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20字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是啥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战士越过崛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者作为的人,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20字七律长征写作背景20字


《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1934年10月,工农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里,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回顾长征中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作者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长征的中心思想

革命意志与斗争精神,诗中通过描绘长征的艰难困苦、风雨飘摇的情景,表达了和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诗中提到: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柄,表达了与压迫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群众的力量,诗中强调了群众对革命斗争的支持和作用,诗中提到:无数胸襟共啸山,强调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使革命事业得以坚持和胜利。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目标,诗中传递出和为实现新的崇高目标而奋斗的决心。

诗中提到:马蹄声碎大荒西,我愿长驱直入西,表达了要冲破一切困难和障碍,坚决追求胜利和自由的决心。革命斗争的艰辛与牺牲,诗中描绘了长征途中面临的种种艰辛和牺牲。

七律长征的背景

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是193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为摆脱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他们从革命根据地江西、福建出发,经过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省区。

一路上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历时一整年,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决定性胜利。《七律长征》一诗,不仅是对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的回顾,也寄托着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杰出,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仅用了八句五十六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

颔联和颈联采取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把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具体化。颔联语句雄壮,颈联则多了一种温和、淡然。谢榛《四溟诗话》中有云:“律诗虽宜颜色,两联贵乎一浓一淡”,这里显然就使用了这种“浓”“淡”对比的高超艺术技巧。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

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诗歌全文: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以上内容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