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紫砂壶样式图片 紫砂壶样式大全图文对照

麻烦哪位大神给看看,紫砂壶底部落款篆体陈~~,谢谢!

楼主的紫砂壶图片底部落款篆体字是【陈夕良制】。

紫砂壶样式图片 紫砂壶样式大全图文对照紫砂壶样式图片 紫砂壶样式大全图文对照


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夕良有不少紫砂壶作品,落款有时候用全名,有时候用【夕良】。以下是其部分作品: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紫砂壶排行榜

紫砂壶历史悠久,壶型繁多,其中有十把壶被称为“紫砂十大历史名壶”,这十把壶分别是:供春壶、仿古壶、石瓢壶、掇球壶、鱼化龙壶、井栏壶、风卷葵壶、梅报春壶、提壁壶、一捆竹壶。

1、供春壶

供春壶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的制壶名艺人“供春”所创。“供春”是紫砂文化的开创者,还被称为“紫砂壶陶始祖”,而他做的“供春壶”也被称为世界第一壶。细看供春壶,不难看出,这把壶是仿照大银杏树的树瘿所做,造型别致,紫砂色。现藏于北京历史博物馆。

2、仿古壶

经典紫砂壶型之一,是清代道光、咸丰间宜兴制壶名手邵大亨所传,仿古本意仿鼓,细看壶身便知,上收下敛,中间鼓腹,如一扁鼓。不知什么时候,“仿鼓”成为了“仿古”,可能是后人仿制“仿古壶”,成为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

3、石瓢壶

“壶中百变,首推石瓢”,石瓢壶之经典,是其他器型无法媲美的。石瓢样式很多,可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高石瓢等,但终万海归宗,同出一源,为陈曼生所创十八式之一。陈曼生善于制壶,还是当代书画家、篆刻家,以至于他做的壶欣赏和收藏极高,在紫砂艺术界造诣极高。

4、掇球壶

原型为“莲子壶”,创始人是名家邵大亨,经后人揣摩,又制出友廷掇球、寿珍掇球。在宜兴陶瓷博物馆内,陈列着这三种样式的掇球壶,它们代表的是三位名匠,也代表了三个不同时代的三种风格。

5、鱼化龙壶

此壶将鱼、龙、云的元素与壶身融合,也叫“龙壶”“鱼龙戏浪壶”,是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所创。直至清代道光、咸丰时期,名家邵大亨精心设计,才得到如今的“鱼化龙壶”,成为了后人争相模仿的壶型,特别是近代紫砂名家范大生,现当代紫砂名家朱可心、汪寅仙、何道洪等都制作出精美的“鱼化龙壶”,使这一经典壶型得以延续和发展。

6、井栏壶

井栏壶是陈曼生首创壶型,属曼生壶系列之一。井栏原型来自民间的井栏,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用来保护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则是井栏。一日,曼生的丫环在井边弯腰取水,曼生以此景激发灵感,作“井栏壶”,寓意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

7、风卷葵壶

此壶是清代杨凤年制造,杨凤年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杨彭年的胞妹,擅长花货。风卷葵壶属经典花货,是花器中的圣物,以风卷葵花入壶,既应物象形,又气韵生动,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8、梅报春壶

此壶的作者是“花货巨匠”朱可心,他善长花货造型,喜以松、竹、梅为题材,而这把“梅报春壶”是朱可心负盛名的作品之。以梅花报春为题,运用雕镂、捏塑的装饰手法,以泥绘画,生动展现了梅花及树枝之态;而梅花有着迎春报喜、平安吉祥的寓意,是很多玩壶人都喜欢的壶型,百看不厌,越看越爱。

9、提壁壶

“壶艺泰斗”顾景舟所传之壶,此壶因盖面恰似一玉璧而得名。只见壶体呈扁圆柱形,平盖,扁圆钮、微曲线造型,是当代紫砂茗壶之一。顾老此生作品并不多,此作是顾氏毕生的经典之作,前后花了数十年,曾经多次制作、修改壶器造型,泥料选用70年代上乘紫砂原料特拼而成,说是国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10、龙头一捆竹壶

是邵大亨创制,器身造型以六十四根细竹围成,腰间束带以圆竹装饰,壶底四周有四个腹部伸出的八根竹子做足,上下一体。壶盖微凸伏羲八卦方位图,盖钮为太极图。壶流、壶把则饰以飞龙形象,将易学哲理巧妙地构思于紫砂壶上。壶盖内钤“大享”阳文楷书瓜子形印。

帮忙看看这个紫砂壶落款是什么?

楼主紫砂壶图片落款是【王婷制陶】,至于这个紫砂壶是什么材质,抱歉,本人并不掌握。

王婷有较多的作品,附图是其中部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紫砂壶求鉴定(年代及价值)

落款岩如刻,这位岩如,应该是指蒋永西,此人号岩如、岩如生等。至建国初期老紫砂艺人,从时就与陶刻任淦庭合作,服务于吴德盛陶器行,擅长紫砂刻画,作品广为文人壶友喜爱,是时期文人紫砂壶的代表人物之一。此壶生产时间应该为初期,因为在汤渡生产合作社之后,蒋永西改用石生艺名,而停用岩如之名。因此在年代上很有收藏价值。

这个紫砂壶写的是什么,据说是老紫砂壶!

