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曾怎么读姓氏(曾怎么读姓氏是什么)

四川省广元市的“那”姓氏属于什么民族啊?谢谢各位?

那姓宗族。那姓满族宗族在辽东满族氏族中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个姓氏。

那姓这一姓氏出自于音移的多音节满族姓氏纳拉氏。纳拉氏是以其历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纳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纳拉氏虽为满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却散居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史料对纳拉这一姓氏的记载为:“虽为一姓,各自为族”。这样,史料的记载就证实了明代纳拉氏姓的女真人,并非同一宗族。

辽东的那氏满族宗族,是以氏族宗谱中所载,以一世祖纳齐布为祖先的纳拉氏后裔,即明代中后期的哈达、乌拉两部纳拉氏氏族。除此以外,在海西女真其他部中的纳拉氏氏族,与此部纳拉氏氏族,并无血缘关系连带。如辉发部纳拉氏在辽东《纳拉氏谱书》中将其姓氏的冠用业已说明。“辉发部先世,原系黑龙江东海岸窝集部尼玛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其始祖昂古理、兴济理二人,自黑龙江载木植主获利,移迁于察鲁居焉!察鲁地有扈伦国纳拉姓噶杨阿、图莫图二人平素结好深厚,俱由察鲁移居张地,四人聚约修睦,昂古理、兴济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拉。叶赫部先世系蒙古人,姓出默特,始祖兴恳达尔汉,奉明国成祖皇帝之命,率其部民兵等,卫守东省开原界此北围场,遂灭扈伦国。张地所居的纳拉姓部寨屯村,因据其姓。”

从上述资料记载中,民间纳拉氏存藏的史料已将纳拉氏的宗族血缘关系阐述清楚,即海西女真四部中,辉发与叶赫两部的纳拉姓氏族,与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氏族先人,不属同宗。由史料记载中可以得知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先世,原居住地为黑龙江中下游,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迁徙,于明末迁至兴京地区。

明代时期的纳拉氏氏族姓氏是由音移变化而来的。这一姓是纳兰产生的音移变化。在此之前,金、元时期女真的纳兰姓氏为纳刺姓,部名为纳喝。纳喝部在历史上曾居住在今吉林省叶赫河流域。而在金代,纳刺氏的女真姓氏汉译过来为康姓。由此可知,今日辽东满族那氏的姓氏演变,一直是沿用原始姓氏音移的方式演变下来,直至清代中期冠汉字姓至今。

为什么姓名的“姓”是女字旁?

