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500字精选

交流需要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思想,范文能起到的作用,再者,范文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写范文一类的文章呢?的我特别为你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适用年级:四 教学总结:年级

活动目标: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4、通过数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的是什么?

生:时间。

师:是呀,时间是最长的而又是最短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安排它呢?为了讨论这个话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看,她是

生:佳佳。

师:我们来看看佳佳小朋友星期天的安排。先来看她的早晨。

二、展开活动

活动一:起床后

师出示。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1:佳佳起床后,就洗脸刷牙、听英语、烧饭、吃饭。

生2:佳佳起床用了2分钟,洗脸、刷牙用了3分钟,听英语12分钟,烧饭用了18分钟,吃饭用了8分钟。

师:做完这些事,佳佳一共用了几分钟?

生3:43分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28分钟。

师:你们各是怎么想的?

生3:把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加起来。

生4:先起床、烧饭。在烧饭的同时听英语、梳洗,吃饭。共用28分。

师:你觉得哪一种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5:我觉得28分钟的安排比较合理,因为省了很多时间。

师:为什么会节省那么多的时间?

生6:因为把事情穿插起来做,节省了很多时间。

师:节省了多少时间?

生7:43-28=15

师:15分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来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

师:这种最合理的安排谁还会说?你会在本子上表示出来吗?

生1:先起床2分钟,接着烧饭18分钟,同时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吃饭8分钟。一共用了28分钟。

生2:(1)起床2分钟

(2)烧饭18分钟(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

(3)吃饭8分钟。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教学目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标:

1、让学生观察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在动手作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升于毫升之间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课堂上的阅读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能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收集毫升做单位的不同容器、1瓶100毫升的饮料、1只纸杯

(分组)自制1升容器、50毫升水、瓷碗、茶杯、微波盒各1只

教师:教学光盘、1个1000毫升量筒、1个10毫升量筒、滴管1支、500毫

升量杯2只、水一盆

教学过程:

一、交流比较初建观念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每组有一张工作单,请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作观察,将自己最真实的收获填写下来。

1、组内交流收集容器的容量,注意使用的单位。

2、将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多少与自制容器中的1升水进行比较,填写结论:

我们认识到:计量比较____的液体常用________作单位。

3、交流导入:

(1)指名汇报结论。

(2)展示以毫升作单位的容器,读一读容量。

(3)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些容器比通、锅要小得多,用升做单位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就要用到另一个容量单位毫升。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4、光盘出示例题,你能说说它们的容量吗?

介绍并板书:容量还可以用ml表示。

5、小结:学到这,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有了哪些初步印象?

[以生活中的毫升切入学习内容,符合以学生的事实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比较直观地帮学生建立起毫升表象]

二、观察实验体验概念

大家都认为毫升时比较小的计量单位,到底1毫升是多少呢?

1、观察滴管中的1毫升水有多少。

2、用滴管向量筒中滴1毫升水,数数1毫升水有几滴,填写结论并组织交流:

我们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习:(想想做做1)

出示题中四幅图,猜一猜水的容量,学生猜完出示,齐读。

4、分组作,估测容量

将50毫升水分别倒入瓷碗、茶杯、微波碗,观察水面在哪里,讨论估算三种容器的容量,并填写结论:

我们看见:水面大约在瓷碗()处,容量大约是()

茶杯()处,容量大约是()

微波盒()处,容量大约是()

你能实验验证吗(量筒测量)

小结: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由直观的观察提升到抽象的估测,学生对毫升的认识递进式提升。自主实验探究的空间使得学生兴趣浓厚,收获颇丰]

三、自主探究提升认识

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它们有不同的使用范围,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介绍量杯的用法

2、指名将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思考升与毫升的关系,填写结论:

可以倒()杯,因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交流。

3、再做实验验证。

小结板书:1升=1000毫升

4、小练习

(想想做做3):

①估测:三种饮料分别是多少毫升?

②计算:每种饮料分别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

(想想做做4)

①填写。

②指名交流与思考过程。

5、小结:学到这里,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一定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吧!能谈谈你现在的认识吗?

[给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的空间,很好地实现1升=1000毫升的意义建构。估测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升与毫升的进率,也可感知一些常用饮料瓶的容量]

四、生活应用体验价值

1、实践活动

倒出100毫升饮料,按正常饮用习惯喝完,填写结论:

数一数:()口能喝完

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是()毫升

2、阅读拓展:

(1)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2)师小结:阅读部分结合毫升知识向我们介绍了人体血液与义务献血的常识。

指名交流读后感想。

[实践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容量观念;你知道吗自主阅读让学生了解毫升与我们息息相关,了解科学知识并接受关爱他人的教育]

五、小结延伸拓展升华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与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什么联系?你认为学习这一知识有什么用途?

[简要回顾新知的学习过程,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主动进行认知建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教学内容:探索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及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几张天平图画、实物道具、自制天平

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玩过撬撬板吗?谁在玩中有所收获?

生1:玩过(兴致很高)上次我和在鹰潭公园里玩过,太重,把我撬得老高。

生2:坐撬撬板两边要平衡才好玩。不能一边太重或太轻。

师:平衡?能解释一下吗?

生2:也就是两边重量要不多或相等。

师板书=(等号)

师:看来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咱们要在类似于撬撬板的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

揭示课题:天平游戏(一)

[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源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

(一)1、出示天平(贴天平图画)

师:猜一猜,在天平左右盘里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贴图画)

生:

生:中间的天平左右平衡,说明放入了相等的物品。

师:没错,说明放入了相等质量[可理解为重量]的物品,瞧,老师在天平左右放入20克的橡皮擦,谁能用算式描述?

生:20=20

2、现在天平左右同时放入35克的米尺,你们有何发现?[老师自制简易天平演示]怎样用算式表示。(20+35=20+35)

3、如果天平左边放入x克铅笔和右边的橡皮擦正好相等,则说明(x=20)

4、演示天平左右同时加上一本本子30克。

多数学生能脱口而出x+30=20+30(师板书)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有何发现?(生七嘴八舌)

[师学生将具体抽象成数学语言,既天平左右平衡时,可看成等式]

小结: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谁能再推想一下,为使天平左右平衡,还可进行怎样作?

