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都是什么?

湖广填四川?

湖广或“湖广行省”、“湖广省”,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都是什么?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都是什么?


湖广行中书省,全称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元朝时直属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湖广”或“湖广省”,在当时曾被称为鄂州行省,潭州行省,湖广行省。

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置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因拟取鄂州而别称鄂州行省。十四年(1277年),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治所长沙。十八年(1281年),迁省治到鄂州,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

湖广行中书省为全国的10个行中书省之一,辖境包括今长江以南、湖南大部、湖北部分,广西、海南全省及 贵州大部、广东雷州半岛,下辖武昌、岳州、常德、澧州、辰州、沅州、兴国等30路。今湖北、湖南西部、陕西南部地区属于四川行省管辖。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其他称谓有“湖广布政使司”、“湖广布政司”,简称“湖广”,民间简称“湖广行省”或“湖广省”,明朝时期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行政区,治所武昌(今武汉武昌),为明朝15个“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即当时的2京13省)之一,辖地为今湖北、湖南全境,下辖16个府。(武昌府、汉阳府、黄州府、承天府、辰州府、德安府、岳州府、荆州府、襄阳府、宝庆府、郧阳府、长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宝庆府 )。

明代分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以南的河南行省南部并入“湖广”,长江不再成为行政区划的界限;明初,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州划归广东。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看法。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

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着水沟插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麻城移民人数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 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 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四、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 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 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 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 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

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民革命运动,后来被政府军镇压,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于是清朝政府采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鹏》,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老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庆符镇调查,找到1936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百年。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灾,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总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根据考证表明,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湖广填的四川十大姓氏,究竟都是什么?

十大姓氏中主要有四大:分别是李、张、王、刘;其中李姓最多 ,占到四川省人口的7.47%。往后六大姓氏就是向、冉、袁、康、范、傅,他们是后期迁入的。

其实湖广填四川虽然人很多但是大姓氏和全国姓氏的集中程度还是基本上相似的。前10位的大姓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周、罗、何。

就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周,罗,何,这十大姓氏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变迁,人们迁徙所致。

湖广填四川张姓家谱

1、广安悦来镇廖家沟张氏,入川始祖:张希旦。字辈:时希国定正,士大化世隆,才鸿宜高选,邦声名达,纯武贻谋远,祖功宗德长。(湖南湘潭、祁阳等地迁入,湖南南轩谱系)

2、四川崇州市三江镇皂角村红庙子张氏:奉天君令,应运子开。福善光德,寿嗣永忠。先祖自清初“湖广填四川"来蜀。

3、四川绵阳安县黄土镇友谊村张家湾:仁德礼智信,忠孝振朝廷,明良四喜启,永乐太平春。

4、四川省成都市崇州街子古镇张氏先祖自清初“湖广填四川"来蜀,安定于今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街子镇味江村张家磨房,古双河古城遗址地,以务农、经商为主,张氏族人为崇州当地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建设默默地作出家族贡献。

后人亦有迁居至附近县市:大邑、都江堰、邛崃、温江、双流等地。为激励张氏入川支系族人团结奋进、勤尽务实、报效国家,入川定居先祖曾立下激励诗句作为家族字辈族谱,分别为:万闻月人凤,廷文永正春;洪拍怀忠远,天元玉国平;明星照千里,四海满乾坤。

5、四川大邑县上安镇张家湾,据前辈口传和一世祖碑文介绍。张家湾祖宗是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人氏,湖广填四川迁到四川邛崃平落坝后又迁到现处。重立排行,原排行已不清楚了。

6、湘蜀张氏:朝鹤忠龙秀,辅遂臣必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万世富崇原,家声绵祖泽,懿德复仙元。

注:“朝鹤忠龙秀”清朝曾用“朝学忠秀梦”,湖南洞口山门水口张氏迁蜀后裔,广泛分布于什邡、广汉、旌阳区、彭州、金堂、郫县、彭山区等地,湖南南轩谱系

7、蜀湘张氏:国正天心顺,中邦颂治兴(或万芳庆治平),居家安质实,素履守贞诚,裕后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贤良绵世泽,金鉴复鸣盛。居广汉、中江、武胜、宜宾、泸州、邵阳等地。