 怪了,我们的姓绝大多数是从父亲那儿来的,可这个"姓"字为什么却是"女"旁呢?不但如此,有人发现,在我们中国,越是古老的姓有"女"旁的越多,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见的姓,可以明确考订的不到30个,几乎都带"女"旁,如姬、姜、好、妃、娅、娲、婢、嬉、姒、嬴、妫、姚,这是著名的古代大姓。由此,有人推测,这个"女"旁,与姓的起源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姓是怎样产生的?在弄清这个问题前,首先应该说的是名的产生。名的产生远远早于姓的产生,在人类刚刚出现时就有了名。名是由"夕"和"口"组成的。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时的《说文解字》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晚上天黑了,互相看不清面孔,因此用口自己报名,让对方知道。《说文解字》是从字形上对"名"字进行分析,从而推测"名"字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以几十万、几百万年计算的,而文字的产生才不过是几千年的事,在此之前的事,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东汉时写出的《说文解字》,能对"名"的产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是非常难得的,但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必须由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更可靠的论据。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具有人名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为了区别个体,以利于共同劳动、共同生存,几乎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的同时就产生了人名。在人口很少、活动范围很小的蒙昧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接面是很窄的。这时候只要能把周围的人区别开也就足够了,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生产工具的改善,这一群人经常要与别的人群发生接触,区别族群又成为必要的事了。单个人的名,完成不了这一任务,于是产生了整个氏族的族名。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极低,对自然界认识甚少的时候,原始的宗族意识普遍统治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个时候,几乎每个氏族都把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为崇拜物,并认为自己就是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认为这种崇拜物是自己的保护者。这种被神化的物叫做图腾。氏族的名称,多来自图腾。由图腾演变而来的氏族名就是姓氏的雏形。现有的凤、柏、龙、乌等姓就是源自图腾。但是,由图腾转化来的氏族名,还不能算真正的姓,虽然它具有区别人群的作用。在人类婚姻关系达到一定的层次,人们对婚姻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真正的姓才产生了。最早的人类处于蒙昧之中,生产力极低,与之相适应,最早的婚姻形式是血婚制。这个时候,人们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接触的总是那么一些人,在同一氏族内,性关系是不区分父女、母子、兄妹、姐弟地没有限制地交媾。中国古代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兄妹,他们结合后繁衍出了人类。这个传说,就包含着对蒙昧时代实行的血婚制的解说。人类渐渐意识到,血缘相近的结合产生的后代体力、智力都很弱。在这时候,首先排除了父女、母子之间的性交,然后是兄妹、姐弟之间的性交,接着是整个氏族内部的交媾被禁止,代之以一个氏族的全体男性与另一氏族全体女子之间的性关系。这个时候,一个男人可以同另一氏族的任意女子发生性关系,这种婚姻组成的家庭,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普那路卡家庭"。与"普那路卡家庭"同时的是母系氏族公社时代。家庭以年长的妇女为中心,女家长与诸多子女、外孙、外孙女共同居住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男子到女子家给女方一定的财物,并付出劳动,才能取得与子女过不固定的性生活的权利,如果表现不好,女子随时可以叫他回到自己的家族里去。由于婚姻不固定,孩子的父亲不是都能确定的,即使知道父亲是谁,因为母亲是社会的主宰,孩子只能姓外婆家的姓。我国云南有些少数民族还存在甥舅连名制,即舅舅的名后面加上本人的名,组合成新的人名,以表示血缘。这也证明了历史上曾有以母姓为姓的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中心是女性,一位女性能有几个丈夫。传说中的尧是母亲遇到一条赤龙而生下的,大禹的母亲吃了薏苡而生下他,后稷则是母亲踩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后生下的。这些传说证明:我们的祖先确实经历过只知母而不知父的时代。那个时代,妇女是社会的主宰,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父亲是谁。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四川、云南交界处的纳西族摩梭人中还保留着这种婚姻制度,当地人称之为"阿注婚","阿注"就是朋友的意思。"阿注婚"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一个成年男子,可以与另一氏族的所有女子结成阿注,阿注可以随时结成,也可以随时解除。

 怪了,我们的姓绝大多数是从父亲那儿来的,可这个"姓"字为什么却是"女"旁呢?不但如此,有人发现,在我们中国,越是古老的姓有"女"旁的越多,西周青铜器铭文所见的姓,可以明确考订的不到30个,几乎都带"女"旁,如姬、姜、好、妃、娅、娲、婢、嬉、姒、嬴、妫、姚,这是著名的古代大姓。由此,有人推测,这个"女"旁,与姓的起源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姓是怎样产生的?在弄清这个问题前,首先应该说的是名的产生。名的产生远远早于姓的产生,在人类刚刚出现时就有了名。名是由"夕"和"口"组成的。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时的《说文解字》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晚上天黑了,互相看不清面孔,因此用口自己报名,让对方知道。《说文解字》是从字形上对"名"字进行分析,从而推测"名"字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以几十万、几百万年计算的,而文字的产生才不过是几千年的事,在此之前的事,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东汉时写出的《说文解字》,能对"名"的产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是非常难得的,但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必须由考古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更可靠的论据。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具有人名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为了区别个体,以利于共同劳动、共同生存,几乎是在人类社会出现的同时就产生了人名。在人口很少、活动范围很小的蒙昧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接面是很窄的。这时候只要能把周围的人区别开也就足够了,但是随着人口的繁衍,生产工具的改善,这一群人经常要与别的人群发生接触,区别族群又成为必要的事了。单个人的名,完成不了这一任务,于是产生了整个氏族的族名。在人类征服自然能力极低,对自然界认识甚少的时候,原始的宗族意识普遍统治着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个时候,几乎每个氏族都把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为崇拜物,并认为自己就是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认为这种崇拜物是自己的保护者。这种被神化的物叫做图腾。氏族的名称,多来自图腾。由图腾演变而来的氏族名就是姓氏的雏形。现有的凤、柏、龙、乌等姓就是源自图腾。但是,由图腾转化来的氏族名,还不能算真正的姓,虽然它具有区别人群的作用。在人类婚姻关系达到一定的层次,人们对婚姻的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真正的姓才产生了。最早的人类处于蒙昧之中,生产力极低,与之相适应,最早的婚姻形式是血婚制。这个时候,人们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接触的总是那么一些人,在同一氏族内,性关系是不区分父女、母子、兄妹、姐弟地没有限制地交媾。中国古代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兄妹,他们结合后繁衍出了人类。这个传说,就包含着对蒙昧时代实行的血婚制的解说。人类渐渐意识到,血缘相近的结合产生的后代体力、智力都很弱。在这时候,首先排除了父女、母子之间的性交,然后是兄妹、姐弟之间的性交,接着是整个氏族内部的交媾被禁止,代之以一个氏族的全体男性与另一氏族全体女子之间的性关系。这个时候,一个男人可以同另一氏族的任意女子发生性关系,这种婚姻组成的家庭,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普那路卡家庭"。与"普那路卡家庭"同时的是母系氏族公社时代。家庭以年长的妇女为中心,女家长与诸多子女、外孙、外孙女共同居住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男子到女子家给女方一定的财物,并付出劳动,才能取得与子女过不固定的性生活的权利,如果表现不好,女子随时可以叫他回到自己的家族里去。由于婚姻不固定,孩子的父亲不是都能确定的,即使知道父亲是谁,因为母亲是社会的主宰,孩子只能姓外婆家的姓。我国云南有些少数民族还存在甥舅连名制,即舅舅的名后面加上本人的名,组合成新的人名,以表示血缘。这也证明了历史上曾有以母姓为姓的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中心是女性,一位女性能有几个丈夫。传说中的尧是母亲遇到一条赤龙而生下的,大禹的母亲吃了薏苡而生下他,后稷则是母亲踩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后生下的。这些传说证明:我们的祖先确实经历过只知母而不知父的时代。那个时代,妇女是社会的主宰,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父亲是谁。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四川、云南交界处的纳西族摩梭人中还保留着这种婚姻制度,当地人称之为"阿注婚","阿注"就是朋友的意思。"阿注婚"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一个成年男子,可以与另一氏族的所有女子结成阿注,阿注可以随时结成,也可以随时解除。