生:两边再加上相同重量的东西。

生:可以在两边同时拿掉一样重的物品。

一生作:将上一演示时天平左右两边的本子拿掉。

学生领悟: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三、解释运用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来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是多少。在小组试一试求未知数:x+30=20+30

生1:我想20+30=50所以x应该等于20。

生2:我认为直接将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0,等式还成立。

所以x=20

生3:用右边的50减去30得到20。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法吗?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再试一试:x-8=16,x+6=33

师解释方程的解并板书

[反思:大多数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巩固练习(略)

[我采取了讲练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

五、全课总结(略)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20=2020+35=20+35

等式方程x=20x+30=20+30

解方程:x-8=16x-8=16x-8=16

解:x-8+8=16+8解:x=16+8解:x=24

x=24x=24

教学反思:

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北师大版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开始解方程,用到了初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

教学中我尝试先按教材设计的思路走,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采取过去的方法重新来过。在教学过程中,受题型()+30=50的,几个学生马上想到求未知数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的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喜欢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方法,而且反应灵敏的学生一步计算完成。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活动得有滋有味,从活动中悟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上我适时地点拨和归纳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天平游戏(二)新授后,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概述了过去解方程的方法: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通过对比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觉得现在的方法浅显易懂、用起来方便。数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择优的方更易于掌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含义,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3、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和垂线的特征。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量角器、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张、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直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特征。(学生回答)

现在请大家用直尺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学生画直线)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画到黑板上。

2、学生观察分类。

学生概括出: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会相交,也可能不相交。

(二)认识平行线。

1、归纳:像这样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学生说出。)

2、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课件展示)

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在同一个平面内。

3、这两条线也可以说互相平行,通过举例学生理解什么是互相。

4、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直线?(学生观察举例)

在我们周围,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三)认识垂线。

1、将相交的两条直线中一条沿着交点转动,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你怎么知道他们是直角?(学生用量角器和三角尺去验证)

3、归纳: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板书)(学生说出)

4、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直线?(学生观察举例)

在我们周围,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

三、巩固延伸。(幻灯片出示)

1、判断题。(抓住平行线的)

2、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3、填一填。

4、4、什么是循环小数?折纸游戏。(P68、3)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行线和垂线的特征,在备课时希望让学生多自主探索、多动手研究,但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没有充分让学生动手,自己讲得过多,过多。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对相互平行和相互垂直的特征会理解得更好。许多教学的方法在备课时设计上了,可是到了实际的教学中老是不用。希望各位老师多给我指出这节课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

四年级数学下册内容(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 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

69冰魄69:你好!

四年级数学下册内容主要是[反思:由于教学设备有限,无法每个小组提供一台天平,所以教师通1.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过自画图及自制简易天平演示,由于学生都有坐撬撬板的生活经验,再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规律。]:

1、小数的意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循环小数。

2、小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3、小数点移动规律、探索图形、摆图形的规律。

4、字母表示数、方程、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5、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6、三角形的内角和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7、认识梯形、平行四边形。

8、欣赏与设计图案。

9、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

四年级数学教案

1994年首都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赏析:两篇文章的文体不同,具体内容不同,表现方式不同,写作手法不同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过程:

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课题:练习十五第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置的方法时,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记录棋盘上“黑王、、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xx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xx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

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

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学生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背景: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统计与概率”,并且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4页例2)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评析:给孩子神秘感,使得孩子更期待下面的学习活动,由“要他学”一下子转变成“他要学”了。)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学生开始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到自己学会知识的愉悦)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师:记录方法和符号没有统一要求,同学们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那谁能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小组活动:每组拿出一张空白虚线框图,进行制作统计图。小组汇报并展示统计图(评析:通过学生实践经验来学习知识,更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方案二的课堂气氛明显好于方案一。方案一中,孩子们的反应显得非常被动,纯粹是为了学数学知识而在上课,孩子们显得难以接受。而方案二,学生就显得非常活跃主动了。方案一的导入,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呢?追其原因主要是:首先,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统计这些喜欢不同颜色的花的人数,教材提供的情境不够贴近实际,没有展示出为我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了是干什么,纯粹像是为了要学习统计这一内容而设计的一个情境。再次:虽然课本的例题提供了具体的情景,但孩子们兴趣不大,因此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次:在选择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时,可选性不大。因为这些花看起来都不多,因此孩子们不知道到底选哪个好,选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定了一个。而方案二就不同了:首先,这些活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看到六一节要搞这些活兴趣一下子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告诉大家。其次:孩子们清楚统计的原因,要选出六一节的活动就要选择喜欢的人最多的那个,所以要进行人数统计。并且可选性要比例题的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

5. 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重点应该是什么? 在这个学习阶段,教案该怎样设计,请看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学设计栏目!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四则运算》教学设计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如果人长期生活在这间房子里,他们是怎样的人?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两张票的总价。两张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是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加减法第95页至9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先计算,后验算 246+48= 347-39=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相加减。

2、哪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哪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再减。

二、新课

1、导入,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2004年雅典奥运会队选手劳丽诗、李婷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冠军的场景。课件展示决赛成绩表。

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问题算式:

(1)在轮比赛中,队领先多少分?

53.4-49.8=

58.2-49.2=

53.4+58.2=

(4)加拿大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

49.8+49.2=

2、揭示课题。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

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3、探究

(一)小数减法(探究问题1)

(1)、算一算

师:队轮究竟领先多少分(53.4-49.8),你能算吗?请先试试。

(2)、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是相同的吗?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3)、议一议。

师:你们组有几种算法,哪种更合适?

