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诗是

资治通鉴是儒家经典吗?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诗是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诗是


《资治通鉴》这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 & &资治通鉴不能算是儒家经典。经史子集,严格来说只有经是儒家著作。

& & &由于历史上史学长期受经学影响,历代传统史家都有浓厚的儒学背景,即使魏晋隋唐时期儒学受玄佛排挤,史学家依然坚持儒学倾向,或者说只有儒学才对史学有兴趣,所以他们所修的史书大都无法摆脱经学影响,往往反应出编纂者所处时代的经学氛围。

& & 尽管资治通鉴和二十四时关系非常紧密,也不能算是彻底的儒家学说。

是儒家经典。

资治通鉴主要讲的是为官从政之道,也就是教会人如何做一个好官,在实际生活中该怎么处理公务等,当然有的人比较聪明,看了资治通鉴不从政做别的,而且还做得很好,像这种个别的天才通晓了道理就通了,并不一定是看资治通鉴的,结果我们也不必寻根问底。说是叫人怎么治国的吧,但是不是帝王专用的,因为前面还有个《贞观治要》,这个试讲如何当好皇帝的。

答:算是吧,作者司马光本身就是借鉴儒家的《论语》写的这本书。

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诗是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诗是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如今了解司马光其人其书,学习和研究《通鉴》,有助于人具体地认识这部书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我们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传统,也有助于今人以历史为镜子,为创建新社会新文化而积极工作。

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诗是被誉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诗是


增广贤文和资治通鉴区别?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增广贤文是讲行为准則,教人向善。资治通鉴是讲历史兴衰的。

资治通鉴评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部人物?

据统计,《资治通鉴》一书中出现过的人名数量超过5000人。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由北宋史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与《史记》并称为史学界的两大巨著。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合共294卷,300余万字,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篇幅上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历经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五代等十六朝,历时一千三百余年。

《资治通鉴》的得名,来自宋神宗御赐,因该书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义。《通鉴》内容以历代政治、军事史实为主,史料丰富,叙事生动,考察严密,展示历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史学价值极高,与司马迁《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史学两大不朽巨著。

什么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362年的历史。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公元2018年,即今2018年。

命名由来: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北宋第六位皇帝赵顼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名字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借签以往发生事情的经验教训,可以对今后在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方面都很有帮助。”其著书宗旨就是“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恶得失,以为劝诫”。也就是说该书编辑的目的是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签。

该书是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和杰出的政治家司马光所编写。《资治通鉴》共有294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约300多万字。所记之事,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直到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结束,共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末年共计1362年的历史。

简答资治通鉴的编修步骤?

《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一是排列丛目,然后是编写长编,最后是删改定稿。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严格的选材、精心的考异、编制目录、完善史体、加工贯通、撰写附论。

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不但恢复了编年史体固有的历史地位,而且促进了其他史书体裁的发展。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编纂要经过史料收集、考、纲目编辑、论点评定等几个步骤。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纲举则目张,时索则事叙。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又如《通鉴》载魏明帝太和五年:“(诸葛)亮帅诸军入寇,围祁山,以木牛运。”对此朱熹曾表达他的不满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

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

《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

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著作时间最早?

《资治通鉴》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学识渊博,尤精于史。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编年史。

初成《通志》八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赵曙的重视。

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

宋神宗赵顼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

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不久又退居西京洛阳。历任闲职,以书局自随,专志修史。

元丰七年(1084)书成,历时十九年。 《通鉴》虽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实际上是一部集体编写的著作。协修者有刘恕、刘敛、范祖禹三人。

刘攽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

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24史与资治通鉴哪个准确?

如果你要了解历史,那还是《二十四史》好,它比较详尽的描写了哪些历史。如果你是要了解统治者的治国之道对自己有所启发的话,那是《资治通鉴》比较好,它更有教育意义。

24史是中国的正史,从《史记》开始到《明史》,记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资治通鉴》则是司马光编的一部为统治者学习治国之道的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