关于辈分是怎么区分的?

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4.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代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7.考妣“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8.夫妻(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9.与丈夫相关亲属(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10.与妻子相关亲属(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2.曾祖辈(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3.高祖辈(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4.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代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7.考妣“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8.夫妻(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9.与丈夫相关亲属(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10.与妻子相关亲属(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中国三大姓氏排名2021?

根据2021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 我国人口排名前八的姓氏依次是李姓、王姓、张姓、刘姓、陈姓、杨姓、赵姓、黄姓。排名第九至十六位依次是周姓、吴姓、徐姓、孙姓、胡姓、朱姓、高姓、林姓。

一、李姓——9530万人

李姓总人口在宋朝为第二大姓,元朝、明朝为第三大姓,目前人口9530万人,为中国第一大姓。李姓也是蕴含皇家气象的姓氏,在古代历史上,李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0余人,占古代帝王总数的近七分之一,李姓先后建立的政权有:大成、吴、魏、唐、楚、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

从李姓人口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占到全国李姓人口的32%。其次分布在粤、湘、鄂、云、皖五省,约占全国李姓人口的25%。

李氏宗祠

李姓的分支可分几十个堂口,而李姓的起源主要有五种说法。

1. 源自嬴姓

有人认为李氏源自嬴姓,血缘先祖为皋陶(一说姬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也就是管理刑法的官员,遂以官位命名其族为理氏,后改为李氏。

2. 李树图腾的说法

纣王无道,世系为理官的理徵因直谏被杀,其子利贞随母契和氏逃难到河南鹿邑。沿途以果实李子充饥,得以活命。为报答“李子救命之恩”,同时理、李同音,自利贞开始改理为李,从此我国有了李姓,李利贞被尊为李姓始祖。

同时李树被奉为神树和李姓的图腾树,李姓的子孙经常在房前屋后种植李树,尤其流行于盛唐。

3.源于姬姓说

商朝时有周姓的后裔名巴人,居住湖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巴人受封建立巴子国。公元306,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是李姓的第一个王朝。

另外有人认为李姓的图腾是老虎,且楚语:李耳称为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图腾演化为姓氏,巴人遂依音为李姓。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李姓来源于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的赐姓。另外,部分蒙古族、满族和锡伯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氏,数量不多。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

李姓名人盘点:

李姓历史上第一位名人首推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教鼻祖老子李耳,五千言《道德经》是道教必读的经典,老子后世逐步被神话,出现在众多古典名著中封为仙祖,还被信奉道教的皇帝追封了无数庙号。

