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诗歌朗读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其一唐代诗人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如何分段落?

诗歌朗读注意节奏,七言一般四个节拍,按意义多为三个节拍

诗歌朗读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歌朗读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可以这样停顿: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

分段:黄河/远上/白云间

翻译:黄河之水,远远地从天上白云间奔流而来。

重点:远上,远望黄河水之源,像从天上来。

这里的远也作直,意思还是望黄河水之源,直从天上来。

《凉州词·王之涣》原文与赏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在今甘肃省西部,隋唐时地处关中通往西域的要冲,是经营西域的重镇。同时,中亚、南亚、西亚的文化,经天山南北路传入,也都要经过凉州。凉州成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融汇的一个中心。的“西凉乐”就是构成隋唐燕乐的主要来源之一。唐代有《凉州》大曲,不少诗人为它写过歌词,如王翰、柳中庸、张籍、耿湋、薛逢等,或称《凉州词》,或称《凉州歌》。王之涣《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这一首当时传唱尤盛(另一首“单于北望拂云堆”)。唐薛用弱《集异记》有一个故事,记王之涣一次与王昌龄、高适出游,在酒楼遇到一些伶人正在唱着他们的诗歌。他们就当下打,看谁的诗受伶人看重,比较高下。结果是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压倒诸人,成为夺魁之作。清王士祯还推之为唐人绝句四首压卷之作之一。

《凉州词》属于盛唐边塞诗一类。这首诗是以家在内地而来的的口吻写的,就玉门关内外风光迥异,表露了他们深切的离情与乡愁。

开头两句,本意或在写戍地的荒远,但视野极为纵深阔大,在西北高原辽阔的背景上,突出高山万仞,黄河直泻这样的宏观景象,很有气魄,极为壮观。“黄河远上”,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六作“黄沙直上”。虽仅两字之,两者的境界却大不相同。“黄沙直上”渲染边地风沙之苦,眼前看不到一点春色,且有阵阵的风沙卷地而起,与结句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相呼应。不过就诗意来说,不能不承认“黄河远上”更具胜境,足与李白的“黄河如丝天际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西来决昆仑”诸诗媲美,同是写黄河上游气象的名句。把它作为此诗的起句,格高调响,高唱入云,一开头就气度不凡。“一片孤城”与“万仞山”相映衬,戍守的边城仅占绝大空间的区区一角,显得空旷寥廓而又高寒荒僻。“孤城”的“孤”字就透露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光是表明所处的地理形势,其中也包含着他们离家万里,远处荒漠,四顾无亲的一种荒凉索寞之感。他们极目眺望,终日见到的,无非是遥天、黄河、群山、孤城,看不到一点如同故乡的春光,其心情也就可知了。诗中写景不能是孤立的,写环境也是为了写出生活在其中的人。前人有“情中景”、“景中情”等种种说法,开头这两句就是将耳目所见和身心所感很好地结合起来写。

“羌笛”两句是说军中的短笛吹起《折杨柳》的曲调,一片哀怨之声。但在边地根本没有杨柳可折,因为这是春风所不到的地方啊!羌笛是西北羌族所创制的一种四孔短笛(是现在箫的前身)。“杨柳”指《折杨柳》曲。我国古代有折杨柳枝送别的风俗。因为“柳”谐“留”音,折柳送别是表示留人、留客的情意,《折杨柳》曲就是一种离别之曲,曲调是非常哀怨的(怨柳实即怨别)。以羌笛吹《折杨柳》曲,在唐代中很为流行,借以寄托思亲怀乡之念。这在不少边塞诗中都写到过。李白《塞下曲》: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塞下的人只从笛声听到《折杨柳》的曲调,实际上春天并没有来到边疆。又《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听到“折杨柳”这支笛调,客居的人都难以遏止自己的思乡之情。王之涣这两句,则兼有感叹塞外没有春色和笛声引起乡思这两层意思。但语气却比李白宛转含蓄,反而说别吹《折杨柳》这个笛曲吧,玉门关外,春色无望,不是吹这种曲子的地方,企图把笛声所触发的离情乡愁,重新深深地埋在心底。

这首《凉州词》,实是一曲的思乡曲。前两句写凉州一带边地景色,境界雄奇,很有气势。后两句写战士们思亲思乡,表面上说“何须怨”,实际上怨意更深。但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望之中还是略带宽解,情调并不低沉哀伤。而且,全诗字音洪畅,声调悠扬,还是一种恢宏豪爽的军中之音,与一般寒士的 语不同。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认为它是抱怨朝廷不关怀戍卒艰苦,或许求之过甚。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 “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 “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 “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 “二绝句。”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佳者曰: “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 “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擨歈二子曰: “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 〔唐〕薛用弱《集异记》卷二)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杨慎《升庵诗话》)

《唐诗纪事》王之涣《凉州词》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坊本作“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且河岂可言“直上白云”耶? (吴乔《围炉诗话》卷三)

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黄生《唐诗摘钞》)

神韵格力,俱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李锳《诗法易简录》)

王之涣的《凉州词》配画是什么?

古诗凉州词的配图:

《凉州词》全文: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全诗背景: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作者: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和其二全诗

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和其二全诗原文如下: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白话译文:

【其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凉州词二首》的: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的表达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第二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凉州词唐王之涣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焕之所写的。

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孤城:指孤零零的的城堡。

5、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6、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7、杨柳:柳条,又指《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8、不度:吹不到。度:吹到过。

9、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0、何须怨:何必埋怨。何须:何必。

11、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作者王之涣介绍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

以上内容参考

王之涣的《凉州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凉州词》描述了什么样的景象?

王之涣的《凉州词》前两句描写在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作用是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