全班交流一下,怎样算既合理又简便?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解释思考过程。)

板书:

53.4

- 49.8

3.6

(4)、小结算法

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把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尝试练习:(解决问题2)

58.2-49.2=

(二)小数加法

(1)、试做

师:刚才一起探索了小数的减法,那么怎样计算小数的加法呢?请同学们解决问题(3)和(4)。

(2)、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轻轻地告诉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遇到了什么困难?

(3)、追问

师: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4)、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53.4 49.80

+ 58.2 + 49.20

111.6 99.00

(三)解决问题

师:队两轮总成绩领先多少分?怎么算呢?

(学生思考并完成)

师:把你的算法介绍给全班,好吗?

方法一:53.40+58.20=111.6分 方法二:53.40-49.80=3.6分

49.80+49.20=99分 58.20-49.20=9分

111.6-99=12.6分 3.6+9=12.6分

师: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呢?

你喜欢哪种方法?

试着计算下面各题。12.4+24.36= 7.81-3.735=

(四)、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小数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补充:计算的结果要化简。小数减法: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结果中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五)验算

计算5.64-1.78 6.07+4.89

小数加减法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检验计算的结果呢?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加法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或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来检验。减法可以用加减数,或用被减数减的方法。举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并验算2.98+0.56 12.53+4.67 7.2-6.45 5-0.41

2、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和小数打交道,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购物)

3、小明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星期天爸爸带小明到体育商场买东西。买了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他们一共花了多少元?爸爸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回多少元? 你会解决吗?列竖式算一下。

四、作业设计: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如果是你,你想提醒大家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呀?

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种解法: 234-66-34 (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 234-(66+34) (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 234-34-66 (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 560-178-22 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学期《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提出活动要求。

(2)学生活动。

(3)汇报总结并板书。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出示语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上完了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1、学习习惯和兴趣

四(1)班54人、四(2)班55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发现一些运算规律;联系数的已有知识认识整数间的一些关系和整数的一些特征;结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联系现实情境,经历观察、作和探索相关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通过实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观念,了解容量的意义和计量单位。

(3)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并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分析相应的统计结果;经历从具体问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统计图的活动,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3、数学思考方面:

(1)在联系已有知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开展猜想、讨论、解释、交流等活动,发展推理能力。

(2)在观察、探究整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和一些特征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能对现实生活的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规律和概括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和符号感。

(4)在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特征和对图形进行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5)经历把现实问题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数据作出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发展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猜想、实验、类比、归纳等活动,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对结论作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解释。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结果,并进行解释和说明。

(2)能应用相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

(3)能用量杯或自制的量具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

(4)能选择恰当长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的两个已知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求一个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5)能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从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例,能利用方格纸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到指定位置,能灵活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能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说明所得的结论。

(8)能从生活中主动收集数据信息,能读懂有关媒体中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设计简单统计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应的数据。

(9)学会并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主体意识。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内容,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3)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初步体验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初步形成科学地探索问题的意识与态度。

(4)能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的体验;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有质疑和反思的意识;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5)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知识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本册教材重、难点

重点:解决问42+6×(12-4)题的策略。

难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

四、教学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创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

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

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教案

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教学总目标:

课前准备

1.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的多位数。

2.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 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 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 结合有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的主要知识及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学法及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向:

1.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6.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惯。 教学的重点: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书的一个重点。

单元

混合运算和应用题

整体感知

单元内容分为三节,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

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学具准备

卡片、 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 42×3 80÷16+2

12×5—60÷2 8×5×10 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 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 100—(32+540÷18)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

6、小结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只有乘除法的计算式题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四则运算》教案 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引入课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

(二)情景延伸 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 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1、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请学生快速地列出算式。

(2)完成后同桌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运算顺序又是怎么样的?

2、到校了,我们去图书室看会儿书,请听图书阿姨为我们介绍:同学们,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借故事书的人特别多,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了46本,返回25本,你知道现在图书室里有多少本故事书吗?

3、小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哪里还掌握得不够好?

第二课时: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分析算式的意思,使学生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遇到乘除混合运算式题学生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要让学生来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能够看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昨天咱们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谁能说一说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回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只有加减法的算式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咱们来看两题,结合具体的题目咱们再来分析一下运算顺序。

2、说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25+78- 105-58+46

(二)展开新课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大家用掌声表示对自己的鼓励。今天咱们再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那里会不会有什么新情况。

1、出示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了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2、请一位学生读题。

3、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

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解题方法,可以借助线段图来理解,列出算式,想一想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组织交流:

A、 分步列式:987÷3=329

329×6=1974

综合列式:987÷3×6

=329×6

=1974

线段图: 3天接待987人

一共接待几人?

学生把自己的线段图画在黑板上,特别是评价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短。

987÷3表示一天接待2、朱自清的《春》,读后看它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多少人。

329×6表示一天接待的人数乘天数6就能算出6天接待的人数。

比较分步列式与综合列式哪个更简便?(综合列式比较简便,他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

B、6÷3×987

6÷3表示6天里含有两个3,即2个987人。

7、总结出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深化

1、口算。

27÷3×7 3×6÷9 25÷5×8

45+8-23 63÷7×8 24-8+10

28÷4×7 35+24-12 48÷8÷9

开小火车的方式进行,每说一个,其他同学判断是对还是错,前面的同学说错了,后面的同学进行更正。要求越快越好,如果前面的同学慢了,后面同学可以快速进行抢答。

2、一箱橙汁48元,芳芳要买三瓶,共需付多少元?

请学生按照第二题的方法进行解答。可能有的同学会问这道题做不来的,缺少条件,学生看图找条件。

(四)小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哪方面进步了?

第三课时:积商之和()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一)复习导入

前两节课,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有关“冰雪天地”游乐场的一些情况。今天,老师带来了“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大家来看看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下表:

这是“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

日期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人数 312 306 369

提问: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一些一步计算的题,教师可提示他们提出一些两步计算的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3天一共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一周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计算顺序。

导入新课: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大家说说到了“冰雪天地”游乐场门口,得先干什么呀?(买票)大家看,游乐场到了,牌子上都写得清清楚楚,你能看懂它的意思,会买票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谁能用语言完整地叙述问题?