扩展资料:

张姓: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张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中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显示,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6.83%。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迁徙传播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

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

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氏族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姓

湖广填四川何氏家谱辈份排列成、正、大、光、明

我是四川安岳何姓,我们的字排是,正,大,光,明,,,秀,玉,显,祖,,,志,国,其,昌,,,万,世,永,宗,我是十一代其字排。

我们有家谱,湖广填四川进入的,家普最前面注解,祖姓是韩,祖辈在安徽江西界,“亲本爱为先“这是我的字辈

祖先也是韩信后人,辈份是,天金友长,应仕永昌,海,,,,国恩家庆,福雨绵常。

不是泸江,而是庐江(今青戈江)。庐江何氏有没有淮阴侯韩信之后尚需考证。不过你们应该是明朝迁徙去四川的。才20代。

我是术字辈,我记得的字辈不少。登生宗国士,重清继术长,恒兴为善祖,先光荣华德,富贵忠臣自,后面还有十二字辈。据说我们祖先是从麻城孝感乡入川的。希望有知道更多的。

我好像也是这个分支 正大光明德宗朝廷

我是安徽六安的,据我所知我们这里是,长(天),本(登),新,田,正,

我父亲是朝字辈,我是章字辈

应该是湖广填四川过来的,绵竹齐福何家场多,我家辈份,德廷秀文龙,永其世国宗,兴筞元春贵,泰明应县忠。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都是什么?

湖广填四川的十大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周、刘、何,这几个姓氏都挺常见的,而湖广填四川指的其实是在清朝的时候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这些姓氏就是迁移人口的大部分姓氏。

因为在那个时候,四川战乱,很多人都开始逃跑,所以政府为了保护他们,就开始组织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四川战乱,很多人都死于战乱,活着的人就想办法逃离来活命,政府为了保护他们,就组织了这次转移活动。而在这次迁移的过程中,是有人记录下来迁移的家谱的,比如说他们的姓氏,那时候就是以李、吴、王、张、刘这几个姓氏最多了。

当然也有其它的姓氏,比如邓、冉、夏、董、甘、梅、洪、严等等。随着时代变迁、人的迁移,所以大概就那十个姓氏的家族越来越多,当时大概也迁移了几百万人吧,这些人都迁移到那个地方去之后,就繁荣、安定下来了,就形成了现在的四川。

大多人都说,之前迁移来四川的移民中很多都是从麻城那边过来的。可能麻城当时,情况不接紧迫,百姓都没有考虑迁移过来了,所以比如说现在的向、冉、袁等等姓氏,他们很有可能之前的祖先就是麻城人吧。

这个湖广的大迁移,在之前战乱是很经常的,南移北迁,在混乱、生活不下去的地方,百姓就会选择来迁移,而这次的迁移成就了四川,给了我们现在这个繁荣昌盛的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在此次移民中,人数居多的十大姓氏是李、吴、王、张、刘、邓、冉、夏、董、甘,但是现在四川的十大姓氏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周、刘、何。

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时候,四川经常发生战乱,百姓名不聊生,死的死的,走的走的,导致四川人口大量减少,为了保住四川这块宝地,不让它荒废,于是在清政府统一后,便实施了一系列的“填四川”政策,吸引很多外省的移民入川,只要是外省的移民,清政府就会给他们属于自己土地,这就吸引了很多的贫民。

由于清政府实施的政策,四川的人口迅速的增长,经济也迅速发展,渐渐的就演变成了如今的繁华大省。当初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是来自十几个省的百姓,这次移民,给四川带了不同省份的地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使四川成为了如今的文化和美食大省。

