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晏殊和晏几道两人是什么关系 晏殊《浣溪沙》

晏殊晏几道两人是什么关系

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晏几道是晏殊第七个儿子。晏几道可以说是含着金生的公子哥,自小就是锦衣玉食的待遇。直到晏几道的父亲晏殊过世后,晏家的政敌方才出来打压。

晏殊和晏几道两人是什么关系 晏殊《浣溪沙》晏殊和晏几道两人是什么关系 晏殊《浣溪沙》


晏几道的生活越来越糟糕,知道不出人头地就没有出路后。晏几道发奋图强,潜心六艺,不仅学术百家,而且文才出众。虽然晏几道晚年过的很凄凉,但他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无不是文学史上的瑰宝。

从小就有神童之称,虽然说他天生就聪明,但是从来不怠慢,尤其是学习方面是非常的刻苦。后来通过科举中了进士。于是在朝廷做事,且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后来因为撰修李宸妃墓志之事,遭劾,被贬知州,51岁的时候在家因病。

对于晏殊给晏几道一出生就丰衣足食的生活,这位公子哥从小就不知道上进,但是直到晏几道的父亲晏殊过世后,晏家的政敌方才出来打压。

扩展资料: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参考资料来源:

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想了解到关于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的更多攻略及相关信息吗,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带来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的分享!

科举大赛是梦幻西游手游活动的一种,这是一种答题活动,玩家需要过30级才可参与,参加过程中玩家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晏殊晏几道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你介绍一下。

梦幻西游手游科举乡试:

梦幻西游手游玩家要在等级达到30级之后才会开启科举大赛,也就是30级之后就可以参加科举了。在游戏界面的左上方活动点击进入,科举活动在晚上19点-21点开启,分为乡试和会试/殿试。乡试每人每天答题20道,在周一至周五举行。会试在周六举行,竞速答题20道,答错增加花费时间20秒,完成20道的玩家参加殿试。殿试在李世民处答题10道,比赛速度和准确率。前三名得文状元、文榜眼、文探花称谓。

问题:北宋的两个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答案:父子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文学家、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看过以上的介绍之后,现在大家对于晏殊晏几道的关系有了明确的答案了吧,你是否答对了呢?参加梦幻西游手游科举乡试能够获得很好的奖励,而我们的目标是更进一步,终到殿试,那要多多加油了哦!

晏殊和晏几道两人是什么关系

晏殊和晏几道两人是父子关系。

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其中晏殊称为“大晏”,晏几道称为“小晏”。晏殊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以神童入仕,赐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校字;后官至宰相,词风雅正清新婉约有致。晏几道是北宋初年杰出的婉约派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词的成就超过晏殊;因仕途不顺,命途多舛,词调凄清缠绵,颇具特色,影响深远。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的晚年生活: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

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后调到河南府,官衔被转到兵部。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京城医治,待病好以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

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写信给仁宗,信中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不久即于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

晏几道和晏殊是啥关系

父子关系。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晏几道是晏殊第七个儿子。晏殊和晏几道都是北宋初年的词人,被称为大小晏,也称二晏,他们的词有南唐的缠绵悱恻,同时具有自己的风格。

北宋的两个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北宋的两个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是父子. 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

晏殊(991~1055)

北宋家、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7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的。

晏几道(1038年-1110年)

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是父子

晏殊(991~1055)

北宋家、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7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从秘书省正字官至知制诰,进礼部侍郎。后因事出知宣州,改应天府。又任礼部、刑部、工部尚书,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病卒于家,仁宗亲临祭奠。谥元献。《宋史》本传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他平居好贤士,范仲淹、韩琦、孔道辅、富弼等都是他提拔的。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著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宜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含蕴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