作为曾经建立过十几个王朝的姓氏,李姓在历史上共有60余人称帝,仅次于刘姓,是史上帝王人数第二多的姓氏。

唐太宗李世民召见外国使臣

作为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太原李氏家族迅速崛起,建立光耀史册的唐朝,李世民的恢弘大气与睿智英明是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盛唐的疆域也空前辽阔。百年之后,他的子孙李隆基创立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同样缠绵悱恻,令人嘘唏。李隆基结束了武则天的统治,也将盛唐陷入安史之乱的深渊,这位毁誉参半的帝王还被尊称为梨园的鼻祖而名传后世。

明代药神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

李姓也是一个将星云集姓氏,如汉代飞将军李广、赵国名将李牧、唐代开国元勋李靖、明代名将李文忠等。在医学方面,明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轰动了世界。

文曲星对李姓也十分青睐,汉代文学家李密、唐代号称诗仙的大诗人李白、南唐李后主词人李煜、南宋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等等。

进入近现代以后,李姓的名人更加彪炳史册,光耀中华,无论是政治界、文化艺术界,还是在香港、台湾乃至全球,都留下了一长串闻名遐迩的名单。

李姓名人济济一堂

包括革命先驱李大钊、革命家李富春、地质学家李四光、物理学家李政道、香港超人李嘉诚、功夫巨星李小龙、体操王子李宁、著名影星李雪健、著名歌星李谷一等等。

二、王姓——8890万人

是中国人口数量第二大姓,常言道:王者“天下所归望也”,又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王姓之尊贵。王姓不仅人口众多,在历史上也声名赫赫,先后建立了新、赵汉、齐、燕、赵、闽、蜀、高丽等十几个政权,历史上出过151位宰相,可谓名垂史册。并且王姓在宋朝、元朝、明朝成为中国第一大姓,目前王姓人口大约8890万人。

王姓在先秦、汉晋时期活跃在华北地区,隋朝时开始迁徙,最重要的是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是福建王姓的祖先。

王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川、皖、苏、辽、黑、晋、鄂、陕、浙、甘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为王姓第一大省,王姓人口占王姓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王氏宗祠

俗谚:七赵八王十二李,我国人口过亿的大姓,其来源也纷繁复杂,源流不一。王姓也不例外,追溯王姓的来源,发现有家谱的王姓90%都出自姬姓王,姬姓王氏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五支:

1. 太子晋后裔(姬姓王氏),也就是始祖姬晋

周灵王长子太子晋,史称王子晋曾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因是王族的后代被称为“王家”,本族遂以王为姓。秦朝时生活在洛阳一带,后因避秦末战乱迁徙到山东临沂和山西太原,最终形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

2. 毕公高后裔(姬姓王氏)

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后裔毕万受封于魏。秦灭魏国后,后裔魏无忌之孙卑子逃到泰山。汉初,魏卑子出仕,封于兰陵郡,因也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以王为姓,史称兰陵王氏。

3. 周平王后裔(姬姓王氏)

周平王在位51年,死后由长孙姬赤继位,但他的弟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逃到晋国。子孙因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唐朝时生活在山西临猗,史称临猗王氏。

4. 西周桓公姬揭后裔(姬姓王氏)

桓公揭封于王城(今洛阳王城公园),史称西周桓公。亡国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被称为王城王氏。

曾怎么读姓氏(曾怎么读姓氏是什么)曾怎么读姓氏(曾怎么读姓氏是什么)


5. 太子丹后裔(姬姓王氏)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燕太子丹玄孙姬嘉,献上符命,被王莽赐姓王氏,史称北京王氏。

除了姬姓王氏,王姓的起源还有商朝忠臣比干的后代,生活在河南地区,被称为汲郡王氏;帝舜的后代陈胡公,改姓田氏,为避仇家,改姓王氏,史称元城王氏;另外一部分王姓由少数民族后裔改姓而来。

王姓名人盘点:

王姓不仅人口总数位居次席,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王姓名人2360名,排在名人姓氏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著名医学家、著名美术家均在该行业名人总数第一位。

历史上从西汉至明朝,王姓皇后多达36位,位居中华姓氏第一名,包括16位皇帝的母亲。奇怪的是,在我国500多位帝王中,只有三位王姓皇帝,分别是新朝的王莽、前蜀的王建和王衍。从东汉到清末,王姓共出现151位宰相,作为官居一品的内阁总管,王姓几乎成了宰相专业户。

