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为什么圣人述而不作 圣人为什么不仁

是的。孔子特别的谦卑,他说这句话并不是在客套,而是他真正的想法,他觉得自己说的那些话,都是之前古人说说过的,他只不过复述了一下,也不是他创造的。

为什么圣人述而不作 圣人为什么不仁为什么圣人述而不作 圣人为什么不仁


明礼乐,谓之述;制礼乐,谓之作。制礼乐,得身在其位。孔子一介布衣,不在其位,明礼乐而不能制礼乐,所以是:述而不作。——有诸己之谓信。孔子是先贤思想的集大成者,所以是:信而好古。——后世,好古者有,但是,不能做到信,因为无诸己,并没有真正掌握先贤思想。——至于述而不作,不是写本书就算述,而是要按照“述”字的本意才算的:以一应万,谓之术,掌握了术,而能“走”(行),那才是。

是的,真的是孔子的谦虚之词,孔子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者,并且也是如家派。

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纯粹是骗人的鬼话。庄子在《天运》中记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熟知其故矣;以干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儒家的经典都是孔子的着作。

我认为这是孔子的谦虚之词,因为孔子这个人认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句话并不是孔子的谦虚之词,应该是孔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并不是什么客套话。

个人感觉是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自己不随意创作,自己要坚信而且热爱比自己还要古老的上古的圣人们传下来的教导。

不才说说个人愚见。

述而不作: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随意创作;信而好古:相信并爱好古代的物事。

这是字面的意思。现在的很多注解,把它想当然理解为孔子过于崇古和崇拜经典,不思进取,固步自封,所以是不可取的。

孔子说的根本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人性的教育,是告诫后世子孙要懂得感恩和传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生活,而不是人为地主观地不断创造发明与自然相违背的事物,那是消福损德。信而好古是指上古的圣人发现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要遵循,就如走路吃饭睡觉一样要与自然同步;述而不作意为只是发现了告诉你,也不是古代圣人发明创造的,是天地本有的。自然是最有智慧的老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是如此。现代有贪求的智慧绝不能错解清静圣贤祖先的意思。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

出处:《论语》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扩展资料:

赏析:

“述而不作”:既是孔子的谦虚,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六经文化整理,只是承续,不加创作。

在现实生活中,联想到侵权,或者引用别人的话不加说明,甚至连个引号都没有,不尊重原创,成了作而不述。“信而好古”:相信并保持历史人生的经验,孔子对古代文化是持非常慎重的态度,也存在着尊重的成分。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意思——只复述而不篡改,相信古人云而且保护古人遗留下来的奇谈怪论。

【作品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的第1章,《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作品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作品注释】

(1)述而不作:述,叙述。作,创造。

(2)窃:私,私自,私下;以为。

(3)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作品译文】

孔子说:"只复述而不篡改,相信古人云而且保护古人遗留下来的奇谈怪论,我把自己私下比做老彭。"

【作品赏析】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但事实上,正如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他对既有内容的传述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创始性的义涵。

在这一章里,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局限作用。

【作者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简介】

《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中国古代士人历来崇尚“三不朽”,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孔子道德学问为“万世师表”,但其一生极端慎于著作,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乃不敢轻易立言。所谓“述”者,继承因袭于古人道德学说而不求自我创制、创新,即其一生以文化传承为目的(主要继承周公的礼乐文化)。相反,所谓“立言”者,自我创制以为后世法则圣言也。然而圣哉如孔子尚且“述而不作”,此是何缘故?其中又有何深意?答案在出自孔门后学的《中庸》中其实已经透漏出真实的消息,只不过两千年来我们后人未能认真领会。

《中庸》:“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此段话正可以与《论语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一句互相参照、相互发明。孔子“述而不作”者,正因其“信而好古”,故其极力批评当世之人“反古之道”创设礼乐制度的做法。所谓“述而不作”之“作”即指“作礼乐”,而孔子之所以不轻易制礼作乐,乃是因为孔子“有其德,无其位”,自认其身份既“非天子”(亦被人称为“素王”),故其“不敢作礼乐焉”。反观今之世界,天下熙熙、世人汲汲,“创新”之言盈耳,孔子之意、《中庸》之言或可令人有省矣!