根据提供的图片,这个紫砂壶上写的是“云赏珍壶”。

根据紫砂壶的形状和制作工艺,可以判断这是一个老紫砂壶。紫砂壶是传统茶文化的常用器具,其制作需要经过多次打磨和烧制,工艺繁琐而精细。由于这个紫砂壶上写有“云赏珍壶”,这意味着它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收藏品,或者是一个专门为欣赏茶艺表演而制作的茶壶。

总的来说,这个紫砂壶具有老紫砂壶的特点,同时也有可能与茶文化有关。

底款是:周婷制陶。

如何辨别全手工紫砂壶

分辨全手工紫砂壶,要知道全手工壶制作的几个特点:

首先在壶身表面,我们会发现全手工壶有着拍打留下的痕迹,类似于皱纹。有的壶明显一点,有的壶则需要仔细观察,但不管怎样艺人们不会抹杀这些能证明全手工制作的痕迹。壶身的线条、弧度上不会十分完美,往往会微有起伏。

第二 ,看茶壶里面,有泥条的接头痕迹,身筒的泥门比较松,有泥凳的木纹痕迹,还会有一定的皱褶,有的盖有作者的印章。

第三,看壶的外面,壶口如果是有线的,或是有坨子的,不易看出手工痕迹,如果是上准片的,由于准片是用脂泥粘的,收缩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留有痕迹。

第四,看壶底,如果是一捺底或是有坨子的,也不易看出手工痕迹,如果是上假底的,假底的泥片是用脂泥粘的,收缩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留有痕迹。

第五,手工痕迹的明显程度取决于泥料特性的不同,泥料收缩大,痕迹就明显一点,泥料收缩小,痕迹就浅一点,而且制作过程中的精细程度也很重要,不能因为痕迹不明显就否认是全手工壶,要综合考虑。就像朱泥,收缩,表现出来的痕迹往往多,在泥条上盖章,壶身外面有时都能看出痕迹。

全手工紫砂带着制作者的风格,每一把都独特,要看整体的造型,嘴和把的搭配,作品表现出的韵味和意境,这些只能靠亲身体会,相信只要看见真正的全手工壶,你一定会眼前一亮、心有灵犀。

扩展资料:

全手工紫砂壶指壶的整个制作过程都是由制作者亲手完成,没有借助任何模型。

全手工壶称为紫砂壶中耀眼的明星没有任何夸张之处,任何爱壶的人都对之梦寐以求。一把制作精良的全手工紫砂壶,哪怕不是手笔,依然能够身价百倍,这是无庸置疑的。

1、全手工壶对艺人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在没有模型辅助的情况下,要完全靠手来把握尺寸,掌握好壶形比例,照顾好每一处细节,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功夫。所以没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制壶经验是没有办法做出一把精良的全手工紫砂壶的。

2、全手工的壶成品率相对于模型、半模型壶来说要低的多。

往往制作一个全手工的壶要花费数倍、数十倍于模型、半模型壶的时间,在烧制过程中,制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都会被数倍地放大,一着不慎就可能使壶完全报废。成品率相对要低很多。

3、全手工壶的技术要求高、风险高,一个制作者要是决心做一把壶,那肯定会选用上等的泥料,因为好的泥料容易上手,成品率相对也高,不能壶做的很好却砸在泥料上。

一把真正的全手工制作的茶壶,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品,毕竟是人手完成,太完美的东西一般是借助模具完成,确实达到了完美品相,但缺少制作者精神气质的流露。

全手工壶可以任意大小定制,同一壶型,拿出不同容量的,这也是侧面判断的标准之一,有机会同一壶型能做几把不同容量的,每一把都独特,这也是玩全手工壶的快乐所在。

背景资料:

教你个简单的鉴别方法看壶的内部。请看以下的图片

这些是圆壶。还有以下是方壶的壶内图片

以下的壶型不用看了都是全手工,像这种方壶是以一片一片对接的方式成型,不用借助模具。因为身筒一片一片对接壶就可以成型了,借助模具是多此一举。四方壶是以四片对接,六方壶是六片对接,以此类推,所以几方壶就有几道接痕。

首先看壶身表面。我们会发现全手工壶有着拍打留下的痕迹,类似于皱纹。有的壶明显一点,有的壶则需要仔细观察,但不管怎么样艺人们不会抹杀这些能证明全手工制作的痕迹。壶身的线条、弧度上不会十分完美,往往会微有起伏,这里我无法用相机拍出清晰的图片,只能壶友们自己观察了。

看茶壶里面,有泥条的接头痕迹,身筒的泥门比较松,有泥凳的木纹痕迹,还会有一定的皱褶,(这点很重要,别的有可能会作假,但皱褶却假不了)有的盖有作者的印章。

看壶的外面,壶口如果是有线的,或是有坨子的,不容易看出手工痕迹,如果是上准片的,由于准片是用脂泥粘的,收缩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留有痕迹。

看壶底,如果是一捺底或是有坨子的,也不容易看出手工痕迹,如果是上假底的,假底的泥片也是用脂泥粘的,收缩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留有痕迹。

那些手工痕迹不能成为一种定式,它的明显程度取决于泥料特性的不同,泥料收缩大,痕迹就明显一点,泥料收缩小,痕迹就浅一点,而且制作过程中的精细程度也很重要,不能因为痕迹不明显就否认是全手工壶,要综合考虑。就像朱泥,收缩,表现出来的痕迹往往多,我在泥条上盖章,壶身外面有时都能看出痕迹呢。

在壶把内侧可以摸到不平的痕迹,说明是全手工的,那里是接口。

对于很多壶友来说,很难分辨购买的紫砂壶是不是全手工制作的,为此老李分享一下通俗易懂的方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