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明朝历代帝王简历)

朱见深为什么追封朱祁钰?

朱见深追封朱祁钰的原因。朱见深是历史上明朝的的明宪宗,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由于明英宗御驾亲征导致了土木堡之变,使得明朝差点灭亡。明朝被迫拥立朱祁钰为帝,使得明朝保存下来。

首先朱祁钰为帝,使得明朝转危为安,追封朱祁钰容易收复人心。

其次是追封朱祁钰可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朱祁镇复辟后,软禁了病的朱祁钰,一个多月后,朱祁钰就病逝了,为了报复,朱祁镇把朱祁钰的帝号给去掉了,给了他郕(chéng)王的称号,同时朱祁镇赐了一个恶谥给朱祁钰,称朱祁钰为郕戾王。

朱见深当了皇帝后,迫于朝廷的压力,给于谦平反,同时又给朱祁钰恢复了帝王称号,还给朱祁钱重新上了谥号,称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朱祁钰的功绩是无法抹掉的,否定朱祁钰就是否定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夺门之变这些事是无法否定的,只有正视历史才能稳定人心,朱见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为朱祁钰平反。

朱见深是一个胸无大志、安于享乐、沉迷酒色的皇帝,他不想有什么功绩,只想政治平和,然后开始享乐。

明英宗后面是谁?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原名朱见深,后更名为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在位二十三年(1464至1487年),年号成化。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皇太后命立朱见深为皇太子,并立英宗弟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代宗废朱见深皇太子,改封沂王。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武清侯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拥英宗复位,朱见深重新立为皇太子。天顺八年英宗去世,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成化。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9月9日病逝,终年41岁。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明英宗朱祁镇之后是明代宗朱祁钰然后英宗复位之后是其子明宪宗朱见深

朱允炆和朱佑樘的关系?

朱允炆是朱佑樘的高祖爷爷朱高炽的堂哥,比朱佑樘大了4个辈分。

朱元璋驾崩后传位给了长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是为明惠帝建文。建文帝即位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削藩,很多藩王被逼死。朱标的四弟、燕王朱棣为了活命,打着“靖难”的旗号带兵攻打南京。南京守将李景隆打开城门放朱棣进城,建文帝仓皇跑路,朱棣即位,是为明太宗(嘉靖大礼仪事件后改为明成祖)永乐。

朱棣驾崩后长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洪熙,朱高炽是朱允炆的堂弟。朱高炽之后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先后做过皇帝,明英宗之后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在后面就是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

总体来说可以这样理解:朱允炆是朱高炽的堂哥,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

朱允文和朱佑樘都是朱元璋的后人,朱允文是朱元璋的孙子。

明英宗该如何评价?请用自己语言别复制粘贴谢谢?

明英宗堪称是中国史上经历最丰富的皇帝,四个月立太子、九岁即位、二十二岁亲征瓦剌兵败被俘、二十三岁被遥尊太上皇、三十一岁复辟为皇帝。

这位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是唯一从太上皇再复辟为皇帝的存在,“仁宣之治”的大好局面被他败坏,大明王朝元气大伤。朱祁镇因此饱受诟病,似乎完全就是一个刚愎自用、听信宦官、自私残暴的昏君。

但明英宗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堪,虽然没有大的作为,对土木堡之变和“于谦之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本质上朱祁镇的错误还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他的两次最受诟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他人的影响和裹挟,评价明英宗,就需要从这些细节谈起。

亲征瓦剌的失败

土木堡之变的两大罪人——王振和朱祁镇,其中王振可称祸首。

朱祁镇对在王振的怂恿下不顾朝臣劝阻,一意孤行、亲征瓦剌。最终因为王振对行军路线的干预,导致数十万明军被全歼,包括英国公张辅在内的一干重臣全部殉国,王振本人也被杀,仅朱祁镇一人被瓦剌俘获。

然而朱祁镇之所以王振如此宠信和信任,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朱瞻基英年早逝,朱祁镇九岁便登基,主少国疑,摄政在所难免。

在张太皇太后——也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元配正宫——统领下,一个由“三杨”大学士和三位宦官组成的摄政团诞生了,王振就是其中的成员。因为明太祖为了防备外戚干政,对后宫订下了极为严格的约束,张太皇太后实际更多地承担仲裁的角色,不过多干预朝政。