(本文由卜殿东原创,欢迎关注“虚室生白吉祥”并沟通交流。)

孔子为何“述而不作”

人们只要识字,就会写作。在现在的条件下,写作是人人可以为之的极其普通的事。写作无非是把自己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而已。一篇学生作文、一篇成人日记、一篇博客文章都是写作。但要写作的好并非易事。上海交大的一位老师在上课时说到,自己最大的愿望是一生中在自己的书架上有一本自己写的书。多少年过去了,这句话仍印象很深。著书立说,是从古至今知识分子的一种最高境界。如果说到某人的学问之高,一定会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因此,“在自己的书架上有一本自己的书”就会成为做学问的一个目标,也会成为做学问是否有成就的一个标志。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了要写作出有价值的、可以传世的作品的难度。

写作如果有创意,有新意,有自己的观点,所形成的文字叫著作。著作是作者围绕某一主题全面系统地发表见解、陈述观点、明确概念、自成体系的作品。它基于作者自己的观点学识、研究成果及其思想感情而创作。强调作者自我感觉,或者参考别人成果资料,但必须是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加强自己作品的感染力,使自己作品的内容有质的提高。“著”作而成的作品必须有新颖性,凡无独特见解的作品,不应称之为“著作”。看书的时候,会发现图书的著作方式有“著”、“编著”、“编”等,其区别就是创新的成分有多少。

孔子是公认的大学问家,但孔子称自己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的自我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意思是自己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解释:“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克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

孔子说“述而不作”既是一种自谦,也是一种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同时说明学问之不易。

在将孔子推上神坛,将儒学“尊”为儒教的漫长时期,人们将“述而不作”过度发挥,孔子之后,通过“传先王(贤)之旧”而进行传述和创作成为儒家经典诠释的基本形态。

“述”而非“作”构成了儒家经学一以贯之的基本叙事方式。后世儒家解释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敢直说,因此就即使真有与先圣前贤不尽相同的“己意”,为了突显其存在的合法性,人们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之归结为与先圣前贤的明确论断或微言大义一致,从而事实上是给“作”披上了“述”的外衣。作为中国哲学史上重要发展阶段的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王弼和周敦颐显然可以看作是中国哲学史中的“作者”。但其撰述却是以《周易注》、《老子注》和《太极图说》等传注的形式出现的。后来的批孔者将“述而不作”说成孔子不提倡创“作”,也是与孔子原意不符或是曲解。

写作易,写出好作品难。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为什么孟子又说他“作《春秋》”?

因为孔子自己不以圣人自居 ,所以对自己整理六经的工作不称作而说述,但其实他已经在这里边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孔子是有创新的,他对古并不是全盘接受的,而是有自己的史学观的。

孔子作《春秋》,采用鲁国史料叙述,寄寓自己的政治见解而言。孟子特别强调这后一点,故云孔子作《春秋》。

孔子说的述而不作和孟子说的,两者不是一个意思。

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的这种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这本书是孔子写的,也是属于是述的,述和作都差不多的。

孔子从来没有自己的看法,孔子所说,都是古圣先贤所讲的道理,事实上也不存在新的道理,所谓创新,只是把古圣先贤所说的道理时代化、地域化而已,这是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本质,所以孔子只是修订,从不创作。

述而不作是儒家学派的原则。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信而好古)。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此成语为易错成语,易理解为只说话不做事。

“述而不作”,源自《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既被认为是孔子整理“六经”的编纂原则,也被后世称颂是他一生治学特点的高度概括。

后世儒家为了教谕世人及后学,又多将“述而不作”发挥为孔子自谦之辞。如邢昺《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七》:“此章记仲尼著述之谦也。‘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老彭,殷贤大夫也。老彭于时但述修先王知道而不自制作,笃信而好古事。

孔子言今我亦尔,故云‘比老彭’。犹不敢显言,故云‘窃’。”又如朱熹《论语集注》“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

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盛,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之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朱子后面那段话显然是美饰,因为孔子成为圣人是后来的事,而当时老彭是大家公认的古之贤人,孔子自比于老彭,其实就像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取法高,而不是出辞低。中国古代学者,各自追崇各家各派先贤是普遍现象,几无例外,也无可厚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