师,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提问: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求什么?

(2)列式解答。

生1:24+24=48(元)24÷2=12(元)48+12=60(元)

生2:24+24+24÷2

生3:24×2+24÷2

师板书,提问:这三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个算式是分步列式,二、三两个算式是分步列式,后两个算式的意思其实一样,24+24和24×2都是在算两张大人票要多少钱?)

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解答。

(3)明确综合算式的解答方法。

24+24+24÷2 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以上两种综合算式的解答方法进行呈现,虽然两种算式都是来求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但写法却有所不同。

(4)学生进行比较。

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积商之和()的混合运算)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

(1)买1张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2)买3张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比较: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小结,深化运算顺序。

4、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第1题。

运算顺序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

(1)2×9÷3 (2)36-6×5 (3)56÷7×5

2+9-3 36÷6×5 56+7×5

(三)巩固提高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03-134÷2 28+120×8

97-12×6+43 26×4-125÷5

先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板演,其它同学在自己草稿纸上完成。完成后进行校对,有错误的及时指出。

2、解决问题。

(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3、课堂小结:自己评一评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你的同桌评一评你这节课学得棒不棒?

第四课时:两个商(积)之和()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分析数量关系来总结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

(一)复习铺垫

1、你了解了混合运算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只有加减法 从左往右

只有乘除法 从左往右

乘除法、加减法兼有 先乘除后加减

2、说说运算顺序后,快速地计算出结果。

51+16-18 67-29+15

5×15-12÷3 56÷8-2×3

请四位同学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并快速地报出。

(二)新知学习

近几天来“冰雪天地“的客流量很大,游客特别多,为了使”冰雪天地“保持良好的环境,服务部决定请一些保洁员协助管理卫生。上午冰雕区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1、你理解这三条信息的意思吗?“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游客30人就要派一名保洁员,下午与上午的标准是一样的,都30位游客派一名保洁员。)

教师还可以问:60位游客派几名保洁员?90位游客呢?有多少游客要派5名保洁员呢?

2、你能根据这三条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可自己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3、交流,板书。

4、你会解答吗?先来解决题。

老师请大家仔细读题后想一想,列出算式并计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如果有一种解答方法了,同桌间讨论,还有别的解题方法吗?

5、反馈。

6、你能把以上两种算式方法写成综合算式吗?

A、180÷30+270÷30

B、(270+180)÷30为什么要加上括号?(因为是先算总游客数,如果不加括号,就先算除法,就变成上午要派的保洁员加下午的游客了,意思就说不通了。)

7、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8、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

9、解决第二个问题。

上午冰雕区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请几名保洁员?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运算顺序,以及每一步的意思。

同学们真是帮了冰雕区叔叔阿姨的一个大忙,他们能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尽快地来安排保洁员了。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妈妈用一百元钱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又买了一副手套,还剩多少钱?

2、王老师要批改4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12篇。如果每小时批改9篇,还要必小时才能批改完?

3、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四)总结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今天学习的知识吗?(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

第五课时: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

(一)单刀直入 教学新知

前几天,咱们都到“冰雪天地”去寻找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就不去了,请看老师这儿有两题,你会计算吗?

1、出示:

(1)42+6×(12-4) (2)42+6×12-4

2、比较这两题的异同点。(数字、运算符号都一样,题有小括号,第二题没有小括号。)

3、你能用和、、积、商来表述运算过程吗?(题:先求,然后求积,求和。第二题:先求积、然后求和,求。

4、会解答吗?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纸上。

4、反馈交流,指出不足。

=42+6-8

=42+48

=90

以采访的形式向板演的同学发问:在计算之前,你先干什么?(先确定运算顺序)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运算顺序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再乘除,加减)

42+6×12-4

=42+72-4

=114-4

=110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确定运算顺序的?

5、计算这两题后,你想说些什么?(数字、运算符号一样,就因为一个有小括号,一个没有小括号,运算顺序不一样,导致运算结果也不一样。)

6、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明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回忆混合运算的学习,小组合作总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交流,形成板书。

(二)及时练习 加深理解

1、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学生用和、、积、商说说运算顺序。

(2)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3)交流,改错。

2、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三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1)请两位同学来读题,其他同学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说算式每一步的意思,再说说运算顺序,看看算式意思是否跟运算顺序相符合。

3、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1)先进行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列出的算式最多。

(2)交流,列出各种方法。

(6+4-2)×3 6×4÷(3-2) 6

4、旅行社推出“××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出游价格方案。

(1)分析两种方案的意思。(种方案是按人数买,和儿童的票价不一样;第二种方案按团体计价,五人以上就一口价每人100元。)

(2)共同解决第(1)小题,分别让学生按两种方案分别购票,看看哪种方案购票便宜一些?

(3)解答第(2)小题。(与第(1)小题是同样道理)

(三)课堂小结 结束新课

第六课时:有关0的运算

教学目标:

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借助故事引起学生对0的有关知识的回忆,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本课的难点是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零国王勇战食数兽的故事)

(一)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零国王勇战食数兽。请同学们认真地听,仔细地思考,想一想,零国王为什么会战胜食数兽?你对0有什么看法?