说起王姓的名人,可谓星光灿烂,不胜枚举,王姓名人活跃在各个朝代,名声显赫者灿若云霞。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东晋的王羲之是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著名书法家,号称“书圣”,他来自著名的琅琊王氏家族,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他们的书法影响了历代书法研习者,至今仍广为传播。王羲之的书法端秀清新、笔力遒健、形态丰纤适度、具有隶篆遗韵,被人夸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独具自己的风格。

在文艺方面:唐代有著名诗人王勃、王维,明代剧作家王实甫、国学大师王国维等。

西汉号称明妃的王嫱,字昭君,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我国四大美女,传说她有沉鱼落雁之姿,倾国倾城之貌,王昭君通过和亲使西汉与匈奴修好,为历史上的民族大团结居功至伟。

琅琊王氏家族聚会:兰亭雅集图

在政治方面:包括东汉琅琊王氏开山人物王敦、王导兄弟、北宋改革家、政治家王安石、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等。

被认为是历史穿越者的王莽改制

王莽是第一个登基做皇帝的王姓名人,他的新朝取代了西汉统治。他是个历史上饱受争议的政治家、改革家。许多改革措施超越了时代的藩篱和“正统”的桎梏,创造了历史。王莽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

在军事方面:有军事家王翦、开国大将王树声、著名将领王近山等。

热播电视剧《亮剑》李云龙人物原型取材于我军著名中将王近山将军,他少年参加红军,历经千锤百炼、南征北战,20岁成为红军军长,后被誉为二野的“朱可夫”,他屡建奇功、身先士卒、骁勇顽强,敢打敢拼,被人们送以雅号“王疯子”,多次血洒疆场,功勋卓著。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上党、邯郸、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其领导的六纵成为解放军的一把尖刀。新中国成立后,王近山的婚姻生活又充满了曲折离奇的遭遇,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是一个比李云龙儒雅,却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代战神,值得后人敬仰。

王姓名人济济一堂

当代王姓名人同样数不胜数,例如铁人王进喜、万科创始人王石、比亚迪掌舵人王传福、歌坛天后王菲、超级大满贯王楠、影星王宝强等。

三、张姓——8480万人

张姓人口同样稳居全国人口三强行列,是宋朝第三大姓和元朝、明朝第二大姓,目前总人口8480万,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三位。

从张姓的人口分布来看: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占全国张姓人口的27%,另外苏、川、皖、辽、黑、鄂六省,又占据28%左右。河南省张姓人口占到全国张姓人口的十分之一,遥遥领先。

张姓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名臣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后代张轨建立前凉国。

张字的本意为“使弓弦”,用力绷紧弓弦,准备开弓,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之意。张还是星空朱雀七宿之一,天象的排列恰似弓弦。张也是捕猎民族氏族崇拜的原始图腾,进而发展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张氏宗祠

张姓的主要来源有:

1. 源于姬姓

出自上古黄帝之张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支张姓以今河北清河为发源地,为清河张氏,有“天下张姓出清河”之说。

2. 源于改姓

① 三国中魏将张辽本来是聂壹的后人,家族为了避祸改姓张,其后代便以张为姓。

② 云南南蛮酋长龙保那,三国时被蜀汉诸葛亮赐姓张,其子孙遂以张为氏。

③ 其他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氏,其中少数民族来源于数千年王朝更替与民族大融合,所以张姓的宗谱与堂口也星罗棋布。

张姓名人盘点

曾怎么读姓氏(曾怎么读姓氏是什么)曾怎么读姓氏(曾怎么读姓氏是什么)


张姓也是一个名人如林,光耀史册的大姓。张姓名人如井喷般在两汉和三国时期大量涌现,此后历代连绵不绝。

西汉最著名的人物当数汉三杰之一谋略家张良,从黄石老人处学得太公兵法,为刘邦定计安天下,成就霸业,被誉为“第一谋士”,晚年喜好黄老之说,引为养生垂范。

龙虎山张道陵道观

东汉时期号称天师的张道陵被封为道教的创始人,此后张角、张鲁、张绣等族人在汉末异常活跃。

中国最新姓氏人口数目的排名,由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列出了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和人口最多的前300名姓氏。

王 李 张 刘 陈——中国五大姓人口近4亿,好庞大的数字啊!

1.王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105,300,000人。

2.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101,900,000人

李王张刘陈——中国大姓人口近4亿,好庞大的数字啊!

