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国学】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

1、磨杆成针的主人公是李白。原句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国学】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国学】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谁?


2、故事

唐朝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3、成语解释

杵:舂米或捣衣的棒。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李白

【出自】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解释】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文言文】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 。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译文】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李白

李白是古代的“诗仙”

不要相信上面的人,不是李白(滑稽)

铁杵成针写谁?

铁杵成针写谁?

这个故事说的是李白。

对这个故事今天要辩证的看。积极的、肯定的方面想必只要读过小学的人都知道了——做事要有耐心、恒心,要抛弃一口吃一个大胖子的幻想。

这个故事如果出自现在,人们肯定会说李白和磨杵的老妪都是大傻瓜。因为谁都知道引用铁杵磨成针这样的故事来教育人有耐心、恒心是极为滑稽可笑的,其一、铁杵成针,大财小用,是极大的浪费(既浪费材料,又浪费人力),其二,即便老妪把铁杵磨细磨尖,老妪也无解决针鼻问题的手段(老妪磨的只能是锥子,不可能是针)。

这类故事当今人们大多把它作为反面典型事例对待的。例如现在大力推行的搬迁异地扶贫脱贫,就是人们认识到移山的愚公是一个大笨蛋后出现变化。

一说铁杵成针主角我唐朝大诗人李白。有文曰: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

。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一说出自明朝·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百科。

请问囊萤夜读,铁杵成针,悬梁刺股,程门立雪,凿壁偷光,手不释卷这几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

按顺序是:车胤,李白,苏秦,杨时,匡衡,吕蒙

按顺序是:车胤,李白,苏秦,杨时,匡衡,吕蒙

以下是这些成语的主人公:

- 囊萤夜读:车胤

- 铁杵成针:李白

- 悬梁刺股:孙敬

- 程门立雪:杨时

- 凿壁偷光:匡衡

- 手不释卷:孙敬

铁杵成针的作者

《铁杵成针》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祝穆。

祝穆(约1198年—1258年),南宋学者。少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祖籍新安(今歙县)。著有《方舆胜览》、《古今事文类聚》等书。

《铁杵成针》的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重视生活中的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

《铁杵成针》典故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铁杵成针是谁

铁杵成针的主人公是李白,传说唐朝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并不努力,某天他在一条小溪边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李白很疑惑为什么要磨铁棒,老婆婆回答说自己想将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更疑惑了,觉得铁棒怎么可能磨成针,老婆婆又答说: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李白瞬间恍然大悟。

铁杵成针释义

意思是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出自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铁杵成针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铁杵成针注释和译文

《铁杵成针》的作者是祝穆,它的注释和译文如下:

一、注释

1、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2、成:完成。

3、去:离开。

4、逢:碰上。

5、媪:妇女的统称。

6、方:正在。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7、欲:想要。

8、感:被感动。

9、还:回去。

10、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11、卒业:完成学业。

二、译文

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铁杵成针》的作者介绍:

祝穆,少名丙,字伯和,又字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祖籍婺源,曾祖祝确为朱熹的外祖父,父康国是朱熹表弟,跟随熹母祝氏居崇安。凡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刻,列郡志,“有可采摭,辄抄录”。祝穆善于写文章,“下笔顷刻数百言”。在麻沙水南隐居其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170卷;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70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