故事开头:一天数字王国突然闯进来一个三只脚的怪兽,吓和数字公民纷纷逃走。怪兽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吞下数24,接着它又吞吃了44。数5吓得脚软,奇怪的是,怪兽看也没看它一眼。

(1)听故事。

(2)说说零国王为什么会战胜食数兽?你对0有什么看法?(零国王抓住了食数兽的弱点。看来大家别小看这个0,它虽然表示什么都没有,但是它的作用是不能小看的。)

(二)知识梳理

同学们真会听故事,还能听故事来进行分析。今天咱们也来学习有关0的知识。

1、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派一人记录。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加法: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举例说明:6+0=6 23+0=23 0+=

减法:被减数等于减数,是0;一个数减去0还是这个数。

举例说明:5-5=0 60-60=0 8-0=8

0的运算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得0。

举例说明:3×0=0 0×9=0

除法: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

举例说明:0÷5=0 5÷0就无意义

(3)请几个同学来总结有关0的运算。

2、如果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学生进行分析:A、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B、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三)数学游戏

归纳、整理了0的知识以后,咱们来轻松轻松,做一个数学游戏。出示:

(1)看清游戏要求,

(2)分组进行游戏,看看哪个小组找到又快又多,并记录下来。

(四)巩固提高

1、口算。

79+0 6×0 9-0 0-11

0+35 0÷71 6-6 4×0

0×53 54+0 54-0 0×900

以小火车的方式进行,前面的同学说不下去了,后面的同学可以进行抢答

3、破译密码。

先计算出圆圈和方框中的数来组成密码。注意计算过程的推导。

(五)总结全课

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关于这双手的哪些信息?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习。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因为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所以今天我们从简单应用题入手,进入解决问题的复习。[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回顾与整理

1.简单应用题。

(1)明确: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①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找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正确解答并标明单位名称)

③检验。(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及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

(1)明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解决复合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①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逆推,寻找解题条件,直至所需条件都已知。

②综合法。从题中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求问题。

③图解法。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或其他图形表示出来,使分析的问题具体、形象。

①“平均数”问题。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或者已知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②“归一”问题。文字中常带有“照这样计算”的字样或暗含着单一量不变。

③“归总”问题。题中暗含着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

④“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计算路程、时间或速度。

⑤“和”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⑥“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⑦“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

(4)明确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和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

解题关键: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解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②“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解法:总数÷份数=单一量

单一量×份数=总量(正归一)

总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③“归总”问题。

解题关键:找到题中隐含的总数。

解法:单一量×份数=总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这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这个单一量

④“行程”问题。

关键要先弄清速度、时间、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解答。

[结合图示,学生弄清行程问题的一些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的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速度快的在前):路程=速度×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课时“线的认识”。

教材分析: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班有40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理想。

教学目标

1.经历作毛线的过程,知道线有直线与曲线之分。从中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

2.在观察比较中掌握三种线的特征。

3.体验点与线,线与线,线与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

难点:建立直线,射线。线段的模型。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的例17、例18和练习十五的第5—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进行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估算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作业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5 30×6 130×2 40×5

80÷5 420÷7 510÷3 240÷6

2、估算下面各题。

479÷6 531÷5 2449÷8 1790÷3

(1)逐题由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的过程,即步求什么?怎么省略被除数的尾数?第二步算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2)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估算出它们的近似商。今天我们通过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继续学习,了解它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

2、教学例17。

(1)出示题目:5530除以6大约等于多少?

(2)读题并理解题意。

(3)列式:5530÷6

(4)这道题目对结果有什么要求?(只要求进行估算)怎么看出题目中只要求进行估算?

(5)进行估算。由学生说出估算方法:把被除数5530的百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后约等于5500。再把5500÷6约等于900。

提醒学生横式上要写“≈”号。

(6)由学生笔算出准确数。

得:5530÷6=921……4

(7)学生将估算的结果与实际除的结果进行比较。

得出:估算的结果和实际除得的结果是接近的。

3、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6题的行3道题。

(1)读题,学生进行估算,三人板演。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生被除数是根据哪一位进行“四舍五入”的,横式上是否写“≈”号。

(2)订正后,再请学生算出各题的准确数。

(3)通过讨论,说出每道题的估算结果比除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你是怎么想的?

4、教学例18。

(1)出示题目:用估算检查下题商的位有没有错误。

3976÷8=497

(2)读题,理用题意。

(3)进行估算。3976÷8≈500

(4)学生对实际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①实际结果497的近似数是500。

②估算的结果也是500,说明商的位没有错。

5、巩固练习。练习十五第7题行的两道题。

三、课堂。

师生议论,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估算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知道了它在实际计算中的作用、今后我们要能够自觉地运用它来检查计算结果是不是与实际结果接近或除法笔算商的位有没有错误,养成良好的作业检查、检验的习惯。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五的第5题,第6、7题的第二行以及第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1、2、3页。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认识”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以及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圆的认识、用圆规画圆、设计图案、扇形的初步认识。《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对这一内容的具体要求是:通过观察、作、认识圆。本版本进一步明确了观察、作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基本数学活动,强化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活动性。

从单元安排看,本教材把圆的认识和画圆安排了3课时,更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的建构思想:重视对基本图形的认识,并在经历图形认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的过程。

2.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认识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在观察、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并对周围环境中与圆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体验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1.掌握圆的特征。

2.认识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直尺、三角板、圆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的脸是圆圆的,长长的、还是方方的?其实呀,老师更喜欢圆圆的脸,快来找一找,咱们班的同学中,谁的脸是圆圆的?圆圆的脸透着可爱,圆圆的眼睛闪烁着智慧,可爱的孩子们,老师喜欢你们!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虽然我们彼此还不太熟悉,但是老师相信,咱们一定能够很好地配合,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有信心吗?

二、教师,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大家的脸上找到了圆,那除了圆圆的脸以外,咱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呢?

预设:钟面、硬……

出示幻灯片(圆形物体)

正如同学们所说,钟面上有圆,硬上有圆,车轮上、茶叶桶上还有圆,可以说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探索圆的奥秘。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描圆

要想认识圆,那咱们得想办法先得到一个圆。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得到一个圆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说说,你打算怎样得到一个圆?

预设

生:我想绕硬的边画圆。

生:我想利用尺上的圆洞画圆。……

同学们果然勤于动脑善于动手,老师真的为大家高兴。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动手,在老师为你准备的作纸上画出一个圆,然后把它剪下来。

3.探索圆曲线图形的特点

摸摸你的圆的边,想想看它与我们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生交流,师相机,得出圆是封闭的曲线图形。

板书:曲线图形。

4.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直径、半径以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①出示幻灯片。

②生作,然后交流,引出圆心定义,并把圆心标在圆上。

在一个圆中,我们把折痕相交的点叫做圆心,其实除了圆心外,圆还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页,认真阅读书中的文字。

出示自读提示:通过阅读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③师生交流,认识半径、直径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预设

A.认识半径

半径定义及字母表示。

师注意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两条半径,并思考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为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同一圆里有无数条半径。

B.认识直径

直径定义及字母表示。

生交流过程中,师明确

⑴圆的直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通过圆心,二是两端都在圆上。

⑵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两条半径,并思考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直径,为什么?