晏几道

北宋词人。字叔原,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宋人笔记说他是晏殊的“暮子”。他自小即为贵介公子,又是名父之子,是当时认真写词的一大家,作为《花间》的嫡传,他的词胜过乃父。大概一经写出,即为汴梁的文士所传咏,如〔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连道学家程颐也“意亦赏之”(《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承认是好句。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小令,这也是《花间》词的特色之一。在同时词人之中,他也是个特殊的人物,黄庭坚在《小山词》的序文中对他有生动的写照,说他“磊隗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遂陆沉于下位。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又说他的词“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别人只知道他的词有父风,但并不能真正了解他。黄庭坚精采的一段是描写他的诗人品质,用“痴”来概括他的性格。黄庭坚说:“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仕宦逆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饥寒,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而且用一个“痴”字来概括他的性格:“其痴亦自绝人。”晏几道的写作态度严肃认真。他称自己的作品为“补亡”,即“补乐府之亡”。意思是说,宋朝立国以来虽有100多年,但并没有产生像样的“乐府”,至于自古相传的乐府早已亡失,所以他要用他的作品来填补这个空白。谈到乐府的内容,当然是儿女之情,即他所谓“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窃以为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他坦白地说,正因为他不满于当时的“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所以他继续“南部诸贤余绪”,写当时朋友间的“意中事”。从他的自序中也可看出,他对这些作品是很自负,也颇自信的。即使在现在看来,《小山词》比起当时别的词集,确实令读者有出类拔萃之感,它的文体的清丽宛转如转明珠于玉盘,而明白晓畅,使两宋作家无人能继。关于他的作品的优点,宋人论者无不推崇,王灼说他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陈振孙说:“其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可过之。”明代的毛晋同意这种看法:“诸名胜词集,删选相半,独《小山集》直逼《花间》,字字娉娉□□,如揽嫱、施之袂。……晏氏父子,真足追配李氏父子(李□、李煜)”。清代周济说:“晏氏父子,仍步温、韦,小晏精力尤胜。”冯煦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子晋欲以晏氏父子追配李氏父子,诚为知言。”况周颐说:“小山词从《珠玉》出,而成就不同,体貌各异。”夏敬观结合他的身世以论其词,较为深刻:“晏氏父子,嗣响南唐二主,才力相敌,盖不特词胜,尤有过人之情。叔原以贵人暮子,落拓一生,华屋山丘,身亲经历,哀丝豪竹,寓其微痛纤悲,宜其造诣又过于父。”

二人是父子关系。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父子关系,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1]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北宋的两个词人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晏殊和晏几道其实是父子关系,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时称“二晏”。

晏殊出生在江西临川,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晏几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父亲晏殊官居相位,比起上的建树,其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文采和词作。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已47岁,算是老来得子。作为家中小的儿子,晏几道得到了父亲格外的宠爱。

扩展资料: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文学家、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几道(1030年-1106年)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乡(今属南昌进贤县)人,北宋词人。他是北宋词人晏殊第七个儿子,并不像晏殊在上有很高的地位,他只作过一些小官,如开封府判官、监颍昌府许田镇、乾宁军通判等。

《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受人赞赏。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代表作有《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

参考资料:

二人是父子关系,晏几道是晏殊的第七子。

晏殊,北宋文学家、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

扩展资料

晏几道人物生平

晏几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的父亲晏殊官居相位,比起上的建树,其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的文采和词作。晏几道出生时,晏殊已47岁,算是老来得子。作为家中小的儿子,晏几道得到了父亲格外的宠爱。

晏几道自幼聪颖过人,继承了父亲优良的文学细胞,7岁就能写文章,14岁就参加科举考试。拿了个进士的身份回来。

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晏几道春风得意的生活也戛然而止,家境每况愈下,他从一个书生意气的公子哥,沦落为潦倒落魄的贵族。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年过古稀的晏几道安然辞世。他走了,而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小山词》却流传千年,历久而弥新。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二人是父子关系。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晏殊(991~1055),北宋家、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7岁应神童试,真宗召他与进士千余人同试廷中,他神气自若,援笔立成。赐同进士出身。

扩展资料:

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

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时称二晏

晏殊和晏几道是什么关系

1、晏殊和晏几道是父子关系,晏殊是晏几道的父亲,晏几道是晏殊第七个儿子。晏几道可以说是含着金生的公子哥,自小就是锦衣玉食的待遇。直到晏几道的父亲晏殊过世后,晏家的政敌方才出来打压。

北宋词人晏殊与晏几道并称二晏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晏殊与晏几道是父子关系,在北宋以词齐名,亦称“晏氏父子”、“大小晏”。晏氏父子的词,上承晚唐五代遗风,深受五代花间词风余绪的感染,下开宋词发展的先路,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但大都题材狭窄,喜为小令,多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绪、风花雪月,以词消愁遣兴,故为词闲雅清婉,气象华贵,语词婉妙,表意明畅。

扩展资料:

二者的风格又不尽相同。晏殊温雅含蓄,晏几道则清丽真率。晏殊贵为宰相,仕途得意,对亦官宰相的南唐词家冯延巳多有效仿。其词之闲雅风调,亦与冯延巳相似。晏几道虽出身宦门,但仕途失意,志不获伸。

晏几道后又家道中落,穷愁潦倒,故而,往往在追忆当年豪华生活的同时,又不时抒发感伤凄楚之情,流露出不甘沉沦的情调。与其父的《珠玉词》相比,题材稍有拓宽。其词善于言情,清壮顿挫,摇动人心。用语自然清新。

参考资料来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