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浇筑混凝土孔洞国标_浇筑混凝土预留孔洞

混凝土标准

法律分析:《中华标准:预拌混凝土(GB/T 14902-2012)》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14902—2003《预拌混凝土》,本标准由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58)归口。

浇筑混凝土孔洞国标_浇筑混凝土预留孔洞浇筑混凝土孔洞国标_浇筑混凝土预留孔洞


法律依据:《中华建筑法释义》 第五十三条 对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向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部门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质量体系认证。经认证合格的,由认证机构颁发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混凝土浇筑规范要求

混凝土浇筑规范要求如下:

1、浇筑前应对模板浇水湿润,墙、柱模板的清扫口应在清除杂物及积水后再封闭。

2、混凝上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如超过2m时必须采取加串筒措施。

3、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如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导管、溜槽或在模板侧面开门子洞。

4、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进行,每层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分层高度为插入式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大不超过500mm,平板振动器的分层厚度为200mm。

5、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问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0~400m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混凝土面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

6、浇筑混凝士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问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问歇的长时间应按所有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初凝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小时应按施工缝处理。

7、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插筋等有无位移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上初凝前修整完毕。

商砼所执行的标准?

《中华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2012)》。

商砼就是商品混凝土,1953年由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1985年6月7日,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

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

扩展资料:

商品混凝土的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应保证商品混凝土匀质性,达到不分层、不离析、不漏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规定,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到浇筑完毕的持续时间,如果采用搅拌车运输,强度等级不大于C30,气温不大于25℃时为120min,气温不小于25℃时为90rnin;强度等级不小于C30,气温不大于25℃时为90min,气温不小于25℃时为60min。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品混凝土

混凝土空洞面积大于多少做结构鉴定?

摘 要

本文从一个具体施工管理者的角度,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几种表面缺陷的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处理措施。几种应对缺陷处理措施简便、可操作性强,有很强的实用性。

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与混凝土的结构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气候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关系。由于在建设工地现场生产出没有缺陷的混凝土具有相当的难度,对于产生表面缺陷的混凝土进行事后补救处理成为很关键的一环。下面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或刚刚施工完毕不久产生的缺陷进行简要分析。

混凝土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局部修订)》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这两本规范均为新国标版本,一本设计规范,一本施工验收规范,两本配套用。

混凝土结构外观缺陷处理参考什么规范

混凝土结构外观缺陷处理参考标准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混凝土结构外观缺陷及处理:

(1)露筋

露筋是指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在结构构件表面,产生露筋的原因是:钢筋保护层垫块过少或漏放,或振捣时位移,致使钢筋紧贴模板;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漏浆;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木模板未浇水润湿,吸水粘结或拆模过早,以致缺棱、掉角、导致露筋。修整时,对表面露筋,应先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残渣及铁锈刷洗干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平;当露筋较深时,应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并加强养护。

(2)蜂窝

蜂窝是指结构构件表面混凝土由于砂浆少,石子多,局部出现酥松,石子之间出现孔隙类似蜂窝状的孔洞,造成蜂窝的主要原因是:材料计量不准确,造成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振捣不密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使混凝土产生离析等。如混凝土出现小蜂窝,可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对于较大的蜂窝,应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的颗粒,刷洗干净后,再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细骨料混凝土填塞,并仔细捣实;较深的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3)孔洞

孔洞是指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产生孔洞的原因是:混凝土严重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动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下料受阻,或混凝土内掉人工具、木块、泥块、冰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混凝土若出现孔洞,应与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后方可处理,一般修补方法是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清除后仔细浇灌、捣实。为避免新旧混凝土接触面上出现收缩裂缝,细石混凝土的水灰比宜控制在0.5以内,并可掺入水泥用量的万分之一的。

(4)裂缝

结构构件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结构构件上产生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竖向的、水平的、表面的、深进的或贯穿的各类裂缝。裂缝的深度、部位和走向随产生的原因而异,裂缝宽度、深度和长度不一,无规律性,有的受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闭合或扩大。裂缝的修补方法,按具体情况而定,对于结构构件承载力无影响的一般性细小裂缝,可将裂缝部位清洗干净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表面涂刷封闭;如裂缝开裂较大时,应沿裂缝凿八字形凹槽,洗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或于后用环氧胶泥嵌补;由于温度、干燥收缩、徐变等结构变化引起的裂缝,对结构承载力影响不大,可视情况采用环氧胶泥或防腐蚀涂料涂刷裂缝部位,或加贴玻璃丝布进行表面封闭处理;对有结构整体、防水防渗要求的结构裂缝,应根据裂缝宽度、深度等情况,采用水泥压力灌浆或化学注浆的方法进行裂缝修补,在表面封闭与注浆同时使用;严重裂缝将明显降低结构刚度,应根据情况采用预应力加固或钢筋混凝土围套、钢套箍或结构胶粘剂粘贴钢板加固等方法处理。

混凝土结构外观缺陷处理应参考标准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模板分项工程、钢筋分项工程、预应力分项工程、混凝土分项工程、现浇结构分项工程、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混凝土结构子分部工程以及有关的附录。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使用环氧砂浆来解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