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莫扎特人生的三个阶段 莫扎特人生概述

简述对莫扎特三个时期的看法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在莫扎特人生的35年中,写下了600多首音乐作品,其创作领域涉及广泛,包括歌剧、协奏曲、交响乐、室内乐、奏鸣曲、宗教音乐与歌曲,以及一部安魂曲等作品。从他的作品风格来看,可分为三个时期。1 初露锋芒(1762~1773)

莫扎特人生的三个阶段 莫扎特人生概述莫扎特人生的三个阶段 莫扎特人生概述


小莫扎特从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四岁的他写下了第一首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1762年,年仅6岁的莫扎特,由父亲带领来到了慕尼黑、维也纳、普雷堡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实验性演出,此后,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这段经历对他的创作道路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他的作品前期积极向上,与这段经历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旅行的过程中,他真正接触了在当时欧洲最为先进的器乐,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等音乐艺术,结识了巴赫、马蒂尼等多位作曲家,并学习了他们作曲技术与创作经验,这对他后来成为那一时代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有一个人对莫扎特的影响很深,那就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列奥彼尔德·莫扎特是位出色的小提琴家,还著作了当时重要的小提琴教育文献——《关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论文》。作为小莫扎特的启蒙者,我们也许可以称他为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一个有头脑的经纪人。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意识到小莫扎特是个善于和声语言的作曲家,而不单单只是一个小提琴天才。他教会了小莫扎特技术服从于情感,教会了小莫扎特在五线谱上要以漂亮的、整齐的形式书写乐谱,这一好习惯伴随莫扎特的一生。

小莫扎特的1号作品无疑是十分简单幼稚的,但那正是他童心的流露,同时也可以说明,在他初学作曲的那个时期,欧洲的文化背景是光辉灿烂的,这也使他的音乐成为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和陈述,可以说多亏了他父亲的教育。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小莫扎特在旅行过程中见到的山山水水也都随着马车轮子的转动在他的音乐中流淌起来。1763年11月,7岁的莫扎特抵达巴黎,一待就是5个月。他最早的四首小提琴奏鸣曲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在旅馆中,小小的莫扎特坐在椅子上,双腿还悬在半空,就这样用他稚嫩的小手写下了公之于世的作品《由小提琴或长笛伴奏的钢琴奏鸣曲》作品9~15号。从这些作品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巴黎在小莫扎特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谈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在早期的创作中,融入音乐更多的因素是歌唱性和喜剧性,这不仅是莫扎特独有的风格,同时也是其音乐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外,关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手法方面,莫扎特比海顿更为成熟,这在曲式结构、主题、和声语汇的应用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莫扎特继承并发展了海顿的创作手法,形成了自成一套的体系。

2 成熟时期(1774~1781年)

莫扎特在1773年底返回萨尔茨堡,这只是暂时性地结束了旅行,并在父亲的教导下继续学习音乐与文化,并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音乐素材运用最多的是旅行中所收集的,包括歌剧《假园丁》《牧人王》(1775年完成)。

莫扎特特别喜欢观察自然,一切花开花落、云舒云卷在他的眼中都会变成流淌的旋律。莫扎特的音乐甜美、可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心目中有着可爱的上帝,他的音乐使人心气平和原因就在于他心中有和上帝相同的自然。在莫扎特的音乐中,上帝同自然是同一码事,大自然的美与和谐也就是上帝的美与和谐,所以在莫扎特心目中上帝是很可爱的。

莫扎特的恋爱也是他灵感来源之一。1774年,18岁的莫扎特有了他的初恋,12月在与姐姐的书信中,仔细地描写了他的这种感情,于是,第二年便有了5首小提琴奏鸣曲的诞生。莫扎特对于小提琴这种具有歌唱和抒情性的乐器的热爱是从小培养的,6岁的莫扎特就已经可以演奏第二小提琴手的位置了。

莫扎特的身体不是很好,之所以身材矮小,都是因为过早地消耗了精神的缘故。对于他的身体问题,他的好朋友尼姆杰克回忆说:“就身材而论,这位杰出的人物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身材矮小,如果不去看他炯炯有神的眼睛,很难看出他是一个伟大的天才。他的眼光是散乱的,不安的,但是他只要往钢琴面前一坐,那他的眼神就全变了。”是的,作曲就是他的灵魂,钢琴就是他的工具,从他6岁作曲的那一刻起,他命中注定的生活方式只能是成天坐在钢琴旁边。他的一生中写下了600多首曲子,尤其是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但在他的音乐里,很少能见到他为烦恼、疾病所写的曲子,乍一听,好像轻松、明快、风趣,其实他的内心纤细、敏感,只不过是善于伪装,用外在的东西掩盖内心的世界,因为他对音乐的神圣感是不会被世俗干扰、打破的。

在1779年,莫扎特经历了几次人生的昏暗点。第一,他的母亲去世了,第二,他失去了他心爱的女人,第三,萨尔茨堡这座小城市的闭塞和心胸狭窄让他讨厌万分。在这种环境下,他企图把他的失落和隐痛,把他与世界的冲突拿到音乐中去,让音乐化解矛盾,正如他的《降E大调小提琴、中提琴交响协奏曲》。

然而,莫扎特这一时期的音乐内容深受当时的运动思想的影响,风格十分严谨,出现了奏鸣曲中呈示部等形式的新要素。在《A大调奏鸣曲》(k.331)中,虽然第一乐章由优雅的主题变奏曲代替了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末乐章《土耳其进行曲》运用了回旋曲式的结构原则,并运用了第一乐章中的音乐素材,但莫扎特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音乐结构与风格。

由此可见,莫扎特独特的音乐个性在奏鸣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新的风格亦是在丰富而创新的想象力与意识中孕育而生的。

3 维也纳时期(1781~1791)

父亲的控制、大主教的奴役使莫扎特陷入了困境。1781年6月,莫扎特25岁这一年,摆脱了父亲的控制,脱掉了宫廷乐师的制服,昂首走向了他人生的后十年。这是他人生最艰苦的十年,也是他作品大丰收的十年,正是他人生遭遇的困境造就了他,激励了他,他笔下的音符便源源不断地倾泻而出,思如泉涌。

歌剧《后宫诱逃》的诞生在1781年他与大主教决裂之后,于1782年首演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他在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下与一位音乐家的女儿结了婚。1872年,他与海顿结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向海顿请教、学习了与四重奏、交响乐等相关的写作经验,并为海顿创作了六首《弦乐四重奏》。

莫扎特在他人生的后十年生活是非常拮据的,他与妻子都不善理财,而且莫扎特喜欢花费大价钱去购买漂亮的衣服、胸针。就像他的曲子,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本性并没有被世俗所感染,才会创作出那样的乐曲。