王振,是这个摄政团中最年轻、也最特殊的一位。他虽然是宦官,但他原本是儒生,自愿净身入宫。他起初就在宫内给女官授课,后来机缘巧合成为了朱祁镇的启蒙老师。以宦官内臣的身份日日与朱祁镇相伴,又施加启蒙教化,这就让朱祁镇对王振无比地信任和依赖,并以老师相待。

宣太监王振,振至俯伏,太皇太后颜色顿异,曰:“‘汝待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女官遂加刃振颈。英宗跪为之说,诸大臣皆跪。太皇太后曰:‘皇帝年少,岂止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明史纪事本末·王振用事》

起初张太皇太后看到了王振的危险性,试图除掉王振,在朱祁镇和群臣的求情下作罢,禁止他再干预朝政。结果朱祁镇16岁那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也逐渐年老逝去。失去了约束的王振就开始了借助对朱祁镇的影响操控大权,并鼓动朱祁镇发起了对缅甸的“麓川之战”,此举无疑对北方面对蒙古的边防大受影响。

西南方面的胜利,使得朱祁镇很受触动,心中燃起了铁血热情。而蒙古的入侵和王振的怂恿无疑助推了这种盲目的热情,不听劝阻、御驾亲征。

朱祁镇选择亲征是热血被冲昏头脑,但是兵败被俘,却不完全是他和王振的责任。固然是王振最后改变了从紫荆关回撤的路线,改为向北经宣府返京,正好撞上了瓦剌。但是本质上还是此时的明朝边防政策问题,是边防体系的不足和指挥混乱双重作用下是悲剧。

朱瞻基时期撤掉了很多边境卫所,集兵于边境重城。京师的西北边防主要倚重于大同和宣府,兵力相比洪武、永乐年间减弱了很多,纵深太浅,只能依赖重城在敌人进攻时进行短促突击,实施攻势防御。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在王振的怂恿下,在二十多位老将和一干文臣的众星拱月之下,率领50万大军亲征。这样规模的大军本就难以调度,还有皇帝为中心的小中央作为累赘,仅带了一个月的口粮就出征草原。而草原是蒙古人的天下,这样浩大而松散的队伍很快陷入了混乱的绝境。缺水少粮的明军,出征仅一个月就全军覆没,靖难老将英国公张辅也无力回天,殒身殉国。

所以土木堡之变,是朱祁镇在错误的时间听信错误的人做出的错误决定。这位年轻的皇帝显然还不成熟,对治国治军还没有独断乾纲的能力,责任不完全在他,但这样的错误的确代价太大。

复辟后的大清洗

土木堡之变,让朱祁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瓦剌名义上尊奉明朝为上邦,还口口声声要帮英宗复位,但那无非是也先想要建立起为他所用的傀儡大明。阶下囚的滋味并不好受,回京后的待遇却更差。

皇位是可以改变人的,原本无欲无求、强烈拒绝登基的朱祁钰,很快就不想失去皇位了。他不情愿地迎回了太上皇哥哥,又怕他勾结旧臣复辟,就把朱祁镇软禁在了南宫。据说朱祁镇两口子在南宫中无依无靠,生活都十分拮据,所幸朱祁钰虽有野心却不手黑,没有暗中做掉朱祁镇和朱见深。

但是朱祁钰改换太子的举动招致了朝臣和宗室的不满,而且他的独子朱见济成为太子不久就夭折了。据说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朱祁钰在一心求子的情况下,食用了某些药物,并且纵欲过度,导致身体迅速崩溃。

趁着朱祁钰病重,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在得到孙太后的同意后,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拥立朱祁镇复辟为君。

幽禁在南宫中的朱祁镇原本是没有参与这政变的一切过程的,复辟无疑是一种惊喜,也是一种茫然。两年的阶下囚和七年的软禁,消磨了朱祁镇的心气,他其实并没有做好重新执政的准备。

“都御史萧维祯遂以意欲二字附会成狱,坐谋逆罪,当寘极刑。奏上,帝犹豫未忍,曰:‘于谦实有功。’有贞曰:‘不杀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讲义·夺门》

