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通行能力计算例子_通行能力计算例子大全

等红灯时,怎么判断停止线的距离啊?有什么方法吗

需要找车上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是左侧后视镜。驾驶姿势坐正了,从左侧后视镜下沿看出去,去看车头侧面的停止线,侧面的停止线是能看见的。当视线与停止线齐平时,大约车头距离停止线30厘米左右,距离刚刚好,不会越线也不会停的太远。

通行能力计算例子_通行能力计算例子大全通行能力计算例子_通行能力计算例子大全


如果后视镜下沿超过了停止线10厘米左右,车头也就已经超过停止线了,所以要停车时车速一定要慢,不要越线停车。此方法适用于任何车,虽然车头有长有短,但不会的太多,基本上所有车后视镜下沿和停止线齐平时车头都没有超过停止线。

扩展资料

停车线法

在信号交叉口,计算通行能力时以停车线作为控制断面,因为只要在有效绿灯时间内通过了停车线,就可以继续前行通过交叉口,故可以视为通过了交叉口。这种计算通行能力方法俗称停车线法,也叫停止线法。

新近出版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以下简称《规范》), 第3、2、3条规定。信号灯管制十字形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按停止线法计算。

停车线法的原理是逐个路口、逐条车道计算,然后汇总求得交叉口总的通行能力。

在运用停车线法计算通行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直左车道中左转车所占比例,计算的问题。根据本面进口道直、左、右车的设计比例解算直左混行车道中左转车所占比例的计算方法、公式,并设置左转专用车道的理论界限。

车流通过停车线的基本运动特性如图1所示,实际上表示的是停车线截面上驶入流率-时间的变化情况。其基本模式是由克莱顿(Clayton)于1940-1941年提出来的。后来,沃乔普(Wardrop),韦伯斯特和柯布(Cobbe)等学者沿用并发展了克莱顿的模式,使之成为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图式。为了纠正绿灯间隔时间由“黄灯时间+全红灯时间”组成的传统错误概念,图中用文字“慢车清空时间与快车小进入时间的”代替了原图的“全红灯时间”。

图1所示的车流越过停车线的模式表明:当交通信号灯转变为绿灯显示时,原先等候在停车线后面的车流便开始向前运动,车辆鱼贯地越过停车线,其流率由0很快增至一个稳定的数值,即饱和流率。此后,越过停车线的后续车流流率将继续保持与饱和流率相等,直到停车线后面原先积存的车辆全部放行完毕,或者虽未放完,但放行时间已经截止。

在绿灯信号开始的初几秒,流率变化很快,这是由于车流正处于起步和加速阶段,在此期间,通过停车线的车流流率要比饱和流率低。同理,在绿灯结束后的黄灯期间,因严禁闯红灯,有部分车辆已经开始减速,采取了制动措施,故通过停车线的车流流率便由饱和流率逐渐地降下来。

有一点值得注意,只有当绿灯期间停车线后始终保持有连续车队时,车流越过停车线时的流率才能稳定在饱和流量水平上。

在通行结束前,始终都有车辆连续不断地通过停车线。

矩形ABCD所包围的面积与实曲线包围的面积相等,恰好等于一次绿灯放行实际通过交叉口的车辆总数。矩形ABCD的高度为饱和流率,长度为有效绿灯时间,即一周期内能够用于以饱和流率通行的时间,等于实际绿灯时间与黄灯时间的和,再去掉起动损失时间。

绿灯信号的实际显示时间段与有效绿灯时间区段是错开的。在绿灯开始初期,车流难以饱和流率进入,因此损失的通行时间,称为绿初损失时间;临黄灯结束末期,越过停止线的车流已非饱和流率,因此损失的通行时间,称为黄末损失时间;绿初、黄末非饱和损失时间合并称为起动损失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