1784年,莫扎特加入了共济会,参加了带有资产阶级启蒙色彩的活动,与之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自由、平等、博爱”。为了这个组织,他创作过许多歌曲,如1785年,他写下作品468号《同志之旅》、合唱作品《共济会的欢乐》和《献给你宇宙的灵魂》等。但有一首曲子是他对共济会最高的赞扬,那就是《魔笛》。

《魔笛》完成于1791年9月的秋天,在《魔笛序曲》中,我们能体会到莫扎特的精神气,一种人生在世无愧于天地的浩然正气,在这浩然正气中还包含着他的童心。他的童心伴随着他由生到死都未曾消失过,就像他的作品545号《C大调钢琴奏鸣曲》,谁能想象到这首作品是他1788年的作品。曲子一开始,便能听出简单、快乐,充满了莫扎特式的童真,听不到那个被生活所困的莫扎特。

普赫伯格,一位维也纳商人,他在莫扎特晚年最穷苦的时候一直帮助他。他会在每月定时借给他钱,比起好心,笔者更愿意相信是他懂得欣赏莫扎特的才华。

在写作魔笛的过程中,莫扎特还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天鹅之歌”——《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慢板旋律凄美、惆怅,是音乐史上动人心弦的篇章之一,将一种超脱人世,即将告别人生的意味展露无遗。

进入晚期创作的莫扎特,更加注重内心的洞察与激情的融入,在《c小调钢琴奏鸣曲》(K.457)音乐中,出现了既具有矛盾冲突又如对话一般的主题与副题,这种“贝多芬的音乐元素”将另一个莫扎特展现了出来。

4 结语

在莫扎特作品的三个时期里,他的风格不断变化。写作初期的莫扎特是单纯的,童年眼中看到的景色是彩色的,他把对大自然的喜爱写进了曲子里。中期的莫扎特遇到了精神和生活的困难,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怨天尤人,因为他相信音乐会化解矛盾,艺术可以化解冲突。而后期的莫扎特,把自己的想法写进曲子里,从他的五线谱上已经可以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他的内心世界,就像他情绪的大门已微微打开。

但无论是哪个时期的莫扎特,不变的都是他那颗炽热的童心,在他的曲子中,唯能感受到的就是他对生命的热爱与真诚。莫扎特在古典主义时期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继承了海顿的奏鸣曲曲式,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为贝多芬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曾经有人说,如果莫扎特再多活十年,那么他的写作风格会更加接近贝多芬。但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只要莫扎特的童心还在,他就会以仁慈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因为他始终坚信音乐可以化解矛盾和冲突,而不是发泄的工具,如果有所改变的话,莫扎特便不是莫扎特了。

莫扎特的一生是什么样

莫扎特(1756一1791)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他出身于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1773年起他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因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历管束,于1781年愤然辞职,来到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在他的创作中出现了许多革新的因素,但却不为当时墨守成规的人们所欢迎,因此经济压力很大,经常靠借债度日,然而他却心甘情愿地过着贫苦而自由的音乐家生活。他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磁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歌剧二十二部,其中最著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横》、《魔笛》;交响曲四十九部,其中《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他还创作了奏曲、钢琴曲、室内乐重奏等多部作品。莫扎特的创作深受巴赫、海顿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匀称,旋律富有歌唱件,风格明朗,乐观,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他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791年12月5日他去世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连一个零钱也没有,他被埋在穷人的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成员之一。他的创作是十八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立了基础,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谨。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的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这就是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功绩所在。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 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 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着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当然,想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非这区区近千字能够表达的。而想要真正地体会莫扎特,最主要地还是去听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几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脱俗的经典之作。

很风光又很不幸

莫扎特一生都有那些经历?

莫扎特一生写了600多部优美的音乐,而且手稿干净,没有任何的涂改,可见创作的过程一气呵成。

莫扎特的父亲老莫扎特是一位宫廷乐手,成就不高,不过在儿子很小的时候他就发现了儿子的音乐才能,于是一家子就开始了欧洲巡演,所到之处,都会造成轰动。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和法国国王用餐。不过他们具体可以赚到多少钱呢?作者认为如果他们的收入远大于开销的话,应该早就凯旋而归了。

由此可见,虽然风光无限,却是赔本赚吆喝。这样的结果和当时的付费机制有关,在那个时代,音乐家的地位其实并不高,国王和贵族对音乐家的表演付费其实带有很强的恩赐的性质,用现在很流行的话说就是打赏。有时,遇上抠门的贵族,可能只能收到2个金币,而一辆马车就要120个金币。莫扎特固然是神童,可别人也不会天天围着他转呐。所以他们在一个地方最多几周就该离开了,到了莫扎特十几岁的时候,这种方式就难以维持生活了。

老莫扎特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萨尔茨堡的宫廷太小,机会不多,远远不能喝巴黎、维也纳等城市相比,老莫扎特带着儿子四处演出,希望在大城市能够又一个稳定的工作,然而进展不顺利,因为当时招聘乐师这本就不是大事,贵族们随便一句话就可以让他们的旅途劳而无果。

随着莫扎特一天天长大,逐渐到了尴尬的年纪,如果不能够得到社会的进一步认可,那么自己就会被认为是江郎才尽,生命逐渐沉沦下去。当莫扎特17岁时,不得不回到小小的萨尔茨堡工作,生活逐渐稳定后,他的创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萨尔茨堡宫很小,付的薪水少,而莫扎特又一直想写歌剧,于是莫扎特离开了萨尔茨堡。

莫扎特对自己的才华非常自信,所以满怀希望地到巴黎、慕尼黑这些大城市寻找机会,其实宫廷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大家都把莫扎特当做音乐的仆人,这不是贵族刻意瞧不起他,而是当时音乐家的社会地位,贵族不在乎他是非常自然的。莫扎特和当时的欧洲艺术家一样,都是工匠艺术家,他们需要遵循主顾的要求来创作,他们只有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自己的想法创作。

莫扎特的一生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原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安娜·玛丽亚·莫札特也热衷于音乐并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

莫扎特在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1762年的寒冬,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

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

1780年,莫扎特完成歌剧《伊多梅纽》。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严谨,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

1781年6月,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到维也纳谋生。他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却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

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

扩展资料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莫扎特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启蒙运动与狂飙运动之精神,贯穿于莫扎特的作品,共济会的影响在其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其宗教音乐、歌剧、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被古今中外音乐家视为天籁之音,奉为经典。

参考资料:

莫扎特的生平如下:

1、身世背景: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原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安娜·玛丽亚·莫札特也热衷于音乐并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

2、初露锋芒:

1760年,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

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莫扎特与父亲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对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等体裁都有了认识,还结识了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作曲家并学习到他们的作曲技术。

3、渐渐成熟:

1773年底,莫扎特与父亲返回萨尔茨堡。此时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随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

1778年5月,莫扎特抵达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于是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

4、维也纳时期:

1781年6月,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

1782年7月,莫扎特创作的《后宫诱逃》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演。

1786年,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1787年,莫扎特完成歌剧《唐璜》。

1790年1月,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上演。

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 。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 。

扩展资料: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参考资料: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父亲利奥波德(Leopold Mozart)来自德国的奥格斯堡,先是在萨尔茨堡大主教乐队担任小提琴手,后逐渐升为宫廷作曲家和教堂副乐长。他一共有七个孩子,但其中五个都夭折了,只剩下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娜内尔(Nannerl)。

莫扎特在学会走路的时候,便时常爬到钢琴凳上,好奇的弹三度音程,因为这是他最喜欢的声音。不久之后,他无师自通地会拉小提琴了,时常跟家人一起合奏。六岁时写了一首悦耳的钢琴小步舞曲与小提琴奏鸣曲,展现了他对旋律的爱好。虽然音符简单,但是细听之下却能发现幼稚的精致韵味。八岁时甚至写出了第一首交响曲。他的父亲发觉他不仅有音乐才华,甚至是世上罕有的天才,于是放弃了为自己谋前途的计划,倾全力让这小孩接受最完善的音乐教育,打算将他带至各地旅行。他带了娜内尔和六岁的莫扎特开始巡回演出,举行钢琴独奏会。首先到了慕尼黑,在公爵御前献奏。到维也纳时,立刻被召往香布伦宫(Schonbrunn)女皇御前演奏。当时甚至要求莫扎特在绒布盖着的琴键上弹奏,备受喝采。

由于维也纳的成功,他父亲乃计划带莫扎特前往巴黎。当时巴黎是欧洲的文化中心,任何人欲博得名声,就非往巴黎不可。1763年夏天,他们又开始启程,经过奥格斯堡、曼海姆、法兰克福、布鲁塞尔,到达巴黎。在法兰克福,伟大的德国先哲歌德也曾聆听他们的演奏会,他在日后的回忆录中对莫扎特的琴艺大加赞扬。

莫扎特在这个时期接触到了各地不同风格、不同型式的音乐,这些经验对他日后的创作都留下了烙印,作品中融合了世界各地的特性。巴黎之后又到了伦敦,在那里结识了J.S.巴赫的小儿子克利斯蒂安·巴赫,莫扎特从他那儿获益良多。之后再至荷兰,结果得了天花,差点夺取他的视力及听力,还好在半个月后痊愈。这种旅行虽然使莫扎特闻名遐迩,同时也学到了各地的音乐,可是对他的健康却有害无益。莫扎特之所以英年早逝,工作过度与长途奔波也有必然的影响。

1766年11月莫扎特回到了家乡萨尔茨堡后,只住了十个月又往维也纳去了。到了维也纳,他开始日夜不停的作曲以应付他人,写了两首歌剧,为孤儿写了弥撒曲以及六首交响曲。他后来应聘为萨尔茨堡宫廷乐长,但没有薪水。不久他又与父亲前往意大利,在罗马的西斯汀教堂,他听到一首格雷戈里奥·阿莱格里(Gregogio Allegri)的九声部《慈悲经》(Kyrie)后,就将音乐默背记忆,回到旅馆时将乐谱全部抄录下来。到了第二个礼拜,莫扎特将这些谱夹带在帽子里,再到教堂去聆听此曲,结果只发现了少部份的错误。因为当时教会是严禁抄写乐谱的,这件事传开之后,罗马人便要求他公开在一个音乐会场合中试唱,结果莫扎特流利而且非常正确地唱出,使听众都大为惊奇,一时轰动了罗马,因此还荣获教皇授予的「金马刺骑士」称号。

14岁时,他的歌剧《米特里达特》(Mitridate)在米兰上演,大获成功。之后,他又写了一部庆典歌剧,在米兰演出获得成功。莫扎特的一生有数次意大利之行,最后一次是在他十六岁时。在意大利这样的声乐发祥地,莫扎特自然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虽然此后他再也没有踏上意大利的土地,但是他有惊人的记忆力,早在十四岁那年默出西斯汀教堂九声部合唱曲时就得到了证明。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融有意大利的歌唱风格。

当莫扎特游遍了欧洲所有的大城市之后,他希望能找到一份固定的职业。但他去维也纳与慕尼黑都是败兴而归,只好在萨尔茨堡待了两年半之久。在这期间他一共完成了约80首作品,其中包括为萨尔茨堡市长哈夫纳的音乐晚会而作的《哈夫纳小夜曲》。在萨尔茨堡,他的情况愈来愈糟,与大主教关系愈来愈坏,终于在一次口角后他辞去了工作,由母亲陪他同去维也纳。到了巴黎后母亲瘁然去世,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在那儿写了几首曲子,也相当成功,但曲中强烈流露出他对母亲的怀念与痛苦,如《a小调钢琴奏鸣曲》便是一例。

在失去亲情的痛苦打击与对工作始终无着落的情况下,莫扎特深刻地体验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因此他的作品也益加臻于成熟。他开始写作德语歌剧,因为那时是意大利语歌剧的天下,许多德奥人都希望能有自己语言的作品,但因无专才写作,始终不成气候,莫扎特因此开始大显身手。他写了《后宫诱逃》,音乐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如春风般的活力,这可说是完全表现了莫扎特特色的第一部歌剧。

莫扎特有过很多恋人,只是都不长久。真正令他燃起爱火的是阿罗茜亚·韦柏。在多重波折及莫扎特举棋不定下,阿罗茜亚最后与一名演员结婚。而与莫扎特共结连理的是她的妹妹康丝坦茨。康丝坦茨是一个庸俗的妇女,没有敏锐的感觉,没有崇高的道德感,也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对于莫扎特宏大的志愿和音乐世界她一点也无法理解。对她而言莫扎特只是个爱自己和会赚钱的男人而已。康丝坦茨显然不是一位好妻子,持家不严,挥霍无度。尽管莫扎特很努力地工作,一家仍是处于穷贫之中。莫扎特去世后,康丝坦茨便改嫁顾问官尼森。

莫扎特在维也纳成功后又开始忙起来了,有时教音乐,有时拜访名士,开音乐会,参加集会。但他的生活并不安定,还是没有人固定雇用他,加上他不会理财,而妻子康丝坦茨没事就买新衣或外出赴宴。莫扎特必须日夜作曲来填补她的消费,这种情形一直到他死都不曾改变。