因此,天顺年间的大清洗,与其说是朱祁镇的蓄意报复,倒不如说是朱祁镇成为了徐有贞等人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即使是在徐有贞等人的裹挟下,朱祁镇也曾犹豫过对于谦的处置,他觉得于谦是有功劳的,最终是徐有贞的哄骗下才下决心杀了于谦。

由此可见,朱祁镇的第二个污点,也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存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这些人的作祟起了很大作用。

与朱祁钰的恩怨

朱祁镇的最后一个污点存在疑问,那就是朱祁钰的死。

不少人认为朱祁钰的死存在蹊跷,在南宫复辟后一个月就在西苑去世。朱祁钰死后,朱祁镇还给他加了一个“戾”的恶谥号,这无疑加重了朱祁镇的嫌疑,似乎他对霸占皇位的弟弟痛之入骨,很有可能杀之而后快。

但同样有说法,朱祁镇即位的第二天还高兴的和朝臣们说弟弟的病情有所好转。从史实来看,朱祁钰已经重病,朱祁镇似乎没必要多此一举。虽然朱祁钰曾经为了皇位的时期软禁了朱祁镇,但毕竟是兄弟,朱祁钰也没有下过杀手。

况且朱祁镇和朱祁钰虽然同父异母,但是朱瞻基就这两个儿子,二人从小一起长大,肯定还是有比较深厚的感情,朱祁镇虽然有点混蛋,但还不至于干出暗杀朱祁钰的事情。

总结

土木堡之变中殉国的将士,被推举后变化的朱祁钰,还有天顺初年被清洗的于谦等大臣,原本都不必经历这样的惨剧,其结果都是朱祁镇冲动和不成熟,给国家、宗室、朝臣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明朝皇帝的体制和继承制度,像朱瞻基这样英年早逝的明代君主不在少数,主少国疑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严格来说,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这段历史,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原本可以不发生的悲剧。

其实是反着来的,这个可以对照宋英宗,宋英宗是过继到仁宗?名下,却想将生父抬进太庙,酿成了僕仪之争,实际上是很不明智的,按宗法过继后生父就没有关系了,英宗的大礼仪表面是认爹的问题,实际是破坏儒家纲常(当时的社会道德)问题,加上宋仁宗在辽,西夏,高丽,大理等国名声非常好,英宗这种做法,让这些国家非常不满,也降低了大宋中央之国的声誉。

故其死后,庙号英宗,实际是群臣对其的反讽。

我对明英宗的评价是:昏庸的皇帝正常的好人!如果把明朝十六帝排名,我把朱祁镇排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崇祯朱由检!倒数第三是建文帝朱允炆!

为啥说明英宗朱祁镇是个昏庸的皇帝呢?看他干的那些破事,他爹宣宗朱瞻基留给他的,可是个盛世家底,国富民强,文武大臣都是治国安邦的人才,可他接手十几年,硬是在亲率五十万军队迎战也先时,兵败被俘!当然你可以说,那是因为太监王振误国,但是这责任还在朱祁镇身上,要说明军战斗力低下,无法对抗瓦喇也先的精锐骑兵,这理由也不成立,因为同样是也先的精锐部队,同样是明朝的官兵,为何在于谦的带领下就能打败也先?这都足以证明朱祁镇先生不是一般的昏庸,而是特别的昏庸!对于他后来杀了于谦,很多史料也认为是徐有贞石亨等人加害造成的,这个说法我也反对,这个责任也在朱祁镇身上,这个人心里还记着被也先俘虏时,于谦没有顾及他的安危,力主朱祁钰继位,一心对也先强硬出击!这才是他要杀于谦的原因,至于夺门之变不过是个说法而已。这前后的事情,哪件事像个英明君主做的?之所以把他排倒数第二,是因为他比崇祯强了一点,崇祯丢了大明江山,朱祁镇虽然没丢,也当了外族俘虏,仅此而已!可另一方面,作为常人,他又是个好人,废除了殉葬制度,和人交往时,往往能得到别人认可和帮助,这说明他为人还是值得肯定的。被也先俘虏时,就和负责看管他的也先弟弟成为了好友。但是好人和好皇帝不能划等号,如果不是皇帝,作为常人或者一般官员,朱祁镇这样的人是值得褒奖的!然而当皇帝就不行了,类似的帝王有很多,李煜是文学家,赵佶是书法家,朱由校是木工大师,他们都不是好皇帝。所以朱祁镇只能算是个平常的好人,昏庸的皇帝。