师生交流,得出在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

C.探索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

出示幻灯片:测量你圆中的半径和直径长度,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比较至少三条半径和三条直径的长。

生交流得出:同一个圆里,半径长度相等,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师板书即d=2r或r=

5.知识的梳理

出示课件: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而且直径是半径的2倍。进行教案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由之路,那么四年级语文老师要如何进行《一双手》的教案设计呢?我在此整理了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即d=2r或r=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咱们学习了这么多圆的知识,那么大家敢随我去《圆的王国历险园》去逛一逛吗?

出示幻灯片。

1.直径半径抢答馆。

2.爱心救助站。

3.巧手测量坊。

四、回顾知识、感受圆的魅力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回顾知识)

师:一位希腊的数学家说过:“圆是最完美的图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圆的世界,感受它的神奇和魅力吧!出示课件。

五、作业

幻灯片:为什么井盖是圆的?

让我们一起伸出手来,共同为这节课画上一个的句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 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1、师谈活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

(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

(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6、看书P27-28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

三、巩固练习

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

19÷111.08÷3.313.25÷10.6

四、作业:P30第1、2题。

课后小记:

学生在预习后提出如下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1、这道题能除尽吗?

2、为什么它除不尽?为

3、计算结果该如何表示?

带着这些疑问,本课的教学顺利地推进。这些问题也均在教学中得到了解决。

但在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

1、在竖式中在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

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

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如:2。01212……学生除到2。0121时就发现小数位数第四位与第二位的数字相同,余数也相同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

针对上述前两个错误,以后再教板书时我应强调格式与写法。特别是P28页下方的‘你知道吗”其中有关循环节的介绍及“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应让所有学生掌握。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发展其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行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从实际情景入手,引入新知,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景中用数对确定位置

1.谈话引入。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同学们欢迎吗?

老师们都很想认识你们。咱们先来给他们介绍一下我们班的班长,可以吗?

2.合作交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1)出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班长的位置,把你的方法写或画在纸上。

汇报:班长的位置在第4组的第三个,他在从右边数第二组的第三排…

哪个小组也用语言描述出了班长的位置?

请班长起立,他们的描述准确吗?

刚才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表示的是班长的位置,有的同学说第几组,第几行,第几排……)

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还可以从不同的方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 行

老师左手起组就是列…,横排就是行…

班长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1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三月桃花水》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继续练习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

4、知道这是谁的手,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字音:“ 惺忪、镐、老茧、铸造、垧、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2、知道这是谁的手,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实物(老松木、鼓皮、干蘑)、手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猜手诱趣

1、师: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不会是相同的。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地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材料二:一次次,我总端详她的手。那有细有短的手指上没有任何修饰,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侧有一个硬邦邦的茧子,是啊!当然会有了,我经常看见她伏在桌子上认真备课,再看那双粗糙的手上总是沾满了粉笔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肤色了。不过这难道不是最美的图案吗?

(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例5请生猜。

生:材料一刻画的是一位农民的手,材料二刻画的是一个教师的手。

2、师:这两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

(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要跟随姜孟之,来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认识另一双手。(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一双手”)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总结了抓句的阅读方法。)

二、根据课题质疑

生:我想知道这是谁的一双手?

生:我想知道这双手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我想知道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生:我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双手?

(培养学生有效质疑的能力。之所以让学生自己提问,是因为这对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进而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初读感知,检测预习

1、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或新词勾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

“ 嫩nèn瞬shùn垧shǎng呈chéng逞chěng、镐gǎo、老茧、铸zhù造、裹、惺xīng忪sōng”,

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惺忪、肩镐、垧、迹地林、次生林、立方米、层积立方米、岔”的意思。

3、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对方生字词语读得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解决生字词的障碍,为深入理解文本打好基础。)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双手是谁的吗?

生:这是张迎善的手。

2、理清课文脉络,班内交流

师: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这双手的。请同学们从各段中找出姜孟之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抓住这几个动词,我们也就可以把记叙这双手的线索理出来。

大家一边默读,一边把找到的有关的动词用笔圈点出来。我们看哪位同学找得最快,哪位同学找得最准,哪位同学找得最全。

(学生找出一系列动词,教师展示出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手)

五、解决个重点问题: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课后思考题)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张迎善的这双手吧!在不计其数的手中,到底是一双怎样的手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张迎善手的具体描写,用“——”勾画下来。

(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请生汇报。(出示生划出的具体描写)请大家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语句旁边。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语句,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地写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2、全班交流,请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畅谈认识和感受,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

出示语句: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① 方法指导:出示实物(老松木)结合生活实际感官体会:活像老松木一样的手什么感觉?

② 对比出示:“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这手好粗糙呀!”男女生分别读,比较两句的不同。

③ 读出这句话里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这是一双怎样的手?(板书:黑、粗糙、硬)

④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学生抓重点词,重要标点体会张迎善的手粗糙而特别,为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做铺垫)

出示语句: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① 深入体会:他的手已经认真洗过了,为什么仍染着黑土色?

② 抽生范读

③ 全班有感情齐读

④ 小结:这双手的颜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鼓皮 ,把手指比作老干蘑。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

(学生通过对“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出示语句: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① 抽生说感受

② 学生联系上下一个合理的猜测: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没有指甲?

