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劳务派遣被用工单位辞退 劳务派遣被用工单位辞退有补偿吗

劳务派遣公司辞退员工怎么办

劳务派遣公司辞退员工时,应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如果员工认为自己被辞退存在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劳务派遣被用工单位辞退 劳务派遣被用工单位辞退有补偿吗劳务派遣被用工单位辞退 劳务派遣被用工单位辞退有补偿吗


1. 查看劳动合同:员工应该查看自己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公司与员工之间的约定和规定。

2. 了解辞退原因:员工应该了解公司辞退自己的原因,是否存在违法情况。例如,公司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给予员工合理的补偿和待遇,是否存在违法辞退等情况。

3. 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员工认为自己被辞退存在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 与公司协商:员工可以与公司协商,了解公司辞退自己的原因,争取合理的解决方案,例如要求公司提供合理的补偿和待遇等。

- 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如果员工认为公司的辞退行为违法或不合理,可以向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并申诉,要求相关部门介入调解或者处理。

- 寻求法律帮助:如果公司的辞退行为违法或者不合理,员工可以寻求法律帮助,通过等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 注意证据保全: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应该及时保存相关证据,例如劳动合同、工资单、通知函等文件,以备将来之用。

总之,如果劳务派遣公司辞退员工,应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如果员工认为自己被辞退存在问题,可以通过与公司协商、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者寻求法律帮助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员工应该注意保存相关证据,以备将来之用。

劳务派遣用工单位辞退员工怎么补偿

法律主观:

用工单位不能辞退劳务派遣工,但可以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由劳务派遣单位辞退,属于违法辞退的,劳务派遣单位要以经济补偿为基础支付双倍作为赔偿金;属于非过失性辞退的,劳务派遣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属于过失性辞退的,劳务派遣单位不需要赔偿。

法律客观: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十条 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的,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法申请工伤认定,用工单位应当协助工伤认定的调查核实工作。劳务派遣单位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但可以与用工单位约定补偿办法。 被派遣劳动者在申请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时,用工单位应当负责处理职业病诊断、鉴定事宜,并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提供被派遣劳动者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其他材料。

派遣员工被辞退的赔偿

法律主观:

没有赔偿。依照法律,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 劳务派遣单位 ,劳务派遣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可以与劳动者 解除劳动合同 。因此,外包员工被用工单位辞退的,用工单位不需要承担经济赔偿的责任,被辞退外包员工应由劳动派遣公司重新安排工作。

法律客观: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二条 用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二)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三)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待遇; (四)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 (五)连续用工的,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 违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劳务派遣被用工单位辞退有补偿吗

劳务派遣员工被辞退后,能不能获得赔偿具体分为两种形式:

1、如果是用人单位辞退劳务派遣员工,那么劳务派遣员工将不会获得赔偿;

2、劳务派遣人员,被劳务公司辞退,这种情况劳务公司需要按照劳动合同和劳动法相关的规定,对劳务人员进行赔偿。

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的,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补偿,也不需要提前通知,但是,这需要用人单位举证并且书面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

劳务派遣中,用工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合同的,由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中华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 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 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 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 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 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 规定支付赔偿金。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员工被用人单位辞退

法律主观:

一、劳务派遣单位可以解除被退回的员工的合同吗被派遣劳动者因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被用工单位退回,劳务派遣单位重新派遣时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被派遣劳动者不同意的,劳务派遣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被派遣劳动者因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被用工单位退回,劳务派遣单位重新派遣时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被派遣劳动者不同意的,劳务派遣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但被派遣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除外。二、劳务派遣好处劳务派遣是劳务经济的一种形式,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从的实践看,劳务派遣促进就业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流动就业组织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到2000年止,产业从业人员占50.0%,而农村从业人数却占到全部从业人数的70.1%,就业的城镇化率严重滞后。由于农村人口增长即新增劳动力增长远快于城镇,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任务十分艰巨。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劳务派遣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一是输入地有关部门成立劳务派遣机构,将转移劳动力集中管理起来,包括住宿等问题,以满足当地对转移劳动力的需要,如天津的做法;二是输出地在输入地成立劳务派遣机构,有针对性地帮助输出地劳动力转移就业。2、使灵活就业组织化,有利于解决供需错位问题,降低风险以家政服务公司为例。家政服务公司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妇联等团体开办的;二是民营的;三是街道社区开办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其中,大量的是中介性质的,即公司收取双方的中介费、押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中介性质的家政服务对三方的风险都比较大,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公司,经常发生服务人员或客户违约的事件。劳务派遣型家政服务公司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3、促进体制内就业机制转换劳务派遣在的特殊作用之一在于,它被作为一种利用现有资源、把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创业和就业的行动,促进了体制内就业机制的转换。4、提高用工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劳务派遣满足用工单位需求的微观功能是它基本的作用。首先,劳务派遣并不适合所有企业。只有当企业有用工需求,同时有资金实力、能够租赁得起劳务派遣工时,才会考虑使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对于本身没有用工需求,或者虽然需要人,但本身用工成本比较低的企业,自然不会对劳务派遣产生需求。

法律客观:

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是劳务关系,并无劳动合同关系。用工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务协议,在劳动过程中,用工单位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管理和指挥,劳动者遵守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在用工单位的安排下提供劳动。用工单位辞退被派遣的劳动者,应符合劳动法律规定的条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被派遣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换言之,用工单位退回被派遣劳务者只能是因为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以及不能胜任工作等情形。这样,劳务派遣单位再依据劳动合同和法律的有关规定,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如劳动者并无违反《劳动合同法》及劳务协议约定的行为,则用工单位不得随便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亦不得随便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劳务派遣人员被用人单位辞退怎么办

法律主观:

劳务派遣人员要由派遣单位来依法辞退。用工单位可以依法将派遣人员退遣单位,由派遣单位采取过错性辞退或者无过错性辞退等方式来与派遣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客观:

《中华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五条 被派遣劳动者可以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与劳务派遣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被派遣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中华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