在生活的压力下,莫扎特始终保持着开朗的态度,许多奏鸣曲、室内乐、钢琴协奏曲、交响曲及歌剧等作品都陆续不断推出。继《后宫诱逃》后他又完成了《费加罗的婚礼》,凭着他那美妙的音乐,充份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费加罗的婚礼》首演当晚极为轰动,几乎每首咏叹调都应观众要求当场再唱一次,结果整出歌剧一直到半夜才演完。虽然在维也纳颇受人敬仰,但这个都市并非真正了解莫扎特的音乐,他也很感失望。之后他接受了波西米亚首都布拉格邀请动身前往,在那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莫扎特十分喜悦于这样的气氛,因此他又作了一出歌剧《唐璜》,这部歌剧成为整个欧洲音乐史上的杰作之一。

莫扎特的作曲方式很难为一般人所想象,因为他天生是一位音乐天才。例如《唐璜》的序曲就是首演的前晚在听着阿拉伯神灯故事而触发灵感写出来的。还有一次,他答应了别人写一首三重奏曲,但又想去玩滚球,因此他决定一起完成,一面玩球,一面谱三重奏曲。轮到他时就去玩滚球,下场之后就埋头作曲,竟然也完成了一首优美的曲子。莫扎特随时随地可以作曲,不论走路或与别人谈话,他的脑子总是在不停地作曲,不停地幻想,特别是坐在马车上的时侯。莫扎特的童年有很多时间都在马车上度过,因此马车奔驰的辘辘声特别容易在他脑中化成美妙的节奏与旋律。

从布拉格回到维也纳后,宫廷作曲家格鲁克(C.W.Gluck)去世,皇帝任命莫扎特为作曲家,取代格鲁克的职位。莫扎特当然高兴不巳,可是这份近乎名誉的职位并无固定收入,他总是这样背运。由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对音乐家还不尊重,以致才华洋溢的莫扎特只能在皇室贵族间卑微地生存,同时他的作品却日益成熟,更加完美。

虽然莫扎特向来象顽童一样天真活泼,爱开玩笑,不过在他的内心深处,实际上却隐藏着一片阴影,在写信给他父亲时常常提到了有关死的问题。也许就在此透露了他心中真正的阴影,或是对他英年早逝巳有了预感。

莫扎特会有当时的成就,几乎全是他的父亲一手栽培出来的。所以莫扎特一生之中都以他的父亲为中心,有任何问题立即向他倾诉。他父亲去世时,正是莫扎特在谱写《唐璜》的时候。莫扎特在他父亲活着时候处处违背他的心意,如与萨尔茨堡大主教交恶之事,让他父亲的处境十分为难。他的父亲属于旧派作曲家,也不赞成莫扎特过于超前时代的作曲方式。对莫扎特的结婚他父亲也不同意,在到了维也纳看见了康丝坦茨的作为后,更是对莫扎特的婚姻十分不谅解。因此父子间的想法与作法背道而驰,他父亲也在这样完全失望而无慰藉的情况下去世了。莫扎特为此内疚与痛苦,始终不能解脱。也因这样的痛苦,在他日后的作品中有所表露。

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经济情况日渐拮据,因此又想出去再试试运气。1789年他又访问了布拉格、莱比锡、德累斯顿、柏林等城市。到了柏林,他应召前往皇宫,呈献了三首弦乐四重奏给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菲德烈·威廉二世,并且博得褒扬。1790年冬天他回到维也纳,那时维也纳奥皇约瑟夫二世驾崩,雷奥波德二世即位,莫扎特所受的待遇每况愈下。新皇的加冕典礼定于法兰克福举行,音乐由意大利的萨列里(Atonio Salieri)作曲。此人就是电影「阿玛多伊斯」中谋害莫扎特的主谋,据说是在宫中与莫扎特竞争的对手。事实上萨列里是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的老师,他也有一些作品传世,而电影里把他编成是谋害莫扎特的人,似乎有点过于牵强。但是当时莫扎特并不死心,决定前往法兰克福再试一次运气。他亲自演奏了新的钢琴协奏曲,奈何到场的人数并不多,后来这首D大调钢琴协奏曲K537被称为《加冕协奏曲》。从此,莫扎特的命运越来愈惨。

1791年3月莫扎特的朋友,剧院经理达·朋特委托他写一出德语歌剧。这家剧院不是面向皇室的上流人士,而是在维也纳郊外中下阶级的流行德语剧院。莫扎特并不以对象为平民而拒绝,反而很高兴地接下了任务。他长久以来就希望能再写一部德语的歌剧。达·朋特为让莫扎特专心作曲,特别把公园里一间漂亮的小屋子租下来给莫扎特住。当时他的妻子正外出疗养,因此莫扎特可以十分愉快专心的完成这部歌剧。《魔笛》于1791年9月30日首演时大为轰动,为了答谢观众的爱护,由他亲自指挥。

在《魔笛》接近完成之时的1791年7月某一天半夜里,突然来了一位身披黑色披风的男子,请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莫扎特当时吓了一跳,认为这是死神光临,但因为实在缺钱用,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或许是预感死之将至,也或许是这黑衣人委托他写安魂曲,《魔笛》的后半段曾经出现类似安魂曲的曲风。由于《魔笛》的成功,莫扎特差点忘了这件约定的事情。突然有一夜,那名男子又再度出现,来催促他早日完成。后来才知道,这位黑衣人是瓦赛克伯爵的仆人莱特盖普。这位伯爵素来有剽窃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创作发表的可耻习惯,后来在他妻子的忌日,伯爵亲自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莱特盖普则作为伴奏者。

莫扎特对此人此事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日日夜夜都在思索着《安魂曲》的歌词。因为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健康,再加上常常夜里作曲辛苦,他的身体更加嬴弱,这时他巳感觉到他在为他自己作一首《安魂曲》了。到了11月,莫扎特己病得无法起身,不过他仍未放弃自己的这份责任,依然照样工作。为了赶在约定时间交出曲子,莫扎特常常一边流泪一边作曲,以致病情急遽恶化。终于在12月4日夜晚写到第三部《继抒咏》(Sequenz)的第6曲目第8小节时,他已心力交瘁,无法再继续提笔了。他觉悟到自己的大限已至,立即招呼学生苏斯迈尔(Sussmayr)前来枕畔,指示曲子的未完成部份。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与世长辞。

莫扎特的丧事凄惨之至,妻子长年患病不离病榻,家中分文不剩,只好把他埋葬在廉价的平民公墓内。遗体首先放在当初他与康丝坦茨结婚的史德芬教堂,然后送往公墓。但因遇到暴风雪,送葬的几个朋友只好半途折返,莫扎特的遗体被抛在无名墓穴内。几天之后,妻子再去他的墓地时却无法找到了,因此莫扎特之墓就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过了很久,当世人公认莫扎特为旷古未有的伟大音乐家时,才动员在公墓里作调查挖掘,结果仍是无功而返。最后只好随意选个地方替他立了个墓碑,算是对他的敬仰。他的学生苏斯迈尔等遵照莫扎特的遗愿把《安魂曲》补写完毕,以后每逢后世纪念莫扎特时都演奏此曲,听者无不动容。

