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瞋和嗔有什么区别 贪,嗔,痴,恨,爱,恶,欲

什么叫做“嗔”?

chēn

瞋和嗔有什么区别 贪,嗔,痴,恨,爱,恶,欲瞋和嗔有什么区别 贪,嗔,痴,恨,爱,恶,欲


【动】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发怒;生气)

同本义。也作“謓”〖getangry〗

謓,恚也。——《说文》

字亦作嗔。又如:嗔怒(生气;发怒);嗔怪(生气怪罪)

责怪;埋怨〖blame;complain〗。如:嗔道(怪道;怪不得);嗔色(不满的脸色)

用同“謓”。睁大眼睛〖stareangrily〗。如:嗔目

【嗔怪】对别人的言行表示不满。

chēnguài

〖blame〗∶责怪

孩子不懂事,你就别总嗔怪他了

〖rebuke〗∶强烈的非难

嗔(也写作"瞋")chēn生气,对人不满,嫌:~怒。~怪。莫~着他。

嗔tián 1.盛貌。参见"嗔嗔"、"嗔咽"。

嗔tián

【形】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盛大。同“阗”)同“阗”。盛大〖grand〗

嗔,盛气也。从口,真声。——《说文》

盛气颠(嗔)实。——《礼记·玉藻》

另见chēn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乃致使整个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重的、其咎深,也是各种心病中难治的。

中医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 内因的一种是七情内伤.

所谓七情,就是过激的7种情绪

具体来说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你说的嗔其实是说怒,怒伤肝, 中医说怒则气上,我们常见的人在大怒之后发生中风(脑出血或者脑梗塞),中医来说就是怒的结果.

其他的几种情绪过激,分别损伤的脏器是:

喜伤心

惊恐伤肾

悲伤肺

忧思伤脾

但你千万不要理解为人不能有这些情绪,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只要不过激就不会有伤害.

中的贪、瞋、痴、慢、疑怎么解释

中所说的贪、嗔、痴、慢、疑又称为五毒心、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的,若五毒心尚存,结果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

嗔就是生气的意思,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贪根心(lobhamulacittani):分析三类不善心时,《阿毗达摩论》以分析贪根心为始,因为在提及不善根时,都是先提及贪。巴利文lobha(贪)包括一切不同程度的贪,从极强的欲望或贪婪,至极其微细的喜爱或执着。依据三个成对的原则,贪根心可分为八种。是视与其相应的‘受’(vedana)是悦受或舍受;第二是视其心是否与邪见相应;第三是视其心是有行或无行。从这三个因素所变化出来的心一共有八种。

嗔根心(dosamulacittani):《阿毗达摩论》里所分析的第二种不善心是嗔根心;此根是三不善根的第二根。此心共有两种,之间的异只在于无行(不受怂恿)或有行(受怂恿)。跟能与悦或舍两种感受之一生起的贪根心相反,嗔根心只能与一种感受同生,即:忧受。再者,跟贪根心不一样的是,嗔根心并不会与邪见相应地生起。虽然邪见能够鼓动发怒,但根据《阿毗达摩论》,邪见并不能与嗔恚同时在同一心里生起;而只能在不同的时候,于不同的心里生起。

痴根心(mohamulacittani):这一组不善心包含了缺少贪嗔二不善根的不善心。一般上愚痴会导致贪或嗔也随之生起。然而,尽管贪根和嗔根心里也有痴,但它在其中的作用是次要的。相反地,在这两种不善心,痴是的不善根,因此它们被列为痴根心。由于痴的作用于这两种心特别显著,它们也被形容为纯粹涉及痴的心(momuhacitta);巴利文momuha(纯粹涉及痴)是moha(痴)的强调语。痴为显著的心有两种:其一与疑相应,另一者则与掉举相应。

疑相应(vicikicchasampayutta):对于巴利文vicikiccha,诸论师提出两个词源学的说明:一、由于思绪纷杂困乱而致的困惑;二、缺少智慧解决问题。(注9)这两项解释皆显示‘疑’(vicikiccha)是指由于显著的愚痴而致的困惑、怀疑或犹豫不决。与此疑相应的心是种痴根心。

慢(mana):慢的特相是骄傲;作用是自称自赞;现起是虚荣;近因是与见不相应的贪。它好比发了疯。

贪既是人们的贪欲,如人的各种欲望,使得自己陷入其中,如对物质的,对情欲的,就是对色香味所有的贪图。嗔,就是发怒,不服气,怪罪别人,怨恨别人等等。痴,就是痴迷,迷恋,包括对感情,对物质,对一些思想,使得自己身心都在里面徘徊,而自己却认为这样很好,而不愿意走出来。慢,即傲慢,不讲理,只是自己的道理,有时候也是慢待一切,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只有自己。疑,怀疑,猜疑,疑虑,什么都不对,看不清楚真理,看不清事物本质。

贪:懒惰成性,投机钻营想一劳永逸。

嗔:怨天尤人,不肯考虑业力和因果。

痴:执迷不悟,对心外之物看得太重。

慢:过份自负,过于依赖经典或法师。

疑:信心虚无,以不分黑白为无分别。

贪心,生气、迷信、骄傲、怀疑佛经。

瞋的读音和意思

瞋骂的解释 张目怒骂。 《北史·尉瑾传》 :“及位任重,便大躁急,省内郎中将论事者,逆即瞋骂。” 词语分解 瞋的解释 瞋 ē 睁大 眼睛 瞪人:瞋目叱之。 同“嗔”。 部首 :目; 骂的解释 骂 à 见“骂”。 部首:马。

佛学里三毒中的“瞋”为何意?

“贪、嗔、痴、慢、疑”,合称为五钝使。一、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 二、瞋: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 三、痴: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指之聪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缘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了,则属愚痴无智。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等心态。 五、疑: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怀疑虑,妄生猜忌,是非纷起,因此生诸烦恼,造作恶业。例如怀疑众生本具佛性,或怀疑佛法的道理,无法信受奉行等等。 希望对您有所帮

嗔,读音和本义?

嗔chēn〈动〉

(1)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发怒;生气)

(2)

同本义。也作“謓”

(3)

字亦作嗔。又如:嗔怒(生气;发怒);嗔怪(生气怪罪)

(4)

责怪;埋怨

[blame;complain]。如:嗔道(怪道;怪不得);嗔色(不满的脸色)

(5)

用同“謓”。睁大眼睛

[stare

angrily]。如:嗔目

◎嗔

tián〈形〉

(1)

(形声。从口,真声。本义:盛大。同“阗”)

同“阗”。盛大

嗔,盛气也。从口,真声。——《说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