公路基本通行能力

公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一)、无平交路段通行能力(1)基本通行能力一般路段是指不受信号、暂停标志、铁公路口等外界因素的中断,保证大体连续的交通流的公路部分。多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是以高速公路上观测到的交通量为基准确定的。根据观测结果,城市快速路比城际间高速公路的值来得大一些,在大体接近城市快速路交通量处确定了多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为每车道2200pcu/h。往返2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用往返合计值表示。其理由为往返2车道公路通常不进行往返车道的分离,以供对面车辆超车用,这种方法是比较现实的。实际上,在往返2车道公路上发生超车时的交通量的观测数据非常少,在美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中写明往返2车道公路的基本通行能力大约为多车道公路中2车道基本通行能力的二分之一,并确定为2500pcu/h。另外,与多车道公路相同,对单向通行公路,把其基本通行能力定为每车道2200pcu/h。(2)可能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是用基本通行能力乘以公路的几何结构、交通条件对应的各种补偿系数求出的。亦即C= CBγLγCγI……(2.1)式中,C:可能通行能力;CB:基本通行能力;γLγCγI:各种补偿系数。就多车道公路而言,先用(2.1)式求出每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然后乘以车道数求出公路截面的可能通行能力。对往返2车道公路,用往返合计值求出。在用实际车辆数表示可能通行能力时,需要用大型车辆的小客车当量系数换算成实辆数。影响通行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种,各因素的补偿系数也已决定。a) 车道宽度(γL):基本通行能力方面而言,必要充分的车道宽度WL为3.50m;根据日本的观测结果,交通量在宽度为3.25m的城市快速路上得到,对车道宽度小于3.25m的公路应进行补偿,其系数如参考表2.1。表2.1 公路宽度补偿系数车道宽度WL补偿系数γL3.25m1.003.00m0.942.75m0.882.50m0.82b) 侧向净空(γC):称从车道边缘到侧带或分隔带上的保护轨、公路标志、树木、停车车辆、护壁及其它障碍物的距离为侧向净空,必要充分的侧向净空为单向l.75m,在城市内高速公路上,以0.75m的侧向净空时的交通量出现次数多,所以,对比0.75m窄的情况需要进行补偿,如表2.2所示。c) 沿线状况(γI):在沿线不受限制的公路上,通行能力的减少原因有从其它道路和沿道设施驶入的车辆或行人、自行车的突然出现等潜在干涉。并且,在市内因有频繁停车,所以停车的影响也较大,因为通常认为通行能力与沿道的城市化程度有很大关系,所以确定了城市化程度补偿系数,如表2.3所示。表2.1 公路宽度补偿系数γL车道宽度WL(m)补偿系数γL3.25m1.003.00m0.942.75m0.882.50m0.82表2.2 侧向净空补偿系数γC侧向净空Wc(m)补偿系数γc0.75m1.000.50m0.950.25m0.910.00m0.86表2.3 沿线状况补偿系数γI(a) 不需要考虑停车影响城市化程度补偿系数非城市化区域0.95-1.00部分城市化区域0.90-0.95完全城市化区域0.85-0.90(b) 考虑停车影响的场合城市化程度补偿系数非城市化区域0.90-1.00部分城市化区域0.80-0.90完全城市化区域0.70-0.80d) 坡度:因为坡度对大型车辆的影响尤其大,所以通常包含在大型车辆影响中。e) 大型车辆(γT):大型车辆比小客车车身长,即使保持同一车间距离,车头距离也较大。并且因大型车在坡道处降低车速,故通行能力将减小。大型车辆的影响程度用一辆大型车辆相当的小客车辆数即小客车当量系数 (passenger carequivalent)来表示。一般认为,小客车当量系数随大型车辆混入率、车道数、坡度大小及长度而变化,并用表2.4所示值表示。在用实辆数表示通行能力时,应该用下式所示补偿系数乘以小客车当量交通量γT=100/[(100-T)+ETT](2.2)式中,γT:大型车辆补偿系数^fen^ET:大型车辆的小客车当量系数^fen^T:大型车辆混入率(%)。f) 摩托车和自行车:对摩托车和自行车交通量应该用表2.5示小客车当量系数乘以交通量求出小客车当量交通量。但是,在用实辆数表示通行能力时,应与大型车辆的方法相同,对当量交通量进行补偿。g) 其它因素:除上述几种因素外,使通行能力降低的原因还有:公路线形,尤其是曲线路段和隧道、以及驾驶技术、经验的不同等,但这些原因目前还没有较好的定量化方法。表2.4 大型车的小客车换算系数表2.5 摩托车和自行车的小客车换算系数车型地区摩托车自行车地方0.750.50城市市区0.500.33真的是不太懂,答案来自新浪爱问,希望对你有帮助.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原理是什么?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原理是交叉口各相交道路入口引道通行能力之和。

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是指交叉口各相交道路入口引道通行能力之和,而每个入口引道通行能力又分为直行、右转和左转三种情况。国内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1):入口引道设计通行能力为各入口引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一条专用直行车道设计通行能力C(pcu/h)计算公式:

式中:Tc---信号周期(s);tg---信号周期内的绿灯时间(s);to---变为绿灯后第一辆车启动并通过停止线的时间(s),可采用2.3s;t---直行或右转车辆通过停止线的平均间隔时间(s/pcu);0---直行车道通行能力折减系数,可采用09.

2)停车线法,该计算方法由北京市政设计院提出。它是以入口引道的停车线作为基准面,认为凡是通过该面的车辆就已经通过交叉线,所以称为停车线法。其计算方法如下:一条专用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

根据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实际交通运行状态分析发现,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真正其作用的地点是在交叉口的冲突点,车辆只能在有效绿灯时间内通过交叉口。

车道通行能力计算公式中的各项系数如何计算?