「天妒英才」这四个字用在莫扎特身上完全恰如其份。他一生坎坷,终身贫困,但他始终热情无邪、乐观而自信。由于那个时代的人对他的一些言词与作风无法认同,对他优雅恬美、感情细腻的音乐也只是一般的欣赏。这样的天才总是超越于他所处的时代。如果莫扎特死后有知的话,今天他应该可以安息了,因为我们己经从他的作品中洞彻了他的真情。

虽然精神上与生活上常常处于困顿的状态,但是莫扎特的作品依旧具有浪漫派之前古典派的纯粹音乐性质。在贝多芬、柏辽兹、萧邦等人的音乐中,多少都能了解他们的生活情绪或经验。但莫扎特所表现出来的只是音乐的至真、至善与至美。

莫扎特英年早逝,他的音乐才华却是史上罕见的。他对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独唱曲、合唱曲等各种音乐形式都很擅长。他的作品精巧而独特,表情丰富多彩,手法创新自如。在莫扎特身上,灵感不是经过苦思冥想而来,不是意志和命运搏斗的结果,也不是激情与狂热的表现,而是在平静的状态下,如泉水般涓涓流淌,无穷无尽。

莫扎特热爱生命、热爱人类,这可以从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中看到。第二幕第十二场,编码第15号的咏叹调,由萨拉斯特罗唱出:

In die sen heil gen Ha!len kennt man die Ra che nicht...(谁都要宽恕敌人,不喜欢这个教义的人,就不配做人。)

这正是莫扎特冒着生命危险加入的秘密组织共济会的宗旨。

250年前的1月,一个音乐神童在奥地利诞生;两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全球的人们都在纪念这位曾经改变世界乐坛的天才,他就是莫扎特!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莫扎特!

然而,音乐大师莫扎特的一生让人无限感慨:他写下了灿烂和辉煌,也历经了坎坷和艰辛;他的一生有太多的谜团,后人或许永远都无从知晓......灿烂与艰辛并存

英年早逝留下600作品

莫扎特的一生是灿烂的,他为后人留下了歌剧、交响曲和协奏曲等600多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作为奥地利历史上的音乐神童和具有开创性的音乐家,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莫扎特的人生也充满了艰辛、坎坷和苦难,所以他只走过35年的短暂旅程。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中部城市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家庭,他从3岁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5岁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表现出色。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

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成为他那个时代创作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后来,莫扎特的创作日益成熟,而且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有了深切体会。他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

然而,作为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莫扎特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直接的体验。

特别是结婚之后,随着孩子的不断出生,莫扎特为了一家人的生存疲于奔命,辛劳和生活的无规律使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两年是经济最窘迫的时期,他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但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这位伟大的天才伤感地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人们都知道莫扎特念念不忘的《安魂曲》,如今,当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怀念、赞美这位音乐天才的时候,或许,莫扎特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神秘面纱

死后尚存5大谜团

就在现代人忙活着庆祝莫扎特250周年诞辰的时候,其实没有人能真正解读这位聪慧的音乐精灵。因为他在给人类创造音乐的同时,也留给了世人太多谜,太多根本无法破解的秘密。时至今日,人们所了解的莫扎特依然蒙着神秘面纱。1:身高之谜

有关资料曾记载,莫扎特身高只有1.5米,这可能是恶意中伤。不过有资料显示,他身高应在1.62米到1.64米之间。研究人员认为,莫扎特可能的确不高,略低于当时的平均身高,但他究竟身高多少,谁也不能完全确认。2:创作之谜

有人说,莫扎特太有天赋了,他总是先打好腹稿,然后才写下谱子。有的影视作品也将他描绘成上帝赐给了灵感的人,相关传说还不少。但是,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可能并不正确,莫扎特即使很有天分,更多的也是靠后天的努力和勤奋。3:情感之谜

音乐天才的感情生活是怎样的呢?后人从莫扎特的信件中发现,他先后与3个女人有过恋情,分别是玛丽亚·安娜·特克拉(莫扎特的表妹)、阿洛伊西娅·韦伯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康斯坦策。此外,还有谣传说莫扎特可能还与其他女性有染,但这种说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4:死因之谜

莫扎特死时年仅35岁,可谓英年早逝,他的死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曾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认为,他是被敌视他的作曲家萨尔耶利下毒谋杀的,但历史学家们后来推翻了这种猜测。现在,很多研究者比较公认的是,莫扎特当时可能是死于疾病。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莫扎特死于风湿热,也有人觉得他可能死于因头部受伤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还有人甚至推测他可能死于性病,因为他生前个人生活比较混乱。但是,究竟莫扎特死于哪种疾病,目前无法确定。5:头骨之谜

莫扎特的头骨之谜已经困扰世界100多年。莫扎特1791年在维也纳去世,埋葬在当地一处穷人的墓地中。由于当时草草下葬,也没有亲友在场,墓地的最初位置人们不得而知,莫扎特的遗骨也一直下落不明。

1855年,莫扎特墓地的大概位置得到了确定。有传言说,一群盗墓者后来将莫扎特的头骨偷偷挖了出来。历经种种曲折之后,1902年,这个失去了下颌的头骨最终被送到了萨尔茨堡的国际莫扎特基金会。100多年来,该基金会一直保存着这具头骨。但是,这神秘的头骨究竟是不是莫扎特本人的?人们对此始终没有定论,各种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

2006年1月8日,奥地利公布了关于这一头骨的DNA测试和比对结果。然而,因为参与比对的三具遗骨的DNA互相都不匹配,不仅未能揭开百年多来的谜团,反而又增加了新的疑问。

据中国日报香甜的怀念

纪念活动形形色色

2006年1月27日是莫扎特诞生250周年,贯穿整年的莫扎特纪念活动已经拉开帏幕。这股风潮席卷了奥地利和很多其他欧洲国家。奥地利:生日派对+音乐会

奥地利将2006年命名为“莫扎特年”,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作为莫扎特的出生地,萨尔茨堡成为最受关注的地方。据悉,1月27日当天,盛大的生日派对将在这里举行,美国国务卿赖斯等政要名流有望出席。萨尔茨堡会以260场音乐会以及55场伴有莫扎特宗教音乐的弥撒贯穿全年。在萨尔茨堡,商店货架上堆满了莫扎特啤酒、红酒、莫扎特奶瓶、莫扎特奶昔、莫扎特短裤、甚至是莫扎特七巧板。此外,莫扎特的纪念T恤、日历、咖啡杯以及被称为“莫扎特球”的小糖球随处可见。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莫扎特创作《费加罗婚礼》的旧居将于1月27日重新开放,供人们参观;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也将展出难得一见的《安魂曲》原始手稿。英国:让莫扎特手稿“团聚”