③ 教师语言渲染(板书:伤痕累累)

④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板书:大)

3、小结:你们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这就是张迎善的手,引读——“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号大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这双又大又硬、粗糙、伤痕累累的手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可是年仅32岁的小伙的手啊,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同学们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留在下节课解答。

六、拓展阅读

(一)、出示《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P51《祷告的手》

《祷告的手》这是一幅画的名字,更是真爱的名字。

丢勒和奈斯丁是一对,都是在奋斗中的画家。由于贫穷,他们必须半工半读才能够继续学业。可因为工作占去他们许多时间,两人的画艺进步很慢。梦想的遥遥难及撕扯着两个人。

困惑了良久,两个人想出一个办法,决定以抽签的方式决定,一个人工作来支持彼此的生活费,另一个人则全心学习艺术。

丢勒赢了,得以继续学习。而奈斯丁则辛勤工作,供应两个人的生活所需。不久,丢勒前往欧洲各城市学习,奈斯丁继续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工作着,赚取着两个人的生活及奈斯丁的学习费用,守卫着自己的承诺。

几年后,丢勒成功后,按照两个人当初的约定找到奈斯丁,履行支持奈斯丁学习的协议。可他发现,由于为了支持自己而辛勤工作,奈斯丁那原本优美敏感的手指已经僵硬扭曲,遭到终生的损坏,已经不能灵敏地作画笔了。

丢勒心痛如绞。奈斯丁却宽厚地笑着,他竟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无法完成自己艺术家的梦想而难过,心中却尽是为朋友成功的兴奋。

这天,丢勒去拜访奈斯丁,发现奈斯丁正合着双手,跪在地上,安静而诚挚地为他做成功祷告。天才艺术家双眼潮湿,将朋友那双祷告的手画了下来。这幅画成为举世闻名的《祷告的手》。

每一个成就者的背后,其实都有着一双,或者更多双这样的手,值得那些取得辉煌成就的人们铭记,也值得那些没有成就的人铭记。比如:慈母渐渐霜白的头发,父亲渐渐佝偻的躯干,爱人日增皱纹的面颊......珍惜我们的成功,包括通往目标路上的机会,因为我们的踏梦而行不只蕴聚着我们的汗水,还凝聚着身旁很多朋友的心血。

(二)、要求:1、勾画描写手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2、说说文章打动你的地方。

作业设计

1、小组听写生字新词,订正,改错。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更多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

板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7. 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模板1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3.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理解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能由复式条形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教师在课前要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在之前要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4.教师出示课件: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3.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小学四(3)队两轮总成绩是多少分?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4.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课前准备

提前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记录,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你们的数据并进行整理。

二、探索新知。

1.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或者发现吗?

2.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1)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各自蒜苗第十五天的生长高度,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的蒜苗第十四天生长情况记录在统计表内。

(每个小组一张学习卡,其中包括统计表和统计图。)

小组汇报填表情况,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集体交流。

(2)通过寻找所有小组成员中谁栽的蒜苗第十四天,谁其次,有什么办法能更直观、一眼就能看出来呢?引出统计图,体现统计图的必要性。

提出要求:你们小组打算怎么来绘制这幅统计图,绘制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的,把遇到的困难记录到课堂练习本上。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

(3)讨论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法。

学生会遇到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问题,每个小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自己小组的方法,把统计图完成,师巡视进行适当的辅导。

(4)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中两或三个一格表示不同厘米数的小组的统计图。

展示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一格表示这个厘米数有什么原因,有什么好处。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确定一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有什么诀窍吗?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3.进一步了解统计图。

每个小组看着自己小组的统计图,说说自己小组哪个同学的蒜苗在第十四天时长得,谁第二,其次呢?你发现了统计图的什么优点了吗?

突出统计图的直观、简便,凸现绘制统计图的必要性。

4.生活中的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条形统计图,你们知道那些有用到它们的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86页“试一试”及“练一练”。

1.试一试。

这道题目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结合现实的背景,说出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实际意义。

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图形或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

先让学生通过数据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再在方格纸上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展示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样画条形统计图的,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认识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今天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自由回答)

小学四年级数学《栽蒜苗》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96~98页栽蒜苗(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学习了栽蒜苗(一),听说你们都栽了蒜苗,老师把一名同学栽蒜苗的经过拍摄下来了,大家想看看吗?(播放栽蒜苗视频)你们为蒜苗做过生长记录吗?这名同学也做了记录,(出示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不过他还想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所以又把这些数据制成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大家看看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蒜苗的生长趋势合适吗?(出示蒜苗15天生长情况条形统计图)

生可能汇报:1条形统计图适合用于比较不同数据的多少,用它来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好象不太合适。2从条形图上看蒜苗好像不是一点一点长高的`,而是一蹦一蹦长高的。

是啊,那用什么方式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比较好呢?谁有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把条形统计图一点点变成折线统计图,并板书:折线统计图。

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图上问题。

二、探索方法,学习新知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所以问题回答的就很准确,那么通过观察这幅图,你觉得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比有何特点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看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反映了统计表中的数据情况,而且还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升降变化情况,看出蒜苗的生长趋势。板书:数据变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我们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预测。那么大家想不想也亲手绘制一幅折线统计图呢?下面同学们可以参照老师这张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折线统计图该如何制作?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分步演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这么快就掌握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相信大家都跃跃欲试了吧,想不想从这样的统计图中看看自己的蒜苗的生长趋势呀?下面同学们就在老师发的这张练习卡上用你自己记录的数据制成一幅折线统计图。

指生汇报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折线统计图看起来更,更美观。

三、实际应用,拓展新知

看来有关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老师很想知道除了反映蒜苗生长情况的折线统计图之外,其它折线统计图你会看吗?

课件出示98页2、99页3题。

四、反思巩固,发散延伸

通过这一节课的相处,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不但聪明,而且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不知道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有什么收获或还有什么疑问呢?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实践作业:生活中的哪些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刚才大家介绍的数学信息,选择你喜欢的收集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数学是无穷的科学,数学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除了我们学过的知道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与数学知道息息相关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今后多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三月桃花水教案】北师大四年级下册数学

(3)常见复合应用题的类型、特点及解法。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课文《三月桃花水》是一篇赞美桃花水的美文,老师们要怎么设计这一课的教案呢?我在此整理了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三月桃花水教案,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三月桃花水》教案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用诗一般的优美清新的语言,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叫人沉醉。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作用,并加以运用;

2、按自己的体会大胆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3、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4、通过诗一样的语言,体会到“三月桃花水”令人陶醉,激起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提高朗读水平,热爱文化熏陶;

2、让学生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访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特殊的音乐,好了,让我们闭上眼睛,把耳朵叫醒,用心倾听,用心去感受,你能听到什么?能想到什么?