中国人口最多姓氏前十排名:

1.李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94%=95,300,000人。

2.王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41%=88,900,000人。

3.张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7.07%=84,800,000人。

4.刘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5.38%=64,600,000人。

5.陈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

6.杨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

7.赵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9%=27,500,000人。

8.黄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23%=26,800,000人。

曾怎么读姓氏(曾怎么读姓氏是什么)曾怎么读姓氏(曾怎么读姓氏是什么)


9.周姓 -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12%=25,400,000人。

10.吴姓-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24,600,000人。

全世界姓“班”的有多少?发源地在哪?

傅(Fù)姓源出有五: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说的后裔以其居地为姓,形成傅氏。

2、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大由之后,以邑名为氏。黄帝(一说尧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子孙以邑名为姓,称为傅氏。

3、出自姚姓,为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源》所载,古有傅国(故城今 山东省枣庄南),舜之裔也。

以国名为姓,称为傅氏。

4、出自赖姓,源自为避难改姓傅氏而来。据《赖氏族谱》所载,赖氏族人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故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5、出自清代有少数民族改姓傅。如满洲人傅恒(本姓富察氏)、傅开(本姓郎佳氏),还有高丽、蒙古、回、马、土等少数民族改为傅姓。

6、明朝时,有一族皇族,因热爱副业,明太祖册姓傅。

傅氏得姓始祖:傅说。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

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楚(Chǔ)姓源出有五:

1、出自芈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苑》、《通志·氏族略》、《风俗通》所载,周成王封颛帝高阳氏之裔鬻熊之曾孙熊绎于丹阳,国号荆,后迁都于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旧郢城),始改国号楚,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楚姓。

2、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所载,周平王庶子林开之裔,鲁大夫林楚之后,以祖名为氏,称楚姓。

3、出自上古贤者楚老,当为楚姓之始。

4、出自春秋时楚隆之后。

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出自春秋时赵孟(即赵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后。

5、出自他族有此姓。傈僳族害饶时氏,汉姓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今满族也有此姓,源于满族老姓楚库勒氏、泰楚拉氏、泰楚鲁氏等。

班固,班超,我就认识这两个

姓来的是什么民族?

汉族,炎黄子孙。

来姓起源:

一、出自子姓,是汤王后后裔。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东南,一说在河南荥阳东),其后遂以封地名郲为姓,后因避难去邑为来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参见《史记.殷本纪赞》。路史: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二、传说大禹的后代。

三、商朝莱侯的后代,莱侯曾与太公争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后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一作唐,在今山东鱼台东),遂有莱氏,后去草头作来氏。

称女子为某氏,称男子为某什么?

称女子为“某氏”是男权时代的产物,反应的是妇女地位的低下,只能从属于男人。“某氏”的“某”是该女子的夫姓。也可以称为“某某氏”,前面的是夫姓,后面的才是自己的姓氏。中国古代,对已嫁女子以夫家姓氏相称的习俗,大致在汉魏之际构成雏形,到南朝末期蔚成风气。究其原因,估计同世家大族式的家族组织逐渐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到了东晋南朝时期,以庄园为范围的同宗聚居已经是战乱年代中求得家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形式,作为增进家族共同体内一切成员之凝聚力的办法之一,把妻冠夫氏作为一种称谓原则确定下来,显然是必要的,而其副作用必然是妻子对夫家人身依附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李氏、王氏,阿李、阿王……这就是五代以后已婚妇女留在官私簿籍上的“称谓”。不过,这种“称谓”只有在依附丈夫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被认定,如果丈夫已故,或因其它原因需要她们以法人资格或独立人身份出现于公共场合、官私文件(如案牍、契约)中时,由于众多人同用一个姓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过于简化的称谓显然难以起到识别作用。相应的解决措施就是把丈夫的姓氏加在妻子的姓氏前面,如刘王氏、赵邢氏、洪李氏文例,既标明已婚身份,又提示她是某姓成员及其母家的姓氏,可谓一石三鸟。所谓妇随夫姓的称谓习俗,正是在这种既成历史条件下为适合一定需要而产生了。明初谱学家宋濂曾大写“贞妇烈妇”传记,标题俱为《郑节妇黄氏传》、《王节妇汤氏传》,或经称《周节女刁传》、《谢节妇传》、《宋烈妇传》等,正是循此文例。和以往某人妻某氏的“列女传”相比,又“别开一番生面”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