英国纪念莫扎特诞辰的方式则非常独特:2006年1月初,莫扎特一份曾经被一分两半的手稿在大英博物馆“重新团聚”。

莫扎特的一生都在坎坷和病痛中度过,但他的创作手稿却在他身后变得价值不菲。他的妻子康斯坦策在他去世几十年后曾将他的一份手稿一分两半,分别变卖。这两个半份手稿从此踏上了各自的流浪之旅。如今它们终于在大英博物馆“胜利会师”,泛黄的手稿再现着天才音乐家飞扬的乐思。捷克:特制莫扎特甜点

为了庆祝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捷克首都布拉格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纪念方法——推出一款“莫扎特甜点”。

莫扎特生平

2000-12-15 00:00:00· · ··

天才的孩童

的确,莫扎特有着让西方为之迷恋和惊讶的童年。曾在1762年赠与莫扎特宫廷礼服的玛利亚王后(MARIA THERESA),说过他看上去全然不象七岁的小孩,是一个缩小的成年人,就象简单的跳过了他的童年。他写作风格在他去世后变为流行了,年轻的莫扎特几乎是他父亲的缩影,依据传闻利奥普与小号J.A.SCHACHTNER回家时发现他五岁的孩子专心地写着一首键盘协奏曲,该曲几乎是他父亲一部作品的重现.另外由十九世纪的艺术家所画的木刻画中可见11岁到14岁时的MOZART,无论那里都象个卷发的天使.对于人们,无法理解为何那如神赐的音乐从这个孩子身上涌出来。莫扎特的天才是19世纪的总结。在匿名的法国出版物上,MOZART发表了一些独立完成的作品,作品所显露出与同时代不相同令人惊异的东西。那不会另人弄错的信息是:“非常用力地用羽毛笔去写,只有小孩才会那样的。”

旅游的岁月

带着两个天才孩子四处游历的经验让利奥普无法抗拒,同时可让MOZART增加更多的知识。在1762年到1766年间,他们几乎走遍欧洲的每一个主要国家,为了满足观众,莫扎特要读很多困难的乐谱,和即席写作。当他六岁时,他就在MARIA THERESA的夏宫为皇后表演。在皇后给他的旅行公寓里,MOZART不小心摔倒,皇后的小女儿MARIE还亲手扶起他。莫扎特当时还说大个后要与MARIE结婚,并用他的手臂围着MARIE和亲她。莫扎特有较长的时间停留在伦敦,在1763-64年间,他们停留了有15个月,在此他们进见了皇帝GEORGE III 和皇后。这时的10岁英国王子还要由保姆带着。坐在大键琴前的MOZART不同于他身旁的三个大人的地方只是体形。他就象一个美丽的玩偶。在伦敦的其他场合MOZART与这里的音乐家们经常聚会,很可能在这里认识了J.S.BACH的最小的儿子JOHANN CHRISTIAN BACH(克里斯帝安-巴赫).这样MOZART早期在伦敦写的交响曲经常出现J.C.BACH的影子就并不意外的,不论是11岁或14岁,他的钢琴,小提琴,即兴创作,以及作曲也算是个神话了.从1768年到1775年他停留在萨尔斯堡期间,他和他的父亲有过三次远游到意大利和德国.莫扎特也由一个天才变为一个真正的作曲家.

启蒙时代

历史学家们指出1756年就是MOZART的启蒙时代,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有系统的,开明的,政治意识的萌芽时代。在MOZART的一生时间里所发生了一系? 事,根本地改变了他不仅仅在乡村式的萨尔斯堡生活而走向世界。启蒙哲学家比如JEAN-JACQUES ROUSSEAU,主张人生活于自然,权力是上流社会的,并不是单纯是统治者的。人不可能再回到那种相信神授的无知的社会,ROUSSEAU提倡建立一个对人教育的制度,教导人们的道德,发掘人们的天才潜能。FRANKIS VOLTAIRE是一个热情的启迪教育拥护者。忠实于光明正大的思想和正义信念。他花费了一生去写讽刺的抨击去辱骂强权。对神的信仰是他最大的原因。启迪教育并不是必须的,但却是一场民主的运动,在法国,路易十四,和后来的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是专制主义的王朝。但奥地利的皇帝MARIA THERESA有较大宽容和自由的主张。有志于进行民主改革。SALZBURG(萨尔斯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是有醉人美景的地方,也就是电影“The Sound Of Music”的拍摄地。SEMISOVEREIGN公国由这里蔓延到神圣罗马帝国。萨尔斯堡是一个大主教属地,保守的天主教信条阻碍着启蒙的思想。小莫扎特的父亲LEOPOLD(利奥普)来自AUGSBURG(奥斯堡)的一个装订商人的家庭。他受到的是团结的耶稣会信徒教育。他拥有两个显微镜,一个望远镜,一个地球仪,和一本地图集。当他到萨尔斯堡旁的圣本铎大学开始,LEOPOLD将注意力转移到的从事作曲上来。定居在萨尔斯堡后利奥普在超过四十年的期间,侍奉过五个大主教。1756年当小莫扎特出生时,利奥普正好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提琴教程。由此很快地他就扬名国际。在1800年,在利奥普去世差不多十二年后,他的这部教程仍然使用着。 小莫扎特的母亲ANNA MARIA与利奥普有着足足三十二年的婚姻她的父亲WOLFGANG是一个被受赞誉的男低音歌唱家和合唱对领唱者。由于家庭的培养,她很聪明和应变很好,这些渡都让冷静而沉默的利奥普为之动心。他们的共有过七个孩子但只有小莫扎特和她的姐姐NANNERL(娜纳)长大成人,NANNERL大莫扎特五岁,(在这画中12岁的姐姐象一个17岁待嫁的姑娘,7岁的MOZART也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