2、播放课件(流水声)

3、谈访导放:

师:谁能将听到的、想到的告诉大家?

小结:好了,让我们一起走进三月桃花水边,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悟语言的美。

1、请大家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注意正确的读书姿势,开始吧!

2、听到大家读得那么投入,那么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读,大家愿不愿给老师一个机会。

师范读(学生评价)

3、有几个词语非常淘气,点就让老师读错了。聪明的你会读吗?老师请同学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词语)

4、认读“应”、“和”。(课件出示)

三、品读课文,加深认识。

1、课文里的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相信课文也会读得很不错的,齐读自然段;

2、带着两个问题读课文,并标示出来;

3、到底是什么声音,像小铃铛,走过村边?

(指名回答,并朗读)

4、能听到什么声音?(用 画出)

5、指名朗读,并评价;

6、又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板书)

(指名回答,评价)

7、在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8、自由朗读,并说说:你还看到了什么?

9、齐读课文7、8、9自然段;

10、作者是怎么称赞它的?还有谁来赞美它?

(学生说话,提高表达能力)

四、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两首古诗,并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相关的古诗。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配乐朗读

六、作业超市:

1、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2、用手中的笔写写2、 尝试练习:春天的美景。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下册《三月桃花水》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生字五个,会写11个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等句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

3、情感目标:体会三月桃花水的美,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体会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好处。

2、结合平时学生作文中词语贫乏、句式老套的毛病,鼓励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创新。

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易激发阅读的兴趣,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边思边圈画,综合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有积极表达的愿望和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容易与文本产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

《三月桃花水》这篇文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春水的诗情画意,洋溢着阴柔之美,语言极有文采。文章由两个设喻精巧的疑问句统领全文;接着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分展现三月桃花水“有声”又“有色”的美丽;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课文结构清晰,文字优美,韵味无穷。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真挚情怀

【教学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昨天,我们还沉浸在以锐不可挡之势滚滚而来的二月春潮里,今天,春天又变身新模样来到了我们身边。

(播放与三月花与水相关的音像资料)

2、三月桃花水犹如一首舒缓轻柔的小夜曲向我们涓涓流来。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 初读摘录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碰上不懂的生字和词语就把它摘录下来。

2、分小组想办法解决摘录的生字和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解决哪些生字和词语?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你怎样评价作者的文笔?(课件出示:作者把春水写得很美,写活了!)

5、学生分类摘录文中把春水写“美”、写“活”的词语。交流词语(课件出示)后,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

三、悟读重点,摘录句段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读好两个疑问句。

2、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到两个疑问句的、填空并摘找下来,交流。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 ,你听, 。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 ,你看, 。

3、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3到6自然段。

四、诵读拓展,摘录感受。

1、试着给文中3到6自然段的句子换一种写法,看是不是更能抒发我们心中的情?按句式摘录下来,并把自己摘录的句子在小组内分享。

(课件出示“摘录”要求。)

“是谁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是那细白的浪花!”

“是谁 ?是 !”

2、你们仿佛还听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能发挥想象,跳出课文写一写吗?

五、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1、三月桃花水,声如音乐 ,清如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连――全班齐读7-9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可能质疑"比金子还贵""盛满心灵的酒杯")

3、让我们也把这"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的三月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吧。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课件播放轻音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般技能:

1、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2、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思想感情: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春水的可贵滋润大地,催生万物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通过课文学习;

2、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

2、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课时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二、自学反馈:

1、结合学生的质疑学习生字:(辨析字音、字形)

绚弦纤和(多音字)

袅茵掬裹(衷)

淌(躺)犁(梨)瓣(辩)

交流重点字:袅弦

2、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了解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

四、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录像导入:

上一篇课文,我们看了一次春潮,现在耳边好象还响着轰隆隆的春潮声。今天,在那滚滚春潮之后我们迎来的是《三月桃花水》

二、精读课文

1、快速读课文:找一找,三月的桃花水是什么样子?

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1)“呵,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呵”,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樱花”“酒窝”(比喻)

(2)读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2、重点学习3、4、5、6小节

(1)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你听到奏出了什么的样的乐曲?

有节奏的鼓点、水波声、鸣响、低语、丁冬、、水浪声

(2)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定非常的好听,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谁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3) 指名交流

(4) 美读3、4段落

(5)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配乐读读5、6小结

燕子、白云、垂柳、姑娘、花瓣、村庄、炊烟

(6) 说说明镜中还映照了哪些景物?

仿照这样的格式说一说我看见( )发现( )

3、 听音乐朗读3、4、5、6小结

4、 说说你认为三月桃花水还像什么?集体交流

5、这珍贵的三月桃花水带给我们如此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称赞它吧!齐读7、8、9自然段。联系上文,思考:

为什么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

三月桃花水让所有见过它的人深深地陶醉,掬一捧,品一口,就好像美妙无比的桃花水流进我们的心里,让我们永远铭记。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深情赞美和无比热爱。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思考:读《三月桃花水》和读《春潮》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三、课外拓展:

1、 桃花水美,赋有仙味。桃花水不仅仅是春天的象征,它更多地被古人赋予了浓厚的情感,有了更多的神奇、美妙和浪漫。古诗欣赏。

2、 介绍作者,向学生作者的其他作品,如:《雨天的歌》

四、作业:

三月里,春天悄悄的来到我们中间,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喜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美丽的春天吧!

1、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2、用你的笔写下你心中的春天吧!

3、用你的水彩笔将你感受到的春天画出来吧!

板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