他是一个好人,也算是一个好皇帝,虽然重新宦官,但是他废除了殉葬制度也算是功德一件,详解如下:

一、关于明英宗的简介:

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明朝历代帝王简历)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明朝历代帝王简历)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1427-1464),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年仅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正统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无奈之下,释放英宗。随即,景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

二、关于明英宗的评价如下:

1、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2、

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趁景泰帝病重政变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一个两次被推向风口浪尖的普通人,从个性上很善良,重用那些他自认为对他好的人,不管是前期的王振还是后期夺门的一干众人,都表现出了足够的善良和包容,感情专一,对他的皇后不离不弃,从能力上说,缺乏对人员的管理能力,他信任而任用的官员最后都成了贪官污吏。但到了有人能提出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时,他又能接受意见,不至于刚愎自用不纳善言,及时的修正错误,让国家不至于倾覆,让明朝继续前进,从经历上说,被王振裹挟去打仗,被蒙古人俘虏,被弟弟幽禁,被大臣放枪使去夺门,每次都是被动接受一个结果,历史就是将这么一个人物不断的推向风口,是他的幸运,也是他的悲哀

首先呢,朱祁镇的谥号还算是不错的,曰睿,就是聪明的意思,这还算是个不算太差的谥号。而且你要知道,哪怕你是皇帝,按照古代文人的酸腐程度,都不会违背良心给你乱评价的。

其次,朱祁镇一生被后世诟病最多的就是土木堡惨败,致使明军三大营主力尽丧,自己也做了俘虏。若不是于谦力挽狂澜,靠神机营的火枪守住了北京,那么明朝的国祚可能真的少好几百年。很多人都觉得是朱祁镇好大喜功,又宠信宦官王振,才致使惨败。

可是实际上,朱祁镇也不容易啊,父亲朱瞻基死的早,9岁继位,国事一直由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把持,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要说什么“三杨”是贤臣之类的话,任何朝代,君臣争权都是普遍现象。再说了,换了你当了皇帝,你还能让你奶奶和几个老家伙指指点点么?

瓦赖大军侵犯边关,可算给朱祁镇找到机会能掌兵权了,岂能错过?再者,明朝自朱棣迁都北京以来,早已留下天子守国门的祖训。所以,朱祁镇御驾亲征也不能说明他就是好大喜功。只能说,皇帝长大了,想要自己做主了。而且,在朱祁镇眼里,瓦赖区区几万兵马,我调集50万大军,打你还不跟玩儿一样么。

至于后人诟病他宠信王振,那更是冤枉啊!你倒是用脚趾头想想,朝政不在他手上,他哪里知道哪个大臣聪明,哪个将军厉害啊?反倒是王振,一直在他身边,教他护他,在朱祁镇眼里,王振就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啊。当然最终王振这个猪队友,确实是把事情搞砸了,但朱祁镇最多也就是个用人失当的罪过。

而且,坦白说,朱祁镇给群臣的印象,以及他做皇帝的能力,应该是不错的,不然他哪能复辟呢?

晚年的朱祁镇还做了一件功过千秋的大事,那就是废除了殉葬制度,还算是为他自己的错误做了弥补吧。

总的来说,明英宗朱祁镇当了两回皇帝,有错,也有功,总算没把他爷爷和父亲当年仁宣之治的家业给败光。


朱祁钰后面的皇帝是谁?

朱祁钰后面的皇帝是前任皇帝朱祁镇。

明代宗和明英宗谁的能力强?

明代宗和明英宗,明代宗的能力强。

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他于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而即位,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击退了瓦剌的入侵;又整顿和改革了政治、经济,使明朝渐开中兴。后明英宗复位,其被软禁于西苑,不久去世,谥号曰戾,葬于景泰陵。

明代宗和明英宗相比较而言还是明代宗的能力更加强大,这是因为明代宗成功的击退了瓦剌的进攻,并且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可以说这个明代宗的能力要比自己的哥哥明英宗的能力强出太多,这也是于谦愿意辅佐明代宗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同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朱祁镇的母亲孙皇后,少时和朱祁镇一起长大,颇受宣宗宠爱。因此,宣宗朱瞻基不惜废掉原配胡皇后,立了朱祁镇的母亲孙氏为皇后。而朱祁镇也就成了宣宗明正言顺的嫡长子,顺利继承了大统。