《MASS IN C MINOR》

在1782年的夏天,莫扎特在他从出生地萨尔斯堡迁移到维也纳定居的一年之后,他与康斯坦策.韦伯结了婚.这是一个难以让人接受的结合.莫扎特的父亲曾经强烈反对他的孩子在未有固定职业的情况下结婚.莫扎特本人曾经发誓,如果他拥有他的康斯坦策,他将会攒写一部新的弥撒,在他带同他的新婚妻子去见他的家人时在萨尔斯堡演出.他的妻子将演唱新的弥撒.几乎所有莫扎特早年写的弥撒规模上是属于小型的作品.多是为了特定的礼拜仪式在大主教COLLOREDO要求下而写的.这部弥撒与之前的全然不同,是一个圣颂弥撒,在很多时,圣颂的颂词是分开很多段落的,属于多乐章的作品.我们知道莫扎特在1783年写下了一部分,但并未完成.六个月后他就开始与妻子起程前往他的故乡萨尔斯堡.对于他的这部作品,他也再没有去写完它.这次他将可能要面对人们讽刺和讥笑,最少地也会少了很多对他这段婚姻的祝福.但事实上他的很多关系到康斯坦策的作品没有完成.但这个作品无论如何也要在萨尔斯堡做客时演出,时间是1783年的十月二十六号,地点是罗可可风格的圣彼得基督教修道院.莫扎特准备从他早期写的弥撒中取用部分音乐作为未完成部分的补充,但这部作品并没有得到恰当的赞颂.因为它是以接受洗礼的音乐曲式来写它的头两个乐章的.莫扎特明显地暗示要去完成这个弥撒.为此他写下"(荣耀颂)CREDO"和差不多全部"(赞美诗)SANCTUS".在1785年,他采用它的部分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以及绞合为一个扩展乐章并作了一些小变动,写作了忏悔圣诗"DAVIDDE".从此他再没有回到这个作品上.爱因斯坦叫这个没完成部分为"NOBLE TORSO".C小调弥撒的乐曲形式是莫扎特深思熟虑的,他感兴趣于它的结构.它含有宫廷音乐的味道以及古老的BARON VAN SWIETEN的音乐手法.相对于巴赫和韩德尔的作品这并不是流行的写法(很快这也变的流行了)。这作品仍然环绕在BACH有关弦乐的赋格,键盘音乐的赋格上。教会音乐,一直具有较保守的形式的。传统上具体表现在合唱的赋格上。但C小调更进一步,一些独唱的乐章例如:“DOMINE DEUS”和“QUONIAM”也隐含着古老而非常严谨的对位法,韩德尔式的写法与段落的分布融合巴洛克风格。对位上的严谨以及更多的润饰出现在“LAUDAMUS TE”中,在“ET INCARNATUS EST”尤甚。只有在极端自我感觉的曲式的乐曲中才出现一些不遵从传统的写法。在作品上所使用的古式文体风格明显多于其他的合唱曲。数个低沉而优美的曲调一次次出现在这神圣的音乐中,例如“QUI TOLLIS”,两声部,四声部合唱曲中,在降调的四声调音符中与传统的巴洛克音乐挽歌中。所有这些都在这神圣的音乐中表现出来。莫扎特没有最后整理他的未完的作品。包括这首曲与另一首同样未完成的安魂曲。但那些乐章已经是足够光芒四射了。

受困萨尔斯堡

当莫扎特接受到罗马教皇的金马刺徽章时才14岁,萨尔斯堡狭小的气芬开始防碍了他.他长久渴望寻找一个具挑战的工作环境.直到1777年,21岁的MOZART向他的大主教请辞.这次触怒了傲慢的大主教,大主教将MOZART和他的父亲都解雇了.但利奥普少有地讨好大主教,让他收回命令但同时放弃了出外游历的权力.但MOZART决定去寻找一份发挥他的才能的工作的欲望更强烈了.被限制的利奥普只能留在萨尔斯堡,莫扎特与他的母亲就得承担艰巨的行程,在1777年到慕尼黑,曼海姆和巴黎。没有合适的邀请出现,在巴黎贫穷状态,消磨莫札特尝试意志。巴黎人跟本漠不关心他的音乐。另一个打击他的是他的母亲ANNA MARIA死于1778年7月3日的巴黎。之后莫扎特听从他父亲的意见回到了萨尔斯堡,虽然他将行程拖后了六个月也无补于事,与父亲的隔膜也由此开始。在慕尼黑他受到他的恋人,歌手ALOYSIA WEBER的冷落,但这个并没有破坏他的雄心,尤其是对于写歌剧。在18世纪歌剧相当于现在的电影。回家后的莫扎特仍然盘算着如何离开萨尔斯堡。当1780年他收到一份由慕尼黑发出的攒写歌剧的邀请就兴冲冲地来到慕尼黑,就这样他写下了他第一部伟大的歌剧Idomeneo(伊多梅纽斯)。在很多他写给父亲的信中,他努力去压抑他的兴奋和感激之情。在行动上他与父亲分岐令他不可能让父亲理解,当大主教传唤莫札特到维也纳去参加庆祝JOSEPH II的加冕时,莫扎特就再也不想离开维也纳了,就在一次跟大主教尖刻地对恃的场合下,被大主教赶了出去。

Idomeneo(伊多梅纽斯)——莫扎特一生的转折点

1781年的莫扎特在萨尔斯堡大主教的淫威下已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就在此时慕尼黑的宫廷发了个邀请,让莫扎特为狂欢节谱写歌剧。喝求谱写一部大型歌剧已久的莫扎特迫不及待地离开萨尔斯堡去完成它。意大利正歌剧的模式虽然不大合适他的风格,但歌剧里包含了他其它作品没有的美,甚至包括使他扬名的作品在内。对与莫扎特本人这个歌剧的重要并不比他后来的作品少。就是它莫扎特摆脱了萨尔斯堡大主教转移到维也纳开始他一生中最灿烂也是最痛苦的时光。 SIR COLIN DAVIS可以说是本世纪莫扎特的代言人,无论是莫扎特的器乐作品还是歌剧表现都极为出色。几乎可以说只要是他指挥的莫扎特就值得收藏。本片是PHILIPS莫扎特全集里的一套。难得的作品,难得的组合,在配上圆润的录音,非买不可(PHILIPS 422 537-2)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1756年1月27日,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他在5岁时就开始演奏钢琴,在6岁时开始创作音乐。年仅13岁时,他已经在欧洲各地进行了演出。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歌剧、声乐作品等。他对音乐的创新和探索,以及对乐器和音乐形式的熟练掌握,让他成为古典音乐中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然而,莫扎特的生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他收到了皇帝约瑟夫二世的赏识和支持,但是他的财务情况并不好。他常常为了赚钱而四处奔波,为了维持生计而写下许多琐碎的音乐作品。莫扎特的生命在他的成名之前就结束了。他于1791年去世,享年35岁。他的死因至今仍然无法确定,但是一些说法认为他可能是因为肝脏疾病、中风或者是中毒导致的。莫扎特被埋葬在维也纳的圣马克公墓中,以纪念他古典音乐的巨匠所做出的贡献。

莫扎特一生坎坷的传奇故事

莫扎特一生漂泊劳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尔夫冈与姐姐南内尔的欧洲巡演拉开序幕。从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见的维也纳之行后,他经由波恩、科隆、布鲁塞尔抵达法国,

