仅用自己的科研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献上了解决饥饿问题的法宝。正因终生保持对自己事业的敬重与敬畏,才让被国际同行赞为“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的袁隆平,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袁隆平生前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的两个梦:一个梦是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花生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老人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这位朴实无华的老人一生“耕作”于大地,以其工匠精神谱写了一曲永不止息的赞歌。

“工匠”永恒,国士无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湘江评论

我们粉过的袁院士,永远年轻

杨兴东

告别总在猝不及防时。总在杂交水稻领域不断攀登的“90后”袁隆平院士,在这个初夏与我们长久告别了。我们从此失去了睿智、开朗、风趣、幽默的袁爷爷,内心无比惋惜。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一粒种子”帮助中国人告别了饥饿,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作为杰出的科学家,他是当代青年榜样。犹记得,2019年9月,他出席湖南农大秋季开学典礼,学生们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增粉”的,正是他身上那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科学家精神。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对袁隆平来说,科学家精神首先就是对国家、人民的热爱。1953年,袁隆平刚刚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不久,就许下宏愿“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袁隆平正是怀着一份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才取得了奉献自我、造福国家、民族、人民的成就。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院士家中的一首自作诗。今天的中国,正越来越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越是登顶越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但让人欣慰的是,更多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正在朝着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出发——登陆火星“天问一号”研发队伍平均年龄35岁!抚今追昔,1953年时的袁隆平,不正是如此:不计较一时的得与失,把追寻科学,作为毕生的追求。这一追,便追成了永恒。

巨匠已逝,风范永存。我们粉过的袁隆平,永远年轻。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湘江评论

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信

信件原文:

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本来想一个人静静地陪您说会话,安江的乡亲们实在是太热情了,天这么热,他们还一直陪着,谢谢他们了。

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还记得吗?1957年,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却忘了,对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

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

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

隔着21年的时光,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毕剥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味道。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妈妈,稻子熟了,我想您了!

——这是2010年,在袁隆平院士80华诞之际,湖南卫视为他举办的“为了大地的丰收”专场文艺晚会上,主持人朗诵袁院士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字里行间,说不尽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又有谁看后不泪目?

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当看到袁老给他的妈妈写的一封信的时候,我的眼泪根本止不住。

当对袁老了解的越多,就越发现袁老的不平凡: 一个理性的科学家,很难想象能写出这么诗情画意,这么浪漫感人的句子。袁老出生在大城市,家境优渥,却一生种地,一生泡在农田里,过着最朴实的生活。 这种反差,震撼我的却不是科学上的成就,而是这样伟大的人格和真性情。

袁老,在大城市长大,却选择了农田。袁老,不缺物质,却一生粗茶淡饭,衣着朴实。他到人生最后一刻还在想着,田里的稻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