并且在此次移民当中,姓氏为李、吴、王、张、刘、邓、冉、夏、董、甘的人数居多,在当时是移民当中的十大姓氏,并且这次移民,有许多人都是来自麻城的,特别是姓氏为向、冉、袁的人,几乎都是来自麻城的,所以现在四川姓氏为向、冉、袁的人,他们的祖籍很有可能是湖北麻城。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的四川,人数居多的十大姓氏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周、刘、何。这次移民意义重大,是历史性的大迁移,不仅使四川迅速发展,而且四川也因此成为了文化与美食的大省。

其实湖广填四川虽然人很多但是大姓氏和全国姓氏的集中程度还是基本上相似的。前10位的大姓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周、罗、何。

四川和全国一样,同样遵循大姓集中的普遍规律,其中李是四川第一大姓,而且由于李、理,在古时是通用的,是古代法官的名称,总主征伐刑戮之事。古时的李氏族以冠名。目前李姓也是中国第一大姓,我国李姓人口就高达9500多万。真的是够多。

其实以前四川人口可是极度稀少的,后来因为四川战乱频繁,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广东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陕西南部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在众多迁移的人中李、张、王、刘四大姓氏都是“湖广填四川”的主力军,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久经战乱,人口骤减,于是政府采取了外省移民入川的政策,规模达百万。而移民也就是我们说的逃难。入川后,由于四川的农业垦殖从最初平原荒芜地的复垦,逐步向丘陵中部、山地推进,垦殖范围进而到达丘陵顶部、半山上部,当时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总耕地面积上百万公顷,而森林植被则破坏严重。所以这些人当时的生活应该是十分的困苦。

不过幸好因为当时清政府的政策,再加上这些人们的努力四川迅速的发展了起来,逐渐的演变到了繁华大省。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是:李、王、张、陈、杨、黄、周、刘、罗、何。根据2018年底的中国大陆姓名报告,超过7.2%的中国大陆人姓李。秦岭淮河以北,8.5%多的人姓李,排第三。

豫北、冀南、晋东南李姓比例极高,超过11%,基本能排第一。东北接近8.4%,排第二。其余地区稳居第三。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是:李、王、张、陈、杨、黄、周、刘、罗、何。黄姓:族徽形成文字,是皇帝简称。黄是四川排名第七的大姓,近20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2.4%。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李是四川第一大姓,有61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47%,第二位,张姓。张姓在四川是大姓。提到四川,蜀汉政权的张飞声望非常大。第三位,王姓。在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第四位,刘姓,还有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是:李、王、张、陈、杨、黄、周、刘、罗、何。在四川十大姓氏中李、张、王、刘四大姓氏都是“湖广填四川”的主力军,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久经战乱,人口骤减,于是政府采取了外省移民入川的政策,规模达百万。在巴蜀等地的刘姓家族中,存在着在庭院中栽种石榴树的传统。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是:李、王、张、陈、杨、黄、周、刘、罗、何。

湖广填四川是清朝初期的迁徙,由官方进行组织的,原因是当时的四川因为连年战乱,几乎被屠戮殆尽,而四川又有着天府平原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清政府不甘心放弃,只能进行移民活动。

湖广填四川十大姓氏是:李、王、张、陈、杨、黄、周、刘、罗、何。民间传说大多认为是四川人口锐减完全是因为张献忠,正是因为他进川大屠杀,才有湖南、湖北、广东等几个省移民四川的故事发生。然而,根据张宏杰在《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讲述的张献忠部分,四川人口大减除了张献忠屠川这个主要原因之外,其实还有饥荒、战乱、农民起义军抢劫屠杀、政府官兵烧杀虐掠等等一系列原因。

“湖广填四川”具体是怎么回事?主要是哪些姓氏的人来填的四川?

所谓“湖广填四川”,具体指的是湖南、湖北 、广东地区的人口大量往四川地区迁移的历史事件。董氏,李氏,缪氏,王氏,张氏等姓氏。

清代年初,因为四川人口锐减,所以湖广两地的人们一直移民到四川;姓李,姓王,姓张,姓刘,姓杨,姓何这几个姓都非常常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