在巴黎他短暂碰壁,随后在英国重整旗鼓,在意大利度过的岁月则为莫扎特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无限源泉。

诗人歌德忆及少年时代在法兰克福聆听神童莫扎特演奏时,赞颂其“轻松愉快的艺术手法”是“一切艺术之冠”。

这个戴假发穿长袜的乐坛小精灵,驾轻就熟地用羽管键琴弹奏出童话般的音符,并能够根据在场观众随机提供的音乐主题游刃有余地进行即兴作曲,每次长达三五个小时的精彩演出征服了诸多宫廷贵族。

约瑟夫皇帝的宫廷乐师萨列里在见识过“音乐神童”莫扎特将自己干涩刻板的旋律即兴修改为流畅绚烂的新作以后,不禁哀叹:“上帝给了我野心,却不给我才华。”

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这座见证了莫扎特无限创作灵感、诀别萨尔茨堡前的栖身之所,如今改建为莫扎特故居博物馆,陈列着诸多手稿、遗物、档案,努力复原音乐大师往昔生活的模样。

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新任大主教科罗瑞多让莫扎特深切体会到萨尔茨堡的保守封闭。最终,他于1781年与自己的故乡彻底决裂,寓居首都维也纳,度过人生中最后的10年。

扩展资料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

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一生狂妄不羁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

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

终于在1781年,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

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

参考资料来源;

莫扎特一生漂泊劳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尔夫冈与姐姐南内尔的欧洲巡演拉开序幕。从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见的维也纳之行后,他经由波恩、科隆、布鲁塞尔抵达法国,在巴黎他短暂碰壁,随后在英国重整旗鼓,在意大利度过的岁月则为莫扎特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无限源泉。

诗人歌德忆及少年时代在法兰克福聆听神童莫扎特演奏时,赞颂其“轻松愉快的艺术手法”是“一切艺术之冠”。这个戴假发穿长袜的乐坛小精灵,驾轻就熟地用羽管键琴弹奏出童话般的音符,并能够根据在场观众随机提供的音乐主题游刃有余地进行即兴作曲,每次长达三五个小时的精彩演出征服了诸多宫廷贵族。

约瑟夫皇帝的宫廷乐师萨列里在见识过“音乐神童”莫扎特将自己干涩刻板的旋律即兴修改为流畅绚烂的新作以后,不禁哀叹:“上帝给了我野心,却不给我才华。”

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这座见证了莫扎特无限创作灵感、诀别萨尔茨堡前的栖身之所,如今改建为莫扎特故居博物馆,陈列着诸多手稿、遗物、档案,努力复原音乐大师往昔生活的模样。

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新任大主教科罗瑞多让莫扎特深切体会到萨尔茨堡的保守封闭。最终,他于1781年与自己的故乡彻底决裂,寓居首都维也纳,度过人生中最后的10年。

扩展资料:

生活趣事

1、小作曲家

在莫扎特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列奥波尔得德与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岁的儿子正聚精会神地趴在五线谱纸上写东西。

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答道他正在作曲。孩子的举止使两位大人相觑见笑,面对着纸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们以为这不过是小孩的胡闹。然而,当细心的父亲将儿子的作品认真看过之后,发现这张乐谱不一般,他相信莫扎特将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作曲家,因此他开始指导莫扎特作曲并带领他举行演出。

2、坐立不“安”

给莫扎特修理过头发的理发师回忆:帮他弄头发是件很困难的事,他从来坐不安稳,每时每刻都有灵感出现,然后他就会立刻冲向钢琴,理发师只能手里拿着头绳跟在莫扎特后面。

3、用鼻尖弹奏的钢琴曲

莫扎特创作过一段特别难弹奏的钢琴曲,按照乐谱,两手分别弹两端的琴键时,演奏者还需要敲击中间的一个琴键。据说他和海顿打赌看谁能把这段曲子弹出来,海顿试弹后放弃了;轮到莫扎特演奏时,当那个音符该出现,莫扎特弯腰用鼻子压下了琴键。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莫扎特的父母都是专业的音乐家,正是他的父亲开始把他从小培育成音乐神童,成就了他的未来,比起普通的孩子来说,他是最吸引人注目的一位小神童,特别是受到宫廷贵族的女士们的喜爱,也许你们会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的成就。

他的音乐那么令人着迷,悦耳动听,实现理想是再非常简单不过的事了。可是你们哪里知道,在他写下这些不朽名作的背后隐藏的却是一段痛苦的经历。

莫扎特成年后,一直想得到宫中的职位,为了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他吃尽了任何苦头,为之不断奋斗,但由于封建贵族的排斥,使得与他亲近的皇帝也开始渐渐和他疏远了关系,尽管当时的众人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他写作。

可是他的经济收入却一天不如一天,生活的残酷使得他由原来的积极心理一下子变得消极起来,自从他的父母先后地离开他之后,他的情绪一落千丈,变得麻木不仁,对生活抱有幻想的他最终没能看到希望,他对自己的命运屈服了。

从此他对生活,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他开始无目的地喝酒,导致重病发作,他并不知道重病的厉害,不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竟然带病坚持指挥音乐,最终倒在了音乐会上,他再也没有起来过,此时自暴自弃的他,穷困潦倒的他就这样带着失望的心情离开了人世。

尽管如此,但他留下来的音乐还时刻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回响,总而言之,他的音乐百听不厌,时时让人回味无穷。

扩展资料:

莫扎特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启蒙运动与狂飙运动之精神,贯穿于莫扎特的作品,共济会的影响在其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其宗教音乐、歌剧、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被古今中外音乐家视为天籁之音,奉为经典。

莫扎特的生命仅延续了35个春秋,但因为他的作品的普世价值、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所以传奏至今。

莫扎特用心灵、生命谱写出的不朽乐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时光易逝,迄今与莫扎特的年代已有多年,但他留给世界的美妙音乐任然魅力无穷,滋润着世人的生活,扣动、慰藉着世人的心灵,带给世人难以言传的欢乐和美的感受。

他不愧为西方音乐史上一颗罕见的巨星,称得上是启蒙运动以来倡导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音乐领域中的重要代表,其音乐作品的表达臻至完美,成为了西方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萨尔兹堡,自幼他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 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 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年少成名的莫扎特眼中只有音乐,当他六岁时在德国慕尼黑宫廷里演奏钢琴时,竟然赶走了皇帝,而让音乐家瓦根西尔坐在他的身边。

当莫扎特的演出大获成功时,被观众们前呼后拥地举回家时,等待莫扎特的家里,竟没有足够填饱他肚子的食物。

年少成名的莫扎特眼中只有音乐,当他六岁时在德国慕尼黑宫廷里演奏钢琴时,竟然赶走了皇帝,而让音乐家瓦根西尔坐在他的身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