英宗继位,第二年改年号正统,由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太皇太后辅政,史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主持内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

到了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因为年迈,在朝中也逐渐式微。宦官王振趁机得到了明英宗的信任,开始大肆网罗党羽,打击朝中的贤良忠臣,朝政开始急转直下。明英宗开启了大明朝第一次宦官专权干政。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南侵,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英宗率五十万精锐大军亲征。回师途中,因为王振的私心,致使五十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所败,数十万明军战死,英宗被俘。土木堡之变致使明朝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实力锐减。

瓦剌首领也先趁机率军南下,包围了北京城,意图逼迫明朝廷南迁。毫不夸张的说,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差点让明朝成了第二个宋朝。朱祁镇所犯的过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消弭的。

幸好,危难之际,英宗朱祁镇之母孙太后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立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年号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朱祁钰启用于谦等贤臣忠良,与瓦剌战斗到底,最终在北京保卫战中粉碎了瓦剌的进攻,解除了大明的危局。

明代宗朱祁钰,在危难之际,敢于做出抵抗到底的决定,敢于大胆启用于谦等主战派大臣,就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气魄。仅凭这一点,朱祁钰已经略胜朱祁镇一筹了。

朱祁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开始启用能臣良将,特别是重用于谦,清算宦官王振余党,很快稳定了朝局。接着,明军又数次击败瓦剌的进攻,被俘的明英宗完全失去了作用。明英宗能够被顺利迎回,也是因为朱祁钰坐镇下的大明势力依然强大的结果。

朱祁钰之后对军队、边镇进行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军事指挥制度,复设大同、蓟州军屯,耗死了也先,解除了瓦剌对明朝的威胁。同时,明代宗厉行节俭,鼓励农桑,减免赋税,救济天灾,明朝经济快速得到发展。随着明朝国势的强盛,周边藩属国也纷纷开始向北京朝贡。

可以说,在朱祁钰治理下的明朝,暂时迎来了一个小的复兴期。

当然,朱祁钰也是有私心的,他将回朝的英宗软禁在了南宫。同时,他为了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惜贿赂朝臣,废除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只是朱见济夭折。

按照历史来判断应该是明代宗,明英宗轻信奸臣的话御驾亲征结果别生擒,代宗不紧打败侵略者还让国家走上正确的道路来

明朝16帝能力排名?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享国276年共传了16位皇帝。第一名就是朱棣,年号是永乐,庙号是明成祖/明太宗,他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既是守业有成,也是创业之功。他开创内阁疏浚大运河、收复安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大面积区域、郑和下西洋等等。

第二名是朱元璋,年号是洪武,庙号是明太祖,是明朝开国皇帝,他在军事、政治、经济、功绩非常卓著。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创洪武之治、恢复民族平等第三名是朱佑樘,年号是弘治,庙号是明孝宗,明朝第九位皇帝。第四名是朱厚_,年号是嘉靖,庙号是明世宗,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_是明朝历史上最善于运用帝王权术的皇帝,智斗四朝元老、两朝首辅的杨廷和。开创了“嘉靖中兴”。第五名是朱高炽,年号是洪熙,庙号是明仁宗,明朝第四位皇帝。第六名是朱瞻基,年号是宣德,庙号是明宣宗,明朝第五位皇帝。

第七名是朱祁钰,年号是景泰,庙号是明代宗,明朝第七位皇帝。他是一个令人惋惜的皇帝。第八名是朱载_,年号是隆庆,庙号是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隆庆开关”、“俺答封贡”。

后面几位皇帝就是朱祁镇(1457年-1464年),宪宗是朱见深(1465年-1487年),孝宗是朱佑樘(1488年-1505年),弘武宗是朱厚照(1506年-1521年),世宗是朱厚_,(1522年-1566年),穆宗是朱载_,(1567年-1572年),神宗是朱翊钧,(1573年-1620年),光宗是朱常洛,(1620年-1620年),泰熹宗是朱由校,(1621年-1627年),思宗是朱由检,(1628年-1644年)。

我的排名1洪武大帝朱元璋,2永乐大帝朱棣3朱佑樘4朱湛基5 明穆宗朱载垕6嘉靖朱厚熜7朱祁钰8朱祁镇9万历明神宗朱翊钧10明武宗朱厚照 11明仁宗朱高炽 12朱见深13明武宗朱厚照 14朱由校15朱由检16朱允炆。