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可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1、基本通行能力

一条机动车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车辆数。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通行能力,也称理论通行能力。

理论通行能力采用车头间距推算,与车头间距存在以下关系式:N=3600/h/v=1000V/h。式中,N——理论通行能力;h——车头间距(m);v——行车速度(m/s);V——行车速度(km/h)。

2、可能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是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一条车道或某一断面的可能车辆数。对于一条无横向干扰的高架快速路,在较长的路段上畅通无阻地连续行驶的车流,即可达到路段的可能通行能力。

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N=3600/h。式中N——一条车道可能通行能力(pcu/h);h——连续小客车车流平均车头时距(s/pcu)。

3、设计通行能力

一条机动车车道在路段上的设计通行能力系指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路段设计通行能力分为两类:

一、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Ns=acNk。式中,ac——道路分类系数;Nk——一条车道的可能同行能力。

扩展资料:

当道路上实际交通量小于其通行能力时,道路上行驶车辆处于自由行驶状态,车速较高,交通密度较小,车头时距分布规律符合负指数分布,车辆能实行超车;

当道路上实际交通量接近或等于其通行能力时,道路上行驶的车辆用接近匀速的车速跟踪行驶,出现车队行驶现象,车头时距分布接近均数值;

当道路上实际交通量超过其通行能力时,道路上行驶车辆密度增大,车速降低,出现交通拥挤和阻塞现象。因此,在公路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各类公路设施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

如何计算道路通行能力?

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基本通行能力:建立的车流计算模式所得出的交通量

可能通行能力:

计算可能通行能力是以基本通行能力为基础考虑到实际的道路和交通状况,确定其修正系数,再以此修正系数乘以前述1的基本通行能力,即得实际道路、交通与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可能通行能力。

影响通行能力不同因素的修正系数为:

实际通行能力:

通常可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只要确定道路的可能通行能力,再乘以给定服务水平的服务交通量和通行能力之比,就是到实际通行能力,即:

关于道路通行能力的知识延展:

概述:

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设施所能疏导交通流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时段(通常取15min或lh)和正常的道路、交通、管制及运行质量要求下,道路设施通过交通流质点的能力。通行能力一般以veh/h(辆/小时)、pcu/h(当量标准小客车/小时)表示,基本单位是:pcu/h/ln(当量标准小客车/小时/车道)。通行能力实质上是道路负荷性能的一种量度,它既反映了道路疏通交通的能力,也反映了在规定特性前提下,道路所能承担车辆运行的极限值

性质要求:

根据通行能力的性质和使用要求,分成基本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

(1)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理想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公路设施在四级服务水平时所能通过的小时交通量,即理论上所能通行的小时交通量。

(2)设计通行能力是指在设计某一公路设施时,根据对交通运行质量的要求,即在一定服务水平要求下,公路设施所能通行的小时交通量。因此,设计通行能力与选取的服务水平级别有关。

(3)实际通行能力是指在设计或评价某一具体路段时,根据该设施具体的公路几何构造、交通条件以及交通管理水平,对不同服务水平下的服务交通量(如基本通行能力或设计通行能力)按实际公路条件、交通条件等进行相应修正后的小时交通量。

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道路通行能力分成不同的类别,常用的分类如下。

(1)根据道路设施和交通体的不同,通行能力可分为机动车道通行能力、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和人行道(横道)通行能力。

(2)根据车辆运行状态的特征不同,通行能力可分为路段通行能力、交叉口通行能力、匝道和匝道连接点通行能力和交织路段通行能力。

(3)根据通行能力的性质和使用要求的不同,通行能力可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实用通行能力,实用通行能力又称设计通行能力。其定义如下:

①基本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和交通都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以小的车头间距连续行驶的理想交通流,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道路断面的车辆数。也称理论通行能力,因为它是假定理想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实际上不可能达到。

②可能通行能力是指考虑到道路和交通条件的影响,并对基本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后得到的通行能力,实际上是指道路所能承担的交通量。

③实用通行能力是指用来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标准而要求道路承担的通行能力。

实际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公式:C=C 0 (f 1 +f 2 +…+f n )

其中:C——实际通行能力;

C0——理想通行能力,而C 0 =3600/t 0 =1000v/l 0 (辆/小时),其中l 0 为车头小间距,单位米.v为车速.

f n ——第n个修正项.

人行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人行通行能力计算方法是Ns = Nk ×服务交通量÷通行能力(辆/ h) 。这个可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的依据。 只要确定道路的可能通行能力,再乘以给定服务水平的服务交通量与通行能力之比,就得到实际通行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