能力排名: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明孝宗朱佑樘、明景宗朱祁钰等

明太祖应该排第一,永乐大帝应该排第二,其他皇帝都比较平庸,崇祯帝是亡国之君

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明朝历代帝王简历)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明朝历代帝王简历)


第一名:明太祖朱元璋

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明朝历代帝王简历)朱祁钰和朱祁镇哪个好(明朝历代帝王简历)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白手起家创建基业,扫平群雄建立大明,开创洪武之治,是明朝功绩最大的皇帝。

第二名: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依靠着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即位后开创了永乐盛世,为明朝的仁宣之治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朱棣时期明朝的国力十分强盛,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发生在朱棣时期。

第三名: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他统治时期明朝的国力昌盛,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历史上将明仁宗和明宣宗统治时期合称为“仁宣之治”。

第四名:明孝宗朱佑樘

朱佑樘是明朝的第九位皇帝,在明孝宗继位之前,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明孝宗勤恳节俭,重用能臣干吏,他统治时期被称为“弘治中兴”。

第五名: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虽然朱高炽在位的时间不到一年,但是朱高炽担任皇帝期间推行了很多好的政策,为明宣宗时期明朝国力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六名: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俘虏后,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继位。朱祁钰在位时期,整顿了明英宗时期的弊政,改革了明朝国力衰落的局面,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第七名: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晚年杀伐甚重,朱允炆即位后采取宽容的方式治国,改变了朱元璋晚年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然而由于朱允炆在撤藩问题上操之过急,最终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朱允炆也被迫自焚而亡。

第八名:明穆宗朱载坖

朱载坖是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朱载坖继位的时候,明朝国力已经大不如前。朱载坖重用高拱和张居正等名臣,开放了明朝的海禁,为明朝的“万历中兴”打下了基础。

第九名: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平反于谦冤案,解决流民问题,恢复了明朝的部分国力。不过明宪宗晚年宠信宦官,造成了朝廷政局黑暗,因此明宪宗只能排到后八位。

第十名: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昏君,他第一次在位的时候,宠信奸臣宦官王振,最终在土木堡之战兵败被俘。后来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第二次担任皇帝,二次继位的明英宗废除了殉葬制度,释放了建文帝的后人,算是做了两件好事。不过第二次继位的明英宗仍然宠信奸臣,导致了明朝国力的衰弱。

第十一名: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由于明孝宗只有明武宗一个成年的儿子,明武宗从小就不需要为皇位的问题担忧。过于安逸的生活导致了明武宗的叛逆,继位后的明武宗荒淫无度,三十多岁便因为纵欲过度而死。

第十二名:明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他只做了29天皇帝,没有多少功绩,也没有多少过错。笔者本来想把朱常洛排在明英宗前面,但是考虑到明英宗和明武宗也并非一无是处,因此还是把朱常洛排在了明武宗后面。

第十三名:崇祯皇帝朱由检

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从朱由检的所作所为来看,朱由检并不是一个昏君,但是明朝毕竟是灭亡在朱由检的手中,因此只能把朱由检排到了这个位置。

第十四名:嘉靖皇帝朱厚熜

如果把明朝灭亡的责任分成100分,嘉靖皇帝至少要占20分,因为明朝的全面衰落,就是从嘉靖皇帝开始的。嘉靖皇帝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一度形成了”嘉靖“中兴的局面。然而嘉靖皇帝后期荒淫无道,连续二十多年不上朝,直接导致了明朝的彻底衰落。

第十五名:木匠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是明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宠信奸臣,让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更加雪上加霜。其实朱由校并不适合做皇帝,他从小就喜欢做木匠,做出来的家具美妙绝伦,就连一流匠人也无法与之媲美。

第十六名:万历皇帝朱翊钧

朱翊钧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虽然明朝表面上是灭亡在崇祯皇帝的手中,但是明朝真正的亡国皇帝应该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早年依靠着张居正的辅佐,一度形成了“万历中兴”的局面。然而在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便效仿嘉靖皇帝常年不上朝。最终满洲女真族部落崛起,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消彼长,大明王朝在万历皇帝时期就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